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怎样复习生物地理 ??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2011年中考地理复习应注重实际分析
一、注重基础知识,提高读图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系统化。要按照《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以教材为依据,全面梳理,找准知识的模糊点、疑惑点和缺漏点,把各个知识点进行纵向联系。把握好地理知识、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如2006年地理中考的经、纬线判断。在复习过程中特别要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在考试说明中提到今年地理中考将出现读图题,读图是地理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值比例大,且形式灵活多变,是地理复习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加强读图训练,提高读图能力。
二、把握热点问题,加强实际应用
在去年中考试题中,乡土地理在整个分值中所占比例较大,在复习过程中要紧密依托教材,对本土地理的各个环节要进行认真回顾熟悉。现实问题和焦点问题始终是中考最能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部分。命题材料多取材于新闻报道,时事动态,各种数据等资料,命题的地理知识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围饶国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热点问题触及较多。如在去年中考中就涉及到了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因此在复习中,一定要关注如环境、人口等热点问题,运用有关资料和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考地理答题技巧
从历年中考阅卷分析报告来看,地理答题失分原因不外乎以下六种: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本概念和原理混淆不清;二是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结构与联系把握不准确;三是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四是不善于联想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五是读图分析、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不规范;六是答题时不善于运用地理术语,答不到点子上。
要想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除了积极备战做好物质和技巧上的准备外,更要重视心理的调节,要制定好作息时间计划,进入中考节奏,按照中考上午开始时间与下午开始时间复习功课,有助于进入中考状态,有助于充分发挥已掌握的知识。每天以中考的心态做卷子,有些考生以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好几个月的卷子了,临考前十天八天不做,看看就行了,这可能会导致考试时找不到感觉、手生,影响发挥。因此建议中考前每天以中考的心态做卷子,到中考时就会以平常心态做卷子了。并且,中考前不再做难题,不再做新的题目,强化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增强信心。
根据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考要求,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答好中考地理试题。
一、仔细读图,看清图示。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这几年的中考都非常重视对地图知识的考查,直接考图和间接考图的比重占到百分之五十左右。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认真分析图中的组成要素,图中的有用条件和迷惑条件,特别是图中有无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容易忽略的内容,做到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二、 认真检查,查缺补漏。
检查答卷是保证答题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做到:一是再审题,看看题中所给的已知条件都用上了没有,有无文不切题的情况;二是多端思维,根据一题多解的方法,想一想有无更好解题方案,多方验证答案的正确性;三是发现有错不要轻易改动,三思而后行,特别是拿不准的答案,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次直觉是对的。
三、认真审题,读懂题意。
审题实际上是一个审视题意,分析解题条件的思维活动过程,考生应具备从文字和图表、数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够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运用,解决试题中提出的问题。要达到这个要求,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中心含义,以及试题做题要求,一般的我们要求在审题中做到以下几点:
1、分析题中所给的解题条件,如:明示条件、潜在条件、转换条件等,进而确定如何利用这些条件来解题,注意题中有无附加的特殊规定。
2、注意题中的方位词、数量词、连接词。
3、辨清试题类型、性质、明确答题思路、中心内容及解题方法。
4、考虑从大脑知识库中提取哪些有效知识,紧扣哪些得分点,考虑好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应列出哪些论点论据。
四、 注意答题技巧,提高语言表述准确性。
全卷分成两次做较好。首先做容易的题,有把握的题。这样可以避开绊脚石——难题,越答越顺手,增强信心,同时把该拿的分都拿到了;然后再做难题,这样就给第二次做题留下了充足时间,想得更周全,胜率更大。做难题时要做到舍得放弃,一条思路想不通,赶快另辟蹊径,否则,冥思苦想,弄得头昏脑胀影响后面答题,得不偿失。
在答题时要注意对答案进行构思,并能用准确的地理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特别是关键词一定要准确,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不少同学在平时复习时,这个方面训练不够,往往出现“眼高手低”、“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的情况,因此,考生在最后阶段中,应该把握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
中考简单易记的中国地理记忆口诀
我国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
京津沪渝直辖市,蒙宁新藏桂自治
一国两制台港澳,东北三省黑吉辽
冀晋鲁 归华北,苏浙皖赣在华东
湘鄂豫 归华中,华南还有粤闽琼
川滇黔 归西南,西北还有陕甘青
我国之最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
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纬度最低的省是海南
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人口最多的省河南,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中国铁矿:
我国铁矿有八家,内蒙白云湖北大。
辽宁鞍山和本溪,河北迁安安徽马。
海南铁矿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
我国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
河南洛阳和开封,安阳殷墟史料重。
北京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及八达岭。
西安大小两雁塔,骊山华清池秦陵。
南京雨花台江桥,蓄武湖和中山陵。
杭州西湖双十景,灵隐寺与飞来峰。
洛阳龙门石窟精,白马少林寺着名
开封铁塔和龙亭,相国寺钟观音听。
中国煤矿:
中国煤矿有十一,开滦峰峰省份冀。
辽宁煤矿是阜新,大阳西山在山西。
安徽淮北江苏徐,黑龙抓住鹤和鸡,
平顶山矿省份豫。
有色金属矿:
德兴铜矿在江西,湖南锡矿山产锑。
贵州铜仁产汞矿,云南个旧出产锡。
甘肃金昌矿产镍,钨矿产地赣大余。
湖南水口山铅锌,广西平果出产铝。
内蒙白云泥土稀,山东招远有金币。
货运选择三原则:
贵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选择是航空。
易死变质鲜活货,短程可用公路送,
远程而且数量大,铁路上有专车用。
大宗笨重远距离,水运铁路二者中。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我国是个多民族,少数民族五十五,
人口最多是壮族,四百万人满回土,
苗维彝藏和蒙古。
中国十大旅游景点:
北京故宫八达岭,避暑山庄河北行。
陕西省内秦皇陵,长江三峡鄂渝境。
安徽黄,桂桂林,浙江西湖苏园林,
台湾岛上日月明。
我国十四个陆上邻国:
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
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
西边巴和基,还有阿富汗
印尼不丹,四国在西南
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中国地形区特点:
青藏高原有雪山,远看是山近成川。
内蒙高原第二大,一望无际地面坦。
黄土高原黄土松,支离破碎多沟坎。
云贵高原峰岭众,岩溶坝子到处看。
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盆地内部戈壁滩,
四川盆地山岭环,内有成都象把扇。
三大平原北向南,东北华北长江岸。
东北海拔200米,人民常把黑土翻。
华北又称黄淮海,海拔50地势坦。
河汊交织湖泊多,“水乡”遍布长江岸。
我国的地理界线
1、 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2、 地势阶梯界线
(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口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4、气候界线
(1)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5、 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 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6、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 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7、自然地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②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3200℃等值线。
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8、 农业活动界线
(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水田区与旱作区的界线:秦岭~淮河。
9、 行政区界线
(1)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线:巫山。
(2)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武夷山。
(3)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4)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5)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祁连山脉。
(6)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线:大巴山脉。
10、综合地理界线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①黄土高原的南界
②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⑤亚热带长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⑥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⑦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⑧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④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⑤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
⑥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中考地理:新中国人口增长的几个阶段及成因
一、20世纪50年代人口的快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人口增长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死亡率下降,加上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人口迅速增长。20世纪50年代初,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6%上升至2.3%。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泡沫式的短暂“繁荣”,造成了人力不够用的假象,“人多好办事”“人多力量大”等口与在当时广为流传。 二、20世纪60年代初人口的缓慢增长 1959年至1961年,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经历了一个“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其困难的严重程度,在历史上是空前的。“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最大损失,莫过于使粮食大幅度减产,造成农村严重缺粮。全国粮食产量1959、1960、1961年分别比1958年下降11%、28.3%、26.25%。由于饥饿、疾病等原因,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高,1959年至1961年的非正常死亡和减少出生人口数在4000万人左右。 三、1962年至1973年的人口迅速增长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补偿性生育高潮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人口问题失控,人口增长迅速。1963年的出生率破纪录地达到4.3%.全国人口总数从1965年的7.25亿猛增至1971年的8.52亿。 四、20世纪70年代的人口增长 1972年,国务院正式提出“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紧接着,有关部门提出了“晚、稀、少”的具体政策要求,即鼓励晚婚晚育;鼓励夫妇生育两胎的间隔达四年以上;鼓励少生育子女。为配合宣传,还提出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宣传口号。此阶段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全国范围内,一对夫妇仍平均生育四个孩子,至1979年,全国总人口达到9.75亿。 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口增长 20世纪80年代,国家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但由于1962年后人口出生高峰期的男女逐步进入生育年龄,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净增人口仍有1000多万。进入9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已呈现“三低”的现代型模式,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的绝对数量仍相当庞大。
一、注重基础知识,提高读图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系统化。要按照《中考考试说明》的要求,以教材为依据,全面梳理,找准知识的模糊点、疑惑点和缺漏点,把各个知识点进行纵向联系。把握好地理知识、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如2006年地理中考的经、纬线判断。在复习过程中特别要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在考试说明中提到今年地理中考将出现读图题,读图是地理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值比例大,且形式灵活多变,是地理复习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加强读图训练,提高读图能力。
二、把握热点问题,加强实际应用
在去年中考试题中,乡土地理在整个分值中所占比例较大,在复习过程中要紧密依托教材,对本土地理的各个环节要进行认真回顾熟悉。现实问题和焦点问题始终是中考最能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部分。命题材料多取材于新闻报道,时事动态,各种数据等资料,命题的地理知识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于围饶国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热点问题触及较多。如在去年中考中就涉及到了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因此在复习中,一定要关注如环境、人口等热点问题,运用有关资料和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考地理答题技巧
从历年中考阅卷分析报告来看,地理答题失分原因不外乎以下六种: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基本概念和原理混淆不清;二是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结构与联系把握不准确;三是审题时不善于抓住“关键词语”;四是不善于联想所学的地理知识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五是读图分析、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不规范;六是答题时不善于运用地理术语,答不到点子上。
要想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除了积极备战做好物质和技巧上的准备外,更要重视心理的调节,要制定好作息时间计划,进入中考节奏,按照中考上午开始时间与下午开始时间复习功课,有助于进入中考状态,有助于充分发挥已掌握的知识。每天以中考的心态做卷子,有些考生以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好几个月的卷子了,临考前十天八天不做,看看就行了,这可能会导致考试时找不到感觉、手生,影响发挥。因此建议中考前每天以中考的心态做卷子,到中考时就会以平常心态做卷子了。并且,中考前不再做难题,不再做新的题目,强化自己已掌握的知识,增强信心。
根据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考要求,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答好中考地理试题。
一、仔细读图,看清图示。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这几年的中考都非常重视对地图知识的考查,直接考图和间接考图的比重占到百分之五十左右。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认真分析图中的组成要素,图中的有用条件和迷惑条件,特别是图中有无指向标,图例和注记等容易忽略的内容,做到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的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二、 认真检查,查缺补漏。
检查答卷是保证答题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做到:一是再审题,看看题中所给的已知条件都用上了没有,有无文不切题的情况;二是多端思维,根据一题多解的方法,想一想有无更好解题方案,多方验证答案的正确性;三是发现有错不要轻易改动,三思而后行,特别是拿不准的答案,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次直觉是对的。
三、认真审题,读懂题意。
审题实际上是一个审视题意,分析解题条件的思维活动过程,考生应具备从文字和图表、数据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够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运用,解决试题中提出的问题。要达到这个要求,考生首先必须能够读懂题意,找出关键词,把握试题中心含义,以及试题做题要求,一般的我们要求在审题中做到以下几点:
1、分析题中所给的解题条件,如:明示条件、潜在条件、转换条件等,进而确定如何利用这些条件来解题,注意题中有无附加的特殊规定。
2、注意题中的方位词、数量词、连接词。
3、辨清试题类型、性质、明确答题思路、中心内容及解题方法。
4、考虑从大脑知识库中提取哪些有效知识,紧扣哪些得分点,考虑好先答什么,后答什么,应列出哪些论点论据。
四、 注意答题技巧,提高语言表述准确性。
全卷分成两次做较好。首先做容易的题,有把握的题。这样可以避开绊脚石——难题,越答越顺手,增强信心,同时把该拿的分都拿到了;然后再做难题,这样就给第二次做题留下了充足时间,想得更周全,胜率更大。做难题时要做到舍得放弃,一条思路想不通,赶快另辟蹊径,否则,冥思苦想,弄得头昏脑胀影响后面答题,得不偿失。
在答题时要注意对答案进行构思,并能用准确的地理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特别是关键词一定要准确,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不少同学在平时复习时,这个方面训练不够,往往出现“眼高手低”、“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的情况,因此,考生在最后阶段中,应该把握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
中考简单易记的中国地理记忆口诀
我国省级行政区记忆口诀
京津沪渝直辖市,蒙宁新藏桂自治
一国两制台港澳,东北三省黑吉辽
冀晋鲁 归华北,苏浙皖赣在华东
湘鄂豫 归华中,华南还有粤闽琼
川滇黔 归西南,西北还有陕甘青
我国之最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
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纬度最低的省是海南
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
人口最多的省河南,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中国铁矿:
我国铁矿有八家,内蒙白云湖北大。
辽宁鞍山和本溪,河北迁安安徽马。
海南铁矿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
我国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
河南洛阳和开封,安阳殷墟史料重。
北京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及八达岭。
西安大小两雁塔,骊山华清池秦陵。
南京雨花台江桥,蓄武湖和中山陵。
杭州西湖双十景,灵隐寺与飞来峰。
洛阳龙门石窟精,白马少林寺着名
开封铁塔和龙亭,相国寺钟观音听。
中国煤矿:
中国煤矿有十一,开滦峰峰省份冀。
辽宁煤矿是阜新,大阳西山在山西。
安徽淮北江苏徐,黑龙抓住鹤和鸡,
平顶山矿省份豫。
有色金属矿:
德兴铜矿在江西,湖南锡矿山产锑。
贵州铜仁产汞矿,云南个旧出产锡。
甘肃金昌矿产镍,钨矿产地赣大余。
湖南水口山铅锌,广西平果出产铝。
内蒙白云泥土稀,山东招远有金币。
货运选择三原则:
贵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选择是航空。
易死变质鲜活货,短程可用公路送,
远程而且数量大,铁路上有专车用。
大宗笨重远距离,水运铁路二者中。
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我国是个多民族,少数民族五十五,
人口最多是壮族,四百万人满回土,
苗维彝藏和蒙古。
中国十大旅游景点:
北京故宫八达岭,避暑山庄河北行。
陕西省内秦皇陵,长江三峡鄂渝境。
安徽黄,桂桂林,浙江西湖苏园林,
台湾岛上日月明。
我国十四个陆上邻国:
北面俄蒙古,朝鲜在东岸
西北哈吉塔,三个皆斯坦
西边巴和基,还有阿富汗
印尼不丹,四国在西南
南方三国家,老缅和越南
中国地形区特点:
青藏高原有雪山,远看是山近成川。
内蒙高原第二大,一望无际地面坦。
黄土高原黄土松,支离破碎多沟坎。
云贵高原峰岭众,岩溶坝子到处看。
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盆地内部戈壁滩,
四川盆地山岭环,内有成都象把扇。
三大平原北向南,东北华北长江岸。
东北海拔200米,人民常把黑土翻。
华北又称黄淮海,海拔50地势坦。
河汊交织湖泊多,“水乡”遍布长江岸。
我国的地理界线
1、 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2、 地势阶梯界线
(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口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1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4、气候界线
(1)1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5、 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 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6、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 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7、自然地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②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3200℃等值线。
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8、 农业活动界线
(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水田区与旱作区的界线:秦岭~淮河。
9、 行政区界线
(1)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线:巫山。
(2)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武夷山。
(3)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4)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5)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祁连山脉。
(6)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线:大巴山脉。
10、综合地理界线
(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①黄土高原的南界
②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⑤亚热带长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⑥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⑦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⑧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④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⑤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
⑥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中考地理:新中国人口增长的几个阶段及成因
一、20世纪50年代人口的快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人口增长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死亡率下降,加上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的影响,人口迅速增长。20世纪50年代初,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6%上升至2.3%。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运动给工农业生产带来了泡沫式的短暂“繁荣”,造成了人力不够用的假象,“人多好办事”“人多力量大”等口与在当时广为流传。 二、20世纪60年代初人口的缓慢增长 1959年至1961年,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当时的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我国经历了一个“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其困难的严重程度,在历史上是空前的。“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最大损失,莫过于使粮食大幅度减产,造成农村严重缺粮。全国粮食产量1959、1960、1961年分别比1958年下降11%、28.3%、26.25%。由于饥饿、疾病等原因,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高,1959年至1961年的非正常死亡和减少出生人口数在4000万人左右。 三、1962年至1973年的人口迅速增长 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补偿性生育高潮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人口问题失控,人口增长迅速。1963年的出生率破纪录地达到4.3%.全国人口总数从1965年的7.25亿猛增至1971年的8.52亿。 四、20世纪70年代的人口增长 1972年,国务院正式提出“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紧接着,有关部门提出了“晚、稀、少”的具体政策要求,即鼓励晚婚晚育;鼓励夫妇生育两胎的间隔达四年以上;鼓励少生育子女。为配合宣传,还提出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宣传口号。此阶段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全国范围内,一对夫妇仍平均生育四个孩子,至1979年,全国总人口达到9.75亿。 五、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口增长 20世纪80年代,国家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但由于1962年后人口出生高峰期的男女逐步进入生育年龄,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净增人口仍有1000多万。进入90年代后期,我国人口已呈现“三低”的现代型模式,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的绝对数量仍相当庞大。
展开全部
多背,反复看,把每一个部分都弄懂,多做练习卷,我们去年考的,题还不算太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初中地理的精髓在于认识地图
生物就是理解着背了
生物就是理解着背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地理就是要多看图,我以前是多看世界地图,还有就是区域地图,比如亚洲、欧洲等等,还有要做题。生物就是要以课本为主,在做一些老师给的试题。总之要复习好基础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