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求一篇“建诚信校园,做诚信学生”的论文,不少于1500字,限一小时呀 80
展开全部
做文明学生,建和谐校园
城南中学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在这春意浓浓、生机勃勃的阳春三月,很荣幸,我代表学校为大家做题为《做文明学生,建和谐校园》的宣传教育。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文化教育传统渊源流长。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渊薮和基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将礼与仪连用始于《诗经》。郭沫若先生说:"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礼制。(俗称"五礼")。到了汉代,出现了作为礼仪文化理论形态的三部巨著:《仪礼》、《礼记》、《周礼》,合称"三礼" 它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三礼"被列入儒家经典,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学者的重视,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声名远播海外。到了现代,礼仪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现代人要懂礼仪,讲文明。 1982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根据中央书记处的指示,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报告》。《报告》中规定:每年3月为“全民文明礼貌月”。因此,每到三月这个文明礼貌月,全中国都弥漫着文明礼貌的芳香。
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而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首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礼仪作为一种调整人际关系的道德行为要求,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对个人而言,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于社会而言,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从礼仪的历史沿革看,现代社会的礼仪主要是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中,为表示尊重和友好的一系列行为、道德、社会规范和惯用形式。(狭义的礼仪通常是指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即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在较大或较隆重的场合,为表示重视、尊重、敬意等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礼仪也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
(1)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礼仪即教养,素质则体现了我们对交往礼节的认知和应用。
(2)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或标准做法、行为准则。
(3)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使用的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方 式,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4)从民俗的角度来看,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待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简言之,礼仪是待人接物的一种惯例。
(5)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6)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种形式美,是人的心灵美的必然的外化。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无不遗憾地发现,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物质繁荣了,但心灵的生态并没有变得欣欣向荣。我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 我,是被深深刺痛,不知道在座的同学们有何感触?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高举奥运大旗面向世界的时刻,有些人却用种种不文明的行为来损毁我们国家的形象、玷污中华民族的尊严!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新华社曾报道了一则新闻:“十一”黄金周的第二天,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旅游景区出现80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其中包括30多名儿童。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游览途中看到景区垃圾遍地,便自发地组织起来清理垃圾,短短20分钟,方圆近1公里的垃圾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在驱车将5个装满垃圾的纸箱送至垃圾站后,韩国游客才安心继续游玩。参加集体捡垃圾的韩国游客柳仁圭说:“野外应该是一片净土,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么漂亮的地方却有很多垃圾。”
外国人到我们这儿来捡垃圾的事儿并非头一遭:在咱们的城市街头、园林景区以及长城上,都留下过外国人捡拾垃圾的身影。他们或是一人或是数人乃至数十人,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充当“义工”。 而我们国人乱扔垃圾,却成了自然,因此即便到外地旅游,也照样与陋习一路同行。
以上的两个事例表明,文明其实是由细节构成的,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可见文明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饮料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上周末,我们学校的许老师在修理学校的一些设施时,不无感叹道:“我们的修理能力赶不上学生的破坏能力啊!”一说起爱护公物,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老生常谈,因为类似 “爱护公物,人人有责”这样的口号恐怕连幼儿园小朋友也能说上几条。 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做得怎么样呢?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校园里破坏公物的现象比比皆是。你有没有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这些公物的“主人”,你的某些很不经意的行为都对公物造成了损坏,也给其他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还会增加学校对公物的维修费用,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我们很多同学在学习文化知识的时候,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文明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是塑造人格的重要园地,因为每个人在学校学到的一切都会在生命中打上很深的烙印,而且会扩大到社会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之中。健全的人格是通过学习如何与人交往中建立起来的。老师教会学生爱别人,实际上是给学生一种人生信念,那就是学会把周围的人当作兄弟姐妹,用爱心与世界建立起亲密的联系。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一个人的行为日久可以成为习惯;一个人的习惯日久可以成为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则往往决定他的前途。确实,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构成的,而不是由文字。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有句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今日点滴的积累,也许就是日后成败的关键。
健康的人格是逐步养成的,但人格养成的“关键期”是中小学阶段。无数事实证明,过了这个“最佳时期”以后再想“补正”就难上加难了。我们如果已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要处处时时注意讲文明讲礼貌,有意识地自觉地重复好行为,养成好习惯、好品格。
下面,我就针对我们学生,讲讲学生礼仪常规的细则。
一、升国旗、奏国歌的礼仪常规
升旗仪式,最为庄严。参加升国旗国歌仪式,要求衣着整洁,列队整齐,脱帽肃立,升国旗奏国歌时,要立正,目视前方,面对国旗行注目礼,严肃认真,精神饱满,直到国旗升至杆顶。
二、 穿戴整洁、得体;坐正立直,行走稳健;谈吐举止文明。
首先,着装方面。要做到着装得体。
南开大学校长在镜子上写了一句箴言:“面必争,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装。”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仪表起码必须符合学校的气氛、我们的年龄特征和我们作为学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体的仪表,这也是对老师同学的一种尊重。另外,还要做到不化妆、不烫发、男生不留长发。
第二,参加集会听讲时要坐正立直。坐正:头正颈直,上体与座椅平面基本垂直。立直:抬头挺胸,上体、双腿与地面成垂直。
行走稳健:行走姿势正确,步履适中,稳健有力。在楼道、教室行走时,慢步轻声;不在校园内扶肩搭背行走。
谈吐举止文明:
这是仪表的综合要求。与人交谈时,态度诚恳,语言文明、待人接物中,表情自然,动作大方。
(人际交往的两个方面)
三、 与人交往,使用好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
对长辈、友人或初识者称“您”。对师长、社会工作人员要称呼职务或“老师”、“师傅”、“叔叔”“阿姨”等,不直呼其姓名。
对他人提出要求时说“请”;与人打招呼时说“您好”;与人告别时说“再见”;给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别人向自己致歉时回答说“没关系”;得到别人帮助表示感谢说“谢谢”。
四、 与人交往,使用好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礼让、起立等体态语言;递送或 接受礼品、奖品应起立并用双手。
右行礼让:在校园、街道上,或上下楼梯时主动靠右行走;(例如“911”事件;地震、火灾等灾害现场)遇到师长、客人、长、幼、残、军人进出房门时,主动开门侧立,让他们先行。
五、 校内礼仪常规
进校见老师,主动问好,上下课时,起立向老师致敬;上课不随意讲话,不打瞌睡,上课发言先举手;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一个班级的班风班貌。进老师办公室或居室喊“报告”或轻轻敲门,经允许后再进入;离校时与老师、同学道别;在餐厅用餐要保持安静,不大声说话,不乱倒剩饭剩菜,接受食堂服务员招待时要说声“谢谢”。
六、 家中礼仪常规
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外出和到家要与父母打招呼;家中用餐请长辈先就座;不随意顶撞父母,与父母意见不同时,要学会与父母沟通交流。我们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感恩,感恩父母长辈的养育。人最重要的是学会感恩,也只有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会真正拥抱生活、享受真情。
七、 对待老、病、孕、残
敬老爱幼、帮助病残,乘公交车时不应该是趁自己年轻力壮,跑得快,占得了位置,而应该主动给老人、病人、孕妇、残疾人让座,尊重、帮助老幼、妇孺、伤残者,体现我们中学生的文明素养。
八、 出行文明
遵守公德,循章骑车,行路。现在云霄县已在五板桥和去将军山的方向都设置了红绿灯,同学们出行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安全通行。
九、待客迎宾 (主动问候,微笑致意,起立欢迎,招手送别。)
宾客来访时,要起立迎接,面带笑容,主动问候:“您好!”“欢迎你来!” 遇见外宾、热情大方,以礼相待,不卑不亢;维护国家荣誉,不失人格、国格。外宾来访时,要主动问候,微笑致意,提倡用英语问候:“Good morning ” “Hello”“Wellcome!”等。回答客人提问要起立。为客人让座、送水;客人与家长谈话时要回避;客人离去,起身送到门外。
十、公共场合的礼仪
参加集会时肃静,大会发言先向师长、听众致礼,发言结束道谢,观看演出、比赛,适时适度鼓掌致意。
守时肃静:参加集会、活动或与人约会,应按约定时间到达,听讲中,保持肃静。
发言致礼:大会发言前一般用深度鞠躬礼;发言结束说“谢谢”,并行鞠躬礼。(国旗下讲话)
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参加集会,安静听讲,观看文艺演出、体育比赛、集会时,要学做文明观众,适时适度鼓掌致意。鼓掌,它有表示喜悦、祝贺、欢迎、感激的礼节。在节目终了时或是听别人的演讲结束时,请不要吝啬我们的掌声,我们的掌声就是对表演者最好的感谢。游览风景名胜时,爱护花草树木、公共设施,不乱丢乱吐,乱涂乱画。
以上就是我们学生应做到的一些基本的礼仪细节,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文明是一种进步,是思想的科学,行为的端正,习惯的改善,修养的提高,品质的提升;是人性的解放、自由、完善和超越。校园因什么而和谐?校园因你、我的文明而和谐。我们的校园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状态、环境氛围和文明行为,就不会有校园的和谐,和谐校园既包含物质的校园,更包括精神的校园,精神的校园需要我们全体师生共同、长期的努力。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满怀憧憬,我们充满激情,我们追求成长和长大,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亲近文明,表现文明,实践文明,做文明学生,建和谐校园。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清洁环境,和谐校园,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
谢谢大家!
城南中学政教处林艺婉
2008年3月4日
哥们记得改一下!!!
城南中学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在这春意浓浓、生机勃勃的阳春三月,很荣幸,我代表学校为大家做题为《做文明学生,建和谐校园》的宣传教育。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文化教育传统渊源流长。礼仪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渊薮和基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将礼与仪连用始于《诗经》。郭沫若先生说:"大概礼之起源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对人,更其后扩展而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礼制。(俗称"五礼")。到了汉代,出现了作为礼仪文化理论形态的三部巨著:《仪礼》、《礼记》、《周礼》,合称"三礼" 它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三礼"被列入儒家经典,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学者的重视,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声名远播海外。到了现代,礼仪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现代人要懂礼仪,讲文明。 1982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根据中央书记处的指示,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报告》。《报告》中规定:每年3月为“全民文明礼貌月”。因此,每到三月这个文明礼貌月,全中国都弥漫着文明礼貌的芳香。
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教师首先要教育学生要做一个真诚的人,而学生的学习也应该首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之人,学做社会中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礼仪作为一种调整人际关系的道德行为要求,是人类社会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循的最简单、最起码的道德行为规范。对个人而言,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于社会而言,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从礼仪的历史沿革看,现代社会的礼仪主要是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中,为表示尊重和友好的一系列行为、道德、社会规范和惯用形式。(狭义的礼仪通常是指举行的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仪式,即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要求的,在较大或较隆重的场合,为表示重视、尊重、敬意等的行为准则或规范的总和。)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礼仪也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
(1)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礼仪即教养,素质则体现了我们对交往礼节的认知和应用。
(2)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或标准做法、行为准则。
(3)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使用的一种艺术,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方 式,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
(4)从民俗的角度来看,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也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待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简言之,礼仪是待人接物的一种惯例。
(5)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6)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种形式美,是人的心灵美的必然的外化。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无不遗憾地发现,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物质繁荣了,但心灵的生态并没有变得欣欣向荣。我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 我,是被深深刺痛,不知道在座的同学们有何感触?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高举奥运大旗面向世界的时刻,有些人却用种种不文明的行为来损毁我们国家的形象、玷污中华民族的尊严!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新华社曾报道了一则新闻:“十一”黄金周的第二天,新疆乌鲁木齐市南山旅游景区出现80多名韩国游客集体捡垃圾的场面,其中包括30多名儿童。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游览途中看到景区垃圾遍地,便自发地组织起来清理垃圾,短短20分钟,方圆近1公里的垃圾被清理得干干净净。在驱车将5个装满垃圾的纸箱送至垃圾站后,韩国游客才安心继续游玩。参加集体捡垃圾的韩国游客柳仁圭说:“野外应该是一片净土,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么漂亮的地方却有很多垃圾。”
外国人到我们这儿来捡垃圾的事儿并非头一遭:在咱们的城市街头、园林景区以及长城上,都留下过外国人捡拾垃圾的身影。他们或是一人或是数人乃至数十人,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充当“义工”。 而我们国人乱扔垃圾,却成了自然,因此即便到外地旅游,也照样与陋习一路同行。
以上的两个事例表明,文明其实是由细节构成的,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可见文明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饮料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上周末,我们学校的许老师在修理学校的一些设施时,不无感叹道:“我们的修理能力赶不上学生的破坏能力啊!”一说起爱护公物,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老生常谈,因为类似 “爱护公物,人人有责”这样的口号恐怕连幼儿园小朋友也能说上几条。 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做得怎么样呢?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校园里破坏公物的现象比比皆是。你有没有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这些公物的“主人”,你的某些很不经意的行为都对公物造成了损坏,也给其他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还会增加学校对公物的维修费用,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我们很多同学在学习文化知识的时候,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不能做一部单纯掌握知识技能的机器,而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文明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校是塑造人格的重要园地,因为每个人在学校学到的一切都会在生命中打上很深的烙印,而且会扩大到社会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之中。健全的人格是通过学习如何与人交往中建立起来的。老师教会学生爱别人,实际上是给学生一种人生信念,那就是学会把周围的人当作兄弟姐妹,用爱心与世界建立起亲密的联系。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一个人的行为日久可以成为习惯;一个人的习惯日久可以成为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则往往决定他的前途。确实,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构成的,而不是由文字。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有句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今日点滴的积累,也许就是日后成败的关键。
健康的人格是逐步养成的,但人格养成的“关键期”是中小学阶段。无数事实证明,过了这个“最佳时期”以后再想“补正”就难上加难了。我们如果已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要处处时时注意讲文明讲礼貌,有意识地自觉地重复好行为,养成好习惯、好品格。
下面,我就针对我们学生,讲讲学生礼仪常规的细则。
一、升国旗、奏国歌的礼仪常规
升旗仪式,最为庄严。参加升国旗国歌仪式,要求衣着整洁,列队整齐,脱帽肃立,升国旗奏国歌时,要立正,目视前方,面对国旗行注目礼,严肃认真,精神饱满,直到国旗升至杆顶。
二、 穿戴整洁、得体;坐正立直,行走稳健;谈吐举止文明。
首先,着装方面。要做到着装得体。
南开大学校长在镜子上写了一句箴言:“面必争,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装。”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仪表起码必须符合学校的气氛、我们的年龄特征和我们作为学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体的仪表,这也是对老师同学的一种尊重。另外,还要做到不化妆、不烫发、男生不留长发。
第二,参加集会听讲时要坐正立直。坐正:头正颈直,上体与座椅平面基本垂直。立直:抬头挺胸,上体、双腿与地面成垂直。
行走稳健:行走姿势正确,步履适中,稳健有力。在楼道、教室行走时,慢步轻声;不在校园内扶肩搭背行走。
谈吐举止文明:
这是仪表的综合要求。与人交谈时,态度诚恳,语言文明、待人接物中,表情自然,动作大方。
(人际交往的两个方面)
三、 与人交往,使用好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
对长辈、友人或初识者称“您”。对师长、社会工作人员要称呼职务或“老师”、“师傅”、“叔叔”“阿姨”等,不直呼其姓名。
对他人提出要求时说“请”;与人打招呼时说“您好”;与人告别时说“再见”;给人添麻烦时说“对不起”;别人向自己致歉时回答说“没关系”;得到别人帮助表示感谢说“谢谢”。
四、 与人交往,使用好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礼让、起立等体态语言;递送或 接受礼品、奖品应起立并用双手。
右行礼让:在校园、街道上,或上下楼梯时主动靠右行走;(例如“911”事件;地震、火灾等灾害现场)遇到师长、客人、长、幼、残、军人进出房门时,主动开门侧立,让他们先行。
五、 校内礼仪常规
进校见老师,主动问好,上下课时,起立向老师致敬;上课不随意讲话,不打瞌睡,上课发言先举手;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一个班级的班风班貌。进老师办公室或居室喊“报告”或轻轻敲门,经允许后再进入;离校时与老师、同学道别;在餐厅用餐要保持安静,不大声说话,不乱倒剩饭剩菜,接受食堂服务员招待时要说声“谢谢”。
六、 家中礼仪常规
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外出和到家要与父母打招呼;家中用餐请长辈先就座;不随意顶撞父母,与父母意见不同时,要学会与父母沟通交流。我们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感恩,感恩父母长辈的养育。人最重要的是学会感恩,也只有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会真正拥抱生活、享受真情。
七、 对待老、病、孕、残
敬老爱幼、帮助病残,乘公交车时不应该是趁自己年轻力壮,跑得快,占得了位置,而应该主动给老人、病人、孕妇、残疾人让座,尊重、帮助老幼、妇孺、伤残者,体现我们中学生的文明素养。
八、 出行文明
遵守公德,循章骑车,行路。现在云霄县已在五板桥和去将军山的方向都设置了红绿灯,同学们出行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安全通行。
九、待客迎宾 (主动问候,微笑致意,起立欢迎,招手送别。)
宾客来访时,要起立迎接,面带笑容,主动问候:“您好!”“欢迎你来!” 遇见外宾、热情大方,以礼相待,不卑不亢;维护国家荣誉,不失人格、国格。外宾来访时,要主动问候,微笑致意,提倡用英语问候:“Good morning ” “Hello”“Wellcome!”等。回答客人提问要起立。为客人让座、送水;客人与家长谈话时要回避;客人离去,起身送到门外。
十、公共场合的礼仪
参加集会时肃静,大会发言先向师长、听众致礼,发言结束道谢,观看演出、比赛,适时适度鼓掌致意。
守时肃静:参加集会、活动或与人约会,应按约定时间到达,听讲中,保持肃静。
发言致礼:大会发言前一般用深度鞠躬礼;发言结束说“谢谢”,并行鞠躬礼。(国旗下讲话)
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参加集会,安静听讲,观看文艺演出、体育比赛、集会时,要学做文明观众,适时适度鼓掌致意。鼓掌,它有表示喜悦、祝贺、欢迎、感激的礼节。在节目终了时或是听别人的演讲结束时,请不要吝啬我们的掌声,我们的掌声就是对表演者最好的感谢。游览风景名胜时,爱护花草树木、公共设施,不乱丢乱吐,乱涂乱画。
以上就是我们学生应做到的一些基本的礼仪细节,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文明是一种进步,是思想的科学,行为的端正,习惯的改善,修养的提高,品质的提升;是人性的解放、自由、完善和超越。校园因什么而和谐?校园因你、我的文明而和谐。我们的校园如果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状态、环境氛围和文明行为,就不会有校园的和谐,和谐校园既包含物质的校园,更包括精神的校园,精神的校园需要我们全体师生共同、长期的努力。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满怀憧憬,我们充满激情,我们追求成长和长大,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亲近文明,表现文明,实践文明,做文明学生,建和谐校园。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清洁环境,和谐校园,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
谢谢大家!
城南中学政教处林艺婉
2008年3月4日
哥们记得改一下!!!
追问
额,我要的是诚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