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梅雨季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
通常每年六月上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会出现持续的阴雨天气。
梅雨指春夏之交冷热空气交锋而成之锋面雨,即每年5月至6月之间中国大陆南方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四川盆地东部)和江淮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和韩国南部等地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梅雨季节过后,华中、日本、韩国、台湾等地的天气开始由太平洋高气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由于梅雨发生的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并且由于长期下雨,导致衣物、食品等容易发霉,因此梅雨又有一个别名:“霉雨”。不过,世界上其他与上述地区同纬度的地区没有梅雨,华南、华北地区虽同样位于梅雨锋面带,但梅雨季时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纵使该段期间,其所造成的影响亦同样明显。
扩展资料
梅雨开始的日子称为“入梅”或“立梅”,结束那天为“出梅”或“断梅”。梅雨开始的时间,大致上纬度越高则时间越晚。台湾大约在5月中旬入梅,6月中旬出梅。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均每年6月中旬入梅,7月中旬出梅。日本本土大约在6月上旬入梅,7月中下旬出梅。但具体时间各地有所差异,高纬度的地区,如日本东北,出梅日和第一道锋面报到的入秋日往往只差几天。
又称重梅。黄梅雨季过后,通常天气放晴进入炎炎盛夏。如果这个时候又转成阴雨绵绵,仿佛又回到梅季,就称为“倒黄梅”,是由于雨带重新南压所致。最多可长达10天左右。民间俗谚有云“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重梅。”台湾在2015年八月底到九月初,亦发生重梅现象,紧接着入秋第一道锋面报到。2016年更在秋台来临前发生史上最晚的九月重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雨季节
4月下旬至5月上旬开始,5月下旬结束。
梅雨季节成因:
每年大约4月下旬至5月上旬,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与从南方北上的暖空气的汇合于华南地区,形成华南准静止锋。大约到了5月下旬,暖空气势力增强,准静止锋北移至江淮地区,成江淮准静止锋(又称为梅雨锋)。
由于来自南方的暖空气夹带大量水汽,当遇上较冷的气团时,便会产生大量对流活动。由于这段时间冷暖空气势力相当,以致锋面停留在江淮地区。
扩展资料
梅雨季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 连绵多雨的梅雨季过后,天气开始由太平洋亚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梅雨主要出现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国台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的最南部、日本的中南部。世界同纬度的其他的地区没有梅雨。华南地区没有明显的梅雨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雨季节
梅雨季节通常在每年的6至7月份之间迎来,梅雨真是个令人厌烦的天气。每逢入梅时期,衣服晒不干还有一股霉味,衣柜、鞋柜潮湿很容易有虫子侵蚀。食物也保鲜不了容易发霉。所以梅雨迎来防潮防霉防湿是关键。浙江每年有梅雨迎来阴雨绵绵叫人好生厌烦。那么2017年浙江什么时候迎来梅雨季节呢?2017浙江什么时候入梅和出梅?下面为大家介绍2017年浙江的梅雨季节,欢迎大家阅读。
2017年浙江梅雨季节是什么时候呢?
2017浙江梅雨季节是六月至七月。
其中,入梅时间是公历2017年6月8日,农历五月十四。
出梅时间是公历2017年7月19日,农历五月廿五。
每年的入梅、出梅时间都不一样。相关工作人员解释,在气象上关于入梅、出梅都有比较严格的标准,要考虑副热带高压位置、气温、降水日等指标。从全省来看,平均入梅时间是6月10日,出梅时间是7月10日,平均梅雨期为一个月。再从杭州来看,平均入梅日期是6月13日,出梅日在7月7日,平均梅雨期为25天左右。这么算来,杭州入梅比往年早了2天,也属于正常入梅年份。
梅雨季节天气特征
至于何时出梅,梅雨量多少,在此前召开的全省防汛防台抗旱工作视频会上,气象和防汛部门也做出了预测——大约在7月中旬前后会出梅,比往年偏晚,梅雨期长25-30天,梅雨量为300-400毫米,属于偏多年份。在梅汛期暴雨洪涝灾害偏重,其间会有3-4次暴雨,或连续暴雨天气,可能会有极端降水过程,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洪涝灾害。
入梅这一天,浙江全省阴有中到大阵雨或雷雨,局部暴雨。浙南地区阴有阵雨或雷雨,其它地区阴部分有阵雨。13日到14日浙南有阵雨或雷雨。15日到16日浙中南地区还有较强降水。而杭州接下来一段时间,同样是雨水占据主场。进入梅汛期后,降水进一步增多,洪涝、城乡积涝、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等可能会出现,大家一定要防范。
如何应付梅雨季节
1.间歇通风法。
把朝南或东南方向?即上风方向 的门窗关闭,只开启下风方向的门窗,以减少水汽进入室内。天气转晴时,可打开所有的门窗,以加速水分蒸发。不过中午外面的空气湿度处在最高值,不宜开窗,应在下午或傍晚,气候相对干燥时开窗调节。
2.石灰吸潮法。
石灰是良好而简单的吸附剂,1公斤生石灰能吸附空气中大约0.3公斤水分,可用布料或麻袋裹装生石灰后放置于室内各处,使室内空气保持干燥。
3.室内升温法。
在返潮室内烧上一盆木炭火或放上火炉,来提高室内的温度,使水汽无法凝结,从而减轻室内湿度。此举须注意通风,不然后果严重。
4.空调抽湿法。
此举动虽然可行,但为了节约能源还是少用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