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世俗社会的本质不同?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陶渊明年少时,也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门阀制度占统治地位,陶渊明生活那个时代,士族和军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而非“济苍生”,在这种情况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样的现实对陶渊明思想的发展变化有深刻的影响。陶渊明从29岁开始出仕,在以后的十几年里,不但抱负无法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与官场人物周旋,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违己交病”,加上陶渊明早年就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于是在他仕途不得志时,就更怀恋这种生活。后来他的思想又有很大变化,他认为人本应该是忧道的,但是道不可行,那就只好去过躬耕自给的生活了。于是他参加了劳动。又因“耕植不足以自给”做了彭泽令,为官仅80余天,就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解职而归。他是不能忍受这种人格上的屈辱的。从此,他坚决走上了归田的道路,表现了与统治者坚决决裂的坚定态度。“施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体现了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他坚持自己的志向,不愿与世俗社会同流合污,与劳动人民心情相同,提出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理想,以表对不合理的封建社会的抗议。他的田园诗表现了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恨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他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做“羁鸟”、“池鱼”,把处田园说成冲出“樊笼”,重返“自然”。他笔下的田园生活与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归田后,他获得了自由恬静的心境。他对劳动的热爱,不辞辛苦顽强躬耕的态度,是远远超越一般士大夫的,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光辉。陶渊明始终坚持搞晕的理想和知趣,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轻松是诗人挺立不屈的人格的象征。陶渊明对世俗中的驱逐名利无比愤激,他赞赏靠辛勤的劳动生活,这与世俗社会寄生生活是对立的。他追求理想社会,希望广大农民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的生活。
总之,陶渊明志向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更不忍“为五斗米折腰”,他热爱自由的田园生活,追求平等幸福的理想社会,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高适都赞赏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精神,王安石等文人学者都对他非常钦慕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不知我的回答是否对您有所帮助。
总之,陶渊明志向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更不忍“为五斗米折腰”,他热爱自由的田园生活,追求平等幸福的理想社会,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高适都赞赏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精神,王安石等文人学者都对他非常钦慕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不知我的回答是否对您有所帮助。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