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公是不是就是李绩
展开全部
据史书记载,李绩,“本姓徐氏,名世绩”,“字懋(音mào[茂])功”。
就是说,李绩原本不姓李,而姓“徐”;名也不单是一个绩,而是“世绩”。也就是说,李绩原本并不叫做李绩,而是叫做“徐世绩”。
并且,徐世绩还有个“字”叫“懋功”,因为“懋”字不大好认,后世把“懋功”讹传成了同音的“茂公”。
所以,李绩也就是演义小说里大名鼎鼎的徐茂公,或者说得准确点,是小说里徐茂公的原型。
徐世绩十七岁参加翟让起义,是瓦岗军最早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李密杀死翟让後也看不惯徐世绩,让他率领一部分人马出守黎阳(治所在今河南浚县东北)。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後投奔长安的唐帝李渊。但王世充实际只占据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地区,瓦岗军旧日的大部分势力范围: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县东)、北到魏郡(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市),也就是相当于包括今天山东、河南省大部,以及安徽、江苏、河北一部分在内的广大地区,都在徐世绩的控制或影响之下。同时,徐世绩的手里还有一座储粮丰富的黎阳仓,部下还有一大批能征惯战的瓦岗军老弟兄。因此,他很自然地成为占据西京长安的李渊、占据东都洛阳的王世充和占据河北的窦建德几大势力争取的对象。
当年冬季,李渊派参加过瓦岗军的魏征“安集山东”,到黎阳劝说徐世绩降唐。徐世绩经过考虑,决心投唐,派长史(秘书长)郭孝恪(音kè〔克〕)去长安晋见李渊,并运粮资助在附近一带活动的唐军淮安王李神通部。
但此时徐世绩采取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不是上表给李渊,而是写了一个“启”给李密(封建社会规矩多,同样是写信,臣子给皇帝叫“表”,下级给上级叫“启”)。
李渊听说徐世绩的使者来了很高兴,但又对没有给自己的“表”,只有给李密的 “启”感到很奇怪。郭孝恪回答说:徐世绩觉得,自己原来是魏公(即李密)的下级,这些人马和土地都是魏公的。如果现在以自己的名义献给皇帝,是利用原来上级的失败来给自己邀功请赏,是很可耻的行为。所以,造了表册送给魏公,让他献给皇帝。李渊大为感动(或者装作感动),说:“不背德,不邀功,真是个纯臣啊!”不仅给徐世绩加官进爵,而且特别地“赐姓李氏”—— 赐给你姓李 ,让你和皇帝老爷同姓,在封建社会里,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自此,“徐世绩”就成了“李世绩”。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就是后来被称为唐太宗的那位),通过玄武门之变当上了太子。按照封建社会的规矩,对皇帝老爷及其父、祖,有时还有太子的名都必须“避讳”。就是说,无论人名、地名、官名,以及公私文字图书记载等等,凡有和他们的名相同的字眼,都必须改掉或去掉。否则,就叫做“犯讳”。这在封建社会里是一桩很大的罪过,严重时甚至可能掉脑袋。例如,李渊的祖父姓李名虎,在唐人的文字记载中,“虎牢关”就变成了“武牢关”。李世绩的名字中,有一个“世”字和李世民相同。按照当时的习惯,只要重了一个字,都得改掉或去掉。幸而李世民比较开明,做上太子的当月就下了一道命令:依据“二名不偏讳”的古礼,只要不是“世民”两字都相同的,就不须避讳。所以,终李世民之世,李世绩还叫李世绩。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其子李治(就是后来被称为唐高宗的那位)继位。这下可是犯着皇帝老爷爸爸的名讳了,同时新皇帝也有通知,无论犯着“先帝”名讳中哪个字的都得改,李世绩赶紧去掉那个犯讳的“世”字,改名为“李绩”。
至此,徐世绩才完全变成了李绩。
就是说,李绩原本不姓李,而姓“徐”;名也不单是一个绩,而是“世绩”。也就是说,李绩原本并不叫做李绩,而是叫做“徐世绩”。
并且,徐世绩还有个“字”叫“懋功”,因为“懋”字不大好认,后世把“懋功”讹传成了同音的“茂公”。
所以,李绩也就是演义小说里大名鼎鼎的徐茂公,或者说得准确点,是小说里徐茂公的原型。
徐世绩十七岁参加翟让起义,是瓦岗军最早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李密杀死翟让後也看不惯徐世绩,让他率领一部分人马出守黎阳(治所在今河南浚县东北)。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後投奔长安的唐帝李渊。但王世充实际只占据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地区,瓦岗军旧日的大部分势力范围:东到大海、南到长江、西到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县东)、北到魏郡(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市),也就是相当于包括今天山东、河南省大部,以及安徽、江苏、河北一部分在内的广大地区,都在徐世绩的控制或影响之下。同时,徐世绩的手里还有一座储粮丰富的黎阳仓,部下还有一大批能征惯战的瓦岗军老弟兄。因此,他很自然地成为占据西京长安的李渊、占据东都洛阳的王世充和占据河北的窦建德几大势力争取的对象。
当年冬季,李渊派参加过瓦岗军的魏征“安集山东”,到黎阳劝说徐世绩降唐。徐世绩经过考虑,决心投唐,派长史(秘书长)郭孝恪(音kè〔克〕)去长安晋见李渊,并运粮资助在附近一带活动的唐军淮安王李神通部。
但此时徐世绩采取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不是上表给李渊,而是写了一个“启”给李密(封建社会规矩多,同样是写信,臣子给皇帝叫“表”,下级给上级叫“启”)。
李渊听说徐世绩的使者来了很高兴,但又对没有给自己的“表”,只有给李密的 “启”感到很奇怪。郭孝恪回答说:徐世绩觉得,自己原来是魏公(即李密)的下级,这些人马和土地都是魏公的。如果现在以自己的名义献给皇帝,是利用原来上级的失败来给自己邀功请赏,是很可耻的行为。所以,造了表册送给魏公,让他献给皇帝。李渊大为感动(或者装作感动),说:“不背德,不邀功,真是个纯臣啊!”不仅给徐世绩加官进爵,而且特别地“赐姓李氏”—— 赐给你姓李 ,让你和皇帝老爷同姓,在封建社会里,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自此,“徐世绩”就成了“李世绩”。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就是后来被称为唐太宗的那位),通过玄武门之变当上了太子。按照封建社会的规矩,对皇帝老爷及其父、祖,有时还有太子的名都必须“避讳”。就是说,无论人名、地名、官名,以及公私文字图书记载等等,凡有和他们的名相同的字眼,都必须改掉或去掉。否则,就叫做“犯讳”。这在封建社会里是一桩很大的罪过,严重时甚至可能掉脑袋。例如,李渊的祖父姓李名虎,在唐人的文字记载中,“虎牢关”就变成了“武牢关”。李世绩的名字中,有一个“世”字和李世民相同。按照当时的习惯,只要重了一个字,都得改掉或去掉。幸而李世民比较开明,做上太子的当月就下了一道命令:依据“二名不偏讳”的古礼,只要不是“世民”两字都相同的,就不须避讳。所以,终李世民之世,李世绩还叫李世绩。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其子李治(就是后来被称为唐高宗的那位)继位。这下可是犯着皇帝老爷爸爸的名讳了,同时新皇帝也有通知,无论犯着“先帝”名讳中哪个字的都得改,李世绩赶紧去掉那个犯讳的“世”字,改名为“李绩”。
至此,徐世绩才完全变成了李绩。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