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的治疗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流行性腮腺炎(Epideiliic parotitis简称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腮腺炎我国中医称痄腮,早在公元前640年,医书上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 1934年Johnson和Goodpasture用去除细菌的感染材料接种猴子,证明可引起腮腺炎。1946年Beveridge从腮腺炎患者采取标本接种鸡胚卵黄囊,成功地分离到腮腺炎病毒。
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腮腺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2岁以下、 40岁以上很少发病。腮腺炎在冬春季发病较多,但全年都可发生感染流行。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和新兵中爆发。大约每2年发生一次流行。一次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但个别抗体水平低下者,亦可再次感染。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是腮腺炎病毒,属RNA病毒的副粘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园形,大小悬殊,为100-200nm,核壳为螺旋对称,直径17nm,螺距5nm,有一中空部分,直径4-5nm。有包膜,厚15-20nm,表面有小的突起,含血凝素、血溶素和神经氨酸酶。病毒的感染性可被乙醚、氯仿、福尔马林、56℃” 20分钟及紫外线所灭活。在-70℃可以存活数年。腮腺炎病毒只有一个型别,但它与副流感病毒和鸡新城疫病毒有明显的交叉反应。腮腺炎病毒可凝集人、豚鼠及多种动物红细胞,可感染猴和6-8天的鸡胚。多种组织培养细胞,特别是人胚肾和猴肾细胞可供病毒繁殖。
临床表现:患者受感染后,大多无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腮腺肿大或两侧腮腺同时肿大,2-3日内达高峰,面部一侧或双侧因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过敏,开口及咀嚼时疼痛明显,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常可波及邻近的颔下腺。舌下腺及颈部淋巴结。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逐日减退,全部病程约7一12日。白细胞计数有时可稍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青春期男性患者有时并发睾丸炎,发生率平均为20%。睾丸炎常发生在腮腺炎起病后的4-5天,肿大的腮腺消退时,开始为罩丸疼痛,随之肿胀伴触痛。有些患者症状较轻,但大多数病人有严重的全身反应,包括高热、寒战、头痛、背痛等,急性期症状可持续3-4天, 约10天左右消退。病变大多侵犯一侧睾丸,双侧睾丸炎发生率为16-30%。有1/3一1/2病人在发病1周或数月后继发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腮腺炎病毒睾丸炎可发生一定程度的不育,其发生率约为1/10。青春期女性患者仅5%可并发卵巢炎,症状多较轻,可出现下腹部按痛,下腰部酸痛,月经不调等,卵巢炎的发生,不影响受孕。腮腺炎并发脑炎的神经症状常在腮腺炎高峰时出现,开始常为脑膜炎,有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和直、Kernig征阳性等症状。如侵及脑实质,可出现嗜睡,甚至昏迷等症状。腮腺炎病毒引发的脑炎约占病毒性脑炎中10%左右。腮腺炎病毒脑炎症状一般较轻,预后良好,多在2周内恢复正常,无后遗症。
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3周有与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流行)、腮腺和/或邻近腺体肿大,或伴有睾丸炎、卵巢炎、脑炎等临床症状(详见临床表现部分)作出临床诊断,但确诊或对非典型或亚临床型感染的诊断,必须通过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
1.近年来大多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急性期血清中有否抗腮腺炎病毒特异性1gM抗体,以期做到早期快速诊断。
2.以EL1SA法检测患者的双分血清(间隔24周),抗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有4倍或4倍以上增高者,判断为阳性。
3.在发病早期采取患者唾液或尿液、脑脊液、血液标本,及时接种鸡胚或人胚肾等敏感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试验,病毒分离阳性标本常用红细胞吸附抑制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鉴定其是否为腮腺炎病毒。
临床诊断结合1.急性期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前提是1个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2.双分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效价有4倍或4倍以上增高,或3.腮腺炎病毒分离阳性。即可做出确诊。
治疗腮腺炎患者,应注意口腔清洁,清淡饮食,忌酸性食物,多饮水。对高热、头痛、呕吐者,应给予解热止痛, 脱水剂等对症治疗。中药治疗多用清热解毒,软坚消痛等制剂口服,局部敷用消肿止痛药。对重症患者或同时伴有脑膜炎或睾丸炎者,可考虑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以缓解症状。
控制措施首先是传染源的管理,早期发现患者,早期进行隔离,隔离期一般认为应从起病到腮肿完全消退为止,约三周左右。由于腮腺炎病毒对外界的各种物理因素抵抗力较低,故不需终未消毒,但被患者污染的饮、食具仍需煮沸消毒。合理使用口罩,也可作为切断传染途径的有效办法。对一般接触者可不检疫,但对集体儿童、学校、部队的接触者应检疫三周。国外报导腮腺炎病毒灭活疫苗对儿童有保护作用。自1960年以来,芬兰军队常规应用腮腺炎病毒灭活疫苗后,腮腺炎发生率减少94%。美国应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后,自然感染保护作用达95%,保护性免疫至少持续6年。美国还应用麻疹一风疹一腮腺炎三联疫苗,效果良好。国内应用减毒活疫苗喷喉、喷鼻及气雾免疫,保护力达100%。孕妇应避免与腮腺炎病人接触,在腮腺炎流行季节应注意隔离。如孕妇在临产期或围产期患腮腺炎,婴儿应隔离,并停止哺乳。
腮腺炎我国中医称痄腮,早在公元前640年,医书上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 1934年Johnson和Goodpasture用去除细菌的感染材料接种猴子,证明可引起腮腺炎。1946年Beveridge从腮腺炎患者采取标本接种鸡胚卵黄囊,成功地分离到腮腺炎病毒。
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腮腺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2岁以下、 40岁以上很少发病。腮腺炎在冬春季发病较多,但全年都可发生感染流行。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和新兵中爆发。大约每2年发生一次流行。一次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但个别抗体水平低下者,亦可再次感染。
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是腮腺炎病毒,属RNA病毒的副粘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园形,大小悬殊,为100-200nm,核壳为螺旋对称,直径17nm,螺距5nm,有一中空部分,直径4-5nm。有包膜,厚15-20nm,表面有小的突起,含血凝素、血溶素和神经氨酸酶。病毒的感染性可被乙醚、氯仿、福尔马林、56℃” 20分钟及紫外线所灭活。在-70℃可以存活数年。腮腺炎病毒只有一个型别,但它与副流感病毒和鸡新城疫病毒有明显的交叉反应。腮腺炎病毒可凝集人、豚鼠及多种动物红细胞,可感染猴和6-8天的鸡胚。多种组织培养细胞,特别是人胚肾和猴肾细胞可供病毒繁殖。
临床表现:患者受感染后,大多无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腮腺肿大或两侧腮腺同时肿大,2-3日内达高峰,面部一侧或双侧因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过敏,开口及咀嚼时疼痛明显,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常可波及邻近的颔下腺。舌下腺及颈部淋巴结。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逐日减退,全部病程约7一12日。白细胞计数有时可稍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青春期男性患者有时并发睾丸炎,发生率平均为20%。睾丸炎常发生在腮腺炎起病后的4-5天,肿大的腮腺消退时,开始为罩丸疼痛,随之肿胀伴触痛。有些患者症状较轻,但大多数病人有严重的全身反应,包括高热、寒战、头痛、背痛等,急性期症状可持续3-4天, 约10天左右消退。病变大多侵犯一侧睾丸,双侧睾丸炎发生率为16-30%。有1/3一1/2病人在发病1周或数月后继发不同程度的睾丸萎缩,腮腺炎病毒睾丸炎可发生一定程度的不育,其发生率约为1/10。青春期女性患者仅5%可并发卵巢炎,症状多较轻,可出现下腹部按痛,下腰部酸痛,月经不调等,卵巢炎的发生,不影响受孕。腮腺炎并发脑炎的神经症状常在腮腺炎高峰时出现,开始常为脑膜炎,有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和直、Kernig征阳性等症状。如侵及脑实质,可出现嗜睡,甚至昏迷等症状。腮腺炎病毒引发的脑炎约占病毒性脑炎中10%左右。腮腺炎病毒脑炎症状一般较轻,预后良好,多在2周内恢复正常,无后遗症。
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3周有与腮腺炎患者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流行)、腮腺和/或邻近腺体肿大,或伴有睾丸炎、卵巢炎、脑炎等临床症状(详见临床表现部分)作出临床诊断,但确诊或对非典型或亚临床型感染的诊断,必须通过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
1.近年来大多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急性期血清中有否抗腮腺炎病毒特异性1gM抗体,以期做到早期快速诊断。
2.以EL1SA法检测患者的双分血清(间隔24周),抗腮腺炎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有4倍或4倍以上增高者,判断为阳性。
3.在发病早期采取患者唾液或尿液、脑脊液、血液标本,及时接种鸡胚或人胚肾等敏感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试验,病毒分离阳性标本常用红细胞吸附抑制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鉴定其是否为腮腺炎病毒。
临床诊断结合1.急性期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前提是1个月内未接种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2.双分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效价有4倍或4倍以上增高,或3.腮腺炎病毒分离阳性。即可做出确诊。
治疗腮腺炎患者,应注意口腔清洁,清淡饮食,忌酸性食物,多饮水。对高热、头痛、呕吐者,应给予解热止痛, 脱水剂等对症治疗。中药治疗多用清热解毒,软坚消痛等制剂口服,局部敷用消肿止痛药。对重症患者或同时伴有脑膜炎或睾丸炎者,可考虑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以缓解症状。
控制措施首先是传染源的管理,早期发现患者,早期进行隔离,隔离期一般认为应从起病到腮肿完全消退为止,约三周左右。由于腮腺炎病毒对外界的各种物理因素抵抗力较低,故不需终未消毒,但被患者污染的饮、食具仍需煮沸消毒。合理使用口罩,也可作为切断传染途径的有效办法。对一般接触者可不检疫,但对集体儿童、学校、部队的接触者应检疫三周。国外报导腮腺炎病毒灭活疫苗对儿童有保护作用。自1960年以来,芬兰军队常规应用腮腺炎病毒灭活疫苗后,腮腺炎发生率减少94%。美国应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后,自然感染保护作用达95%,保护性免疫至少持续6年。美国还应用麻疹一风疹一腮腺炎三联疫苗,效果良好。国内应用减毒活疫苗喷喉、喷鼻及气雾免疫,保护力达100%。孕妇应避免与腮腺炎病人接触,在腮腺炎流行季节应注意隔离。如孕妇在临产期或围产期患腮腺炎,婴儿应隔离,并停止哺乳。
展开全部
腮腺炎是一种传染病,但是大多数人得了这种病,可以终生免疫。
唾液腺有3对,腮腺、舌下腺和颌下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腮腺。小儿得了腮腺炎后,面部就像打肿脸的胖子。因为腮腺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腮腺炎时肿大的腮腺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故腮腺炎在民间称为"大嘴巴"。
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病人是传染源,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腮腺炎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角痛,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腮腺肿胀在发病1- 3天最明显,以后逐渐消退,约2周肿胀完全退尽。在发病初期的3-5天,可有发热、乏力、不愿吃东西等全身症状。
一旦发现腮腺炎,患儿应立即隔离,卧床休息。饮食宜软、易消化,避免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易剌激唾液腺分泌,导致局部疼痛加剧。要多饮开水,保持口腔清洁,也可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肿胀部位可用中药外敷,取青黛15克,或中成药如意金黄散15克,用水调匀即可。外敷后可减少局部疼痛,帮助消肿。同时还可服板蓝根冲剂。
一旦小儿得了腮腺炎,应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才可入托或上学,以免传染给其他小儿。由于腮腺炎容易在托幼机构中流行,因此若发现患儿,应加强晨检工作,对可疑患儿有接触的小朋友,应观察21天,同时预防性口服板蓝根冲剂。一般连续3-5天。有一点要注意,丙种球蛋白对 腮腺炎无预防作用。
唾液腺有3对,腮腺、舌下腺和颌下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腮腺。小儿得了腮腺炎后,面部就像打肿脸的胖子。因为腮腺位于两侧面颊近耳垂处,腮腺炎时肿大的腮腺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蔓延,故腮腺炎在民间称为"大嘴巴"。
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病人是传染源,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腮腺炎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有角痛,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腮腺肿胀在发病1- 3天最明显,以后逐渐消退,约2周肿胀完全退尽。在发病初期的3-5天,可有发热、乏力、不愿吃东西等全身症状。
一旦发现腮腺炎,患儿应立即隔离,卧床休息。饮食宜软、易消化,避免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易剌激唾液腺分泌,导致局部疼痛加剧。要多饮开水,保持口腔清洁,也可用复方硼砂溶液漱口。肿胀部位可用中药外敷,取青黛15克,或中成药如意金黄散15克,用水调匀即可。外敷后可减少局部疼痛,帮助消肿。同时还可服板蓝根冲剂。
一旦小儿得了腮腺炎,应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才可入托或上学,以免传染给其他小儿。由于腮腺炎容易在托幼机构中流行,因此若发现患儿,应加强晨检工作,对可疑患儿有接触的小朋友,应观察21天,同时预防性口服板蓝根冲剂。一般连续3-5天。有一点要注意,丙种球蛋白对 腮腺炎无预防作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前年,我朋友的孩子得了腮腺炎,他发现的比较及时,孩子刚有点发烧打蔫,说嗓子痛他就领去医院了。尤其是男孩,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影响以后的生育的。
医院给打了一针,叫什么忘记了,好象是控制病情的吧,以后就不会影响孩子发育了。然后把仙人掌捣碎,敷在脸上,又到中医那里开的中药,好象是5天就痊愈了。
一般得腮腺炎的孩子都是这边鼓后,那边紧接着就鼓起来,所以一定要仔细观察另一边,别耽误了治疗时间。
医院给打了一针,叫什么忘记了,好象是控制病情的吧,以后就不会影响孩子发育了。然后把仙人掌捣碎,敷在脸上,又到中医那里开的中药,好象是5天就痊愈了。
一般得腮腺炎的孩子都是这边鼓后,那边紧接着就鼓起来,所以一定要仔细观察另一边,别耽误了治疗时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