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政策常识有哪些
展开全部
一、民族平等政策
1.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各民族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2.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1)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不论大小,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
(2)民族平等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
3.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
(1)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②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③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④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4.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
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5.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民族团结政策
1.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友好合作、和谐相处。它是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另一个总原则。
2.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
民族团结作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3.各民族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团结的意义)
(1)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2)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3)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不仅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4.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①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
②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也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最终目的。
5、 应当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政府方面: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②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犯罪分子,维护民族团结。
④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的心态,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珍惜、保护各民族优秀文化。
公民(青少年)方面:
①要热爱祖国的民族大家庭,自觉拥护我国的民族政策;
②要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③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光荣义务:④积极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地位: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3)从我国各民族分布的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人口的多少和分布范围的大小,设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最大限度地保证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充分行使自治权,以实现民族平等。
3.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的推行
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的推行经历了实践、确立和发展完善三个阶段。
(1)实践阶段。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成立了一些自治政权,进行了具体的实践。1947年5月1日,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
(2)确立阶段。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义制定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宣布了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平等的原则,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指导原则和法律基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又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3、发展完善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44个少数民族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共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占全国总面积的64.3%,总人口1.6亿人。
4.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第一,有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第二,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第四,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5.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
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和行使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行使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
6.关键: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7.核心: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四、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1.大力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包括各类专门人才,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2.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
(1)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人主要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2)普遍且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3.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1)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需要;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需要;
(3)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的需要;
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1.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
(1)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帮助相结合的原则;
(2)组织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加强横向经济联系的方针;
(3)坚持因地制宜与优先照顾的政策;
2.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
(1)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2)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消除各民族间发展上的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途径;
(3)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有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4)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基本保证。
3.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政策与措施
(1)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①重点培训、培养少数民族科技人员;
②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计划地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或举办民族班;
③在民族院校增设紧缺专业,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培训、提高现有的少数民族科技人员;
④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⑤建立和健全农村牧区的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实用科技的普及、培训和示范推广;
⑥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在民族地区建功立业;
⑦加强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事业的支援。
(2)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①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办学活力;
②加快“两基”步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③进一步增强对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
④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
⑤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教育的支援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
⑥大力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
⑦积极推进民族教育手段现代化进程;
⑧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德育工作。
(3)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①抓住机遇,加快中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
②采取措施,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③做好重点文化工程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④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丰富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⑤大力培养人才,加强民族地区文化队伍建设;
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扶持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
⑦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加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
(4)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①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卫生队伍建设;②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和妇幼卫生工作;③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城乡基层卫生组织建设;④大力扶持发展民族医药事业;⑤搞好对口支援工作,把帮助培养当地的卫生技术人员摆在首位;⑥为民族卫生工作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六、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1.民族语言既是民族文化的构成工具之一,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创造活动的成果。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数量达80种以上,分别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等五个语系。
3.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党和国家一贯坚持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坚持实行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的政策。
4.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自由的措施;
(1)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2)设立专门的机构;
(3)为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创造条件;
5.国家在少数民族中推广普通话
七、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1.民族风俗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2.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
(1)群众性;
(2)民族性;
(3)区域性
3.党和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1.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各民族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2.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1)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不论大小,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
(2)民族平等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的一个总原则。
3.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
(1)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一律平等,具有同等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②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③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平等权利给予更多保护;④各民族履行相应的义务
4.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
我国的民族平等具有权利的广泛性、权利的真实性、权利的彻底性、权利的完整性、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等特征。
5.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民族团结政策
1.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友好合作、和谐相处。它是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另一个总原则。
2.党和国家的民族团结政策
民族团结作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
(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3.各民族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团结的意义)
(1)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2)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
(3)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不仅推动了本民族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由之路。
4.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三原则之间的关系?
①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
②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也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最终目的。
5、 应当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政府方面: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②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③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犯罪分子,维护民族团结。
④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的心态,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珍惜、保护各民族优秀文化。
公民(青少年)方面:
①要热爱祖国的民族大家庭,自觉拥护我国的民族政策;
②要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③在学校生活中,各民族同学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光荣义务:④积极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地位: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我国民族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3)从我国各民族分布的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人口的多少和分布范围的大小,设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最大限度地保证少数民族实行区域自治,充分行使自治权,以实现民族平等。
3.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的推行
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的推行经历了实践、确立和发展完善三个阶段。
(1)实践阶段。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成立了一些自治政权,进行了具体的实践。1947年5月1日,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省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
(2)确立阶段。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义制定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宣布了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平等的原则,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指导原则和法律基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又把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3、发展完善阶段。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44个少数民族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共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占全国总面积的64.3%,总人口1.6亿人。
4.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第一,有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第二,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第四,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5.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
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和行使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行使自治权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
6.关键: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7.核心: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四、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1.大力培养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包括各类专门人才,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2.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政策
(1)自治机关的主要领导人主要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2)普遍且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3.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1)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需要;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需要;
(3)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的需要;
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1.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方针政策;
(1)坚持自力更生与国家帮助相结合的原则;
(2)组织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加强横向经济联系的方针;
(3)坚持因地制宜与优先照顾的政策;
2.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
(1)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2)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消除各民族间发展上的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根本途径;
(3)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有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4)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的基本保证。
3.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的政策与措施
(1)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①重点培训、培养少数民族科技人员;
②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计划地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或举办民族班;
③在民族院校增设紧缺专业,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和办法培训、提高现有的少数民族科技人员;
④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⑤建立和健全农村牧区的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实用科技的普及、培训和示范推广;
⑥在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在民族地区建功立业;
⑦加强发达地区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技事业的支援。
(2)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①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办学活力;
②加快“两基”步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
③进一步增强对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
④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
⑤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教育的支援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
⑥大力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
⑦积极推进民族教育手段现代化进程;
⑧大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德育工作。
(3)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①抓住机遇,加快中西部民族地区文化建设;
②采取措施,加强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③做好重点文化工程建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④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丰富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⑤大力培养人才,加强民族地区文化队伍建设;
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扶持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
⑦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加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
(4)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政策和措施
①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卫生队伍建设;②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和妇幼卫生工作;③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城乡基层卫生组织建设;④大力扶持发展民族医药事业;⑤搞好对口支援工作,把帮助培养当地的卫生技术人员摆在首位;⑥为民族卫生工作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六、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1.民族语言既是民族文化的构成工具之一,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创造活动的成果。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多种少数民族语言。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数量达80种以上,分别属于汉藏、阿尔泰、南亚、南岛、印欧等五个语系。
3.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党和国家一贯坚持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坚持实行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的政策。
4.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自由的措施;
(1)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2)设立专门的机构;
(3)为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创造条件;
5.国家在少数民族中推广普通话
七、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1.民族风俗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2.民族风俗习惯的特点:
(1)群众性;
(2)民族性;
(3)区域性
3.党和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请看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民族政策常识》一书。现将民族政策常识的包含的内容介绍如下: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各民族共同繁荣政策、宗教信仰政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政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等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