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初中语文论文,大家有没有好点的,介绍给我一下?
展开全部
用读和写来带动语文学习
内容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一言以蔽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学语文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四者之间,听说读是基础,写是关键,是核心。十多年的语文课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能尽快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关键词:听说读写、语文 、朗读、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听、说、读、写是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重要形式,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得知识、智力、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学语文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即能迅速接收复杂的语言信息,有较强的语感能力;说,即通过大脑的思维整理,能有条有理地表达出来;读,即有一定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写,即写作能力。四者之间,听说读是基础,写是关键,是核心。十多年的语文课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能尽快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叫“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是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并没有完全在课堂上落实这句话。有的老师怕失去课堂霸主地位仍然搞一言堂,不给学生留下一点儿读课文的时间,有的也只是让学生默读一遍后,就开始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即使七年级的重点篇章也是这样,使学生一下子感到语文课的难度增加了许多,甚至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获得所依靠的就是学生在读中的体验和感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就强调了学生“读”的功效。他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有的语文老师讲,现在的学生虽说聪明了一点,但是玩心太重,不想学习,费了一天的时间,讲的东西一点儿也记不住。为啥会这样?原因在于老师,就是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了,自由的时间太少了,自由读课文的时间太少了。现在仍然有些老师认为,讲得少了他记不住,只有反复强调,才是帮助学生记忆的好方法。这是对学生缺乏信任的一种表现,认为把时间交给学生更是一种完全浪费,因为他们不知道重视时间。这是又走到了另一极端的理解。把时间交给学生,并不是老师放任不管,躲到办公室里喝茶去,而是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读前要设计好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通过读自己解决,这样给与充分的信任,使其有事可干,他们是不会浪费时间的。
有的老师也让学生读了,一般是默读,再就是自由朗读,当然这也是读文章的方式,可是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学情灵活处理。还可以老师范读,学生领读,师生齐读(可以只读某个段落或句子),分小组读,分大组读,还可以让学生单个诵读,还可以针对具体课文分角色朗读,等等。
在语文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艺术境界,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经常朗读语言优美的文章,还可以丰富词汇,增强语感,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首先,在朗读作品之前,必须整体感知作品,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认真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思想和艺术形象,理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把握感情基调。如:《春》就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和难得的朗读材料,学好这篇文章的关键是通过朗读领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朗读这篇散文时,就应该始终把握一种充满激情、昂扬向上的感情基调。而同样是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却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淡淡的哀愁。朗读这篇文章,应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和真挚的感情来打动听众和自己,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要用完善的语言技巧准确地反映作品的思想内容,细腻地表现感情。在这方面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的范读要正确标准。范,就是标准模板,老师必须使用普通话,吐字清晰,读音标准,朗读准确无误,语言流畅。否则会把学生的读音引到邪路上去,使他们经常跑调,或者根本不沾边调。用土话读课文的味道,也确实不太好闻。有的老师很难改变方言土语,或者是羞于改变,可以在范读时放录音,或者下载现成的课件,或者请普通话好的老师和学生课前帮着录好音。只要我们用心去想,肯定会有提高范读的更好办法。
(二)注意句子的重音和停顿。重音是朗读过程中,为了表现意境和中心思想,对文中的某些词或短语加以强调,重音的确定关键在于对所朗读文章内容的理解。例如:“那本书是我的。”在这句话里,如果重音在“书”上,表示那里除了书还有别的东西;如果重音在“我”上,表示书不是别人的。因此处理重音要结合上下文。而停顿是在朗读过程中,为了把思想感情表达的鲜明,突出而调节气息的一种方式。朗读中的停顿,往往不受标点符号的限制,而以表情达意为主要依据,比如在抒发强烈的感情之后,可作适当的停顿。
(三)读中要体现感情。我们常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者的感情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老师要指导好学生,用心去感知课文,体会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中渗透的作者情感因素,从而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这样就实现了学生、老师、作者三者的心灵互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掌握得也会更加牢固。
(四)要及时纠正好学生在读中出现的问题。“唱读”还在各年级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七年级中非常突出,这使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意图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学生在单个读时,老师要认真听,对出现的错误 ,重点是读音方面和词语破读现象,要及时纠正。
(五)要引导学生边读边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读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从而增强其阅读的兴趣。
读,对说、写、听都会有促进作用。因为学生自己读懂了的东西会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知识储蓄,日积月累,到写作的时候便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了,语文老师省的劲儿不就更多了吗?在教学中,我不仅重视学生的读,还重视自己和学生的写。当老师十几年了,我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那就是试着用笔跟学生交流。
记得当初怀着青春的梦想与憧憬初次走上讲台的那一刻,面对着下面50多双充满稚气的眼睛,我就在心底对自己说:“我不要做高高在上的‘严师’,我要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我要成为他们的朋友。”可接下来的日子,我却慢慢发现,跟学生交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有些学生总与老师保持着一段距离,很少有学生主动去找老师谈心。于是我便利用课外的一切时间尽量去接近学生,同时我开始尝试着用笔跟学生交流。
每一次班会,我都会让学生给老师写一封信。信的内容很随意:可以反映上周班内存在的情况,可以给老师委婉地提意见,也可以向老师倾诉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学生们的每一封信我都会细细品读。对于信中所反映的班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会在课堂上给予他们答复。对于那些有特殊情况的个别学生,我会很认真地给他们回信。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尝到了书面交流带来的乐趣。多数学生慢慢消除了与我的隔阂,开始在信中敞开心扉跟老师诉说自己的心理话。甚至有些学生在平时遇到问题时,也开始主动给老师写信倾诉。
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学期结束后,马上要放寒假了,班内进行了“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一系列的评选活动。评选结果揭晓后,班内有一名学习成绩每次都遥遥领先的学生李琳却未被评上“三好”学生。尽管“学习好”并不是评选“三好”学生的惟一标准,但这样的结果还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等结果公布后,我发现李琳趴在桌子上,情绪有些低落——可能她也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第二天早上,我一进办公室,便发现一封信工工整整地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急忙拆开一看,原来是李琳写的。这是一封长信,足足写了5张稿纸。一口气读完了这封信,我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原来,李琳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家庭,由于家庭的贫困,她从小就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致使她总是独来独往,很少与同学们交流。这种自卑在学习上转化为一种动力,使她产生了一种一定要超过别人的信念,这使她又非常要强,凡事争先。可是优秀的成绩并没有使她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反而使她有些清高。于是多数同学对她都有偏见,很少有人跟她交朋友。
拿着这封信,我感到心里沉甸甸的,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居然背着这么沉重的心理负担。我想:作为她的老师,我有责任让她从阴影中走出来。于是,在这封信的末尾,我给她回复了这样一段话:家庭的贫困是不幸,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关键是看你怎样去对待。很多的时候,我们总喜欢把自己关在一所封闭的房子里,固执地认为全世界都是黑暗的。其实,轻轻打开门,却蓦然发现,原来外面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亲爱的同学,请试着打开心灵之门,与老师、同学交流吧。你将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拥有朋友的日子很快乐。从封闭的房子里走出来吧,13岁的脸上写满的应是纯真的微笑。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让自己用崭新的面貌迎接它的到来吧!
春节返校后,我便有意观察李琳的一举一动。我欣喜地发现,她确实是在慢慢转变。自习课上不再一个人闷着头做题,而是开始主动帮助学习较差的同学;课后不再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而开始跟同学们一块活动。渐渐地,她的身边多了几个形影不离的伙伴,她的脸上终于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初中毕业时,她给我写了这样一封短信:
老师:
就要离开您了,真有点舍不得。永远忘不了,是您领我走出了那所封闭的小房子,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如果没有您,我也许会永远生活在孤独的沙漠里。老师,真的谢谢您。
毕业以后,李琳经常给我来信,俨然把我当成了她的朋友。今年元旦前夕,我收到了她从高中寄来的贺卡,上面写道:
老师,走过了人生的一段旅程后,蓦然回首,竟发现在心灵的最深处,除了父母,您是最重要的人。虽然我们相距遥远,但我相信思念可以穿越空间。祝您新年快乐,生活幸福!
简短的语句,浓浓的情谊。在这寒冷的冬天里,我分明感到心里升腾起缕缕的温暖。作为一名教师,还有比学生的理解与爱戴更令人感到欣慰的吗?试着用笔跟学生交流吧,你将会发现其乐无穷。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技能,这四种技能是密不可分的,也应该是相互促进的。为此,把写与读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和谐发展的能力系统,就是我的指导思想。不片面地割裂听说读写,在写的同时发展多种能力,让一种语文训练语文活动起到综合发展的作用,使多种能力同时养成,提高效率,同时利用富于变化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简明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张楚延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4、《现代语文教育漫谈》云南民族出版社
5、《现代教育理论》云南教委委员会编
6、《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的作用》
内容摘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一言以蔽之,即听说读写能力,即培养有语文素养的人。学语文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四者之间,听说读是基础,写是关键,是核心。十多年的语文课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能尽快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关键词:听说读写、语文 、朗读、写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听、说、读、写是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重要形式,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得知识、智力、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学语文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即能迅速接收复杂的语言信息,有较强的语感能力;说,即通过大脑的思维整理,能有条有理地表达出来;读,即有一定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写,即写作能力。四者之间,听说读是基础,写是关键,是核心。十多年的语文课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尤其是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能尽快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叫“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是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并没有完全在课堂上落实这句话。有的老师怕失去课堂霸主地位仍然搞一言堂,不给学生留下一点儿读课文的时间,有的也只是让学生默读一遍后,就开始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即使七年级的重点篇章也是这样,使学生一下子感到语文课的难度增加了许多,甚至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学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而这两种能力的获得所依靠的就是学生在读中的体验和感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就强调了学生“读”的功效。他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有的语文老师讲,现在的学生虽说聪明了一点,但是玩心太重,不想学习,费了一天的时间,讲的东西一点儿也记不住。为啥会这样?原因在于老师,就是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了,自由的时间太少了,自由读课文的时间太少了。现在仍然有些老师认为,讲得少了他记不住,只有反复强调,才是帮助学生记忆的好方法。这是对学生缺乏信任的一种表现,认为把时间交给学生更是一种完全浪费,因为他们不知道重视时间。这是又走到了另一极端的理解。把时间交给学生,并不是老师放任不管,躲到办公室里喝茶去,而是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读前要设计好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通过读自己解决,这样给与充分的信任,使其有事可干,他们是不会浪费时间的。
有的老师也让学生读了,一般是默读,再就是自由朗读,当然这也是读文章的方式,可是也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学情灵活处理。还可以老师范读,学生领读,师生齐读(可以只读某个段落或句子),分小组读,分大组读,还可以让学生单个诵读,还可以针对具体课文分角色朗读,等等。
在语文教学中,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艺术境界,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经常朗读语言优美的文章,还可以丰富词汇,增强语感,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那么,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首先,在朗读作品之前,必须整体感知作品,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认真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中心思想和艺术形象,理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把握感情基调。如:《春》就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和难得的朗读材料,学好这篇文章的关键是通过朗读领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朗读这篇散文时,就应该始终把握一种充满激情、昂扬向上的感情基调。而同样是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却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淡淡的哀愁。朗读这篇文章,应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和真挚的感情来打动听众和自己,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要用完善的语言技巧准确地反映作品的思想内容,细腻地表现感情。在这方面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的范读要正确标准。范,就是标准模板,老师必须使用普通话,吐字清晰,读音标准,朗读准确无误,语言流畅。否则会把学生的读音引到邪路上去,使他们经常跑调,或者根本不沾边调。用土话读课文的味道,也确实不太好闻。有的老师很难改变方言土语,或者是羞于改变,可以在范读时放录音,或者下载现成的课件,或者请普通话好的老师和学生课前帮着录好音。只要我们用心去想,肯定会有提高范读的更好办法。
(二)注意句子的重音和停顿。重音是朗读过程中,为了表现意境和中心思想,对文中的某些词或短语加以强调,重音的确定关键在于对所朗读文章内容的理解。例如:“那本书是我的。”在这句话里,如果重音在“书”上,表示那里除了书还有别的东西;如果重音在“我”上,表示书不是别人的。因此处理重音要结合上下文。而停顿是在朗读过程中,为了把思想感情表达的鲜明,突出而调节气息的一种方式。朗读中的停顿,往往不受标点符号的限制,而以表情达意为主要依据,比如在抒发强烈的感情之后,可作适当的停顿。
(三)读中要体现感情。我们常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者的感情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老师要指导好学生,用心去感知课文,体会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中渗透的作者情感因素,从而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深刻用意,这样就实现了学生、老师、作者三者的心灵互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掌握得也会更加牢固。
(四)要及时纠正好学生在读中出现的问题。“唱读”还在各年级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七年级中非常突出,这使对文章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意图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学生在单个读时,老师要认真听,对出现的错误 ,重点是读音方面和词语破读现象,要及时纠正。
(五)要引导学生边读边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读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从而增强其阅读的兴趣。
读,对说、写、听都会有促进作用。因为学生自己读懂了的东西会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知识储蓄,日积月累,到写作的时候便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了,语文老师省的劲儿不就更多了吗?在教学中,我不仅重视学生的读,还重视自己和学生的写。当老师十几年了,我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那就是试着用笔跟学生交流。
记得当初怀着青春的梦想与憧憬初次走上讲台的那一刻,面对着下面50多双充满稚气的眼睛,我就在心底对自己说:“我不要做高高在上的‘严师’,我要与学生平等的交流,我要成为他们的朋友。”可接下来的日子,我却慢慢发现,跟学生交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有些学生总与老师保持着一段距离,很少有学生主动去找老师谈心。于是我便利用课外的一切时间尽量去接近学生,同时我开始尝试着用笔跟学生交流。
每一次班会,我都会让学生给老师写一封信。信的内容很随意:可以反映上周班内存在的情况,可以给老师委婉地提意见,也可以向老师倾诉自己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学生们的每一封信我都会细细品读。对于信中所反映的班内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会在课堂上给予他们答复。对于那些有特殊情况的个别学生,我会很认真地给他们回信。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尝到了书面交流带来的乐趣。多数学生慢慢消除了与我的隔阂,开始在信中敞开心扉跟老师诉说自己的心理话。甚至有些学生在平时遇到问题时,也开始主动给老师写信倾诉。
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学期结束后,马上要放寒假了,班内进行了“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一系列的评选活动。评选结果揭晓后,班内有一名学习成绩每次都遥遥领先的学生李琳却未被评上“三好”学生。尽管“学习好”并不是评选“三好”学生的惟一标准,但这样的结果还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等结果公布后,我发现李琳趴在桌子上,情绪有些低落——可能她也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第二天早上,我一进办公室,便发现一封信工工整整地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我急忙拆开一看,原来是李琳写的。这是一封长信,足足写了5张稿纸。一口气读完了这封信,我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原来,李琳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家庭,由于家庭的贫困,她从小就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致使她总是独来独往,很少与同学们交流。这种自卑在学习上转化为一种动力,使她产生了一种一定要超过别人的信念,这使她又非常要强,凡事争先。可是优秀的成绩并没有使她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反而使她有些清高。于是多数同学对她都有偏见,很少有人跟她交朋友。
拿着这封信,我感到心里沉甸甸的,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居然背着这么沉重的心理负担。我想:作为她的老师,我有责任让她从阴影中走出来。于是,在这封信的末尾,我给她回复了这样一段话:家庭的贫困是不幸,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关键是看你怎样去对待。很多的时候,我们总喜欢把自己关在一所封闭的房子里,固执地认为全世界都是黑暗的。其实,轻轻打开门,却蓦然发现,原来外面是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亲爱的同学,请试着打开心灵之门,与老师、同学交流吧。你将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拥有朋友的日子很快乐。从封闭的房子里走出来吧,13岁的脸上写满的应是纯真的微笑。新的一年就要开始了,让自己用崭新的面貌迎接它的到来吧!
春节返校后,我便有意观察李琳的一举一动。我欣喜地发现,她确实是在慢慢转变。自习课上不再一个人闷着头做题,而是开始主动帮助学习较差的同学;课后不再总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看书,而开始跟同学们一块活动。渐渐地,她的身边多了几个形影不离的伙伴,她的脸上终于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初中毕业时,她给我写了这样一封短信:
老师:
就要离开您了,真有点舍不得。永远忘不了,是您领我走出了那所封闭的小房子,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如果没有您,我也许会永远生活在孤独的沙漠里。老师,真的谢谢您。
毕业以后,李琳经常给我来信,俨然把我当成了她的朋友。今年元旦前夕,我收到了她从高中寄来的贺卡,上面写道:
老师,走过了人生的一段旅程后,蓦然回首,竟发现在心灵的最深处,除了父母,您是最重要的人。虽然我们相距遥远,但我相信思念可以穿越空间。祝您新年快乐,生活幸福!
简短的语句,浓浓的情谊。在这寒冷的冬天里,我分明感到心里升腾起缕缕的温暖。作为一名教师,还有比学生的理解与爱戴更令人感到欣慰的吗?试着用笔跟学生交流吧,你将会发现其乐无穷。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技能,这四种技能是密不可分的,也应该是相互促进的。为此,把写与读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和谐发展的能力系统,就是我的指导思想。不片面地割裂听说读写,在写的同时发展多种能力,让一种语文训练语文活动起到综合发展的作用,使多种能力同时养成,提高效率,同时利用富于变化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简明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张楚延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出版)
3、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4、《现代语文教育漫谈》云南民族出版社
5、《现代教育理论》云南教委委员会编
6、《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的作用》
展开全部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得与失
【摘要】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它象征着人类的时代跨越,这一次跨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电脑与网络的迅速流行和普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多媒体教学,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以其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简洁高效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宠儿”。但是多媒体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传统的教学并没有为学生提供一个无障碍的课堂交流环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我们在充分发挥它的优势的同时,也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的偏差,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因为多媒体的参予而愈加精彩。
【关键词】:教学 计算机
也许大家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越来越生动,越来越高效率,越来越有“看头”了;我们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增强了……原因在哪里呢?我想,除了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多媒体教学的灵活运用。
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 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而多媒体教学法则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当代化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机能,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法达到最佳的结合。
一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可以 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 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
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为多种感官的刺激提供了若干个兴奋点,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它的信息组织方式与人类长期记忆结构相似,减少了记忆信息和加工转换的过程。
多媒体教学法可以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
多媒体教学方法使教学的重点由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示、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优化教学结构,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效率、高质量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优良个性品质。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这些是多媒体教学所存在的不足。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 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 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 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
再加上它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我们对它的性能了解还不很清楚,驾驭起来难免会不顺手。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中出现过偏漏失误,就一概予以否定,进而因噎废食弃之不用,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
语文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一方面体现在新教材的内容选取和编排上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体现人文关怀、与现实贴近,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在如何传播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体现参与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而在这些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为我所用。但是,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更应体现语言文字的独有魅力和教师的个性,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慎用多媒体技术,不鼓励过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优秀论文集》何克抗、李克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祝智庭《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0年全球华人资讯科技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1997年6月。
[3]何楚红《中学语文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第9期。
[4]朱克宝《信息技术与文学阅读教学整合的对话观》《学语文》2006年第5期。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得与失
【摘要】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它象征着人类的时代跨越,这一次跨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电脑与网络的迅速流行和普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多媒体教学,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以其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简洁高效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宠儿”。但是多媒体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传统的教学并没有为学生提供一个无障碍的课堂交流环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我们在充分发挥它的优势的同时,也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的偏差,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因为多媒体的参予而愈加精彩。
【关键词】:教学 计算机
也许大家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越来越生动,越来越高效率,越来越有“看头”了;我们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增强了……原因在哪里呢?我想,除了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多媒体教学的灵活运用。
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 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热点。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而多媒体教学法则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标志,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的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当代化学教师如果能够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机能,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使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法达到最佳的结合。
一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可以 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运用多媒体可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课本中的许多名家名篇,有的语言流畅明快,有的语言生动活泼,有的语言凝炼含蓄,有的语言朴实感人,有的语言富有哲理性。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 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了。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
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为多种感官的刺激提供了若干个兴奋点,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它的信息组织方式与人类长期记忆结构相似,减少了记忆信息和加工转换的过程。
多媒体教学法可以使得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互相补充与完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发挥整体功能。
多媒体教学方法使教学的重点由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转向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示、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优化教学结构,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效率、高质量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优良个性品质。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这些是多媒体教学所存在的不足。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 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 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 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
再加上它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我们对它的性能了解还不很清楚,驾驭起来难免会不顺手。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中出现过偏漏失误,就一概予以否定,进而因噎废食弃之不用,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
语文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一方面体现在新教材的内容选取和编排上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体现人文关怀、与现实贴近,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在如何传播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体现参与性、探究性和合作性,而在这些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为我所用。但是,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更应体现语言文字的独有魅力和教师的个性,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慎用多媒体技术,不鼓励过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改革——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优秀论文集》何克抗、李克东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祝智庭《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0年全球华人资讯科技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1997年6月。
[3]何楚红《中学语文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第9期。
[4]朱克宝《信息技术与文学阅读教学整合的对话观》《学语文》2006年第5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