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
两种皆属于欲望。其中,物质追求:人类对满足自身基本生理需要的追逐,如吃食物解饿,穿衣保持体温等。
精神追求:人类对自身变态心理需要的追逐,指对各种各样基本生理需要外的满足感觉的追逐,如人是群居动物需要群体归属感。
精神追求一般不由物质实现,却可由五感和思维想象实现,其本质和物质追求一致,即对大脑中正面感觉分泌物的追逐,如人没有任何感觉,也不会追求物质与各种幻觉。一般在满足物质追求后才会有,故有:"饱暖思淫欲"之说。
扩展资料
孔子所著《论语》中,即有孔老夫子对于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的启示:
在精神追求的过程中,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见在孔圣眼中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物质生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勤恳、谨慎、见贤思齐。难道孔子不喜欢富与贵,与富贵有仇吗?
孔子又说“富与贵,这是人人都向往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们,就宁可不享受。贫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们,就宁可不摆脱。
君子抛弃了仁,怎么能成就好名声?君子哪里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能违背仁,仓促的时候必定和仁德同在,生活颠沛困顿的时候也必定和仁德同在。”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了能为所欲为。)可见孔子发誓时刻要与自己至高无上的精神追求同在,而对物质生活的要求无足轻重,但孔子也并不拒绝富与贵,只是要取之有道。
参考资料:
物质追求:人类对满足自身基本生理需要的追逐,如吃食物解饿,穿衣保持体温
精神追求:人类对自身变态心理需要的追逐,指对各种各样基本生理需要外的满足感觉的追逐,如人是群居动物需要群体归属感。
精神追求一般不由物质实现,却可由五感和思维想象实现,其本质和物质追求一致,即对大脑中正面感觉分泌物的追逐,如人没有任何感觉,也不会追求物质与各种幻觉。
精神追求一般在满足物质追求后才会有,故有:"饱暖思淫欲"之说
人有欲望有追求本没有错,但在群体中生活,有公认的行为准则即道德,根据准则给各种追求定义了善与恶,好与坏,对与错。在如今这个思想堕落,行为穿越的时代,只要做到无愧于心就行。
评论回答
1: 最后再答
2: 基本是指食物、水、温度、性、排泄等基本生存需求。
3: 金钱是物质,它是一种替代符,抽象代表了人的劳动成果和可交易资源,很少有单纯喜欢钱币的长相而追求它的,大多数人追求的是钱后面代表的可以交易的物质,所以我先认为追求钱是物质追求。
4和5: 钱是一种间接追求,取决于钱的用途和你买这种物质的目的,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后的花费都是精神需要。成就感是一种抽象的对自我肯定的满足感,必须是精神追求。
PS:以上这里的定义有些模糊,比如问我买盆花是喜欢花香味道(嗅觉追求)或是喜欢它的色彩(视觉追求),是基本生理需要吗,顺便和第一题一起回答:再狠点定义,其实只要追求什么,都是一种对感觉的满足,如饥饿感等也是感觉,为了满足这感觉才追求食物,有了欲望才有追求,人们通常说的物质或精神追求都是欲望的一部分,区别就是欲望的种类,再细分一下,人身体对实际存在的生存必须物质的欲望属于物质追求,也就是说为了满足身体基本需要,除此之外,为其他满足感都是精神追求。问:那我买花为鼻子和眼睛舒服那就是物质追求了吧,拉小提琴为了耳朵就是物质追求了吧?答:按以上定义,不是的,它们不是生存必须品。再问:那我已经到了不拉小提琴就没法生活的地步,这精神追求是基本生理需求吗?答:不是的,没法生活那只是给自己的心里暗示,用来强化它的重要性,如果一段时间不拉小提琴会导致身体死亡或无法繁衍下一代的时候,就可以说拉小提琴是基本生理需要了。还问:古代人们通讯靠吼,现在用手机,古代钻木取火,现代用煤气灶,没有这些先进的东西就跟社会脱节,倒退回古代了,这种对进步对先进技术的追求是物质追求还是精神追求?是不是基本生存需要?答:汗。。自己答不上来了,首先当然不是基本生存需要,这里包含了很多种欲望,暂定为精神追求哇,但它属于什么追求我还真不知道,谁能说说,也许不是在这个分类里能定义的。
什么是基本生理需要?
如果特别追求某一精神事物
到了没有它就活不下去的地步
那这时此事物就成了基本生理需要吗?
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是什么关系呢?
而这两种追求都是人们精神方面的,是人们思想活动中和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状态,还有生活需求,自己有所思考,有所需求,来满足自己的这种欲望
其实这两种追求有时候体现的是人的品格和自己的精神意识,有时候也是衡量一个人做人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时代的一种产物,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
充饥的面包是物质的,而有品味的去欣赏生活则是精神的。
人生的境界离不开物质与精神。古人讲:仓廪实而知礼节。“仓廪”就是物质的,“礼节”就是精神的。光追求吃喝、财富、物质的享受,生活是贫瘠的;而在物质的情况下,追求精神的、思想的、哲学的境界,才是丰富的高境界的生活。
正如材料中所说的“又能充饥又能品味”的生活,才是最高层次的生活,也就是物质与精神高度和谐与统一的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个富家子弟,一个洋学生,物质可谓丰富也;一个金陵大学毕业,一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资格可谓出类拔萃也。但他——陶行知却在农村晓庄办起了学校,为平民的前途、未来、希望着想。他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把物质与财富贡献出来,把身心贡献出来,把思想贡献出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主张。人们看到了陶行知的伟大之所在——“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
为什么他没有躺在物质的枷锁下?为什么他没有仅仅享受物质的奢华?因为境界,因为他理解人生的意义,因为精神可以超出生命的所在。
“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前者是物质的,后者就是精神的。于是人们的生活就有了希望,有了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