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高语文能力
展开全部
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有效径
——浅谈说话能力的训练及检测
说话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一种主要形式,说话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阶段要“继续培养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能用普通话发言和交谈”;高中阶段要“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听说能力在现代生活中日益需要,也应加强训练”。两套大纲对说话能力都作了明确要求,在冲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和检测说话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试图对说话训练的有关问题作些探讨,以期有助于中学阶段说话能力训练的开展。
一、 说话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说话训练能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语文能力。从现代语文能力结构看,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四头并举,不可偏废。叶圣陶先生说:“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听别人说的话,读别人写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
语文能力系统由听、说、读、写四要素综合而成。这四要素并不是像玩具积木一样随意的堆砌或凑合,它们是所以能“综合”,是因为有关键性的因素——思维在起作用。思维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中居于基础地位,如果说听、读、看是输入信息,说与写是输出信息,那么思维就是控制它们出入的中心枢纽。心理实验表明,“说”的思维效率是最高的。语言学告诉我们:“演员又说出声来的语言和只有发音动作而不说出生的言语的区别。前一种语言叫做外部言语,后一种语言叫做内部言语……从内部言语到外部言语还有一段距离。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过程同时也就是一种整理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把想到的东西说出来,不但思想比原来更条理化、更清楚,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必须会得到增强。所以说,说话训练是一种很有智力价值的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它对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非常有益。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说话训练,可以使学生从中学到好的思维模式,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发展是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加强说话训练,既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又能促进听、读、写能力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说哈训练是面向21世纪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说话”作为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社会成员之间的交际,主要靠“说”。因此,重视并加强说话训练,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读写重要,听说也重要,不能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听说,在现代社会口语交际空前重要。”面向21世纪的语文素质教育,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说话能力,因为21世纪传声技术的发展将突飞猛进,语言输入、文字自动输出的智能化电脑工程将有更大发展,有声语言将利用高新声控技术来传递信息、服务生产、指挥工作。时代对人们的说话能力提出的要求是显而易见的。因而,训练学生使用规范化的、逻辑性强标准口语——普通话,学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得体地进行口语表达,用清晰的语音、适当的音量、简洁的词句、完整的意思进行人机对话,使口头信息的传递进入非人工的智能化实用阶段,这将是面向21世纪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当前说话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高考、中考只重视读写而轻视听说,选拔人才基本上是一张试卷定终身。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也是教师和学校的命根。分数不仅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且也成了衡量教师和学校的唯一标准。因此,尽管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现代生活中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教材作为知识点也专题介绍了听说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习惯于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往往是“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由于中考、高考不考听说能力,教师和学生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说话的教学和训练。即使部分教师认识到说话训练的重要性,并能身体力行,但终因不成气候而浅谈辄止,说话能力训练目前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正处于一种无目标性、无恒性和随意性的无序状态中。
当然今年来中考和高考试题中,听说能力的考查也得到了一些体现,比如考查句子中某些字词的重音、同义的选择、语句的停顿、语气的连贯、语音的得体、表达的建明等,但口语能力在中、高考中还是受到了以书面表达为主的检测形式的极大限制,以至于学校在教学和训练中,仍然是重读写、轻听说。然而这种教学和训练是跛足的,它不符合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和要求,背离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原则。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人们接受信息的频率,听,明显高于读,输出信息的频率,说,明显高于写。时代已把注重口头表达推向人们的社会生活,但多数人对此还是漠然处之。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少人对能说会道、能言善变不以为然,相反认为沉默寡言才是谦虚谨慎、沉稳持重的表现,勇于陈述己见与“出风头”往往被混为一谈。在这些传统意识的影响下,说话能力的训练就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
目前,中学语文教育特别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育中,说话的训练滞后状态严重,以致不少学生的说话水平极低,词汇贫乏,语调生硬,说话时或重复或脱节,还掺杂毫无意义的口头禅,语音不分高低长短,话题错乱,语脉割裂,忽视说话的礼仪、态势,语言修养欠缺。
时代呼唤语文素质教育必须加强说话训练,而现实的应试教育又严重地阻碍着说话训练的充分发展,这就构成了当今语文教育的一个尖锐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我们除了要大力推进语文考试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外,更要重的还是从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做起,从现在抓起,在语文教育中加强说话的训练和检验。
三、关于说话能力的训练
1、训练目标
关于说话能力的目标,教学大纲对初一到高三的六个年级分别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各年级的特点,可将其分解为层次不同的目标,分步实施。
第一层次是说话的基本功训练。这是说话能力的起点,是以培养语音鉴别和运用能力为主的训练层次。主要包括(1)正确使用普通话;(2)掌握朗诵技巧,并养成注意语气、语速、语调等的说话习惯;(3)掌握说话礼仪,不造作,准确使用态势等辅助手段;(4)养成训练口头表达的勇气和养成主动表达习惯。如刚入校的初一年级学生,适合采用“自我介绍”的练习方式。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请每位学生上台向同学介绍自己或跟自己密切相关的一些情况,内容包括姓名、年龄、小学所在的校名、家庭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特长,甚至今后的打算等。在让学生训练前,教师可先做示范,讲清要领。对这一训练的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说话者能大声地把话说清楚,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培养他们说话的勇气和主动表达的习惯。
第二层次是复述说话训练。它是以语言的思维和组织能力为主,突出内部语音的外化。主要包括:(1)重视现有的语言材料(介绍事物、复述课文、讲故事等);(2)说话有条理,语脉连贯;(3)根据目的,对象和场合转换语言形式;(4)复述有详有略,主次分明。根据大纲的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事物介绍”这一训练适用于初二年级。如以“我家的房前屋后”为题,向大家介绍自己家的环境特点,要求介绍时讲清具体方位,要选用诸如“前后”、“左右”等方位词进行讲述,能运用最常见的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进行准确而形象的介绍。以“怎样进行╳╳游戏”为题,向同学介绍自己所喜爱的某项游戏的玩法。最后介绍进行游戏活动的种种规则和方法,要求语气连贯,说话有条理。至于初三学生,则适用“情景对话”、“一事一议”等训练方式。如“给╳╳打电话,”要求根据目的、对象、场合选择恰当得体的语言设计对话:“受到教师批评后,”要求能简述事情的经过,并指出自己明确的看法。要做到仪态自然大方、口语连贯有条理、语气语调有变化,从而养成正确表达自己思想的良好的习惯。
第三层是创造说话训练。它是说话训练的终极目标,以培养判断评价、定向表达和应变能力为主。主要包括:(1)说话扣准话题,观点清楚;(2)在特定情况下能即兴发表讲话;(3)根据不同场合、对象、目的进行交谈;(4)具有一定的演讲与论辩能力。这个层次的说话训练,要求学生能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交换意见、发表看法。如对某篇作品的评说,能对某个问题展开针锋相对的争论;培养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中说话的应变能力。通过评说、论辩、演说训练,培养学生大胆讲话、陈述己见的勇气,跳学生的认识能力、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三个层次的目标是本着由易到难、由低到高,有“的”、有“序”的原则,结合教学大纲对各年级说话能力的要求确定的。三个层次既有互补效应又有同步效应,为加强说话训练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保证。
2、训练方法
①开设说话课,将说话可列入教学计划中,每周定一节课。主要对学生进行普通话训练、介绍说话的有关知识。正确使用普通话,是说话能力训练的起点,除了平时上课严格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和回答问题外,还须单独进行专项训练。对此可参考普通话测试的有关知识进行训练,使学生了解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掌握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常识,介绍说话的有关知识:如说话的礼仪、态势语、中心和主旨,条理及准确、连贯、得体等,从而进行专项训练。如对说话重音的训练。一句话,由于重音不同,表义也不同。以“我知道她会唱歌”一句为例,要求学生分别回答以下几个问句:a、谁知道她会唱歌?b、你知不知道她会唱歌?c、你知道谁会唱歌?d、你知道她会不会唱歌?e、你知道她会什么?在搞清楚各句的句意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准确掌握运用重音,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利用说话课组织并指导学生讲故事、朗诵、讲演、辩论等,以激活学生的说话兴趣,达到提高说话能力的目的。
②结合语文教学,这是说话细能力的主课堂,其训练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每堂语文课进行“三分钟说话”的训练,利用课文词语联词说话、答问、讨论、复述、朗读等,来充分调动学生说话细能力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活跃的思维能力和勇于开口说话的良好习惯。
③开展语文活动课,这是说话训练的大课堂,开展语文活动,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如果说课堂上的说话训练,由于范围和时间的限制,使学生感到拘束,那么,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则是说话训练的大课堂。除利用课外语文活动经常举行朗诵、书评、影评、演评、辩论以外,还可采取和社会实践、文娱活动结合起来的形式。开展各种活动,如让学生围绕学校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采访、讨论,在实践中提高观察事物现象和说话的能力;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既激发学生训练说话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丰富了课余生活组织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的谚语、俗语、歇后语等,向人民大众学习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这些无疑都是学生说话训练的广阔天地。
3、注意训练的宏观把握
①训练要有计划、有体系、循序渐进。说话能力的构成因素复杂,训练内容多样,途经也多,有计划方能克服训练的随意性;有体系才能克服训练的无恒性;只有明确阶段目标和各目标之间的联系,并遵循能力发展有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使说话训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并保证训练的有效性。
②训练要把握好“度”。说话是一种智力活动,与读写一样是综合能力的体现。课堂训练往往受教育任务的限制而不易调控。比如讨论,过多了局面难控制,过少了又没有辐射面,教师要把握好适量的“度”:放得开(有一定的辐射面),收得拢(不是信马由缰)。而且,目前在应试教育还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考分还是学生的命根,因此说话训练应掌握在一个既可提高说话能力,又不影响考分的“度”上。要把握好这个“度”,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说话训练必须与整个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紧密结合,通过读背课文,使学生受到规范的书面语言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复述、评说教材、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带动阅读能力的提高。二是说写结合,以写助说,以说促写,使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以提高。三是根据各年级的不同情况安排训练;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因不参加升学考,说话训练的量可多一些,处三、高三的说话训练量则适当减少。
③建立激励机制,张扬个性。第一次说话是关键,第一个说话也是关键,一个站起来,带动一大片。在训练过程中要善于激励,使学生性格内向、怕羞、不爱说话,为了鼓励他们说话,可以组织学生经常开展小组讨论,给他们创造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有利条件。人人说话,畅所欲言,既壮了胆,练了口,又激发了说话兴趣。要构建一个热烈而宽松的说话环境,以教学的民主化,来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四、说话能力的监测
说话的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对学生说话能力训练进行督促和检查,则是摆在语文教学中的又一个新课题。从《大纲》和教材对说话能力的要求和目前语文考试的实际出发,对说话能力进行监测是很有必要的,把说话测试纳入学年末的语文统测,以测促学,是完全可行的,同时也是较科学的。
1、测试的形式
根据《大纲》和教材对“说”的教学要求及语文考试的现状,校内的常规考试应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法。而说话能力的测试形式可定为:初一年级,朗读、讲见闻;初二年级,朗读、介绍事物;高一、高二年级,朗读、即兴演讲。初三和高三因为要参加升学考,可不参加口试。具体的测试题目在考前10分钟由学生抽签决定。
2、测试的标准及比重
说话测试标准的制定要从学生语文能力的实际出发。如果把说话评分标准定得太高,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定得太低,又不利于充分发挥激励学生“说”的导向作用。索贿的测试标准可以拒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标准的标准分为三个等级,并适当降低要求。即:普通话标准,仪态大方,语调自然,层次清楚,表达流畅,得分在90分以上,为一级;能说普通话,声音响亮,表达基本流畅,得分在80—89分,为二级;基本能说普通话,能根据题目组织简单的话进行表达,得分60—79分,为三级。
说话测试的成绩,在语文综合考试成绩中,可占10%的比重,这个分值,既能引起学生对“说”的兴趣,又能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均衡的发展,一二是比较适宜的。
3、测试的内容
说话测试内容的选定,要从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测试题目的设计,要紧扣学校教育和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比如“说说我自己”、“如果我是班长”、“中学生可否戴首饰”、“贺卡现象剖析”等话题,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在考题设计中,可让学生参与。广泛地向学生征题,一是能收集很多贴近学生思想、生活的题目,便于建立题库;二是容易激发学生“说”的热情,并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4、测试的操作
中学生说话能力的测试操作过程,可参考普通话水平的测试方法,如考生抽题、准备,裁判听音、打分等。但它跟普通话水平测试又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比较正规的、严密的、专业的考试,是监测被测试者的“准确”程度,学生的说话测试是检测说话的“能力”,侧重点并不一致。在测试评分的操作过程中,可让学生直接参与评定;让每个学生既当被测试者,又当评分员。这样做,既可打破测试评分标准,向学生具体分析每位被测试者的得分被测试者的得分原因和结果,让学生心里都有一把评分的尺子,然后再进行全班范围内评分,让每个学生都当评委,最后将全班同学的平均分和老式的平房相加除以2即是被测者的说话得分。这样做既可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题意识,又极大地激活了学生说话的热情,更有利于学校良好的说话风气的形成。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强化说话训练,并把说话能力的测试纳入语文考试内容,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时代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怎样做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总之,只要真正使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坚持不懈的抓下去,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一定能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浅谈说话能力的训练及检测
说话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一种主要形式,说话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阶段要“继续培养听说读写的良好习惯”,“能用普通话发言和交谈”;高中阶段要“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指出,“听说能力在现代生活中日益需要,也应加强训练”。两套大纲对说话能力都作了明确要求,在冲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和检测说话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试图对说话训练的有关问题作些探讨,以期有助于中学阶段说话能力训练的开展。
一、 说话训练的目的和任务
说话训练能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语文能力。从现代语文能力结构看,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四头并举,不可偏废。叶圣陶先生说:“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听别人说的话,读别人写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
语文能力系统由听、说、读、写四要素综合而成。这四要素并不是像玩具积木一样随意的堆砌或凑合,它们是所以能“综合”,是因为有关键性的因素——思维在起作用。思维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中居于基础地位,如果说听、读、看是输入信息,说与写是输出信息,那么思维就是控制它们出入的中心枢纽。心理实验表明,“说”的思维效率是最高的。语言学告诉我们:“演员又说出声来的语言和只有发音动作而不说出生的言语的区别。前一种语言叫做外部言语,后一种语言叫做内部言语……从内部言语到外部言语还有一段距离。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过程同时也就是一种整理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把想到的东西说出来,不但思想比原来更条理化、更清楚,同时,语言表达能力必须会得到增强。所以说,说话训练是一种很有智力价值的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它对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非常有益。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说话训练,可以使学生从中学到好的思维模式,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发展是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加强说话训练,既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又能促进听、读、写能力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说哈训练是面向21世纪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说话”作为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社会成员之间的交际,主要靠“说”。因此,重视并加强说话训练,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读写重要,听说也重要,不能只重视读写,而忽视听说,在现代社会口语交际空前重要。”面向21世纪的语文素质教育,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说话能力,因为21世纪传声技术的发展将突飞猛进,语言输入、文字自动输出的智能化电脑工程将有更大发展,有声语言将利用高新声控技术来传递信息、服务生产、指挥工作。时代对人们的说话能力提出的要求是显而易见的。因而,训练学生使用规范化的、逻辑性强标准口语——普通话,学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恰当得体地进行口语表达,用清晰的语音、适当的音量、简洁的词句、完整的意思进行人机对话,使口头信息的传递进入非人工的智能化实用阶段,这将是面向21世纪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当前说话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高考、中考只重视读写而轻视听说,选拔人才基本上是一张试卷定终身。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也是教师和学校的命根。分数不仅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且也成了衡量教师和学校的唯一标准。因此,尽管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在现代生活中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教材作为知识点也专题介绍了听说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习惯于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往往是“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由于中考、高考不考听说能力,教师和学生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说话的教学和训练。即使部分教师认识到说话训练的重要性,并能身体力行,但终因不成气候而浅谈辄止,说话能力训练目前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正处于一种无目标性、无恒性和随意性的无序状态中。
当然今年来中考和高考试题中,听说能力的考查也得到了一些体现,比如考查句子中某些字词的重音、同义的选择、语句的停顿、语气的连贯、语音的得体、表达的建明等,但口语能力在中、高考中还是受到了以书面表达为主的检测形式的极大限制,以至于学校在教学和训练中,仍然是重读写、轻听说。然而这种教学和训练是跛足的,它不符合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和要求,背离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原则。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人们接受信息的频率,听,明显高于读,输出信息的频率,说,明显高于写。时代已把注重口头表达推向人们的社会生活,但多数人对此还是漠然处之。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少人对能说会道、能言善变不以为然,相反认为沉默寡言才是谦虚谨慎、沉稳持重的表现,勇于陈述己见与“出风头”往往被混为一谈。在这些传统意识的影响下,说话能力的训练就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
目前,中学语文教育特别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育中,说话的训练滞后状态严重,以致不少学生的说话水平极低,词汇贫乏,语调生硬,说话时或重复或脱节,还掺杂毫无意义的口头禅,语音不分高低长短,话题错乱,语脉割裂,忽视说话的礼仪、态势,语言修养欠缺。
时代呼唤语文素质教育必须加强说话训练,而现实的应试教育又严重地阻碍着说话训练的充分发展,这就构成了当今语文教育的一个尖锐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我们除了要大力推进语文考试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外,更要重的还是从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做起,从现在抓起,在语文教育中加强说话的训练和检验。
三、关于说话能力的训练
1、训练目标
关于说话能力的目标,教学大纲对初一到高三的六个年级分别作了明确的规定。根据各年级的特点,可将其分解为层次不同的目标,分步实施。
第一层次是说话的基本功训练。这是说话能力的起点,是以培养语音鉴别和运用能力为主的训练层次。主要包括(1)正确使用普通话;(2)掌握朗诵技巧,并养成注意语气、语速、语调等的说话习惯;(3)掌握说话礼仪,不造作,准确使用态势等辅助手段;(4)养成训练口头表达的勇气和养成主动表达习惯。如刚入校的初一年级学生,适合采用“自我介绍”的练习方式。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请每位学生上台向同学介绍自己或跟自己密切相关的一些情况,内容包括姓名、年龄、小学所在的校名、家庭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特长,甚至今后的打算等。在让学生训练前,教师可先做示范,讲清要领。对这一训练的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说话者能大声地把话说清楚,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培养他们说话的勇气和主动表达的习惯。
第二层次是复述说话训练。它是以语言的思维和组织能力为主,突出内部语音的外化。主要包括:(1)重视现有的语言材料(介绍事物、复述课文、讲故事等);(2)说话有条理,语脉连贯;(3)根据目的,对象和场合转换语言形式;(4)复述有详有略,主次分明。根据大纲的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事物介绍”这一训练适用于初二年级。如以“我家的房前屋后”为题,向大家介绍自己家的环境特点,要求介绍时讲清具体方位,要选用诸如“前后”、“左右”等方位词进行讲述,能运用最常见的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进行准确而形象的介绍。以“怎样进行╳╳游戏”为题,向同学介绍自己所喜爱的某项游戏的玩法。最后介绍进行游戏活动的种种规则和方法,要求语气连贯,说话有条理。至于初三学生,则适用“情景对话”、“一事一议”等训练方式。如“给╳╳打电话,”要求根据目的、对象、场合选择恰当得体的语言设计对话:“受到教师批评后,”要求能简述事情的经过,并指出自己明确的看法。要做到仪态自然大方、口语连贯有条理、语气语调有变化,从而养成正确表达自己思想的良好的习惯。
第三层是创造说话训练。它是说话训练的终极目标,以培养判断评价、定向表达和应变能力为主。主要包括:(1)说话扣准话题,观点清楚;(2)在特定情况下能即兴发表讲话;(3)根据不同场合、对象、目的进行交谈;(4)具有一定的演讲与论辩能力。这个层次的说话训练,要求学生能就某些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交换意见、发表看法。如对某篇作品的评说,能对某个问题展开针锋相对的争论;培养在不同场合、不同情景中说话的应变能力。通过评说、论辩、演说训练,培养学生大胆讲话、陈述己见的勇气,跳学生的认识能力、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三个层次的目标是本着由易到难、由低到高,有“的”、有“序”的原则,结合教学大纲对各年级说话能力的要求确定的。三个层次既有互补效应又有同步效应,为加强说话训练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保证。
2、训练方法
①开设说话课,将说话可列入教学计划中,每周定一节课。主要对学生进行普通话训练、介绍说话的有关知识。正确使用普通话,是说话能力训练的起点,除了平时上课严格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和回答问题外,还须单独进行专项训练。对此可参考普通话测试的有关知识进行训练,使学生了解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掌握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常识,介绍说话的有关知识:如说话的礼仪、态势语、中心和主旨,条理及准确、连贯、得体等,从而进行专项训练。如对说话重音的训练。一句话,由于重音不同,表义也不同。以“我知道她会唱歌”一句为例,要求学生分别回答以下几个问句:a、谁知道她会唱歌?b、你知不知道她会唱歌?c、你知道谁会唱歌?d、你知道她会不会唱歌?e、你知道她会什么?在搞清楚各句的句意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准确掌握运用重音,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利用说话课组织并指导学生讲故事、朗诵、讲演、辩论等,以激活学生的说话兴趣,达到提高说话能力的目的。
②结合语文教学,这是说话细能力的主课堂,其训练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每堂语文课进行“三分钟说话”的训练,利用课文词语联词说话、答问、讨论、复述、朗读等,来充分调动学生说话细能力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活跃的思维能力和勇于开口说话的良好习惯。
③开展语文活动课,这是说话训练的大课堂,开展语文活动,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如果说课堂上的说话训练,由于范围和时间的限制,使学生感到拘束,那么,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则是说话训练的大课堂。除利用课外语文活动经常举行朗诵、书评、影评、演评、辩论以外,还可采取和社会实践、文娱活动结合起来的形式。开展各种活动,如让学生围绕学校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采访、讨论,在实践中提高观察事物现象和说话的能力;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既激发学生训练说话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丰富了课余生活组织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的谚语、俗语、歇后语等,向人民大众学习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这些无疑都是学生说话训练的广阔天地。
3、注意训练的宏观把握
①训练要有计划、有体系、循序渐进。说话能力的构成因素复杂,训练内容多样,途经也多,有计划方能克服训练的随意性;有体系才能克服训练的无恒性;只有明确阶段目标和各目标之间的联系,并遵循能力发展有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使说话训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并保证训练的有效性。
②训练要把握好“度”。说话是一种智力活动,与读写一样是综合能力的体现。课堂训练往往受教育任务的限制而不易调控。比如讨论,过多了局面难控制,过少了又没有辐射面,教师要把握好适量的“度”:放得开(有一定的辐射面),收得拢(不是信马由缰)。而且,目前在应试教育还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考分还是学生的命根,因此说话训练应掌握在一个既可提高说话能力,又不影响考分的“度”上。要把握好这个“度”,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说话训练必须与整个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紧密结合,通过读背课文,使学生受到规范的书面语言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复述、评说教材、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带动阅读能力的提高。二是说写结合,以写助说,以说促写,使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以提高。三是根据各年级的不同情况安排训练;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因不参加升学考,说话训练的量可多一些,处三、高三的说话训练量则适当减少。
③建立激励机制,张扬个性。第一次说话是关键,第一个说话也是关键,一个站起来,带动一大片。在训练过程中要善于激励,使学生性格内向、怕羞、不爱说话,为了鼓励他们说话,可以组织学生经常开展小组讨论,给他们创造在众人面前讲话的有利条件。人人说话,畅所欲言,既壮了胆,练了口,又激发了说话兴趣。要构建一个热烈而宽松的说话环境,以教学的民主化,来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四、说话能力的监测
说话的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对学生说话能力训练进行督促和检查,则是摆在语文教学中的又一个新课题。从《大纲》和教材对说话能力的要求和目前语文考试的实际出发,对说话能力进行监测是很有必要的,把说话测试纳入学年末的语文统测,以测促学,是完全可行的,同时也是较科学的。
1、测试的形式
根据《大纲》和教材对“说”的教学要求及语文考试的现状,校内的常规考试应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法。而说话能力的测试形式可定为:初一年级,朗读、讲见闻;初二年级,朗读、介绍事物;高一、高二年级,朗读、即兴演讲。初三和高三因为要参加升学考,可不参加口试。具体的测试题目在考前10分钟由学生抽签决定。
2、测试的标准及比重
说话测试标准的制定要从学生语文能力的实际出发。如果把说话评分标准定得太高,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定得太低,又不利于充分发挥激励学生“说”的导向作用。索贿的测试标准可以拒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标准的标准分为三个等级,并适当降低要求。即:普通话标准,仪态大方,语调自然,层次清楚,表达流畅,得分在90分以上,为一级;能说普通话,声音响亮,表达基本流畅,得分在80—89分,为二级;基本能说普通话,能根据题目组织简单的话进行表达,得分60—79分,为三级。
说话测试的成绩,在语文综合考试成绩中,可占10%的比重,这个分值,既能引起学生对“说”的兴趣,又能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均衡的发展,一二是比较适宜的。
3、测试的内容
说话测试内容的选定,要从教材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测试题目的设计,要紧扣学校教育和学生的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比如“说说我自己”、“如果我是班长”、“中学生可否戴首饰”、“贺卡现象剖析”等话题,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在考题设计中,可让学生参与。广泛地向学生征题,一是能收集很多贴近学生思想、生活的题目,便于建立题库;二是容易激发学生“说”的热情,并达到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4、测试的操作
中学生说话能力的测试操作过程,可参考普通话水平的测试方法,如考生抽题、准备,裁判听音、打分等。但它跟普通话水平测试又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比较正规的、严密的、专业的考试,是监测被测试者的“准确”程度,学生的说话测试是检测说话的“能力”,侧重点并不一致。在测试评分的操作过程中,可让学生直接参与评定;让每个学生既当被测试者,又当评分员。这样做,既可打破测试评分标准,向学生具体分析每位被测试者的得分被测试者的得分原因和结果,让学生心里都有一把评分的尺子,然后再进行全班范围内评分,让每个学生都当评委,最后将全班同学的平均分和老式的平房相加除以2即是被测者的说话得分。这样做既可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题意识,又极大地激活了学生说话的热情,更有利于学校良好的说话风气的形成。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强化说话训练,并把说话能力的测试纳入语文考试内容,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时代对语文教育的要求,怎样做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总之,只要真正使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坚持不懈的抓下去,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一定能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