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疑惑

以前以为佛教是消极的,是逃避社会.最近看了慧律法师的一些视频,才了解佛教要的是放下而不是放弃,积极而不是消极.然而我们并不能像法师一样,出世.我们也没有必要像法师一样做道... 以前以为佛教是消极的,是逃避社会.
最近看了慧律法师的一些视频,才了解佛教要的是放下而不是放弃,积极而不是消极.
然而我们并不能像法师一样,出世.我们也没有必要像法师一样做道场,度众生.我们只想求得内心的清净光明,在世俗生活中活的轻松超脱一点而已,可能算是小乘境界吧.可是,世俗生活中,皆以名利驱使.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又如何来保持住清净之心.做每一件事情的动力,几乎都来自于俗世的功利观.比如我今天的努力奋斗,是为了日后的成就,而这个成就就是世俗的名利观.如果说内心清净,那驱使我们尽人力听天命的动力是什么呢?
三楼,听天命不是迷信.是指我们要接受现实.
展开
 我来答
txh444
2007-12-23 · TA获得超过3.7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1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290万
展开全部
其它宗教都说人的命运是前世注定的或是说上天安排的,今日基督徒中,也有人说得救灭亡都是上帝早已决定的。其实圣经清楚告诉我们,人类的命运可由我们自己选择,也可自己掌握。
圣经中,确也谈到预定的问题,但并不是预定人的得救与灭亡,而是预定基督的救赎计划。
一、预定
圣经告诉我们救赎的计划是在创造世界之前所预定的。"就如上帝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使我们在他面前成为圣洁,无有瑕疵,又因爱我们,就按着自己意志所喜悦的预定我们借着耶稣得儿子的名份。"(弗1:4,5)这里告诉我们从创立世界以前,在基督里拣选了我们,并不是指某一个人,乃是指一个计划。因为上帝给受造之物,无论是天使或人类,都给予他们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权利。如果万一人类犯罪怎么办?故此在事先上帝设立了救赎的计划,一旦人类犯罪,即可实施救赎计划。所以主耶稣降世来拯救人类,也是在创世之前所拟定的计划。经上说:"基督在创世以前是预先被上帝知道的,却在这末世,才为你们显现?quot;(彼前1:20)
所以不是预定某一个人得救或预定某一个人灭亡,乃是预定一个救赎的计划,无论何人必须借着信靠耶稣基督才有得救的盼望。"因为上帝不是预定我们受刑,乃是预定我们借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得救。"(帖前5:9)
二、拣选
有人说,主耶稣所拣选的人一定是可以得救的。如果这样,主没有拣选的人,他们只能灭亡,那不是太不公平了吗?其实主所拣选的人是叫他们去为主作工。主说:"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约15:16)而且主所挑选的人也不能肯定个个都是得救的。
以色列人的第一个君王扫罗,是上帝亲自拣选的,"撒母耳对众民说:'你们看耶和华所拣选的人,众民中有可比他的吗?'众民就大声欢呼说:'愿王万岁!'"(撒上10:20-24)但结果扫罗却走上灭亡的道路。
耶稣的十二个门徒也都是主所拣选的。"耶稣说,我不是拣选了你们十二个门徒吗?但你们中间有一个是魔鬼。"(约6:70)可见主拣选的人,他们仍有自由意志、自由选择的权利,他们可以选择事奉上帝而得救,也可选择事奉魔鬼而走向灭亡。
三、选择自由
"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我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quot;(约3:16)上帝不愿一人沉沦,乃愿人人悔改而得到永生。问题关键还在于人自己的选择。
圣经说:"耶和华的话就临到我说,耶和华说,以色列家啊,我待你们,岂不能照这窑匠弄泥吗?以色列家啊,泥在窑匠的手中怎样,你们在我的手中也怎样。 "(耶18:5,6)上帝是窑匠,人是泥器。使徒保罗也说过:"窑匠难道没有权柄从一团泥里拿一块作成贵重的器皿,又拿一块作成卑贱的器皿吗?"(罗9:21)虽然上帝可以象窑匠一样随己意塑造人,但上帝却不那么作,他给人有自由选择权利。上帝借着摩西说:"看哪,我今日将生与福,死与祸陈明在你面前,吩咐你爱耶和华你的上帝,遵行他的道,谨守他的诫命、律例、典章,使你可以存活,人数增多,耶和华你上帝就必在你所要进去得为业的地上赐福于你。……我今日呼天唤地向你作见证,我将生死、祸福陈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拣选生命,使你和你的后裔都得存活?quot;(申30:15,16-19)
上帝在伊甸乐园栽了两棵特别的树:就是生命树与分别善恶树。耶稣给我们指明了两条门路,就是宽门大路与窄门小路,任我们自由选择。所以生与死、祸与福放在我们面前,问题在于我们自己去作出明智的选择。
耶路撒冷与尼尼微城遭毁灭及得保存的两种结果(参路13:34,35,拿3:1-7)说明了一个问题。上帝说:"我何时论到一邦或一国说,要拔出拆毁、毁坏。我所说那一邦若是转意离开他们的恶,我就必后悔。不将我想要施行的灾祸降与他们。我何时论到一邦或一国说,要建立栽植,他们若行我眼中看为恶的事,不听从我的话,我就必后悔,不将我所说的福气赐给他们。"(耶18:7-10)可见人类的命运、生死、祸福、得救、灭亡,都在于我们自己所选择的结果。
四、怎样掌握自己的命运
1、当作出正确的选择(伯34:4)
"我们当选择何为是,彼此知道何为善?quot;(伯34:4)上帝既给我们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我们就当珍惜这种权利,谨慎地选择"何为是"、"何为善"。谨慎选择是决定自己命运的重要环节。
2、马利亚选择上好的福份(路10:38-42)
马大与马利亚姐妹俩都是耶稣所爱的,她们也很爱耶稣。一天耶稣经过伯大尼,马大看见主,就接耶稣到自己的家里,热情地去厨房,准备招待耶稣。马利亚却在耶稣脚前坐着听他的道。"马大伺候的事多,心里忙乱,就进前来说:'主啊,我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不在意吗?请吩咐他来帮助我。'耶稣回答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份是不能夺去的。"(路10:38-42)
尽管马大热情好客,但她选择的是"为许多事思虑烦扰",却失去了"上好的福份",从此圣经中不再提起马大这个人。而马利亚坐在耶稣脚前听主的道,并将主所说的每句话存记心中,从此以后紧跟耶稣,即或主被钉十架,连门徒都逃跑了,她仍在主身边,不离开主。(参约19:25)甚至耶稣死了,被安放在坟墓上,"死"的耶稣她也要去取他(参约20:11-15)。可见她爱主的心是何等真切!这一切都与她那天坐在主耶稣脚前听他的道是分不开的。可见主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问题在于我们自己去掌握这种机会。圣经中有不少例子,无论该隐与亚伯、以扫与雅各、扫罗与大卫,他们都同样获得上帝给他们的机会,但一个掌握了机会得了上好的福份,一个却失去了!
3、不要选择眼前的利益(林后4:18)
"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4:18)
作一个基督徒,这些道理不是不知道,但遇到实际生活问题,有时也会体贴肉体,去选择眼前利益,结果碰得头破血流,甚至家破人亡,罗得的选择是一个最显著的实例。
亚伯拉罕与罗得因为他们牛羊、财物甚多,使他们不能同居?quot;亚伯兰就对罗得说:'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骨肉。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吗?请你离开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罗得举目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琐珥都是滋润的,那地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象埃及地。于是罗得选择约旦河的全平原,往东迁移,他们就彼此分离了。亚伯拉罕住在迦南地,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创13:8-13)
罗得一家悲惨命运:妻子违命,回头一看,遭到毁灭;两个娶了他女儿的女婿和女儿葬身火中;两个女儿虽出了所多玛,由于受了所多玛罪恶的影响,犯了逆伦的罪受了咒诅;罗得自己虽蒙拯救,但象从火中抽出的一根柴(摩4:11)。这一切厄运临到罗得身上都是?quot;举目看见约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琐珥都是滋润的"眼前的利益所选择的结果。
上帝既然赐给我们自由选择的权利,我们不但要珍惜这宝贵的特权,更要去掌握自己的命运。
4、争取作贵重的器皿(提后2:20,21)
"大户人家,不但有金器、银器,也有木器、瓦器,有作为贵重的,有作为卑贱的。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就必作贵重的器皿,成为圣洁,合乎主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2:20,21)
会众可以称为是一个大户人家,信徒来自社会各阶层,带着社会上种种不同习性,正如保罗所说,有金器、银器、木器、瓦器,但决不是一成不变。作贵重的器皿或卑贱的器皿都取决于每一个人自由的选择。保罗向我们提出作贵重的器皿之条件,就是必须成为圣洁,脱离卑贱的事。"主所爱的弟兄们哪,我们本该常为你感谢上帝,因为他从起初拣选了你们。叫你们因信真道,又被圣灵感动,成为圣洁,能以得救。"(帖后2:13)
百度网友af3799382
2008-01-02 · TA获得超过43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5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由于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时至今日的社会,人们生活忙碌、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闲暇时间少,难得专心修行。

在知识爆炸、分上精密的情况下,现代人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记忆和思想,心思不够细密、知识不够专精的人很容易在自由竞争的人力市场中被淘汰,思虑过多,习惯用头脑的人,在这样的心智状态下学佛修行,所知障重、定力薄弱,很难用单纯、清澈的心观看自己的身心、观看这个世界,不容易领悟空无相的深义,而仅止于知识上的记忆和分析。

更有甚者,现今的世界,多数人的价值观,重视物质的、感官的享受,社会上各种诱惑和刺激,随着媒体、资讯的开放,随时随地充斥在人们四周,修行的障碍多不胜数。想要修行成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而古代农业社会环境单纯、自耕自食、有空间、心思单纯、所知障轻,与大自然的接触比较多,修定比较容易发心修行者,若有明眼的善知识教导,有所成就并不难。

针对以上三点,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探讨现代人如何获得佛法的真实受用:

一、具备正确的知见:以客观的精神探讨佛法的奉义,以包容的心态理解各宗派思想,以及它的源流和文化背景:“四圣谛”、“八正道”、“二法印”是佛法的中心思想,“缘起性空”、“万法唯识”、“自性清净心”、“大乘菩萨道”、“净土思想”是根本佛法的抉择与发挥。“四悉檀”中,“第一义悉檀”是核心,阐扬佛法的究竟真实义,“对治悉檀”、“为人生善悉檀”、“世界悉檀”则是方便适应,以此来看待宗派思想的差异,将会比较合乎中道,不会自是非他,而且不失佛陀的原意。

得此正见,就不致本末倒置、混淆方便以为究竟、偏离佛法乃觉悟诸法真相的本质;也不会以世俗心态追求功德、消业障,却缺乏真实的智慧和慈悲心,以致在顺境中,没有能力化解内心的染著。逆境现前,更没有能力化解内心的苦恼。厘清方便和究竟的差别.就可以直入佛法的核心,或善用方便法作为人门的辅助功课,最终仍将引导进入真实究竟之地。

二、落实生活的修行:掌握佛法的精要之后,就可以依之由浅而深、循序渐进具体实践,修行次第清晰,不再杂乱无章或谈玄说妙、好高骛远。

其中,在禅修方式方面更要参照现代人的心性和生活步调,发展实用有效的禅修,不必局限于传统的修行模式。先安排特定的时间练习禅修,到了可以把握要领时,再逐渐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将掸修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算真正落实而得到佛法的受用 譬如:正念、正知、觉知当下身心情境,训练觉察力,不受过去的记忆、未来的预期,知识、观念的干扰,自然安住当下。或是藉自然地觉知呼吸而放松身心,熟悉之后,在工作、活动的空档时,或情绪生起时,透过觉知呼吸,身心就可以快速地放松。或是练习在举手投足的动作之中,感受只有动作、没有思想的宁静、柔和、轻松。在行走、洗手、洗脸、洗菜、擦桌椅、清洁地板时都可以修习,久而久之,觉知愈来愈分明,情绪、思想生起就很容易观照到,加上慧观.就可以消除烦恼、清净自在,

以上禅修方式都是很好的“动态禅定”。在慧观方面,在苦和乐生起之时,保持觉知,并且观察引发苦和乐受的情境,了解它的无常、缘起,也就是观照它是如何地变化、依存、和合,不再以孤立的、固定的观点看待,因此于苦境不生抗拒、嗔恨,于乐境不生黏着、贪爱,内心无所滞碍、平静自在。

这是对于法的如实而具体地知见,而不是抽象的、玄妙的想像,这样的慧观.可以当下直接体验“无常、无我、缘起、空寂”:所谓的”明心见性” “转识成智”、 “法界观”、“大圆满”、“大手印”的实质内涵其实不离,‘无常、无我、缘起、空寂”的体验,只是在修行方法、次第卜有所不同而已,所谓”法性本无二”,并没有高下之分,而是浅者见浅、深者见深罢了!

此外,传统的修持方法,如拜佛、念佛、诵经、持咒,如果能够把握正念止知的觉知当下、缘起无我的智慧观照,并且将此定慧明觉之心展现在日常起居、工作、休息之巾如此,也可以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三、清新简朴的生活:面对繁杂充满诱惑和压力的万丈红尘,学佛修行的人不应随波逐流,当以中道法来稳定身心,学习过简朴的生活,树立智慧、慈悲、祥和的清新的修行风格,除了生活所需之外,不要过分讲究,也不要与人比较,多在法上用功、提升心灵,以内心的宁静内在和喜悦代替物质、感官的满足。这样就可以降低外在环境的不利因素,多留一些时间习佛禅修。如果能够结合同修道友共修,互相勉励、切磋,力量会更强,足以抵消外在环境的障碍。

在职场生涯、事业经营,为了适应竞争激烈的环境,不得不多用思虑—这种情况下。就要特别注意安排运动、休闲活动,放松身心、让思虑回归单纯,这样才可以平衡身心,有利于定慧禅修,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xingshaqundao
2007-12-23 · TA获得超过39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8.7万
展开全部
佛法从不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我深深地被昨天布告栏上的引言所震摄,那上面写的是:“日常的实修只是要发展出敞开心胸及彻底接纳的能力,包括所有的情况、情绪及人。“这句话你可能读过、听过,或许我也提过,但其中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当你在阅读它的时候,你认为你已经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可是一开始实际地去做,就会发现你先前抱持的想法完全被瓦解;你会发现某个你从未领悟到的新鲜东西。每个人对佛法的体认都不同,因此你必须测试它、活出它来,而且要在失业、被情人抛弃、罹患末期癌症时,去体认其中的深意。敞开心胸接纳所有的情况和人,要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也许是最恐怖的一则建议,因此你必须亲自去弄清楚这件事。

有时我们听到的佛法是非常主观的,我们往往以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都很明确。但佛法从不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它只是鼓励你亲自去发现真相。但传法必须运用语言,所以我们会做出一些声明,譬如我们会说:“日常的实修就是去发展出对情况、情绪及人的接纳能力。”这听起来好像是,如果做不到的话就是一种错误。当然这句话并不是这个意思,它只是在鼓励你为自己去发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试着以这种方式去生活,看看会发生什么事。其结果是,你会对你所有的怀疑、恐惧、希望产生质疑。一旦开始照着这种方式生活,时常抱持着:“这到底是什么意思?”的感觉,你就会发现事情开始变得十分有趣起来。一阵子之后,你甚至会忘记原先的问题是什么:你只是继续观照,过你的日子,而你可能会产生传统所谓的洞见,意味着你对真相有了崭新的一瞥。

参考资料: 活出佛法来——贝玛丘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221fa9b7c
2008-01-04 · TA获得超过71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是的,我们做事的动力大多是世俗的功利观,也确实如你所说的,佛教不是消极的,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
我们的内心清静,就是我们的自性清静.正信的佛教徒归依的佛法僧三宝其实就是我们的自性,即向内求不向外求.烧香拜佛是向外求,这是靠不住的.自性不清静,,再怎么念佛诵经,作用不大.我们的自性,浅显地说就是讲道理.
我们的自性怎样才能清静呢?就是多反思自己,找回真正的自我.
现代社会,物质高度发达,而人们的精神却极度匮乏,伦理道德丧失,是非曲直,真假美丑的标准模糊不清,甚至黑白颠倒.但只要我们冷静的思考,这些是不难区分的.
我们人从哪里来?最终会到哪里去?我们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有待于人们的思考和探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栗琴06
2008-01-05 · TA获得超过1885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666
采纳率:12%
帮助的人:2816万
展开全部
人所处的地位,环境,拥有知识结构,经历的不同,(名利,功利观等)价值观就不同.个人只有开阔视野(区域和时间),才能形成比较端正的价值观.

"尽人力听天命"就是个人努力和社会选择的问题.
个人只有通过"帮组"身边的人,认识的人,才能"帮助"社会.也就是说必须贡献于自己,于别人,才能贡献于社会;损人利己和损己利人的事都要考虑法律和规范,最好都不要做.

"才了解佛教要的是放下而不是放弃,积极而不是消极". 是说心里取舍的,和实际取舍的问题;行动的积极和心里安宁的问题.

"动力是什么?"
人们编制蓝子,等着天上掉金蛋的动力是什么?
就是人们生存的愿望,对身边人的愿望,对他人的愿望,即对社会的愿望.

(说句题外话:
一提起"希望"总是想到一句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也就是说对几千年以后"人群的"形态"和发展来说,现在的"个人希望"起的作用是极其微小的.到达了"无所谓"的程度.
人群的"形态"和发展有其自身规律,随着移民(以后可能是星际),分化发展成为不可避免,个人应有危机感,(这也是为什么腐败分子都往国外跑的原因.呵呵,说笑))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