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告密与戊戌变法的进程有何关系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戊戌政变中袁世凯的告密是人们谈论和历史研究关注的焦点。历史教科书几乎有着众口一词、千篇一律的说法:因为先有袁世凯告密于前,所以才有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于后。于是乎袁世凯的告密自然就成为了“戊戌政变”的直接导火线,而袁本人也就成为戊戌变法失败的罪魁祸首。这已经是大多数国人的共识了。可是,当我们试图抛开原有的思维定势,透过历史的烟尘,深入地分析史料的时候,我们就会惊讶地发现传统的说法——袁世凯告密直接导致了戊戌政变的发生和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多么的破绽百出,多么的经不起历史的推敲!
破绽百出的传统说法
破绽之一:在袁世凯告密前“老佛爷”早就有了发动政变的充分准备,也就是说慈禧的政变是预定好了的,告密与否政变都会发生。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事”诏书,宣布变法。掌握实际大权的慈禧太后,在变法开始的时候,迫于社会的压力,对变法暂时采取了容忍的态度。她曾假意对光绪说:“变法乃素志……毋操之过蹙而已。”还说,“苟至富强者,儿可自为,吾不内制也。”但内心对变法极端仇视。6月15日,即“明定国是”诏颁布后4天,慈禧就迫令光绪皇帝在一天中连下3道上谕:一是免去“帝党”核心人物帝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及其他一切职务,驱逐回原籍,这是为了孤立光绪;二是规定新授任的二品以上的官员,必须到慈禧太后面前谢恩。这一反常的规定,显然是为了抓住朝廷的用人大权,使光绪皇帝无法破格重用支持变法的帝党官员;三是任命她的侄子、亲信荣禄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统领清朝当时战斗力最强的三军,即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和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这样她就把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与此同时,慈禧还加强了颐和园和北京内外的警戒,并在宫内部署爪牙,密切监视着光绪帝。初步完成了政变的准备工作。
光绪皇帝对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也进行了有限的回击。9月4日,下令将阻挠礼部主事王照上书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全部革职,同时给王照升官晋爵的嘉奖。9月5日,授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4人四品卿衔,担任军机章京,加紧推行变法。9月7日,将阻挠变法维新的权臣李鸿章和敬信逐出总署即总理各国衙门。
这些措施使顽固派极为震惊,纷纷到慈禧面前哭诉,请求她废掉光绪,重新训政。慈禧不能容忍光绪排斥她的亲信,培植自己的党羽,更加不能容忍她至高无上的权威受到任何的挑战和威胁,她下决心要扑灭新政。慈禧不断派人与荣禄密商,命荣禄调集军队进驻天津和长辛店等要地,同时慈禧命光绪到天津阅兵,预备在阅兵时发动兵变,逼迫光绪皇帝退位。正如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所说的那样:老谋深算、擅长玩弄权术的慈禧太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不动声色地完成了囚禁光绪、由自己亲政的准备。慈禧、荣禄早已布下天罗地网,蓄势待发,“皇上已同釜底游魂,任其跳跃,料不得脱”。
由此可见,在袁世凯告密——9月20日晚(传统的说法)之前,慈禧、荣禄之辈发动政变的图谋早就预定好了,剩下的只是一个具体时间或时机问题而已。
破绽之二:在天津的荣禄就算接到了袁世凯的密报,也不可能赶在政变发生前将密报送到北京慈禧手中。
根据记载,袁世凯在9月20日上午觐见光绪皇帝之后,当日下午3时左右乘火车回天津,袁世凯在《戊戌日记》中写道:“抵津,日已落”(根据紫金山天文台的记载,当天天津日落的时间是6点8分)。袁下火车的时候,天津的文武官员在车站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欢迎仪式,“以时颇为热闹”。
经过一番应酬、寒暄和客套的繁文缛节之后,袁世凯迫不及待地告别这些盛情的官员,匆匆忙忙赶到荣禄处告密。他在日记里记载他到了晚上二更时分即晚上9点才有机会向荣禄告密。此时的袁世凯不可能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事情说清楚,因为袁既要让自己从“锢后杀禄”这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中摆脱干系,又要和荣禄筹商一个妥当的万全之策——既能铲除维新派,又不能危及光绪皇帝。这势必要花不短的一段时间。待到荣禄准备将密报太后的时候,时间应该在晚10点以后了。现在问题的关键是荣禄在得知“锢后杀禄”的密报后,是否有可能在9月21日凌晨政变发生前将消息反馈给太后。经过缜密的分析和推理,笔者认为是不可能的。
当时天津与北京的最快的联系方式有二,一是电报,二是火车。先来看看荣禄用电报向慈禧通报消息的不可能性。其时在北京有电报房的只有兵部和总理衙门,慈禧身边并没有电报之类先进的通信工具,荣禄只能通过密电的形式打电报给兵部或总理衙门。然而这样做在当时看来既不容易保密也不容易办到,电报要经过报务员翻译、誊写出来,很难假设两个部门的报务员都是慈禧的爪牙和亲信,所以密电的保密就成了大问题。而且,除非在战争期间,兵部和总理衙门在晚上10点以后是没有人值班的,也就是说,即使发了密电也无人接收。
发电报似乎此路不通,对荣禄来说剩下的就只有他亲自坐火车去北京向老佛爷告密一途了。可是当时北京与天津之间的火车才开通不久,只有白天班车,没有夜班车,也缺乏夜间行车的设备、经验与技术。就算荣禄以直隶总督之尊也不可能在不可能的情况下令加开一次夜车专列。荣禄于9月20日夜间是绝对不可能赶到北京的。因此,第二条途径也此路不通了。
基于上面的分析和推理,也许可以十分肯定地说,袁世凯告密与政变的发生是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的。因为慈禧太后实行训政在9月21日凌晨,而此时的荣禄还远在天津或在去火车站的路途上。可见慈禧的政变并非由袁世凯告密所引起,政变时慈禧还不知道康有为等有“围园劫后”之谋。政变是新旧两党长期矛盾积累的结果,守旧大臣杨崇伊等认为维新派乱政妄行,请求慈禧太后出而训政,这是守旧派的一个既定步骤,与袁世凯告密无关。
破绽之三:袁世凯缘何不在北京直接向太后告密,却要舍近求远到天津向荣禄告发维新派呢,期间又为何要耽搁一天?
袁世凯在《戊戌日记》中并未讳言自己告密,并且标榜说他告密是积极的、主动的。袁世凯写此日记时是在清朝统治时期,实际上是想通过他的日记表明:告密是忠于皇太后、忠于清朝的表现,9月21日的政变正是由他告密引起,他在戊戌政变中起了关键作用。袁在《戊戌日记》中说,9月18日谭嗣同深夜来访,“气焰凶狠,类似疯狂”,“声色俱厉”地逼迫他答应举兵杀荣禄,包围颐和园废掉慈禧太后,并说:“不除此老朽(指慈禧太后),国不能保。”袁世凯闻言大惊,因见谭嗣同“腰间衣襟高起,似有凶器”,害怕危及自己的生命,好汉不吃眼前亏,才不得不答应谭嗣同的要求。谭嗣同离开后,袁世凯“反复筹思,如痴如病”,毅然决定第三天向皇帝“请训”后立即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袁在日记中还口口声声地表示,告密是为了“诛锄误国误君之徒”,“以保全皇上”。他还向荣禄信誓旦旦地表示,“如果累及上位,我惟有仰药死耳。”
袁世凯在《戊戌日记》里的自我表白有着明显的破绽。包围颐和园禁锢、废掉慈禧太后,杀荣禄,这是何等重大而紧急的事件!袁世凯的告密如果是积极的、主动的,那么他为什么不在谭嗣同“夜访法华寺”的当天晚上或最迟在第二天清早在北京直接告密?后党庆亲王王奕劻、刚毅都是慈禧的心腹,也是袁世凯的朋友。袁完全可以找到在北京的这些大臣告密,何必一定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呢?袁世凯这种舍近求远的反常做法,如果不是脑子有毛病的话,其中一定另有隐情。还有一点让人不解的是,9月18日夜,谭嗣同找他密谈,向其提出围园“锢后杀禄”之谋,19日整整一天袁世凯又干什么去了?他是有充分的时间在北京告密的,缘何要白白耽搁一天,这岂不蹊跷?
破绽百出的传统说法
破绽之一:在袁世凯告密前“老佛爷”早就有了发动政变的充分准备,也就是说慈禧的政变是预定好了的,告密与否政变都会发生。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事”诏书,宣布变法。掌握实际大权的慈禧太后,在变法开始的时候,迫于社会的压力,对变法暂时采取了容忍的态度。她曾假意对光绪说:“变法乃素志……毋操之过蹙而已。”还说,“苟至富强者,儿可自为,吾不内制也。”但内心对变法极端仇视。6月15日,即“明定国是”诏颁布后4天,慈禧就迫令光绪皇帝在一天中连下3道上谕:一是免去“帝党”核心人物帝师翁同龢的军机大臣及其他一切职务,驱逐回原籍,这是为了孤立光绪;二是规定新授任的二品以上的官员,必须到慈禧太后面前谢恩。这一反常的规定,显然是为了抓住朝廷的用人大权,使光绪皇帝无法破格重用支持变法的帝党官员;三是任命她的侄子、亲信荣禄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统领清朝当时战斗力最强的三军,即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和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这样她就把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与此同时,慈禧还加强了颐和园和北京内外的警戒,并在宫内部署爪牙,密切监视着光绪帝。初步完成了政变的准备工作。
光绪皇帝对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也进行了有限的回击。9月4日,下令将阻挠礼部主事王照上书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全部革职,同时给王照升官晋爵的嘉奖。9月5日,授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4人四品卿衔,担任军机章京,加紧推行变法。9月7日,将阻挠变法维新的权臣李鸿章和敬信逐出总署即总理各国衙门。
这些措施使顽固派极为震惊,纷纷到慈禧面前哭诉,请求她废掉光绪,重新训政。慈禧不能容忍光绪排斥她的亲信,培植自己的党羽,更加不能容忍她至高无上的权威受到任何的挑战和威胁,她下决心要扑灭新政。慈禧不断派人与荣禄密商,命荣禄调集军队进驻天津和长辛店等要地,同时慈禧命光绪到天津阅兵,预备在阅兵时发动兵变,逼迫光绪皇帝退位。正如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所说的那样:老谋深算、擅长玩弄权术的慈禧太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不动声色地完成了囚禁光绪、由自己亲政的准备。慈禧、荣禄早已布下天罗地网,蓄势待发,“皇上已同釜底游魂,任其跳跃,料不得脱”。
由此可见,在袁世凯告密——9月20日晚(传统的说法)之前,慈禧、荣禄之辈发动政变的图谋早就预定好了,剩下的只是一个具体时间或时机问题而已。
破绽之二:在天津的荣禄就算接到了袁世凯的密报,也不可能赶在政变发生前将密报送到北京慈禧手中。
根据记载,袁世凯在9月20日上午觐见光绪皇帝之后,当日下午3时左右乘火车回天津,袁世凯在《戊戌日记》中写道:“抵津,日已落”(根据紫金山天文台的记载,当天天津日落的时间是6点8分)。袁下火车的时候,天津的文武官员在车站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欢迎仪式,“以时颇为热闹”。
经过一番应酬、寒暄和客套的繁文缛节之后,袁世凯迫不及待地告别这些盛情的官员,匆匆忙忙赶到荣禄处告密。他在日记里记载他到了晚上二更时分即晚上9点才有机会向荣禄告密。此时的袁世凯不可能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事情说清楚,因为袁既要让自己从“锢后杀禄”这件大逆不道的事情中摆脱干系,又要和荣禄筹商一个妥当的万全之策——既能铲除维新派,又不能危及光绪皇帝。这势必要花不短的一段时间。待到荣禄准备将密报太后的时候,时间应该在晚10点以后了。现在问题的关键是荣禄在得知“锢后杀禄”的密报后,是否有可能在9月21日凌晨政变发生前将消息反馈给太后。经过缜密的分析和推理,笔者认为是不可能的。
当时天津与北京的最快的联系方式有二,一是电报,二是火车。先来看看荣禄用电报向慈禧通报消息的不可能性。其时在北京有电报房的只有兵部和总理衙门,慈禧身边并没有电报之类先进的通信工具,荣禄只能通过密电的形式打电报给兵部或总理衙门。然而这样做在当时看来既不容易保密也不容易办到,电报要经过报务员翻译、誊写出来,很难假设两个部门的报务员都是慈禧的爪牙和亲信,所以密电的保密就成了大问题。而且,除非在战争期间,兵部和总理衙门在晚上10点以后是没有人值班的,也就是说,即使发了密电也无人接收。
发电报似乎此路不通,对荣禄来说剩下的就只有他亲自坐火车去北京向老佛爷告密一途了。可是当时北京与天津之间的火车才开通不久,只有白天班车,没有夜班车,也缺乏夜间行车的设备、经验与技术。就算荣禄以直隶总督之尊也不可能在不可能的情况下令加开一次夜车专列。荣禄于9月20日夜间是绝对不可能赶到北京的。因此,第二条途径也此路不通了。
基于上面的分析和推理,也许可以十分肯定地说,袁世凯告密与政变的发生是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的。因为慈禧太后实行训政在9月21日凌晨,而此时的荣禄还远在天津或在去火车站的路途上。可见慈禧的政变并非由袁世凯告密所引起,政变时慈禧还不知道康有为等有“围园劫后”之谋。政变是新旧两党长期矛盾积累的结果,守旧大臣杨崇伊等认为维新派乱政妄行,请求慈禧太后出而训政,这是守旧派的一个既定步骤,与袁世凯告密无关。
破绽之三:袁世凯缘何不在北京直接向太后告密,却要舍近求远到天津向荣禄告发维新派呢,期间又为何要耽搁一天?
袁世凯在《戊戌日记》中并未讳言自己告密,并且标榜说他告密是积极的、主动的。袁世凯写此日记时是在清朝统治时期,实际上是想通过他的日记表明:告密是忠于皇太后、忠于清朝的表现,9月21日的政变正是由他告密引起,他在戊戌政变中起了关键作用。袁在《戊戌日记》中说,9月18日谭嗣同深夜来访,“气焰凶狠,类似疯狂”,“声色俱厉”地逼迫他答应举兵杀荣禄,包围颐和园废掉慈禧太后,并说:“不除此老朽(指慈禧太后),国不能保。”袁世凯闻言大惊,因见谭嗣同“腰间衣襟高起,似有凶器”,害怕危及自己的生命,好汉不吃眼前亏,才不得不答应谭嗣同的要求。谭嗣同离开后,袁世凯“反复筹思,如痴如病”,毅然决定第三天向皇帝“请训”后立即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袁在日记中还口口声声地表示,告密是为了“诛锄误国误君之徒”,“以保全皇上”。他还向荣禄信誓旦旦地表示,“如果累及上位,我惟有仰药死耳。”
袁世凯在《戊戌日记》里的自我表白有着明显的破绽。包围颐和园禁锢、废掉慈禧太后,杀荣禄,这是何等重大而紧急的事件!袁世凯的告密如果是积极的、主动的,那么他为什么不在谭嗣同“夜访法华寺”的当天晚上或最迟在第二天清早在北京直接告密?后党庆亲王王奕劻、刚毅都是慈禧的心腹,也是袁世凯的朋友。袁完全可以找到在北京的这些大臣告密,何必一定要回天津向荣禄告密呢?袁世凯这种舍近求远的反常做法,如果不是脑子有毛病的话,其中一定另有隐情。还有一点让人不解的是,9月18日夜,谭嗣同找他密谈,向其提出围园“锢后杀禄”之谋,19日整整一天袁世凯又干什么去了?他是有充分的时间在北京告密的,缘何要白白耽搁一天,这岂不蹊跷?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在袁世凯告密前,慈禧已经开始镇压变法,但是手段比较平和
告密后,慈禧得知帝党有兵变计划,因此镇压的力度明显提高
告密后,慈禧得知帝党有兵变计划,因此镇压的力度明显提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袁世凯告密,慈禧太后镇压戊戌变法,最终戊戌变法在103天后失败告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2-05-04
展开全部
没关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