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这本书表达了什么 30

例如什么社会阴暗啦,什么对未来的向往之类的。... 例如什么社会阴暗啦,什么对未来的向往之类的。 展开
 我来答
白雪忘冬
高粉答主

2019-07-04 · 在我的情感世界留下一方美好的文字
白雪忘冬
采纳数:1007 获赞数:376542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洛丽塔》中表现了纳博科夫对于时间与自由关系的探讨,他一直相信有一个彼岸世界,这个彼岸世界营造的异度空间可以超越时间。

多重的文化身份使得纳博科夫产生了时空交错的直觉体验,他深信时空交错是跨往彼岸世界的桥梁。这样的荒诞感投射在小说主人公身上的结果就是亨伯特在精神上始终找不到一个可靠的依托,他自始至终在追求一种归属感,可是在这里归属感被套上了浓重的情欲外衣。

该作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958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作品一路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洛丽塔》已被改编成电影。

《洛丽塔》在美国由普特南书局于1958年7月21日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于1959年1月爬升《纽约时报》畅销书目单第一位。但当时多半的书评都把评论集中于所谓“洛丽塔事件”的纠纷,而不是书的文学价值。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纳博科夫来到美国之前,《洛丽塔》的种子已经萌芽,但是使这一题材彻底得以实现的正是美国和美洲大陆。美国的生活和经历为《洛丽塔》的成长提供了地理背景、有地方和时代特色的人物、小说第二部分的发展线以及完全不同的结局。

美国现实生活还为纳博科夫描写洛丽塔与成年男子同居的大胆举动提供了活生生的事实案例。在这一过程中,纳博科夫格外关注各种事故、性犯罪案件以及谋杀案的新闻报道,还把有些案件的大致情形记录下来,甚至有些几乎被原封不动地引入《洛丽塔》中。

其中有一桩案件“吉·爱德华·格拉默谋杀亲妻案,在会见了怀孕了的洛丽塔后,亨伯特驾车重访拉姆斯代尔,路过夏洛特·黑兹的墓地时,突然插入对这起案件的描述”。所有这些都是美国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纳博科夫收集这些“资料”,并把它们加以巧妙的排列组合,移植到《洛丽塔》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洛丽塔

蔷薇朵朵℃d75
2018-09-08 · TA获得超过65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1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1万
展开全部
我认为洛丽塔的悲剧在于生命的无望。当亨伯特的爱情终于随着洛丽塔的长大而移到成年的洛丽塔身上,但她依然从没爱过他。他们什么都做不了,只能把自己抛进命运的洪流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kanghaoming
2012-05-05 · TA获得超过2.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23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410万
展开全部
这部小说更多的应该是满足人们窥探隐私的心理。   细想亨伯特的心理活动,甚至于会找到很多的共同点。有些是很牵强附会的,另外一切却有些道理。对于此的解释是,并非完全的变态,扭曲的心理也有未扭曲的部分。   我想,有时候我们会陷入一种怪异的联想。对于文学作品或者电影,遇到了似曾相识的情节,就不顾一切的往自身上面套用。比如这里面亨对多的占有欲。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容易让一种病态的气氛环绕。我们会专注于这样的“共同点”,却对于本质上的差别视而不见。显然,这样是不正确的。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星座,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从而让多数人乐此不疲,甚至感同身受。   当一个人习惯于将自己置于悲凉的境地,生活中就彻底失去了乐观的情绪,而代替它的就是消极。消极的态度会使一个人性格上出现繁杂的变化,晴雨不定。丰富的思想加上合理的逻辑才是最好的。   消极的产生,一方面由于自身,另一方面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对于后者,我想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无视。世界虽然很大,社会虽然复杂,但是真正跟你有密切联系的人不过一二人,这样的极少数的人的想法才是值得关注的。   对于前者,这是主观上面的原因,又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内心的空虚,一个是身体的健康。分散注意力是治疗内心空虚的很好的方法。换句话说,就是让自己忙碌起来。忙碌到你无暇顾及心里一些多余的活动。现在来看,能够做的无非是学业、读书、电影电视。健康的身体是做一切事情的根本,如果没有这个,也容易导致消极。到这里,我想到了林黛玉,弱不禁风、顾影自怜。   既然了解了消极是如何产生了,我们就有方法去努力克服它。在这个过程中,时间会起来决定性的作用。我曾经认为,一次深的感情的反射弧应该是四个月。就是说,四个月会决定能否彻底忘记。而其他的绝大多数的事情,都经不起四个月的考验。比如让人悲痛的一件事情,或许一个月左右就能被彻底遗忘,或者至少是释然[
追问
没看懂=。=能说清楚一点么?
追答
我也不知道~   网上找到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绳嘉丽寻苍
2019-03-16 · TA获得超过2.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33%
帮助的人:879万
展开全部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成年男子对一个少女的控制不住的乱伦情感,小说将可怕的欲望与主人公充满自我谴责的情感困惑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这部小说也“与20世纪美国文化的主题息息相关”――因为它明显违反了公共道德的基本准则。正如美国评论家莫里斯・迪克斯坦指出的那样:“《在路上》是对无政府主义的个人自由进行具有爱默生风格的赞美,把书中的主人公变成了一个反对传统文化的神话式人物,而《洛丽塔》则假装对离经叛道和变态心理做了一番个案调查,对凯鲁亚克热情赞誉的那种道路旁边的美国文化进行了讽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winds
推荐于2017-09-06 ·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winds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采纳数:3700 获赞数:322704
个人比较热爱文学,阅读过很多文学作品,对文学类问题比较擅长。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洛丽塔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它的悲剧性不是因为得到和失去,也不是因为忠诚和背叛:更不是因为它是一个涉及生活伦理的家毁人亡的故事和一个关于刑事法律的情杀案件。它的悲剧深渊乃是源于——“欲望”。在所有涉及色情的语言之下,是作者关于“欲望”主题的严肃叙事。
  《洛丽塔》(Lolita),又译为《洛莉塔》、《洛丽泰》、《罗莉泰》,是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流传最广的作品,绝大部分篇幅是死囚亨伯特的自白,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1955年首次被欧洲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1958年终于出版了美国版,作品一路蹿升到《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洛丽塔》已被改编成电影。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