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的枯萎病和蔓枯病的区别和防治方法
黄瓜的枯萎病和蔓枯病都是指黑腐病;
防治方法是换气不充分的早春、晚秋及冬季的温室和大棚栽培的番茄都可以发病。密植及灌水过多易发病,生长衰竭,尤其是收获期脱肥时,发病率很高。作为预防对策,要栽培抗性品种,注意换气,避免过度灌水和密植。
应该及时对整株萎蔫、根系病变较重的植株应剪断其根茎,并对病穴进行重点杀菌处理。用药3天内遇大雨,应于雨后1天再次使用一次。及时铲除病株并进行药剂杀菌处理。
扩展资料:
黑腐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从下部叶片逐渐扩展至上部叶片。叶片表面有部分黄变,其背面出现灰白色轮廓不分明的病斑,密生灰白色霉层。
不久之后,叶表面也生成霉层,最后,叶片卷曲干枯,导致坐果不良,果实生长不良,早期着色。 温室、大棚栽培时常发病。
在拱棚栽培中,主要发生在覆盖过程中,但湿度大时,去掉塑料薄膜之后也仍继续蔓延。
2019-02-19 · 农业农村部直属的大型综合出版社
专家解答
(1)症状和流行规律①枯萎病。又叫萎蔫病,为真菌性病害。典型症状是茎叶萎蔫,中午明显,早晚恢复正常,2~3天后不再恢复,叶片全部萎蔫下垂。病茎基部稍收缩,常纵裂,表面流出粉红色胶质物。切开病茎,可发现维管束变黄褐色。病菌在土中病株残体上越冬,可存活5~6年,种子和未腐熟的畜粪也能带菌。病菌通过灌溉水、雨水和昆虫传播,从植株伤口或根毛处侵入,在维管束内寄生,阻塞导管,并可分泌毒素引起发病。土壤温、湿度对发病影响较大,8~34℃范围内均可发病,适温为24~25℃,相对湿度95%以上最容易发病。土温15~20℃,含水量忽高忽低,不利于根系生长和伤口愈合,而有利于病菌侵入,发病严重。
②疫病。俗称“死藤”、“烂蔓”,为真菌性病害。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多从嫩茎生长点上发生,初期呈现水渍状萎蔫,最后干枯呈秃尖状。叶片上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边缘不明显,扩展很快,湿度大时腐烂,干燥时呈青白色,易破碎。茎基部也易感病,造成幼苗死亡。成株期发病,主要在茎基部或嫩茎节部发病,先呈水渍状暗绿色,病部软化缢缩,其上部叶片逐渐萎蔫下垂,以后全株枯死。瓜条发病时,形成暗绿色圆形凹陷的水浸状病斑,很快扩展到全果,病果皱缩软腐,表面长出灰白色稀疏的霉状物。病原菌在土壤或基肥中越冬,主要通过雨水或灌溉水传播。在9~37℃范围内均能发病,以23~32℃、相对湿度95%条件下最容易发病。所以,黄瓜疫病在雨季或浇水时蔓延很快。
③蔓枯病。又称蔓割病,为真菌性病害。茎蔓发病,多在节部出现梭形或椭圆形病斑,逐渐扩展可达几厘米长。病部灰白色,伴有大量琥珀色胶质物溢出,后病部变成黄褐色干缩,其上散生小黑点,最后病部纵裂呈乱麻状,引起蔓枯。叶片发病,多在叶缘产生半圆形病斑,或在叶缘内呈V形扩展。病斑较大,呈黄褐色,隐约可见不明显轮纹,其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后期病斑容易破裂。病叶自下而上枯黄,不脱落,严重时只剩顶部1~2片叶。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或以分生孢子器附着在种子表面,或黏附在架材和棚室骨架上,第二年借风雨及灌水传播。病菌喜温、湿条件,在20~25℃、相对湿度85%以上,定植密度大,通风不良条件下容易发病。
(2)防治方法以上三种病害症状相似,均为真菌性病害,但病原菌各不相同。防治以上三种病害最基本的措施就是轮作倒茬、土壤消毒、嫁接换根、种子消毒和高垄覆膜栽培。生产中如果发现病株,一定要立即拔除,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并用生石灰处理病穴,然后立即用药剂防治。如诊断为枯萎病需及时灌根,药剂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绿亨1号(恶霉灵)800~10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300~500毫升,1周灌1次,连续2~3次;如诊断为疫病,应及时喷药并灌根,药剂可选用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连续用药2~3次;如诊断为蔓枯病,则需及时喷施70%品润干悬浮剂8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60%百泰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25%凯润乳油30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嘧菌酯胶悬剂1500倍,或10%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连续防治2~3次。
提示板
黄瓜蔓枯病多从茎表面向内部发展,维管束不变色,不会全株死亡,这是蔓枯病与枯萎病的重要区别。黄瓜疫病地上部症状与枯萎病极其相似,但切开病株茎基部,维管束变黄褐色为枯萎病,不变色的是疫病。
-
官方服务
- 官方网站
2、黄瓜蔓枯病:黄瓜蔓枯病又称黑腐病,茎、叶、瓜及卷须等地上部均可能受害,茎部主要在茎基部和节部感病,病部初生由浸状病斑,后变灰白色,流胶,并密生小黑点。叶片多从边缘发病,形成黄褐色至褐色或灰白色扇形大病斑,其上密生小黑点,干燥后易破碎。病菌从花瓣、柱头侵染,引起花蒂部黄化萎缩。此病在病部产生小黑点为特征。茎部发生后引起瓜秧枯死,但维管束不变色,也不危害根部,可与枯萎病相区别。
二、防治方法
用菌毒快杀或瓜果锌植病灵在发病初期3200倍液,严重地块可加大用量,3-5天一次,连续2-3次;灌根、浸种土壤处理均3500—4000倍液,预防病害3500—4000倍液,每隔7天一次.
黄瓜枯萎病由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侵染所致,该专化型仅侵染黄瓜和甜瓜,自然条件下不侵染西瓜、瓠瓜、南瓜、丝瓜。病菌以厚垣孢子或菌丝体在土壤、肥料中越冬。条件适宜时形成初侵染,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浇水、雨水和土壤传播,从根茎部伤口侵入,并进行再侵染。通常地下部当年很少再侵染。发病适宜土温为20-23℃,低于15℃或高于35℃病害受抑制。连作地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沤肥,或低洼、土质黏重、植株根系发育不良,或天气闷热潮湿,发病严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防治枯萎病,应重点采取农业措施进行预防。⑴实行与非瓜类蔬菜3年以上轮作,最好水旱轮作。⑵用南瓜作砧木嫁接栽培可防病。⑶选用无病土育苗,提倡用新法育苗,减少伤根,重病地块或棚室在夏秋高温季节覆膜,对土壤进行高温消毒。⑷加强肥水管理,严防大水漫灌,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饼肥、磷钾肥与消石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田间发生枯萎病后应及时拔除病株,并对病穴及邻近植株用药液淋浇,每株用药液200-250毫升。适用药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98%恶霉灵可溶剂2500倍液、敌力脱(250克/升丙环唑乳油)1500倍液、特克多(450克/升噻菌灵悬浮剂)10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2500倍液等。
2、黄瓜蔓枯病———叶片、茎蔓、瓜条及卷须等地上部分均可受害,主要危害叶片和茎蔓。叶片染病,多从叶缘开始发病,形成黄褐色至褐色“V”字型病斑,其上密生小黑点,干燥后易破碎。茎蔓染病,主要在茎基和茎节等部位,初始产生油浸状小病斑,逐渐扩大后往往围绕茎蔓半周至一周,纵向可长达十几厘米,病部密生小黑点,后期病斑变成黄褐色。田间湿度大时,病部常流出琥珀色胶质物,干燥后纵裂,造成病部以上茎叶枯萎。此病在病部产生小黑点为主要识别特征,茎部发病后表皮易撕裂,引起瓜秧枯死,但维管束不变色,也不危害根部,可与枯萎病相区别。
.防治措施
(1)发病严重的地块需实行1-2年的轮作。
(2)种子消毒,可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直播种子可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3)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充分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合理灌水,雨后及时排水。
(4)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用28%易斑净可湿性粉剂125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进行全株喷雾,连续施药2-3次。
2019-02-19 · 农业农村部直属的大型综合出版社
专家解答
(1)症状和流行规律①枯萎病。又叫萎蔫病,为真菌性病害。典型症状是茎叶萎蔫,中午明显,早晚恢复正常,2~3天后不再恢复,叶片全部萎蔫下垂。病茎基部稍收缩,常纵裂,表面流出粉红色胶质物。切开病茎,可发现维管束变黄褐色。病菌在土中病株残体上越冬,可存活5~6年,种子和未腐熟的畜粪也能带菌。病菌通过灌溉水、雨水和昆虫传播,从植株伤口或根毛处侵入,在维管束内寄生,阻塞导管,并可分泌毒素引起发病。土壤温、湿度对发病影响较大,8~34℃范围内均可发病,适温为24~25℃,相对湿度95%以上最容易发病。土温15~20℃,含水量忽高忽低,不利于根系生长和伤口愈合,而有利于病菌侵入,发病严重。
②疫病。俗称“死藤”、“烂蔓”,为真菌性病害。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多从嫩茎生长点上发生,初期呈现水渍状萎蔫,最后干枯呈秃尖状。叶片上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的水渍状病斑,边缘不明显,扩展很快,湿度大时腐烂,干燥时呈青白色,易破碎。茎基部也易感病,造成幼苗死亡。成株期发病,主要在茎基部或嫩茎节部发病,先呈水渍状暗绿色,病部软化缢缩,其上部叶片逐渐萎蔫下垂,以后全株枯死。瓜条发病时,形成暗绿色圆形凹陷的水浸状病斑,很快扩展到全果,病果皱缩软腐,表面长出灰白色稀疏的霉状物。病原菌在土壤或基肥中越冬,主要通过雨水或灌溉水传播。在9~37℃范围内均能发病,以23~32℃、相对湿度95%条件下最容易发病。所以,黄瓜疫病在雨季或浇水时蔓延很快。
③蔓枯病。又称蔓割病,为真菌性病害。茎蔓发病,多在节部出现梭形或椭圆形病斑,逐渐扩展可达几厘米长。病部灰白色,伴有大量琥珀色胶质物溢出,后病部变成黄褐色干缩,其上散生小黑点,最后病部纵裂呈乱麻状,引起蔓枯。叶片发病,多在叶缘产生半圆形病斑,或在叶缘内呈V形扩展。病斑较大,呈黄褐色,隐约可见不明显轮纹,其上散生许多小黑点,后期病斑容易破裂。病叶自下而上枯黄,不脱落,严重时只剩顶部1~2片叶。病菌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或以分生孢子器附着在种子表面,或黏附在架材和棚室骨架上,第二年借风雨及灌水传播。病菌喜温、湿条件,在20~25℃、相对湿度85%以上,定植密度大,通风不良条件下容易发病。
(2)防治方法以上三种病害症状相似,均为真菌性病害,但病原菌各不相同。防治以上三种病害最基本的措施就是轮作倒茬、土壤消毒、嫁接换根、种子消毒和高垄覆膜栽培。生产中如果发现病株,一定要立即拔除,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并用生石灰处理病穴,然后立即用药剂防治。如诊断为枯萎病需及时灌根,药剂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绿亨1号(恶霉灵)800~10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300~500毫升,1周灌1次,连续2~3次;如诊断为疫病,应及时喷药并灌根,药剂可选用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连续用药2~3次;如诊断为蔓枯病,则需及时喷施70%品润干悬浮剂8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60%百泰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25%凯润乳油30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嘧菌酯胶悬剂1500倍,或10%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1500倍液,连续防治2~3次。
提示板
黄瓜蔓枯病多从茎表面向内部发展,维管束不变色,不会全株死亡,这是蔓枯病与枯萎病的重要区别。黄瓜疫病地上部症状与枯萎病极其相似,但切开病株茎基部,维管束变黄褐色为枯萎病,不变色的是疫病。
-
官方服务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