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古代探险家故事

详细... 详细 展开
 我来答
风过他年
2012-05-13 · TA获得超过70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6.8万
展开全部
岛国的三大非洲探险家
从15世纪起,西欧一些国家开始向外扩张,首当其冲的是非洲。这些国家竞相开辟海上航道,到非洲掠夺资源, 贩卖奴隶。起初,这些活动只局限在海岸沿线。而随着工业**的完成,欧洲国家对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求更为迫切,各种名目的地理考察与探险活动兴起,并逐步向非洲腹地深入。这些活动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物产丰富的尼罗河、尼日尔河、赞比西河及刚果河流域。从事这些活动的欧洲人,有葡萄牙人、法国人、荷兰人、德国人,而为数最多的是英国人。在这些英国人中,最引人注目的有三个:利文斯敦、斯坦利和斯皮克。
戴维·利文斯敦(1813 - 1873)出生在苏格兰一个勤劳而贫穷的工人家庭,十岁起就进纱厂做工。艰苦生活的磨炼,使他从小就成为一个不知疲倦的人。1834年,基督教长老会招募懂医的传教士去中国。这对利文斯敦很有感召力。从此,他每天在做工十个小时之外,还花四个小时学习拉丁文、医学和神学,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做准备。不久,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他去中国的梦想破灭。1841年3月,他被派往南非,其使命是传播基督福音、进行地理考察和开辟商业通道。
利文斯敦来到南非之后,首先是熟悉民情。他经常徒步或驾着牛车深入穷乡僻壤,了解当地的语言、民俗和文化。一次,他外出时遭到狮子的袭击,左臂受伤,落下终身残疾。但这并未动摇他在非洲工作的决心。1845 年1月,他同在南非也从事传教活动的苏格兰传教士罗伯特·摩法特的女儿玛丽结婚。玛丽支持他的工作,长期陪伴在他的身边。

初步完成传教任务后,利文斯敦决定深入非洲腹地,寻找通往大西洋沿岸的通道。1853年11月,他带着几个土著随从和很少的装备从现今津巴布韦和赞比亚交界地带出发,乘独木舟沿着赞比西河向西北进发。不能航行时,他就弃舟登陆,在多雨的茂密原始森林中穿行。次年的5月31日,他到达目的地,即位于非洲西海岸的现今安哥拉首都罗安达。稍加休整,他又回返,勘查整个赞比西河流域的状况。经过近两年的艰苦跋涉,他于1856年5月20日抵达赞比西河注入印度洋的河口,即现今莫桑比克境内的克利马内。这是欧洲人第一次从西到东横跨非洲大陆。
在这次行动中,有一件事令利文斯敦最难忘怀。那是1855年11月17日,他在当地人带领下来到现今赞比亚境内的马兰巴,忽听雷声轰鸣,顿感天撼地动。他举目向东南眺望,发现赞比西河上烟波浩渺,云雾飞腾。原来,这里有一个凌空倒挂的大瀑布,当地人称为"莫西奥图尼亚",意即"霹雳之雾"。后来证实,这是世界上最大、最壮观的瀑布。利文斯敦欣喜异常,当即以英国女王的名字为之命名,称为"维多利亚瀑布"。

这个瀑布的发现被视为利文斯敦在非洲地理勘查活动中取得的最大成就。因此,英国人曾将马兰巴城以他的名字命名。1856年12月,他回到伦敦,受到"民族英雄"般的欢迎。翌年,他所著《在南非的传教和考察之旅》一书出版,首版发行7万册,给他带来巨大荣誉和巨额收入。
利文斯敦于1858年3月再次来到非洲。他此行的身份是"主管东非海岸和内陆的英国领事,东非和中非探险队司令"。探险队由六名欧洲人和十名非洲人组成。在完成对赞比西河流域考察后,他们继续北上,发现了非洲第三大湖尼亚萨湖。1862年4月,陪同前来的妻子因疟疾逝世,本来也要前来参加探险活动的长子罗伯特在美国内战中阵亡。次年,利文斯敦怀着丧妻失子之痛返回英国。这次在非洲考察五年多时间,他积累了大量科学资料,撰写、出版了《赞比西河及其支流探险记》。这为英国后来建立"中非保护国"和尼亚萨兰殖民地奠定了基础。
866年1月,利文斯敦第三次来到非洲,主要使命是探寻尼罗河源头。当时,英国国内正就这一问题展开激烈辩论。以探险家约翰·汉宁·斯皮克与里查德·伯顿为代表的两种意见针锋相对,前者认为河源是维多利亚湖,而后者则认为是坦噶尼喀湖。利文斯敦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真正的河源可能是上述两大湖南边的一个尚不知名的大湖。为了证实自己的见解,他从桑给巴尔岛出发,直奔西部大湖区,进行他一生中最后一次远征。
可是,出发不久,探险队内部失和,随从人员纷纷弃他而去。但这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他怀着誓死不归的气概,在同外界失掉联系的情况下仍一往无前。在忠实的当地仆从朱巴和苏西的陪伴下,他于1867年初从尼亚萨湖南端向西北部进发,先后发现班韦乌卢湖和姆韦鲁湖。1869年3月,在阿拉伯商人的帮助下,他到达坦噶尼喀湖畔小镇乌吉吉。两年之后,他到达卢阿拉巴河汇入刚果河处的尼扬圭(现今的基桑加尼附近)。这是欧洲人迄未到达过的非洲腹地。

长期奔波于蚊蚋横生的热带丛林,他曾有二十七次遭到疟疾的折磨,身体相当虚弱。1871年10月,他返回乌吉吉,发现又患有严重的肺炎,经常出现幻觉。恰在这时,美国人亨利·莫顿·斯坦利赶来援救。利文斯敦接受了他的物资帮助,但拒绝了"离开非洲"的规劝。待身体状况稍有好转,他就让朱巴和苏西抬着,继续探索尼罗河源头。1873年5月1日,他精疲力竭,溘然长逝在位于现今赞比亚境内巴罗策兰地区的奇坦博村。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竭力勘查的那条水系,其实根本不是尼罗河水系,而是刚果河水系。据说,他在临终前已经隐约觉察到这一点,但没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自己判断的错误。这不能不说是这位终生追求真理的探险家的悲剧。
利文斯敦逝世后,随从人员将遗体开膛剖腹,取出内脏埋葬在非洲土地上。几个忠实的仆从经过九个月的长途跋涉,把其遗体抬到桑给巴尔岛,然后用船运回英国。1874年4月18日,英国为他举行隆重葬礼,将遗体埋葬在只有王公贵族才能占有一席之地的伦敦西敏寺的大厅中央。同年,《利文斯敦最后探险记》一书出版,给他长达三十二年的非洲探险活动画上句号。斯坦利后来在谈到利文斯敦时说:"在整部非洲探险史上,没有哪个名字像利文斯敦那样响亮。在他身上,集中了其他所有探险家所具有的优秀品德。"

斯坦利原名约翰·罗兰兹,出生在英国的威尔士。他是私生子,从小由亲戚收养,在贫民习艺所长大。十八岁时,他忍受不了社会的白眼,就登上一艘商船只身前往美国。船抵新奥尔良,好心的商人亨利·斯坦利将他收留,并让他改用自己的姓氏。不久,商人病逝,斯坦利踏上漂泊不定的生活之途,先后在美国内战中当兵,在商船上当水手,在《纽约先驱报》当记者。

1870年的一天,他接到报社指令,要他立即去非洲"执行一项非同寻常的使命"。原来,正在非洲中部探险的英国探险家利文斯敦同伦敦中断联系,"失踪"的消息四处传播。《纽约先驱报》的老板认为,发现并报道利文斯敦的踪迹肯定会给他的报纸带来巨大的声誉和利益。因此,他决定派遣具有报道经验的斯坦利前去执行这一"特殊使命"。斯坦利这时已小有名气,正想早日闻达于世,就欣然接受了这一使命。

斯坦利于1871年1月抵达桑给巴尔岛。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他即率领一支装备齐全的远征队,直奔利文斯敦向伦敦发出最后信息的坦噶尼喀湖畔。斯坦利对远征队人员要求甚严,不管是白人队员还是黑人仆役,谁敢逃跑即遭鞭打,谁敢反抗即被绞死。他一边走一边写报道。报道发回纽约后都刊登在报纸的头版,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11月10日,远征队抵达坦噶尼喀湖畔的小镇乌吉吉,找到了病重的利文斯敦,并对他进行紧急营救。斯坦利对利文斯敦的献身精神极为佩服,不禁暗下决心,自己今后也要从事探险事业。

1872年初,斯坦利完成预定的任务之后回到英国。他到处作报告,风光一时。《纽约先驱报》把他捧为"最伟大的非洲探险家"。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更将他与"发现新大陆"的探险家哥伦布相提并论。这年夏天,斯坦利出版《我怎样找到利文斯敦》一书,在英国和美国引起轰动。

利文斯敦去世后,斯坦利于1874年11月 带领一支由四百多名非洲人组成的远征队前往非洲腹地。一路之上,艰苦的生活使得不少人死的死,逃的逃。到次年2月,远征队只剩下一百六十人。斯坦利不顾这一切,率领远征队继续勘探卢阿拉巴河。在河流由南向西的转弯处,他发现当地人以"博约马"相称的一个瀑布,以"尼扬圭"相称的一个小镇。这两个地方,就是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斯坦利瀑布和斯坦利维尔(斯坦利市)。沿着这条河再往下走,到达河的主干刚果河。刚果河流经终年多雨的赤道地区,水量很大。航行到河的下游,在现今的刚果(金)首都金沙萨和刚果(布)首都布拉柴维尔之间,他发现有一个很大的湖泊,湖泊之下有一个瀑布群。他将湖泊和瀑布分别以他自己和利文斯敦的名字命名。1877年8月12日,斯坦利及其远征队到达位于大西洋岸边的刚果河河口,从而完成了这次历时999天的探险活动。不久,他出版《穿过黑暗大陆》,否定了利文斯敦当年关于卢阿拉巴河可能是尼罗河上源的猜测,确证这条河是刚果河的上源。他还首次查明了刚果河流域的地形和地貌,使欧洲国家开始把注意力从探险活动转移到殖民活动上来。

斯坦利在非洲的活动引起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关注。这位君主早就不满足于在欧洲自己那块区区三万平方公里的狭小天地里活动。他热衷于海外开发,垂涎位于非洲中部辽阔的刚果河流域,想把那片面积相当七、八十个比利时的土地辟为自己的私人领地。为此,他急需一位"可以信得过"的代理人。这样,他就看中了斯坦利。

斯坦利受这位国王的委托,于1879年8月重返刚果河流域。他利用武力威胁和金钱利诱,胁迫当地一些部族的首领接受了四百多项奴役性条约。他在河的下游修筑了公路,在难以航行的中上游开办了航运业务。从1880年11月起,他在斯坦利湖南岸建立殖民点,并以他的庇护人利奥波德二世的名字命名,称为利奥波德维尔。这就是现今刚果(金)首都金沙萨。到1884年6月,斯坦利在刚果河流域停留近五年时间,他的主要活动已不再是地理勘查,而是殖民开发,为利奥波德二世建立私人采邑"刚果自由邦"。为实现这一目标,他"终年奋不顾身地工作",被下属称为"布拉·马塔利"(即"碎石机")。他的这一切活动都记述在1885年出版的《刚果及其自由邦的建立》一书中。斯坦利在刚果河流域的活动表明,由个别探险家领导的单枪匹马的地理探险,正在被具有鲜明政治图谋的大规模军事远征所取代。这预示着欧洲列强宰割与瓜分非洲的殖民化高潮正在到来。

斯坦利最后一次远征非洲同第一次一样,也起因于完成一项营救任务。原来,苏丹人不堪忍受英国殖民者的奴役,于1881年8月在马赫迪领导下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军发展很快,割断了英国的保护国——埃及位于艾伯特湖附近的赤道省省长艾明·帕萨的联系。这时,英国政府想起斯坦利,就派遣他前去寻找并援救帕萨。

斯坦利这次援救活动从他比较熟悉的刚果河流域开始。1887年3月,他率领一支由708人组成的远征队从刚果河河口出发,先是溯流而上,后是徒步前行。在难见天日的热带雨林中,他们不时遭到各种野兽的袭击,遭到土著人毒箭的射击,遭到各种疾病的侵扰。他们经常忍饥挨俄,有时不得不靠吃人肉维持生存。斯坦利对土著脚夫非常残忍,谁不听指挥当即就被枪杀。翌年初,他到达位于现今乌干达和刚果(金)边界上的艾伯特湖区,找到了那位省长及其下属人员。这时,他的远征队只剩下不到二百人。

斯坦利在艾伯特湖区滞留一年多的时间,弄清了该湖及其水域的情况,证实不远的鲁文佐里山就是古希腊伟大地理学家托勒密所说的月亮山,并将那里的一个山峰命名为斯坦利峰。同时,他还与当地的酋长们签订了一系列接受英**护"的条约,为英国后来在东非建立"保护地"和殖民统治奠定了基础。这一切,都记载在他于1890年出版的《最黑暗的非洲》一书中。

斯坦利回到英国后,因为"以自己大无畏的果敢行动给英国带来巨大利益和声誉",于1892年重新归化为英国公民,随后担任英国国会议员,受封为爵士。1904年5月,他病逝于伦敦。

( 三 )
比斯坦利先期到达现今的乌干达,第一个发现尼罗河河源的欧洲人是英国另一个探险家约翰· 汉宁·斯皮克(1827 - 1864)。

斯皮克出生在一个乡绅之家,受过正规的教育。从十七岁起,他在英国驻印度的陆军中服役十年。他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爱好打猎和旅游,对冒险和荣誉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1856年12 月,他奉命随同里英国著名探险家、外交官兼学者查德· 伯顿((1821- 1890 )率领的探险队从桑几巴尔岛出发,前往非洲腹地探查尼罗河源头。
尼罗河是非洲第一大河。但是,这条从南直流向北的大河的河源在哪里,几千年来一直是个谜。尼罗河的主要支流有两条,即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17世纪初,西班牙传教士佩德罗·派斯来到现今的埃塞俄比亚,作为欧洲人第一个发现青尼罗河的源头是塞俄比亚高原西部的塔纳湖。但是,比青尼罗河更长的白尼罗河的源头在哪里,却一直没有搞清楚。到19世纪,随着非洲地理考察热潮的兴起,寻找尼罗河河源再度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起始,人们总是从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交汇的现今苏丹首都喀土穆顺流南下。但是,苏丹南部的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无法前进。因此,伯顿和斯皮克决定改变路线,直插可能是河源所在的中东部非洲腹地。
1857年8月,他们带着130名随从、30头驴子和大量生活用品,从现今坦桑尼亚的海岸登陆后径直向西。他们越过沼泽,穿过丛林,翻过高山,于11月到达塔波拉。这时,伯顿和斯皮克都病倒了。他们的随从乘机结伙逃走,许多探险仪器不翼而飞。他们两人之间的矛盾随之加剧。斯皮克认为,伯顿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尤令他这个清教徒难以容忍的是,伯顿总是酗酒,同沿途遇到的黑女人寻欢作乐。而年长七岁、通晓三十多种语言和方言的伯顿则鄙视斯皮克,认为他是个"不懂他国语言、不懂民俗、不谙天象的不学无术之徒"。但考虑到肩负有共同的使命,他们两人都尽量强压住心头的怒火。1858年2月13日,他们发现了现今所说的非洲第二大湖坦噶尼喀湖。

在湖的东岸安营扎寨之后,一心想建功立业的斯皮克,趁伯顿身体尚未康复之机独自去北部探查。8月3日,他来到一个比坦噶尼喀湖还要大的湖泊的岸边。站在大湖的南岸,看着浩渺无际的湖水,他无比激动和兴奋。他问当地人大湖的名字,个个都摇头。他遂以英国女王的名字为之命名为维多利亚湖。这是欧洲人第一次来到这个面积仅次于苏必利尔湖的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的岸边。斯皮克认定,这个当地人所称"一直延伸到世界尽头"的大湖,看来就是白尼罗河的源头。

斯皮克急忙赶回宿营地,向伯顿报告他的发现。伯顿听后感到心头颇不是滋味,因为他知道,斯皮克的发现对自己日后的荣誉意味着什么。他对斯皮克说:"你的结论,我不知道是否正确。但你至少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你的结论。"

伯顿病情加剧,决定带探险队打道回府。在途径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亚丁时,伯顿暂时留下来,斯皮克先行回英国。分手时,伯顿要斯皮克承诺,要等他回去之后,两人一起向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报告有关尼罗河源头的新发现。可是,斯皮克没有信守承诺,一回到伦敦就单独作了报告,并受到表彰。伯顿闻此大为光火,对斯皮克极为痛恨。

1861年, 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资助下,斯皮克撇开伯顿,单独回到非洲,进一步探查尼罗河源头。他首先来到维多利亚湖西边位于现今乌干达境内的卡拉古王国,绘制了大湖部分地区的地图。此后,他继续北上,来到位于现今乌干达中部的布干达王国。国王穆特萨对他盛情款待,甚至赠给他几个土著女人。其中一个名叫梅丽,后来还给他生了一个孩子。

1862年7月7日,斯皮克带着穆特萨赐予的向导、大角牛和食品继续北上。7月28日,他来到维多利亚湖的最北端。站在现今乌干达第二大城市金贾的南郊,他看到湖水从这里喷泻而出,跌下悬崖,形成一道瀑布,然后平缓地向西北方流去。他欣喜若狂,认定向西北流去的就是白尼罗河。他遂将湖口这道瀑布以这次探险活动的一位慷慨资助人的名字命名为里本瀑布。为进一步验证这里就是尼罗河的上源,他沿着河道继续前行。翌年2月,他抵达苏丹南部的贡多克罗,遇到正在那里探查尼罗河河源的另一位英国探险家撒缪尔·贝克,进一步证实了他的结论。贝克后来写道:为庆祝斯皮克这一地理大发现,我们一齐鸣枪,击毙一头驴子,晚上饱餐了一顿烤驴肉共打牙祭。

斯皮克随即向伦敦发出电报,宣称"尼罗河河源问题已彻底解决"。这一消息在英国引起两种绝然不同的反响。有人表示高兴和支持,而有人则表示怀疑和反对。反对最激烈的是伯顿。伯顿曾长期在印度、中东和非洲从事探险活动,谙熟西亚和非洲事务,俨然以地理大发现不容置疑的权威自居。他认为,斯皮克只是沿着从维多利亚湖流出的那条河流走了一小段路,还没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证实这条河就是向北奔流几千公里、最后注入地中海的尼罗河。他坚持,坦噶尼喀湖很有可能是尼罗河的源头。

地理考察加深了人们对非洲这块神秘大陆的认识,揭开了千百年来有关非洲的许多难解之谜的谜底。这是人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历史上的一个长足的进步。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地理考察活动,大多是由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持或赞助的,带有明显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功利考虑。说到底,这些考察活动总是直接或间接为欧洲列强占领和瓜分非洲服务的,而不像某些西方学者宣扬的那样"完全是为解除非洲人遭受的饥饿、愚昧和疾病之苦"。这一点,英国历史学家罗兰德· 奥列佛和约翰· 费奇在他们合著的《非洲简史》中就说得很清楚。他们认为,欧洲各国政府的眼睛都虎视眈眈地盯着非洲,想把"本国活动狭小的空间扩展到那块广袤的大陆上去"。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