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资料

 我来答
空山兰竹
推荐于2016-01-06 · TA获得超过150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45
采纳率:80%
帮助的人:233万
展开全部
  地理必修二 人口与城市
  考点一 人口增长模式
  1.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四个阶段 人口增长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 了解原因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①原始低增长 高 高 低 原始型 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落后,死亡率高
  ②加速增长 高 低 高 传统型 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快,医疗进步,死亡率下降;多子多福的观念等;
  ③增长减缓 下降 低 减慢 过渡型 实行控制人口政策,出生率下降
  ④低速增长 低 低 低 现代型 经济发达,养老福利和保险制度健全,生育观念变化,出生率低

  2.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极不平衡
  (1)从大洲看: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是 亚、非、拉 ,最高的是 非洲 ;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的是 欧、北美、大洋洲 ,最低的是 欧洲(德、法等出现负增长);
  (2)从国家看:
  不同国家 目前人口增长模式 主要人口问题 金字塔图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人口增长较快;青少年儿童比重大; 塔基宽
  发达国家 现代型(“低低低”型) 人口增长慢,老龄化严重; 塔基窄
  中国 已进入低出生率阶段 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多;老龄化严重; ---------
  考点二 人口迁移
  1.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案例分析:
  类型 时间 迁移方向和特点 迁移原因
  国际人口迁移 二战前15—19世纪 欧洲迁移到 美洲 ;(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非洲黑人到 美洲 ;
  亚洲人大量迁出当劳工; 欧洲殖民扩张;
  非洲黑人被贩卖;
  二战后 由 发展中国家迁往 发达 国家;短期流动工人多;(目前世界劳工聚集地主要是北美、欧洲、西亚等) 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国内人口迁移 20世纪70年代以后 由老工业区向新工业区的迁移;
  如美国人口由 东北部 向 西部和南部 迁移; 新工业区由于 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 , 环境洁净 等,吸引人口迁入。
  我国人口迁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大量民工流动,从农村到城市,从西部内地到东部沿海;从较贫困地区到较发达地区。 城市经济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好等。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等)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水平、政策、战争等)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考点三 人口容量
  1.环境承载力含义: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 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环境人口容量指一个地区资源环境能承载的 最大 人口数量,即最高人口。(它是一个 警戒值)
  具体来说,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 资源 及其他 资源 、 智力 和 技术 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人口合理容量含义:
  指 最适宜 人口数,能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规模。
  3.比较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相同之处 数值大小不同
  ①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的特点。是一个理想值、虚数、估计值。(不是精确的数值)
  ②研究意义:有利于制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①一般来说, 人口合理容 量要小于 环境人口容 量。
  ②全球环境人口容量为110亿左右,人口合理容量为60亿左右;
  ③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应控制在 16 亿左右,我国人口合理容量为8—9亿人。
  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资源 、 科技 、 对外开放程度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等。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资源 (主要是土地和水);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的因素是 消费水平。
  5.我国必须谋求人口合理容量:
  我国人口与可耕地、淡水资源矛盾已十分突出,应坚持实施“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的基本国策,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考点四 城市化
  1.城市化主要表现:
  (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用地规模扩大;(3)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重要标志);
  2.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 晚
  目前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中期加速阶段
  目前城市化水平 高(70%以上) 低(平均40%左右)
  目前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速度慢
  出现逆城市化 城市化速度快
  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
  原因 城区环境质量下降,郊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和通信现代化等; 城市经济水平高,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
  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不利影响:城市化速度过快会带来许多问题。例如:
  ①对土地:耕地减少;绿地减少,水泥地面增多等;
  ②对生物:建筑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对水文:河道淤塞,易形成洪涝灾害;减少降水对地下水补给(或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④对气温和降水:出现“热岛”现象;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
  ⑤对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⑥对交通和居住等: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等。
  考点五 中心地理论中的服务范围:(六边形服务范围规律)
  理论中,同级别城市服务范围相互排斥的,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是相互嵌套的。
  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是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的三倍。
  实际生活中,同级别中心地服务范围是相互嵌套的。(距离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等)
  考点六 城市空间结构
  1.城市主要功能区:
  (1)在城市发展初期,城市功能区混杂布置,功能不清。
  城市功能区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城市之间分工也越来越明显。
  (2)目前各类城市共有的功能区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功能复杂的城市还有行政区、文化区等功能区。
  (3)功能区之间一般无明确的界限;往往以某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
  2.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特点: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面积 最小 最大、最基本职能、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
  分布
  特点 呈点状或块状分布市中心、街道两侧 工业革命以后出现分化
  出现高级与低级住宅区,位置上背向发展 向城市外缘移动
  沿交通干线分布
  区位
  条件 便捷的交通条件
  大量的消费人口 ①高级住宅区多在城市外缘;(地势较高、上风地带、靠近文化区、环境优美的地区);
  ②低级住宅区多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较差); ①降低生产成本;
  ②保护城市环境;
  3.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
  因素 作用 举例
  历史 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 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附近形成行政区,而不是商业区;
  浦东陆家嘴和浦西外滩联结,形成上海中心商务区;
  经济 对城市功能区分化影响显著 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
  在地租较低的城市外缘形成工业区;

  社会 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收入水平差异,导致高级和低级住宅区的出现;
  某个种族占优势,就形成聚居区;如北美和欧洲的唐人街、黑人区;
  政策因素对城市功能区也有影响。
  4.影响城市功能区形成的最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城市中每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2)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3)地租分布规律: 一般来说,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
  距交通干线越近,穿过道路越多,地租越高。
  (4)各类功能区付租差异(如图):

  图中A范围为商业区,因为商业活动支付地租最高。(市中心有大量消费人群,市场最优)
  图中B范围为住宅区,因为住宅区支付地租最高。(既有利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图中C范围为工业区,因为工业支付地租最高。(既可降低成本,又保护环境)
  以上只考虑距离市中心远近因素,城市地域结构呈同心圆模式。
  5.常见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如图):

  模式 形成 理解各功能区位置 共同特征
  同心圆模式 自单一核心向外扩展 低级住宅区位于城市内缘;
  高级住宅区位于城市外缘; ①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处;
  ②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扇形模式 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延伸 低级住宅区靠近轻工业区;
  高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多核心模式 沿不同核心发展起来 重工业区位于城市外缘;
  6.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1)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例:美国纽约等现代化大城市,市中心多摩天大楼;而欧洲城市历史悠久,则多古老建筑。
  (2)对城市格局的影响:
  例:北京皇宫位于城市中心,重要建筑物沿中轴线排列,体现皇权至上;美国首都华盛顿,象征民主与法制的国会大厦和白宫处于城市中心。
  例:杭州山水城市,体现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
  地理必修二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考点一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主导因素 案例
  自然
  因素 气候 我国海南适宜种植橡胶,古巴种甘蔗,东北春小麦等
  地形 山地的立体农业,珠三角的基塘生产
  土壤 江南丘陵的茶树
  水源 我国新疆、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大城市近郊的乳肉蛋禽生产基地
  交通 我国海南的蔬菜调入北方市场,山东寿光蔬菜出口到日本
  政策 政府用财政补贴维持农产品价格
  技术 培育良种;增施化肥;提高机械化水平等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亚洲水稻种植业
  (1)主要分布区: 东亚(如图A)、南亚(如图C)和东南亚(如图B)
  (或 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区)
  (2)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雨热同期);
  地形 平坦 ;
  土壤 肥沃 ;
  水源 充足 ;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 需求量大;
  人口密集,劳动力 丰富;(劳动密集型农业)
  历史 悠久,种植经验丰富;
  (3)发展特点:
  特点(区分优点和缺点) 理解原因
  ①生产规模 小 , 家庭 经营为主;(小农经营) 人多地少;
  ②单产 高 ,但商品率 低 ; 精耕细作,单产高;人多,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 低 ; 劳动力丰富,多为手工劳动;
  ④水利工程量 大 。 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
  3.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商品谷物农业
  (1)主要分布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为家庭经营的农场);
  中国的 东北 、 西北 地区(为国营的农场)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主要分布在 中部大平原 。)
  (2)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 温和,降水丰富;
  地形 平坦开阔;
  土壤 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地广人稀;
  机械化水平 高;
  交通 便利 ;
  市场 广阔 ;(当地市场不广阔)
  科技 水平高;
  (3)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 机械化水平高。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特色:专业化和区域化
  4.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强度,会使土地持续利用,会增加农产,提高收入等。
  (2)不利影响:在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或乱挖发菜等)会引起 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 ;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采取漫灌的不合理灌溉方式,会导致 土壤次生盐碱化 ;
  在湿润的山区,破坏森林会造成 水土流失 ;
  大量施用化肥,会使 土壤板结变硬 ;广泛使用杀虫剂,会导致 土壤污染 。
  考点二 工业区位与工业地域
  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
  典型案例 主导因素 布局地区 理解原因
  甘蔗或甜菜制糖厂;
  水产品加工、水果罐头加工;
  原料 指向型 接近 原料产地 原料笨重,运费成本高;
  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易腐烂变质;
  有色金属冶炼(炼铜、炼铝);
  动力 指向型 接近 能源丰富地区 消耗能源较多;
  (运输能源成本高)
  印刷厂;石油加工(石化厂);
  啤酒厂;家具厂;食品厂;
  市场 指向型 接近 消费市场 产品运费成本高;
  产品不便于运输;
  普通服装、制伞制鞋;
  电子装配厂;玩具制造厂;
  劳动力 指向型 接近 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 需大量廉价劳动力;(劳动力成本所占比例大)
  集成电路、精密仪表、飞机;
  电子工业;高级时装厂;
  技术 指向型 接近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对技术要求高;
  2.主要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1)传统工业区:
  典型工业区 形成条件 发展特点
  德国鲁尔区 煤炭资源丰富;(靠近法国铁矿);水陆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水源充足;…… 以钢铁、煤炭等传统工业为主;
  生产规模大,大型企业为主;
  工业分布较集中;
  美国东北部 煤铁资源丰富,五大湖水运便利,市场广阔;……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 优越的海洋运输条件,便于进口原料和燃料;
  (不利条件:原料和燃料缺乏)
  (2)高新技术工业区: 美国硅谷是高新技术工业的先驱和典范,以微电子工业为主导。
  典型工业区 形成条件 发展特点
  美国硅谷 ①科技水平高(科研院校多);(最主要因素)
  ②高速交通便利;③市场稳定(军事订货);
  ④创新的管理环境和文化;
  ⑤环境洁净;⑥气候宜人;(自然因素) ①从业人员知识水平高;
  ②增长速度快;
  ③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比例高;
  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⑤生产规模较小 ,中小企业为主;
  德国南部
  日本硅岛
  印度班加罗尔
  北京中关村等 ①科技水平高;(最主要因素)
  ②高速交通便利;
  ③环境洁净等;
  3.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工业发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极大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不利影响:工业社会,资源能源矛盾突出,酸雨等环境污染严重;
  例1:传统工业区衰落时的突出问题(联系必修3)
  ①环境问题:资源 短缺 ;环境污染 严重 ;
  ②经济问题: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提高,经济增长缓慢 ;
  ③社会问题:失业率 上升 ,人口大量外迁 等;
  例2:高新技术工业与环境污染(以硅谷为例)
  ① 固体废弃物 污染:废旧电子产品、航空航天产品废弃物;
  ② 放射性 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核放射污染等;
  ③ 噪声 污染:航空航天噪声危害等。
  4.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1)工业联系举例:
  主要有三种形式 案例分析
  ① 生产 联系(投入产出联系): 如布、钢铁的加工过程、生产流水线等;
  ② 空间 联系: 如标准化厂房内的服装厂、包带厂等,可共用基础设施或劳动力;
  如我国许多经济技术开发区;
  ③信息联系: 如工业区内加强信息交流和协作,跨国公司可通过网络等交流信息;
  (2)工业集聚的好处(意义):
  ①充分利用 基础设施 ;②加强 交流和协作 ;③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取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的形成类型:
  ① 自发形成 的工业地域,是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如 钢铁城、石化工业区等 ;
  ② 规划形成 的工业地域,是有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业联系;如 经济开发区 ;
  (4)工业城市形成:
  ①工业联系复杂,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易形成工业城市;如 钢铁城、汽车城、石油城 等;
  ②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很难形成工业城市,如很少有糖果城、糕点城等。
  考点三 地域联系
  1.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主要方式 举例
  ① 交通运输 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有: 铁路 、 公路 、 水运 、 航空 和 管道
  ② 通信 邮政 通信:主要业务有寄信、包裹、汇款、报刊发行等
  电子 通信:主要业务有电话、传真、移动通信、数据传输等
  ③ 商业贸易 是指专门从事商品收购、调运、储存和销售等经济活动的部门
  2.结合案例,说明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1)交通的重要性:
  以青藏铁路为例 交通意义 ①合理布局全国铁路网;
  经济意义 ②加强西藏与全国联系,有利于物资输入和输出;
  ③带动旅游业发展,促进西藏经济发展。
  社会意义 ④加快西藏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
  ⑤巩固国防、保卫祖国西南边疆;⑥增加就业机会等。
  以京沪高速铁路为例 交通意义 ①缓解南北交通运输压力;完善更为合理的全国铁路网。
  经济意义 ②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③促进商品流通;加强区际联系和交流;
  ④带动沿线地区旅游业发展;⑤带动基础设施和相关产业发展;
  社会意义 ⑥增加就业机会等。
  (2)电子通信的重要性:
  例:随着地域联系的发展(尤其互联网),世界正在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信息交流更快捷,改变人们交往形式,增强国际联系,促进全球化进程等。

  3.交通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聚落空间形态:多沿 交通干线 (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
  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聚落形态呈带状、星状等分布。
  例:株洲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
  (2)聚落形态的变化:
  4.交通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
  例: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较少,商品流通不便,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 小于 平原。
  (2)影响商业网点的位置:交通便利地区有利于商品流通,易形成商业网点。
  例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形成商业中心,都具有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
  城市内的商业网点(零售式)多布局在交通便利、消费人群多的 市中心 ;(市场最优为原则)
  大型商业网点(批发式),多建立在 环城路 或市区边缘的 高速公路 沿线。(交通最优为原则)
  地理2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人地关系思想 主要观点 举例
  采猎文明时代 地理环境决定论 ①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社会发展;②人类被动地适应环境;
  局限性: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听天由命
  ……
  农业工业时代 人类中心论 ①人类盲目追求征服自然;②忽略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后果:人地关系对立。 人定胜天
  ……
  20世纪60年代以来 人地伙伴论 ①人类能改造自然;自然环境对人类具有反作用力;
  ②人类与环境应建立平等、和谐的伙伴关系; 天人合一
  ……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按表现形式: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生态破坏: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
  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生物种类减少等;
  3.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人为原因:(具体环境问题的原因,要具体分析:如全球变暖、水土流失等)
  ①巨大人口压力;
  ②资源不合理利用;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再生速度;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 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传统发展模式是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先污染后治理”不可取;
  4.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联系必修3,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有效对策)
  5.可持续发展之路:
  定义: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基本内涵:
  (1) 生态 持续发展是基础,强调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2) 经济 持续发展是条件,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节能减废,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3) 社会 持续发展是目的,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6.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均资源不足、资源利用率较低(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挑战
  7.判断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1)个人行为例举:
  少用空调 随手关灯 做“公交族” 买环保电池 控制教室噪声污染 一水多用
  珍惜纸张 自备餐盒 无污染旅游 损赠多余物品 少用贺年卡 用无铅汽油
  回收废电池 拒食野生动物 做环保志愿者……
  (2)生产行为例举:生态农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