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另类”为话题的作文,不少于800字 40
如下:
他们算得上是另类的人吧!
绿色的公交站台柱子与黄昏的夕阳金光交织在一起,现在五点多了,正值下班高峰期,从远处看,站台上有一片黑压压的暗潮在涌动,一直担心,会不会有人被挤倒在马路上。即使心里有万般不情愿,还是走到了站台上。
打量这群人,他们大都衣着华丽,也有部分人穿衣简易,但也不无舒适,继续扫视着,这才有三个格外显眼的人定住了我的眼睛:他们身穿蓝色工人服,头上还戴一顶黄色帽子,掸一下衣服,可能都会有尘土弥漫入空中,但不知怎么,他们的衣服看上去很干净。
最引人的不是他们的衣着,而是别人都在玩手机,只有他们在闭目养神,可能是干了一天的活真的太累了,又或许是他们不想让别人看到他们那一双枯叶般的双手,那到底是一双什么样的双手,布满了裂纹,轻轻地摸上去,都唯恐它会突然碎掉。
这双手习惯了在工地上与板砖,与装满水泥的冰凉小铁车发生过无数次激烈的碰撞,或许这双手几个月前还在远处的田野中打理农活,或许这双手从包工头手上接过薄薄的一沓装满心血的红色纸张,又或许这双手还要在回家后抱起婴儿车里嗷嗷待哺的婴儿,轻轻地拭去嫩脸上的清泪。这真的是一双不同于这个时代的伟大。
突然,我被涌动的人群带动了起来,怎么了?忙向远处看去,公车正在十字路口那儿等红绿灯呢,可这边的人群已经等不及了,都争着往站台前端涌去,都想在别人之前上车,好抢到一个位置,因此我也被带动起来了。
眼神一扫,发现那三个工人仍站在原地,只是默默的看向这边的人群,丝毫没有想要加入到这个队伍里,可能他们怕这凶猛的人群挤碎他们那已是枯叶般的双手吧,又或许他们心里的那一丝善念起到了作用,想把座位留给其他人吧。被挤上了公车,看向窗外,那三个人这时才慢慢得跟在人群最后,上了公交车。
世界上一定还有很多像他们一样另类的人吧,但这个世界不正是因为他们的另类,才变得这般美好,温暖吗?
法兰克福学派主将马尔库塞曾借用希腊神话分析了自恋的理论,用那喀索斯(Narcissus)这个希腊神话中自恋其水中之影后憔悴而化为水仙花的少年,来象征着对自我之爱,那喀索斯就成为了自恋者的形象代言人。同时,他认为“自恋可能包含着一种不同的现实原则的种子,就是说,自我(一个人自己的身体)的力比多的贯注可能成为客观世界的一种新的力比多贯注的源泉,它使整个世界转变为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他把这种自恋看做原始自恋,这种自恋的实质是自我与客观环境融为一体,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对抗关系得到溶解。
90后以自拍为标志的自恋表达,从现实层面考虑,其实并没有想象力中或者所看到的那么令人忍无可忍。恰好是这是一个出在有多元渠道表达的年代,所以左看右看都是那些图片,所以让人不禁火从心来,但是自恋几乎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常态行为。不过,虽然如此,90后大量的自拍照片,不是一文不值的分析样本,恰恰相反,有可能是无限靠近90后内心世界的一个天然优良港湾。
一、齐刷刷向后看的返稚行为
90后是自拍最积极的践行者,首先是依赖充分的技术支持:手机摄像功能的完善与电脑摄像头的广泛使用,于是自拍无处不在,随时随地。
90后自拍在剥离了所谓“非主流”的外衣后,通过众多自拍照,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意味深长元素,而这些是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的一个最好渠道。
第一,45°仰视拍摄的心理暗喻。45°向上的仰视拍摄是频数最大的自拍模式,从照片上则是复试照片中人。这种普遍流行的拍摄模式,意味着什么呢?大家都想想,不是因为这个角度就一定找出最好看的照片,而是蕴藏着强烈的心理暗示。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在夕阳西下的晚饭后,一家三口散步在路上,爸爸妈妈分别牵着孩子的左右手,一家人慢慢地走在路上,爸爸妈妈在聊天,而孩子走在中间,用仰视向上的眼光,在爸爸和妈妈脸上不停地跳跃着——这是一种家庭幸福和睦下的唯美想象,不是天天都有,或者很快就会随着婚姻浮浮沉沉而消逝,不过小孩子的仰视向上的姿势,却定格在了孩子成长的记忆中。
其次,撅起的嘴唇——一个长不大的吸吮动作。在一个流行剖腹产的生育选择里,母乳喂养好,挂上了每一个妇产科医院的显眼位置,由此可以得知母乳喂养的不好处境。年轻妈妈在匆匆应付完孩子饥饿的吸吮之后,就把美丽的乳头回收到精美的时尚蕾丝边内衣里,而后塞进一个奶瓶塑料奶头,尽管这进口昂贵的奶粉耗费了年轻父母大量的积蓄,但不下垂的坚挺胸部才是妈妈们的真理。
撅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生存策略,从嗷嗷待哺的欲吸吮而撅得长长嘴唇,到小女孩撒娇时刻的大幅度一撅,都是他们在成人世界里最最有效的必杀器。
90后自拍充斥的大量撅嘴,把这个似愤怒似撒娇似开骂似接吻似不屑的多功能嘴唇,演绎得风情万种、淋漓尽致,显示了一种过剩的暧昧力量。撅嘴的随时随地,把这个与生俱来的吸吮动作,逮到了从婴儿、儿童、少年、直至青少年,生生不息永无止境。
这是一种向后看的返稚行为特征,不过从个体来看而且没有任何,但是,如果作为整体的行为规范,则说明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总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吗?
二、騑疰旒の坏籹吇——雷同的青春表情
(騑疰旒の坏籹吇是“非主流的坏女子”火星文)
青春,是每个人都经历过一场幼稚游戏,而这些游戏的可爱作用是,可以让人不断认识到自己的幼稚。80年过青春的人们,用摇滚和诗歌开非主流一把,90年代过青春的孩子们,如我,则用古惑仔和韩寒,狠狠地幼稚了一把。而在00年度过青春的90后们,无疑是痛苦的,因为他们的选择太多,多到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他们来个个大综合:把能带上的铁环都带上,把能够穿上的衣服,都一小块一小块的往身上拼凑。
在着装服饰方面,90后对于流行的嗅觉令人叹服。而且这种流动的吸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经过修改的,从90年代以来的染发,到00年代的烫发,中性化着装,都弥漫着以后总复制粘贴的雷同。90后的洋娃娃装,是一种的洛丽塔风格,极大地满足了很多成人的萝莉情节。
洛丽塔,源自小说《洛丽塔》。1954年,小说完稿后,“对几个上了年纪阅读能力差的人来说,是一部令人憎恶的小说”,于是先后遭到四家神经紧张的美国出版社的拒绝。此书在美国尽人皆知,是把它当做一本“黄书”来读的。从1955到1982年间,此书先后在英国、阿根廷、南非等国家遭禁。由一开始的LOLI是LOLITA的简称,指代可爱、吸引人的幼女(多指7~14岁),源于小说《洛丽塔》到后来文化的延伸,lolita=形容词,代表萝莉状、可爱的幼女,loli = 幼女,多用在电影以及日本GALGAME文化中。
最近,因为日本和英美的电影文化的影响,使萝莉风格的服装大行其道,LOLITA演变成代表了一种服侍风格,尤其是在日本,LOLITA成为了代表性强的服装品牌,并被越来越多少女推崇,从而渐渐取代了LOLITA指形容词,代表萝莉状、可爱的幼女的地位。
一、SweetLoveLolita———以粉红、粉蓝、白色等粉色系列为主,衣料选用大量蕾丝,务求缔造出洋娃娃般的可爱和烂漫,在广州是最多人选择的造型,走在大街上也不算太张扬。
二、ElegantGothicLolita———主色是黑和白,特征是想表达神秘恐怖和死亡的感觉。通常配以十字架银器等装饰,以及化较为浓烈的深色妆容,如黑色指甲、眼影、唇色,强调神秘色彩。
三、ClassicLolita———基本上与第一种相似,但以简约色调为主,着重剪裁以表达清雅的心思,颜色不出挑,如茶色和白色。蕾丝花边会相应减少,而荷叶褶是最大特色,整体风格比较平实,适合初玩者。(——来源自baidu百科——抱歉,偷懒了一把。)
还有他们的通行语句——火星文,这简直老一辈人,甚至是80后都难以接受的行为方式,不仅没有没感,而且关键是极度影响阅读速度,这是与时代主题背道而驰的自虐方式啊。同时,这个无理取闹般的行文方式,排斥了文字的本身价值,而变成单纯的壁画背景,当作贴纸,置放在了一个显眼的位置。或者说,构成了一张张外表雷同的青春表情。
三、性、暴力——羸弱的成人游戏模仿秀
对成人世界游戏的一种窥探式模仿,与对当初80后对港片古惑仔的模仿异曲同工。幼稚的人总是会用他的幼稚来证明其成熟,但最后肯定是以幼稚结束的,可以形象对称之为“早熟的青果”——不管这么有“成熟”举止表现,他本质上总是青果一颗。90后那些人,未必经历过生活的历练,从他们洁白光滑的手掌和手臂,可以看出来,几乎是没有吃过苦的人,没有怎么受过伤的羸弱一代人(无论身体上还是心灵上),特别是男孩的中性化趋势,那种病态软弱的李俊基之美,大行其道。这些或者还不是问题的关键,他们对性、暴力的推崇是最令家长和老师们揪心的,早熟过度的心理和生理,的确让很多长辈措手不及,而恰处青春期的性意识强烈勃起时间段,所以,由性引起的性冲动和通过暴力发泄的性压抑,都是性、暴力的根源。此外,由于人们对这二者的窥探心理,所以利用这两个主题的自拍照片,往往能赢得极高的点击率,这个外部刺激,更加使得这个模仿秀的游戏。
在成人世界里,一夜情、同性恋、色情AV、暴力,都是漂浮在繁华的外衣里的暗色游戏,90后则直接从这些暗色调的空气里,汲取了大量荷尔蒙激素,然后注射到自己中性化的美学理念里,变异出了形式单一的、情节夸张的非主流潮流。但是,由于这种性和暴力,没有过渡,没有高潮,只有一张张摆好的pose,最致命的是缺少作为基础的力量美,以及行为背后的价值取向,就变成纯粹的一场模仿秀了。好玩就行,有人关注就行,只要为了好玩和有人关注,这QQ空间菜市场里遍地都是的“非主流”,就成功地把他们自我YY(意淫)了一大把了。
四、“脑残”的命名由来——大孩子欺负小孩子的一次斗殴
80后在接近尾声之时,90后在舞台上慢慢浮起,在这交接班的时刻,纠葛是必然的。
80后,最大的已经28岁,到了为人父母的年龄了,最小的也已经19周岁,都是成人了。而90后,最大的才18岁,刚刚步入成年人的行列。在前者步入生活的漩涡后,心智成熟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当他们反观自己曾经走过的岁月,每一次都感觉是那么地幼稚可笑,就像一个小故事讲的,这也可能是中国社会的一种常态情境:在未上公交车前,车下的一个劲地往上挤,恨透车上那些说“满了满了”“下部车吧”的那些人的丑恶嘴脸,一旦自个上了车,第一句话是“满了,下部车吧,师傅关门吧”,就是这种类似指导下的媳妇熬成婆的心态,去指指点点。纵观网络上那些针锋相对的谩骂,并没有实质上的深刻批评,都是“看不惯你,让我不爽我就骂你”的低层次的争吵,除了把90后命名为脑残的一代人的“脑残”两个字,将被历史记住。而双方吵到“情深”之处,激烈开来,就变成大孩子欺负小孩子的一次斗殴了。然而不管怎么骂,都是没有技术含量的话。
青春无可指责!虽然你看不惯,但你没有扼杀的权力,你可以反对,但你不能禁止。其实,从来都是一代人骂一代人,当初朦胧诗出来,就遭到很多人的围攻,但后来,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80后从被骂到如今成为各行各业的生力军,特别是在“512”抗震救灾中,更是赢得大量的好评,一改人们对80后的刻板印象和固有偏见。
我始终相信未来,相信更多的90后在为未来、为命运而默默地在奋斗,奋斗在初考(没有这玩意儿了)、中考、高考三条生命转折点上。而且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非主流,在这个意义上,还真是非主流,浮出水面的永远是少数的!我最反对和反感那些当初对80后就一句“自我中心”“垮掉的一代”的倚老卖老式的矫情指责。
一代人又一代人的特征,然后构成其独特的阶段历史,如果一代代人过着一样的生活,一模一样的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行为方式,一模一样的思维理念,那么历史从何进步呢?个个都是听话的好孩子,那么历史只是一篇又一篇的抄袭论文,那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大的悲剧。我始终心怀乐观,包括对自己的80后阵营,以及对90后,我们该高喊的是鲁迅的基调:救救孩子,不要让那些一切待定的孩子们死在你们的条条框框里。
每个时代都有那么一种主流,压倒一切,以无可辩驳的姿态居于史书的中央。殊不知,在书页的边角,有不凡的力量在涌动,突破主流的围堵,以强硬的精神决然而立,即所谓的另类。
??? 社会的存在不免人们有一种共同的志趣与追求,战国时期的诸侯们渴求占领与吞并,唐宋时期的人们碌碌于功名,现代工业社会的大众在埋头于机件厂,着力于打造出完美的生活方式,精神乃至于人们自身。然而,另类的存在似乎是大众化编程过程中的一个错误,但这个错误却是如此美丽与可爱,庄子鼓盆而歌,心怀人贵适志,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因为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钱钟书一介恂恂儒者,也在人生边上风趣地调侃世人的嬉笑怒骂。
当然,“另类们”的另类之处绝不仅仅在于此,更在于他们理解生活最隐密的肌理,深入时代雍塞的脉络,于污黑浊臭中认清时代的溃疡,于黑暗中看到新的希望。这是必须的,社会乃至时代必得要一些不同于这个社会与时代的人来看到它的不足之处方能蹒跚前进。而这些人,这些开拓者,是如此地不为主流所理解,所接纳,他们对“另类”这个称号是如何地嗤之以鼻,心酸于主流大众们的目光短浅。总有些人是站在世界的脊梁上,用海德格尔的话说,便是进行“燃烧着的观看”,灵魂的燃烧,他们的痛苦来源于积累的主流无所察知的黑暗,而他们的坚持来源于他所说的“我愈受苦,愈欢欣。”海子奋力奔向黑暗,以寻找黑暗中央,地狱中央的火焰,他不屑于那些汲汲于功名的人们,而愿以自身的燃烧交换一个更加干净的世界,可惜他太过天真,千钧的黑暗岂是他“青山无柴烧自己”所能照亮的?
我们不禁慨叹,另类太少了,而且还越来越少了,螳臂当车的你们是否也到了灰心失意的境地?现在呢?主流的众人们伏首于劳绩,鲜有人直立起本应不同于兽的膝头,而直抵青天。浩浩荡荡的人群在世间穿梭奔走,主流与另类的界限日趋模糊,更可悲的是,竟有些许人自画界限,标榜自己为另类,这可真让古时候那些高蹈出世,千金裘拿来换美酒的谪仙们哑然失笑:“此狂夫之大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