
庄子与孔子 5
中国历史两个赫赫有名的思想家——庄子和孔子,孔子要求人担当社会责任,庄子要求人淡薄名利以致远,寻求精神解脱,二者是否有矛盾?你是否觉得孔子过分强调社会而淡化个人享受的要求...
中国历史两个赫赫有名的思想家——庄子和孔子,孔子要求人担当社会责任,庄子要求人淡薄名利以致远,寻求精神解脱,二者是否有矛盾?你是否觉得孔子过分强调社会而淡化个人享受的要求扼杀人性?你是否觉得庄子的观点使人颓废,给人一个推卸社会责任的机会?人既要担当一定的社会责任,也要有个人空间,为了一己私欲去追求,那么这个度怎么把握?
展开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觉得两者没矛盾,承担社会责任不一定就非得有名利,首先,社会责任是什么?并不仅是要当官为民请命啊什么的才叫承担社会责任,每个人都有社会责任承担,例如:不乱丢垃圾、不做犯法的事、不损害公众利益,这些事情也是人的社会责任。所以说,承担社会责任也可以淡薄名利的嘛。
庄子的观点也不算颓废吧,难道个个都得当官做有钱人,有名有利才叫不颓废?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普通人了。孔子的观点也没过分强调社会,承担社会责任不等于没有个人享受要求的吧,难道承担社会责任就会损害自身利益?根本是谬论。
其实要理解这个问题,我觉得主要是个人怎么看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有大有小,自己的能力能承担多大的社会责任就承担多少,应该承担的就该承担。
庄子的观点也不算颓废吧,难道个个都得当官做有钱人,有名有利才叫不颓废?那这个世界上就没普通人了。孔子的观点也没过分强调社会,承担社会责任不等于没有个人享受要求的吧,难道承担社会责任就会损害自身利益?根本是谬论。
其实要理解这个问题,我觉得主要是个人怎么看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有大有小,自己的能力能承担多大的社会责任就承担多少,应该承担的就该承担。
展开全部
孔子仁义,庄子人逸
儒家思想简介
孔子是儒学的鼻祖,生活於春秋末期。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孟子是战国儒学的代表,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於孔子。孟子主张性本善,即人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苛政,反对残暴的阶级统治,他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保障农民的利益。
荀子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他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荀子还提出“学不可已”“青出於蓝而胜於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主张。
西汉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使之处於统治地位。他认为“天人感应”“君权神受”。自此,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
庄子(公元前360?——280?)生平事迹不详,据有关史料来看,大体可知他思想上敝屣富贵、淡薄利禄,是个苟全性命、不求闻达的人。
《庄子》一书,现存33篇。一般认为,《逍遥游》等内篇7篇是庄子自己作的,外篇、杂篇共26篇,是庄子门徒或后学所作。
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大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继承老子,对其中消极方面的东西有所发展。庄子不满于当时的战乱,对人民生活痛苦表示愤慨,他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它,不得不走隐居遗世的道路。他的蔑视礼法和权贵,放荡不羁,对统治阶级不合作,在一定历史时期曾有积极作用。但他由此得出抛弃一切的虚无主义结论,是十分错误的。
庄子散文
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风格。他吸收了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极富浪漫色彩。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都是通过这样的故事来表现的。他的故事形象生动,几乎一切生物非生物都会说话,会辩论,使逻辑思维的理论文章更加形象化。庄子散文不但譬喻特多,而且运用灵活。古人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深于取象者也”,这对庄子来说,尤其恰当。《庄子》一书,“寓言十九”。这些寓言本来是用做譬喻的,但不管庄子或其后学主观上企图用来说明什么观点,寓言本身的文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庄子的散文,汪洋恣肆,机趣横生,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在古典散文中罕有伦比,对后代文学家影响深远。韩愈曾把《庄子》和《离骚》并称;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近。
文献记载
(1)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名老子之术。……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依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2)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恍惚茫昧)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天地之间),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节选自《庄子·至乐》
儒家思想简介
孔子是儒学的鼻祖,生活於春秋末期。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对仁有许多解释,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孟子是战国儒学的代表,被尊称为“亚圣”,地位仅次於孔子。孟子主张性本善,即人的善良是与生俱来的。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苛政,反对残暴的阶级统治,他还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保障农民的利益。
荀子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他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荀子还提出“学不可已”“青出於蓝而胜於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主张。
西汉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使之处於统治地位。他认为“天人感应”“君权神受”。自此,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
庄子(公元前360?——280?)生平事迹不详,据有关史料来看,大体可知他思想上敝屣富贵、淡薄利禄,是个苟全性命、不求闻达的人。
《庄子》一书,现存33篇。一般认为,《逍遥游》等内篇7篇是庄子自己作的,外篇、杂篇共26篇,是庄子门徒或后学所作。
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大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继承老子,对其中消极方面的东西有所发展。庄子不满于当时的战乱,对人民生活痛苦表示愤慨,他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它,不得不走隐居遗世的道路。他的蔑视礼法和权贵,放荡不羁,对统治阶级不合作,在一定历史时期曾有积极作用。但他由此得出抛弃一切的虚无主义结论,是十分错误的。
庄子散文
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具有独特风格。他吸收了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极富浪漫色彩。他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都是通过这样的故事来表现的。他的故事形象生动,几乎一切生物非生物都会说话,会辩论,使逻辑思维的理论文章更加形象化。庄子散文不但譬喻特多,而且运用灵活。古人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深于取象者也”,这对庄子来说,尤其恰当。《庄子》一书,“寓言十九”。这些寓言本来是用做譬喻的,但不管庄子或其后学主观上企图用来说明什么观点,寓言本身的文学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庄子的散文,汪洋恣肆,机趣横生,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在古典散文中罕有伦比,对后代文学家影响深远。韩愈曾把《庄子》和《离骚》并称;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近。
文献记载
(1)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名老子之术。……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依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2)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恍惚茫昧)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天地之间),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节选自《庄子·至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另说河南商丘)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也被称为蒙吏、孟庄和孟叟。
庄子曾做过漆园(今安徽蒙城县)小吏,生活很穷。据《庄子·外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管理楚国政事。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龟而不为庙堂之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
庄子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庄子独见》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人只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三闾为屈原)
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以此为基础,在深刻揭露“窃国者为诸侯”的政治现实的同时,庄子与老子一脉相承,主张一种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同时,庄子崇尚一种“天人合一”,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
庄子同时也采用了一种文学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就是寓言的方式。这种方式让庄子的思想像水一般,不会惧怕后人的肢解。同时让他的观点不会被历史湮没。不同的时期拜读,会得更新的意义。庄周梦蝶、混沌开窍、庖丁解牛……都是其出色的寓言。庄子的文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宛奇葩,将先秦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对老子而言,庄子的思想倾于对艺术及自由的追求。从庄周梦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等事情可见。
著作:
《庄子》现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传统上一般认为,《庄子》一书内篇为庄子所著,外篇和杂篇由庄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来学者所著。但也有人认为外篇和杂篇的大部分篇目仍为庄子本人所著,只是著述时期不同,后人托名的作品虽然也有,但是并不多。
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有《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庄子曾做过漆园(今安徽蒙城县)小吏,生活很穷。据《庄子·外篇·秋水》记载,楚威王曾派人邀请庄周管理楚国政事。庄子以宁为泥里嬉戏的龟而不为庙堂之龟为由,拒绝了楚威王的邀请。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
庄子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庄子独见》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人只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三闾为屈原)
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以此为基础,在深刻揭露“窃国者为诸侯”的政治现实的同时,庄子与老子一脉相承,主张一种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同时,庄子崇尚一种“天人合一”,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精神的自由,而非名利。这种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
庄子同时也采用了一种文学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就是寓言的方式。这种方式让庄子的思想像水一般,不会惧怕后人的肢解。同时让他的观点不会被历史湮没。不同的时期拜读,会得更新的意义。庄周梦蝶、混沌开窍、庖丁解牛……都是其出色的寓言。庄子的文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宛奇葩,将先秦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对老子而言,庄子的思想倾于对艺术及自由的追求。从庄周梦蝶、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等事情可见。
著作:
《庄子》现存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传统上一般认为,《庄子》一书内篇为庄子所著,外篇和杂篇由庄子及其弟子以及后来学者所著。但也有人认为外篇和杂篇的大部分篇目仍为庄子本人所著,只是著述时期不同,后人托名的作品虽然也有,但是并不多。
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有《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一说是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另一说是今安徽蒙城县)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兄弟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一半网上 一半自己回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择其善者而从之,我们要吸汲积极的部分,为己所用;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还需济世,此君子。至于物欲,须有度。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还需济世,此君子。至于物欲,须有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