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佛的同修进来探讨解疑。
本人女,年龄25岁,刚入佛门不久,母亲一直信佛,小时候也稍微接触过一些,但并未做详细了解,只知道佛教导做人要善良不能做恶事,本人做人一直以善为本,因此次母亲去世,对佛法有...
本人女,年龄25岁,刚入佛门不久,母亲一直信佛,小时候也稍微接触过一些,但并未做详细了解,只知道佛教导做人要善良不能做恶事,本人做人一直以善为本,因此次母亲去世,对佛法有了进一步的接触,也更为深信不疑,但因刚接触,很多佛理佛法还不是很明解,想与各位同修师兄们探讨。
学佛最终是要脱离六道轮回,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我现在遇到很大的困惑,就是我很想放下一切去静心修行,因本人父亲不信佛,他对我在社会中的地位还是寄托了希望的,可我对名望、财富早已看淡,有想出家的冲动,可我母亲现已不在世,我如现在抛下父亲不管算不算是不孝?我最近一直在纠结我是该继续尽孝还是该放下一切,可能也因母亲去世的原因,我现在已无心工作,每天就想诵经念佛,也想早日修行圆满能与母亲团聚(从小到大只有母亲最疼我,我小时候与父亲的关系很恶略,直到长大后现在才能正常说话,但也经常沟通困难),而且我父亲杀业很重,曾经杀过蟒蛇,宰狗吃肉(还是自家养的)等等,接触佛法后让我也很为他担心,怕父亲以后因因果去到不好的地方,我听有师傅讲过,如果我可以修行圆满,是可以救我身边的人的,既然我父亲不愿信佛不愿忏悔,我想只有我自己修得后才能帮助他不堕恶道。可是我父亲因我母亲刚去世,最近常犯血压高,我怕现在告诉他这些他会承受不了,但我也真的无心工作了,我每天过的也很挣扎、很痛苦。
如果我参与社会工作,必然会被社会一些现象所着染,那还能否修行圆满?但什么都不做似乎又无法生存,不知道是否有同修与我存在同样的困扰,或者有同修可否解开我的心结?
南无阿弥陀佛! 展开
学佛最终是要脱离六道轮回,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是我现在遇到很大的困惑,就是我很想放下一切去静心修行,因本人父亲不信佛,他对我在社会中的地位还是寄托了希望的,可我对名望、财富早已看淡,有想出家的冲动,可我母亲现已不在世,我如现在抛下父亲不管算不算是不孝?我最近一直在纠结我是该继续尽孝还是该放下一切,可能也因母亲去世的原因,我现在已无心工作,每天就想诵经念佛,也想早日修行圆满能与母亲团聚(从小到大只有母亲最疼我,我小时候与父亲的关系很恶略,直到长大后现在才能正常说话,但也经常沟通困难),而且我父亲杀业很重,曾经杀过蟒蛇,宰狗吃肉(还是自家养的)等等,接触佛法后让我也很为他担心,怕父亲以后因因果去到不好的地方,我听有师傅讲过,如果我可以修行圆满,是可以救我身边的人的,既然我父亲不愿信佛不愿忏悔,我想只有我自己修得后才能帮助他不堕恶道。可是我父亲因我母亲刚去世,最近常犯血压高,我怕现在告诉他这些他会承受不了,但我也真的无心工作了,我每天过的也很挣扎、很痛苦。
如果我参与社会工作,必然会被社会一些现象所着染,那还能否修行圆满?但什么都不做似乎又无法生存,不知道是否有同修与我存在同样的困扰,或者有同修可否解开我的心结?
南无阿弥陀佛! 展开
16个回答
展开全部
渐进准备吧,出家是要有福报的,您现在就可以积累福报。
第一,先去一个如法的寺庙道场皈依,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个师父;皈依之前对于皈依的利益和皈依的学处做细致的了解;即便将来出家,也是先做净人的,也是要先皈依的;相信您已经了解了不少了;
第二,对于五戒做了解,看自己能够受的,去受了,五戒得人身;
第三,闻思修,阅读经律论,即便出家之后,有德行的师父也会让您去阅读的,毕竟您还年轻。
失去母亲的确打击很大,理解您。支持您出家,但是最好能得到父亲的同意,那样以后在您出家的生涯中,还有机会度您的父亲。目前先帮父亲渡过身体的病痛难关。
第一,先去一个如法的寺庙道场皈依,皈依三宝,不是皈依某个师父;皈依之前对于皈依的利益和皈依的学处做细致的了解;即便将来出家,也是先做净人的,也是要先皈依的;相信您已经了解了不少了;
第二,对于五戒做了解,看自己能够受的,去受了,五戒得人身;
第三,闻思修,阅读经律论,即便出家之后,有德行的师父也会让您去阅读的,毕竟您还年轻。
失去母亲的确打击很大,理解您。支持您出家,但是最好能得到父亲的同意,那样以后在您出家的生涯中,还有机会度您的父亲。目前先帮父亲渡过身体的病痛难关。
展开全部
不礼父母礼世尊,敬什么。。。安心工作吧,然后在平时的生活中为父消业。。红尘即是道场,心若不明了那里都一样。。心若分别,处处不见佛。。。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陋见耳,低调飘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悟道修行不一定要出家为僧,也不一定要抛空一切,汉地居士中得成就者也不在少数,而在藏地全民信佛的环境中,更多的藏民是无法出家的,还要顾着自己的家,自己孩子,自己的营生,但这也并没有阻止他们精进的信念,每当有空都会虔诚礼佛,静心念咒。
所以我觉得如果说现在感觉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反而是一种没有放下的思想,你没有放下对母亲的思念,你没有放下对世俗的厌倦,如果你真正的悟到了一些正法中的东西,不但不会没兴趣,反而会对世间的一切心生欢喜,但又不沉迷身陷其中,而是用一种智慧的态度去对待一切。您这种状况属于尘缘未了,所以不建议您出家,还是好好照顾父亲,待百年之后你再做打算,现在您由于对母亲的思念和对世俗的厌倦可能比较矛盾,建议您找一个自己不至于讨厌的营生,赡养自己的父亲,然后每日精进念佛诵经,深入学习佛理,这样渐渐的你会产生欢喜,不论在世俗还是佛门中都可以体验到这种法喜的,其实世俗并不讨厌,只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去对待,佛讲的八正道中也是有针对俗世的,比如正业,正命,只要我们行在时间也能保持佛道,出家还是在家都不重要的,佛祖当年也是从俗世中来,还娶妻生子,也不是一开始就出家的,所以缘到之时再做出家的打算吧,真正出家时的心态应该是感觉欢喜的,了无牵挂的而不是矛盾的,厌世的。
所以我觉得如果说现在感觉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反而是一种没有放下的思想,你没有放下对母亲的思念,你没有放下对世俗的厌倦,如果你真正的悟到了一些正法中的东西,不但不会没兴趣,反而会对世间的一切心生欢喜,但又不沉迷身陷其中,而是用一种智慧的态度去对待一切。您这种状况属于尘缘未了,所以不建议您出家,还是好好照顾父亲,待百年之后你再做打算,现在您由于对母亲的思念和对世俗的厌倦可能比较矛盾,建议您找一个自己不至于讨厌的营生,赡养自己的父亲,然后每日精进念佛诵经,深入学习佛理,这样渐渐的你会产生欢喜,不论在世俗还是佛门中都可以体验到这种法喜的,其实世俗并不讨厌,只看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去对待,佛讲的八正道中也是有针对俗世的,比如正业,正命,只要我们行在时间也能保持佛道,出家还是在家都不重要的,佛祖当年也是从俗世中来,还娶妻生子,也不是一开始就出家的,所以缘到之时再做出家的打算吧,真正出家时的心态应该是感觉欢喜的,了无牵挂的而不是矛盾的,厌世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善友所提及的问题,佛经上多有记述,其原则是打算出家必征得父母同意,强行出家有违佛道。
两点建议:
1、虽然当今世道,出家修行违缘少儿易得,但学佛最重因缘,若勉为其难,反有攀缘之嫌。何况修行未必非得出家,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故为佛家称叹,此之谓也;
2、佛陀的年代中,有善士欲出家,家人不允,乃绝食抗争,于是父母乃允。这里只是拣择了古法中遇到不能出家时的一种做法,当时的环境、条件比现今单纯些,未必适宜我们这个年代,只是顺便提及,不可生搬硬套,一旦横生事端,反而造成不利的影响。
父母不信佛法,乃至做出杀戮等恶行,自然是自身业力显现的原因,我们要用智慧的做法来劝导,并争取把这样的罪业减少到最低,平时功课中把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他们,多念佛、布施、放生、减轻他们的业障。不可生嗔恨心,或动辄就把地狱果报的帽子甩出来,这样会使他们更加远离佛法,甚至心生怨恨,导致毁谤三宝,造成更大的罪业。要知道,杀生罪过虽然很重,但与谤法的罪过相比,还是轻了很多,这一点至关重要,切记切记。
工作与修行并无矛盾,学佛者饮食起居、工作处世,一切都是修行,要在时刻观心,清净无染为务。如果修行是剥离与生活才可能有的事体,则修行尚有何用?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善巧地料理,正说明我们智慧不足,不是外境的问题,还是内心修持不够。心转才能转境,而不为外境所扰----这就是功夫,这才是修行的意义所在。我看你总想着出家的问题,其心结恐怕还是在这里出了状况,于是才希图用出家来逃避。心里的问题解决不掉,你能跑到哪里去呢?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照着做吧,你做好了,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苦恼。
南无阿弥陀佛!
明心合十!
两点建议:
1、虽然当今世道,出家修行违缘少儿易得,但学佛最重因缘,若勉为其难,反有攀缘之嫌。何况修行未必非得出家,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故为佛家称叹,此之谓也;
2、佛陀的年代中,有善士欲出家,家人不允,乃绝食抗争,于是父母乃允。这里只是拣择了古法中遇到不能出家时的一种做法,当时的环境、条件比现今单纯些,未必适宜我们这个年代,只是顺便提及,不可生搬硬套,一旦横生事端,反而造成不利的影响。
父母不信佛法,乃至做出杀戮等恶行,自然是自身业力显现的原因,我们要用智慧的做法来劝导,并争取把这样的罪业减少到最低,平时功课中把修行的功德回向给他们,多念佛、布施、放生、减轻他们的业障。不可生嗔恨心,或动辄就把地狱果报的帽子甩出来,这样会使他们更加远离佛法,甚至心生怨恨,导致毁谤三宝,造成更大的罪业。要知道,杀生罪过虽然很重,但与谤法的罪过相比,还是轻了很多,这一点至关重要,切记切记。
工作与修行并无矛盾,学佛者饮食起居、工作处世,一切都是修行,要在时刻观心,清净无染为务。如果修行是剥离与生活才可能有的事体,则修行尚有何用?我们在生活中,不能善巧地料理,正说明我们智慧不足,不是外境的问题,还是内心修持不够。心转才能转境,而不为外境所扰----这就是功夫,这才是修行的意义所在。我看你总想着出家的问题,其心结恐怕还是在这里出了状况,于是才希图用出家来逃避。心里的问题解决不掉,你能跑到哪里去呢?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照着做吧,你做好了,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苦恼。
南无阿弥陀佛!
明心合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阿弥陀佛,您怕父亲身体不好,没把您的想法告诉他,说明您心很善。我个人觉得您现在还是不出家的好,父亲身体不好需要您照顾。我们知道人永远都不会死,只是换了一个身体和生活环境,身体是假我,不是真我。您的父亲尽管造业,也是一时迷了,一回头定是上善之人。人无好坏之分,只有觉迷不同。我们真正依教奉行,对父亲的生活要照顾周到,我们用言谈举止,用待人接物做样子给父亲看,他看到我们学佛后的表现越来越好,他对佛教会有不一样的看法,我们随机缘给他讲解,慢慢的他会回头。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净业三福”第一条的第一句就是“孝养父母”,我们不仅要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父母之志。佛教我们的我们要老老实实做到,比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别人的过失不要放在心上,也不要去想,每想一次别人的过失,我们就犯了一次过失。我们学佛人心地要清静,身体帮助一切众生,心里只有阿弥陀佛。我的个人资料中有推荐的网站,请您多听多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