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能治好吗
虽然事情已经过去半年了,但是回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因为比较忙,一直没时间静下心来写点什么,今天在网上无意间看到有人着急地在问抽动症的问题,所以决定抽时间把自己治疗儿子抽动症的经历和方法写下来,给患抽动症儿童的父母一些参考,希望帮助早日度过难关。
抽动症是一种在小孩子特别是男孩子中较为常见却不被人们普遍认识的症状。在儿子发生这种症状之前,我也是闻所未闻。在那短暂的不到100天里,我经历了困惑、焦虑、心力交瘁和绝望的漫长折磨,好在经过努力,儿子三个多月的时间就痊愈了。回首那几个月的黑暗时光,我由衷感激网上分享给我治疗经验的那些陌生人,而我现在写这篇文章,也是想把治疗儿子抽动症的过程和心路历程跟有需要的人分享,我不敢保证对所有抽动症患者都有用,但只要有一个患者获得帮助,我觉得也是值得的,因为我深深理解作为抽动症患者父母的那种无助和悲痛的心情。
事情发生在2017年的8月份,那时候儿子即将上小学一年级,放假在家。突然有天发现他脸部总爱挤眼睛和努鼻子,当时家人都没太在意,觉得就是小孩子的坏习惯而已。过了大概一两个星期以后,儿子一次感冒发烧吃了抗生素等西药后,这个“坏习惯”也跟着消失了。到10月初的时候,这个“坏习惯”又出现了,家里人见了都不停地教育儿子,希望他改掉这个坏习惯,可惜没什么效果。到10月中旬的时候,有一天发现小孩除了脸部频繁的“鬼脸”表情以外,开始有了耸肩和摇头的症状(还有一个症状是肚子会硬硬的,然后一股一股的顶起来,这是后来才发现的),再过了几天头部开始出现频繁的抖动,就是迅速的摇几下,仔细观察是那种颈部绷紧地颤抖,严重的时候每分钟有好几次。这个时候我跟家里人开始紧张起来了,父母吵着赶紧带小孩去看医生,我也明确肯定这不是坏习惯那么简单了,但是我不想病急乱投医,所以求医之前我根据小孩的症状上网查询,找了很多资料,根据自己的判断猜测是抽动症,但是又没法排除是颈椎或者其他疾病引起的,所以赶紧带着小孩去广州妇女儿童医院检查,去看了儿童神经康复科。医生简单询问和观察了一下我儿子就确诊是抽动症了,因为我儿子的症状表现很多,然后也抽血查了微量元素等项目,都没什么问题。
确诊以后我的心情很复杂,虽然病症确认了,可以排除其他疾病,但是通过查阅大量网上资料,我知道抽动症可以说是不治之症,没有针对性的特效治疗方法,这种病症有的会随着长大慢慢减轻,有的则会延续到成人伴随一生。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弄清楚这种病的病因,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
医生开了网上常见的泰必利和一些维生素营养品,我当时真的很绝望,因为我已经知道泰必利这种神经类药物对抽动症有抑制作用(应该类似镇定剂之类的),但是也有副作用,长期服用会引起小孩反应迟钝、神经衰弱等问题,最可恨的是治标不治本,打个比方,就像失眠吃安眠药,吃完是有效果,但是不吃就又失眠。无奈目前的医学水平就这样,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有案例说抽动症从80年代在美国就被发现和关注,但是到现在也没有相应的特效药。
就这样,回家之后小孩服用了一个星期医生开的药方,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只是摇头没那么频繁而已,其他症状依旧。真的是心力交瘁,看着活泼可爱的儿子因为得了这个病症,举动都有点像无法自控的弱智儿童一样,我哭了好几回。更让人恐惧的是,这种症状如果一直延续下去,儿子在小学的生活如何继续?异常的举止被其他同学排斥、鄙视怎么办?如果被孤立造成自卑自闭怎么办?抽动症最可怕的地方是会影响患者的社交,让患者容易被社会边缘化。每次想到这些我都痛心疾首,这种无助感陪伴我好多个失眠的夜晚。
儿子服药的这一个星期里我继续在网上拼了命的查找各种治疗方案,总结别人的经验,归纳一些规律。很多资料相信抽动症儿童的父母都在网上看过,我根据回忆和收集 的资料提取一些关键点知识点吧:
1、患抽动症的小孩年龄集中在5-7岁,男孩患病的概率是女孩的9倍。抽动症说病是病,说不是病也不是病,有些症状轻微的会随着年龄自愈,有些症状严重的会伴随一生。诱发病症的原因目前猜测有遗传基因、受惊吓刺激、心里压力大、电子产品使用太多、营养不良和吃太多垃圾食品等多种可能,只能说是多种因素在同一时间点发生综合作用诱发了病症。我儿子发病之前我们还打过他一次,哭得很凶,不知道是不是其中一个诱因,每次想起来都后悔。
2、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再参考我自己身边了解的病例,有一个大致的规律:患抽动症的小孩绝大多数都是过敏体质,很多都有过敏性鼻炎或者支气管炎等病史。
3、对待抽动症小孩一定不能刻意去纠正他的“坏”习惯,更不能打骂,这样只会加深他发作的潜意识,对病症有害无益。要在日常中多表现对他的爱,比如对他说我好爱你,或者经常抱抱他。
4、据我查到的一些资料,有说患抽动症的小孩可能是缺少镁这种微量元素,虽然我儿子检查微量元素的时候啥都不缺,但是我看了一些比较可信的资料,觉得还是应该试试,而且我一个儿童医院的亲戚跟我说查微量元素其实都不准。
5、加强平衡感锻炼对抽动症患者会有一定效果,加强体质锻炼也非常重要,多参加户外活动,晒晒太阳,现在小孩读书早出晚归基本都见不到阳光。
根据掌握的这些信息,我大胆的决定放弃医生的药方,一是因为治疗效果不理想,二是我不想给儿子以后留下什么后遗症,而且这些药也是暂时的效果,顶多我自己治疗失败了再重新服用医生的药方。
在网上了解到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头部治疗仪,一打开网页找抽动症的全是这些产品,我了解到的是这种治疗仪一台四五千,但是其实主要是针对多动症的,而且有没有副作用不好说,属于物理治疗。还有一种方法是纯心理辅导治疗,根据我总结的经验我认为抽动症不会仅仅是因为心理问题导致的。所以这两种治疗方案我都觉得不靠谱。既然病因是多方面综合引起的,那治疗我觉得也应该从多方面入手。于是我根据自己学到的知识给儿子制订了治疗方案。
1、营造亲情环境。每天多跟儿子亲近和亲密接触,并且跟家里人达成一致意见,在小孩面前绝不提及他的异常行为,也不能让他看到我们有异样的眼光。
2、加强心里辅导。多跟儿子交流,帮他解答人死后会怎么样的疑惑(这需要编一些善意的谎言,我想这也是童话故事的存在意义)、学校数学老师很凶怎么办等问题,多深入引导小孩聊天才能知道他的困惑和忧虑。
3、加强营养补充。基本隔天就炖一次虎奶菌汤给儿子喝。虎奶菌营养含量很高,可以提高儿子的免疫力,同时治疗他的过敏性支气管炎,而且对神经类疾病也有一定效果。这是一个做滋补批发的亲戚推荐的,没想到后来促成了我做滋补品的另一份事业,算因祸得福吧。
4、补充微量元素。在网上购买一种别人推荐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泡腾片,是进口的,价格也不贵,主要补充镁。还有我了解到一个不知道正不正确的知识,补镁期间要少吃钙片,因为钙会影响镁的吸收。改掉儿子挑食的坏毛病,鼓励他多吃菜和肉,尽量少吃那些含有色素和防腐剂的零食。
5、加强体质锻炼。每天晚上7点(我家六点吃完饭)带小孩到附近的广场学溜冰一个小时,一是提升大脑平衡感,二是加强注意力集中,三是运动出汗。坚决不给小孩看Ipad和手机,电视每天顶多看半个小时。
就这样,我停掉了医生的药方,用我上面的治疗方案坚持给儿子治疗,最重要的是我的治疗方案没有任何副作用。功夫不负有心人!大概两星期左右小孩头部颤抖和耸肩的症状就消失了,这更坚定了我的治疗信心,然后情况慢慢地好转直至症状全部消失。可能是发现得早而且治疗及时,从儿子出现病症到痊愈前前后后只有三个月多的时间,而且到现在半年过去了也没有复发过,支气管也好了,不会再有清嗓子的状况,就算感冒也基本不会咳嗽。现在对零食和看电视宽松了一些,但是锻炼和营养还是很注意。
这次事件以后,我对儿子真的不敢有太多奢求,只希望他能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长大。这件事也让我更加坚信,凡事都没有绝境,只要付出努力和寻找方法就会有转机。前两个月还听说有一个亲戚的亲戚小孩也得了抽动症,三年多了还没好,其实抽动症患者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包括成年人,只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某些人的那些奇怪的动作是由这种病症引起的。而且症状轻重不同,很多儿童症状轻微,家长都认为是坏习惯不予理会,运气好的会慢慢自愈,运气不好的则会慢慢加重,让许多家庭为之煎熬。
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数据说中国十个儿童里面就有一个抽动症患者,目前中国有2000多万的抽动症儿童,如果这个数据准确的话那真的很可怕。
花了两个晚上啰哩啰唆的想到什么写什么,毕竟过去半年了,可能有些信息一时没想起来,有些地方写得不够详尽,有疑问的也可以找我,我会尽量帮你解答。用中国最大的手机聊天工具,“一人一生一世九年九月八日八时”找这句话里面的那七个数字。现在发贴比较麻烦,不这样写怕发不了,叫美滋的就对了。
希望那些需要帮助的家长们在我这里能吸取到一些经验,同时帮忙多分享给其他需要帮助的抽动症家庭,让更多人可以借鉴,早日摆脱困扰。不知不觉又写了二个多小时,一点多了,晚安。——美滋,写于2018年5月8日。
可以好的。瑞舒琼为你支招:
抽动症,即抽动障碍,在儿童及青少年并不少见。以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的运动性和/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表现。常见的包括眨眼、挤眉、皱额、面部表情的扭曲、张口伸舌、摇头、点头、仰头、伸脖、耸肩、挺腹、扭腰、甩手、清嗓、干咳、哼声、吸鼻、深吸气等。
抽动症多于4-6岁起病,部分抽动症患儿可合并有强迫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及其他心理行为异常。
抽动症的病因至今尚不明了,其治疗也因人而异。治疗主要包括:
1)心理治疗:
对抽动障碍的患儿而言,给他们创造正常的生活环境比抑制他们的抽动症状更为重要。症状轻微、没有合并症的患儿,顺其自然或者适当的心理调适及指导即可,要鼓励患儿参加正常的社会活动并保持良好的睡眠。
2)药物治疗:
如果抽动症状严重,或者症状虽然不重,但患儿为此焦虑甚至有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碍,可以选择药物治疗。比如:中药敷贴的瑞舒琼肚脐贴,效果很不错。
如果孩子得了抽动症,家长需要做的:
1)平和的心态。抽动症不是不治之症,不要过度焦虑过度紧张,尽量给孩子正常的生活学习环境,不要因为生病而过度保护;
2)督促孩子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尽量避免兴奋性和刺激性食物,充足的户外活动;
3)根据孩子情况及时就医,如果需要药物治疗,就督促孩子按时服药,按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