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王熙凤判词的注解
判词前面画的是“一片冰山,上面一只雌凤”。隐喻贾家的势力不过是座冰山,太阳一出就要消融。雌凤(王熙凤)立在冰山上,极危险。“凡鸟”是利用拆字法,合起来是个“凤”字。“此生才”中“生”本指男人。因王熙凤“自幼假充男儿教养”,起了个男人的名字。
又是“男人万不及一的”,所以用“生”来称呼她。“一从二令三人木”这句话向来无人能确解,所以说法不一。有人以为这句是指王熙凤同贾琏关系的三个阶段:“一从”开始时服从贾琏;“二令”继而制服贾琏,反过来命令他。
“三人木”中“人木”为“休”,可能是指最后王熙凤的罪行劣迹败露以后,贾琏要休掉她。王熙凤一生机关算尽,最终也只能凄惨地结束其短暂的生命……
扩展资料:
秦可卿托梦王熙凤交代后事是红迷都熟悉的红楼情节,发生在原文第十三回里,此时的贾府繁华正盛,王熙凤大权在握,正是得宠之时。秦可卿之所以托梦王熙凤,这跟秦可卿的身份有关,她是太虚幻境警幻仙子之妹,她要王熙凤早作退步抽身的打算,为贾府子孙后代留一些基业。
不至于最后家亡人散各奔腾,然而此时的王熙凤正是春风得意,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更何况只是一场梦。秦可卿在梦中给她的一些建议和警告,她不仅没有听进去,反而关注的是如何让贾府永保无虞,秦可卿口中所说的天大的喜事又是什么喜事。
我们知道,喜事自然是之后的贾元春才选凤藻宫,加封贤德妃一事,而这也是贾府最后的一次繁华。王熙凤的这次梦之后,贾府盛极一时,圣眷正隆,任何人也不可能想到败局会如此之快地到来,且再次通过王熙凤的一次梦做了事先的预兆。
王熙凤第一个梦时,原文第十三回,此时元春还未封妃;王熙凤第二个梦时,原文第七十二回,此时元春处境艰难,中间六十回,前后不过三五年光景,贾府这座大厦这只百足之虫已于无形之中倾倒且僵硬了。可悲!可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熙凤
王熙凤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生此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
判词注释:凡鸟:合起来是繁体的“凤”字,既点明王熙凤之名,又说她才能杰出。“一从二令三人木”句:吴恩裕《有关曹雪芹十种.考稗小记》:“凤姐对贾琏最初是言听计‘从’,继则对贾琏可以发号施‘令’,最后事败终不免于‘休’之,故曰‘哭向金陵事更衰。’”这种说法比较可信。
判词译文:凤凰偏偏生在了衰亡的时代,大家都知道羡慕她的足智多谋。谁料她“一从二令”之后反被休弃,哭返金陵时恐怕更加悲哀。
扩展资料
王熙凤的文学评论
《红楼梦》问世以来,对凤姐的各种评语是非常多的,比如说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她叫作“女曹操”,把她称为“胭脂虎”,就是母老虎。王昆仑在《论凤姐》这篇文章里面的一句名言就是“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有一位评家叫野鹤说:“吾读《红楼梦》,第一爱看凤姐儿。人畏其险,我赏其辣;人畏其荡,我赏其骚。读之开拓无限心胸,增长无数阅历。”多少带有一种美学意味。
凤姐不仅才识不凡,并且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欲望。这一切,当出格出众向男性中心的社会示威时,我们觉得很痛快,扬眉吐气;当其为所欲为,算尽机关,为无限膨胀的私欲践踏他人特别是同为女性者的人格、尊严以至生存权利时,又不能不使人心寒、深恶痛绝。这二者交织、纠结、迭合而形成了一个所谓“凤辣子”的中国女性性格的奇观。
凤姐性格的某些素质在今天的“女强人”身上复现,不是偶然的;同样,其末流演化为某些毫无教养的泼妇无赖,亦不足怪。我们可以赞赏,不能没有分析。应该是有所分析,知所弃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翻译:
二、“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凡鸟是出身卑微平凡的意思。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贾母给黛玉介绍王熙凤。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从贾母调侃的话语中不但说明了王熙凤的出身,而且能品味出贾母跟王熙凤的关系不一般,不然是不会对初来乍到的黛玉这么随意调侃王熙凤的。
而“末世”的说法书中开篇就提到了,以后又屡次提到。即便对《红楼梦》的确切时代背景不清楚,仅凭作者对“末世”的一再提示,就应该明白这部书写的既是贾家的末世,也是朝代的末世,除非是对“末世”一词的有意歪解或视而不见。“
都知爱慕此生才”很好理解,从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到日常管理荣府,表现出了令人钦佩的“治大国如烹小鲜”似的才能。然而这么有才华的人却偏偏生在了末世,不得不令人遗憾和扼腕叹息。
三、“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一从”就是“自从”,不能把这个词想象的复杂化,更没必要去拆解“从”字。在唐朝王昌龄的《寄穆侍御出幽州》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一从恩遣度潇湘,塞北江南万里长。”宋朝王安石的诗《少年见青春》有“一从鬓上白,百不可见喜。”毛泽东的诗词《和郭沫若同志》有“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这些诗句中的“一从”都是当做“自从”解。《红楼梦》这部书里第六十八回尤二姐说“奴家年轻,一从到了这里之事,皆系家母和家姐商量主张。”这里的“一从”也是作“自从”解。
“二令”是“冷”字。“三人木”是“休”字。“一从二令三人木”这句话应该跟前面的冰山、雌凤图画结合起来解读,意思就是:自从贾母去世以后王熙凤失去了靠山,遭到了贾府所有人的冷遇,连以前一向忍气吞声的贾琏知道了王熙凤设计害死尤二姐以后,发誓要给尤二姐报仇,借王熙凤失去了靠山,趁机休掉了她。
《红楼梦》中有很多人物是借自己或别人无意说的话作谶语。其实贾琏休弃王熙凤在她大闹宁国府时已经用她自己的话暗示出来了,就像金钏说“金簪子掉在井里头”一样,一语成谶。最后一句“哭向金陵事更哀。”在解读时很多人忽略了“三人木”的“休”字在前,“事更哀”在后。也
就是说,王熙凤被贾琏休弃这事还不算完呢,当王熙凤哭泣着回到娘家以后还有更悲哀凄惨的事情等着她。这是可以想象的,张华等人是不会绕过王熙凤的,一旦告到官府王熙凤必入监牢。像她这么过去威风八面、不可一世、恃强凌弱、颐指气使惯了的人,怎堪忍受牢狱之苦?死是注定的!
至于王熙凤最后怎么死,书中第四十四回《变生不测凤姐泼醋》也有暗示。“这里凤姐见平儿寻死去,便一头撞在贾琏怀里,叫道:“你们一条藤儿害我,被我听见了,倒都唬起我来。你也勒死我!”贾琏气的墙上拔出剑来,说道:“不用寻死,我也急了,一齐杀了,我偿了命,大家干净。”看见了嘛,凤姐自己说了“你也勒死我”。她必上吊自尽无疑!
扩展资料
贾宝玉梦随警幻到太虚幻境薄命司,看到贴有金陵十二钗册子封条的大橱,就开橱看了册子中的一些图和题词,即这些又副册、副册、正册及其中的十四首图咏,但不懂它究竟说些什么。
旧称女子为“裙钗”或“金钗”。“十二钗”就是十二个女子。在这里,“十二钗”即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妙玉、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秦可卿。
册有正、副、又副之分。正册都是贵族小姐奶奶。又副册是丫头,即家务奴隶,如晴雯、袭人等。香菱生于官宦人家,沦而为妾,介于两者之间,所以入副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熙凤
王熙凤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生此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衰。
注解:凡鸟——合起来是繁体的“凤”字,既点明王熙凤之名,又说她才能杰出。“一从二令三人木”一句,一般认为概括了凤姐一生的三个阶段,即凤姐最初对贾琏的言听计“从”,继而的发号施“令”,最终被“休”弃的下场。
判词译文:凤凰偏偏生在了衰亡的时代,大家都知道羡慕她的足智多谋。谁料她“一从二令”之后反被休弃,哭返金陵时恐怕更加悲哀。
判词赏析:《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对王熙凤所用的笔墨几乎不让宝黛二人,他对王熙凤的刻画可以说是空前绝后,惟妙惟肖。凤姐既是一个工于心计、八面玲珑的管家,又是一个风流善妒、贪残狠毒的人物。和判词同时出现的还有一座冰山,用唐代张彖评论杨国忠的典故,隐喻不可长久依靠的权势。
扩展资料
王熙凤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人物,贾琏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贾府通称凤姐、琏二奶奶,金陵十二钗之一。她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在贾府掌握实权,为人心狠手辣,做事决绝,最后病逝。
王熙凤是作者笔下第一个生动活跃的人物,是一个生命力非常充沛的角色,是封建时代大家庭中精明强干泼辣狠毒的主妇性格的高度结晶。
从她一出场就生龙活虎,如火如荼。一路故事的发展,性格的表现,作者一丝不懈地挥动着巨如铁柱、细似金针的妙笔,予以杰出的刻画。而且无论是她自己的传记或配合别人的场面,作者总把她安置在万目睽睽的舞台口上,使观众目不暇接,耳不暇听。
参考资料:王熙凤-百度百科
1、判词注释:凡鸟:合起来是繁体的“凤”字,既点明王熙凤之名,又说她才能杰出。“一从二令1三人木”句:吴恩裕《有关曹雪芹十种.考稗小记》:“凤姐对贾琏最初是言听计‘从’,继则对贾琏可以发号施‘令’,最后事败终不免于‘休’之,故曰‘哭向金陵事更衰。’”这种说法比较可信。
2、判词译文:凤凰偏偏生在了衰亡的时代,大家都知道羡慕她的足智多谋。谁料她“一从二令”之后反被休弃,哭返金陵时恐怕更加悲哀。
3、王熙凤判词: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扩展资料
1、王熙凤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人物,贾琏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贾府通称凤姐、琏二奶奶,金陵十二钗之一。她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在贾府掌握实权,为人心狠手辣,做事决绝,最后病逝。
2、曹雪芹除了写出这一重要人物的成长、显赫,也安排了她的消灭过程。就《红楼梦》判词中所写“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来姑妄猜之:到了贾府抄家,贾母死亡,王熙凤坏事做尽,威权失尽,贾琏也先对她冷淡疏远,以后又休了她送回南京去,
最后她结束了生命——是否这样一个结局呢?如果大体上是这样,那么王熙凤之覆败与死亡,是被社会变迁即“人的法则”所决定的。后四十回写王熙凤的罪恶暴露、心劳日绌、失去靠山、呼应不灵等等大体上是符合的。可是写到这一人物之最后结束,却是由于众鬼索命而亡。
参考资料王熙凤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