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常用的名词有:
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比例按照税法规定的标准,强制地对社会产品进行分配、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它体现着以国家为主体的特定分配关系。
2、税收杠杆的作用机制:是指税收杠杆要素相互结合,推动,制约而形成的具体作用方式或机理。从微观来说,它是经济主体的外在约束机制;从宏观来说,它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间接的调节机制。
3、税收原则:又称税制建立的原则,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指导税收制度的重要准则,是税务稽征管理所应遵循的重要依据。
4、税收分类:是按某一标准把性质相同或相近的税种划归一类,以示同其它税种的区别。
5、分税制:就是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
6、税法的解释:就是对适用税法时产生的疑义进行阐释,以明确税法的立法真意,并要恰当地表述这种立法真意,使之能有效地适用于实际发生的事项
7、税务纠纷:是指税务机关,因实施税务管理采取行政措施,作出税务行政处理而与纳税人,代征人,代缴义务人,直接责任人之间引起的争议.
8、税收法律责任:是指税法主体(主要是纳税主体)违反税法规定的义务而应对承担的法律后果.
9、税负转嫁:是纳税人将缴纳的税款,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由他人负担的过程,是税负运动的一种方式,是伴随在税收活动中的一种经济现象.
10、流转税:是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各种税收的统称。
11、资源税:是对在中国境内从事开采税法规定的应税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12、销售不动产:是指销售房屋等建筑物及其他土地附着物的业务.
13、转让无形资产:是指有偿转让不具备实物形态,但能带来经济利益的土地使用权,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商誉的业务
14、混合销售行为:是指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营业税的应税劳务,又涉及增值税的应税货物,为混合销售行为.
15、兼营行为:纳税人如果经营货物销售,又提供营业税应税劳务,为兼营行为.即指纳税人同时经营属于营业税征税范围的项目和属于增值税范围项目.
16、企业所得税:是国家按照税法规定,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除外)就其从境内,境外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17、计税工资:是指税务机关在计算纳税人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扣除的工资标准。它包括企业以各种形式支付给职工的基本工资,浮动工资,各类补贴,津贴,奖金等到。
18、税收调整:是指税务机关在征收企业所得税时,按照国家税法规定的范围和标准确定的应纳税所得额与企业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核算的结果不一致时,按税收法规进行的重新调整。
19、坏帐损失:是指因债务人破产或者死亡,以其破产财产或者遗产清偿后,仍然不能收回的应收帐款,或者因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超过三年仍然不能收回的应收帐款.
20、清算所得:是指纳税人清算时的全部资产或者财产扣除各项清算费用,损失,负债,企业未分配利润,公益金和公积金后余额,超过实缴资本的部分.
21、个人财产转让所得:是指个人转让有价证券,股权,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
22.临时出境: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中一次不超过30日或者累计不超过90日的离境.
扩展资料:
税务需要具备的能力:
通过实验、技能训练和实习基地顶岗实习,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
1、较强的税务代理能力;
2、较强的账务处理、编制报表、财务管理及审核单证等能力;
3、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会计电算化能力;
4、较强的社会公关能力、协调处理各种关系能力;
5、灵活运用相关法规处理纠纷;
6、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税务
2019-11-12
1.税收 2.纳税人 3.扣缴义务人 4.税务代理 5.税务代理人(税务师) 6.税率 7.税目 7.速算扣除数 8.分税制 9.中央税 10.地方税 11.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12.税务登记 13.纳税代码 14.纳税编号 15.纳税申报 16.征收方式 17.纳税期限 18.纳税环节 19.计税依据 20.税收保证 21.发票 22.税收票证 23.欠税 24.滞纳金 25.偷税 26.抗税 27.减税免税 28.起征点 29.免征额 30.税务检查(稽查)31.税收行政复议 32.税收行政诉讼 33.应税所得额 34.所得税汇算清缴 35.营业税 36.企业所得税 37.个人所得税 38.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39.城市维护建设税 40.印花税 41.房产税 42.屠宰税 43.车船使用税 44.车舱使用牌照税 45.固定资产方向调节税 46.土地增值税 47.教育费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