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lxb/notice.png)
清明节的传说简略
一、对于有贡献的历史人物的纪念和感恩
1、满族人寒食节为什么不动烟火,是为了怀念救过始祖罕王的毛斯太太。
2、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蒙化城的人们在清明节插柳是为了感恩救百姓免受官兵荼毒、被火烧死的蒙化人柳青。
3、云南省金平县的瑶族妇女清明节头插鲜花,是为了感恩与贼斗争、救活主人、英勇负伤而死的蛇。
4、江苏苏州、常熟一带清明节前后喜欢吃酒酿饼,是源自元末江浙一带的义军领袖张士诚为了感谢落难时用面饼救过母亲的老者。
5、浙江桐乡朱家阁一带农家,清明时节除了在堂屋里摆酒菜祭祖以外,还要在堂外廊屋里摆一桌酒菜,放18副盅筷,祭拜18位“外堂祖宗”,是为了纪念为朱家阁带来恩惠的太平天国的18个勇士。
二、对聪明机智的礼赞
一些关于清明节食俗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聪明机智的礼赞。
1、比如青团的制作,就是当事人巧妙利用青团看起来较脏的特性,从而成功突破现实造成的困境,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2、比如一则传说是有人将食物做成青团模样后,成功躲避了官兵的盘查,拯救了太平天国将领陈太平。
3、一则传说是孟姜女到长城祭夫时,带去的食品总是被守关的官兵没收,后来受一次偶然事件的启发,她弄来青菜叶子,挤出汁水,掺入白米粉里,做成青团子,于是成功地躲开官兵盘查,用美味的食品祭祀了自己的丈夫。
4、客家人清明节吃艾糍的由来,与明代思想家陈白沙有关,陈白沙同样利用艾糍像“牛屎”的特性,靠大口吞食“牛屎”,装疯卖傻,成功摆脱了官兵的搜捕。
三、对孝亲的提倡
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民间传说中有一些是对这种美德的提倡。
1、比如流传甚广的清明节插青、压纸来历的传说,多将插青、压纸习俗的发明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联系起来。
2、安徽省怀宁一带,人们将坟头“戴乌纱帽”习俗(即修整祖墓时,在坟头叠两块草坪,顺一块,反一块,类似于乌纱帽,并在上面压纸标)的发明与明代著名人物刘若宰联系起来。这些习俗都是他们发达之后要给父母上坟,为了找到父母坟墓而想出的办法。
四、对爱情的崇尚
“蚕花姑娘”的父亲被敌人围困,她作出决定,如果谁能解救父亲,就以身相许。结果一匹白马驮着她的父亲回来了。“蚕花姑娘”决定和白马成亲。父亲不允,将白马杀死。“蚕花姑娘”以死殉情。
人们将她与白马合葬,第二年坟上长出桑树,上面还有一只小蚕,小蚕吃桑叶长得很快。此后,每年清明时节,人们就举办“轧蚕花”活动,怀念蚕花姑娘,祈盼“有情人终成眷属”,也希望蚕事兴旺。
清明节日传说是“社会叙事”,作为清明节日文化的一部分,往往附着于清明节,并通过年复一年地过清明而不断地得以讲述。这些传说,是一个族群或地方社会对于某一历史事件、某一历史人物的集体记忆,是人们历史意识的重要体现,同时也蕴含着人们的审美理想、价值观念。
它们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习俗追根溯源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传递着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念,如崇尚感恩、善良、孝亲、机智,批判忘恩负义之举,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着教育人们的重要功能。
从前有一个人旁边跟着一位大臣叫做介子推,他们走到了一个荒地,那个人非常的饿,结果就昏倒了,介子推到处找吃的,只好将自己腿上的肉给割下来,给这个人吃,这个人吃了烤肉醒了过来。他十分奇怪,就问这肉是从哪里来的,介子推只好说是从自己大腿上割下来的肉。这个人张大了嘴巴,他非常感动就说:"等我以后当了国君,我一定重赏你。"
十九年之后,这个人果然当上了国君,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有功的大臣发奖,大臣的名字都快念完了,还是没有念到介子推,旁边的一位大臣安慰他说:"大王把你留在后面,肯定发好的。"可是大臣的名字念完了,还是没有念到介子推,这个人竟然把他忘了。
中间有一个大臣说:"大王,你竟然忘了介子推,他可是救了您的性命啊!"他一听脸红了,他在人群中找来找去还是没有找到介子推,后来他知道介子推因为伤心,收拾了行李躲进了绵山。后来他派御林军去绵山上找,找了好半天还是没有找到介子推。重耳想了一个办法,从北、东、西三面放火,自己在南面等。
他自言自语说:"介子推要避火,肯定要从南面出来。"结果火从早上烧到了晚上,一直没有见到介子推出来,重耳着急了,就命令人将火给扑灭了,亲自进去找,他在一棵大树找到了介子推。旁边写着首诗,意思是想让重耳和人民,不在这天生火。重耳将这天称为清明节也是寒食节。
2017-08-18 · 百度知道合伙人官方认证企业
![](https://wyw-base.cdn.bcebos.com/pc-content/follow.gif)
清明节的来历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一句话搞定!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一句话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