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我篇道家的经典文章?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12-20
展开全部
【丹经道决】 《列子》汤问第五

  
  殷汤问于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 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终始, 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 也。”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不知也。”汤固问。革曰: “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 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革曰:“犹齐州也。”汤曰:“汝奚以实之?”革曰:“朕东行至营,人民犹是也。问营之东,复犹营也。西行至豳,人民犹是 也。问豳之西,复犹豳也。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极之不异是也。故大小相含,无穷极也。含万物者,亦如含天地。含万物也故不穷,含天地也故无极。朕亦焉 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 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 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 百川水潦归焉。”

  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 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 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 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 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 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 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 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 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员峤二山流于 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厄。侵小龙 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憔侥国。人长一尺五寸。东北极有人名曰诤人,长九寸。荆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朽壤之上有菌芝者, 生于朝,死于晦。春夏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见阳而死。终北之北有溟海者, 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 而志之。江浦之间生麽虫,其名曰焦螟,群飞而集于蚊睫,弗相触也。栖宿去来, 蚊弗觉也。离朱子羽方昼拭眦扬眉而望之,弗见其形;虒俞师旷方夜擿耳俯首而 听之,弗闻其声。唯黄帝与容成子居空峒之上,同斋三月,心死形废;徐以神视, 块然见之,若嵩山之阿;徐以气听,砰然闻之,若雷霆之声。吴楚之国有大木焉, 其名为櫾,碧树而冬生,实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齐州珍之,渡 淮而北而化为枳焉。鸲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矣。地气然也。虽然,形气异也, 性钧已,无相易已。生皆全已,分皆足已。吾何以识其巨细?何以识其修短?何以识其同异哉?”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同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 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 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 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 妻有遣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山之,曰:“甚 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悔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不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 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 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匿名用户
2013-12-20
展开全部
道家最经典的就是《道德经》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2-20
展开全部
一、话在前头

  西江月兄在他的《隐仙派丹诀指要》交稿後,再三嘱咐要我代他写一篇静坐入门,以供读者研读本书後下手参考,考虑再三再四,几无从下手。盖这类入门书籍,坊间书局多如汗牛何用多费文墨,况古人且有述而不作之诫,画蛇可矣!何必添足?日前西江月兄「变本加厉」来函催促要我「不必天谴」「和盤托出」,无已只好胡乱涂鸦算是对西江月兄的「分工合作默契」作为一点交代。但请读者鉴谅者,因本文既是入门,所以总会觉得哆囌点。「和盤托出」是没有问题,但盤内是否有美食,合不合胃口则无论矣!又作本篇时身边几无可供参考之书本,仅凭二十年来综合老师传授,读经心悟,力行与授课心得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盤中纵有美食而忘了放盐、放醋之处难免。况本人现仍研习中、论学识、能力均尚有缺欠,读者读本篇时只宜当作参考,若拟追寻高玄理论及最上乘功夫口诀,则务请精熟指要全篇与乎其他正统丹经矣!

  二、静坐之定义

  静坐,是儒家的名词,泛指心平气和、静定安坐的状态。道家则称做打坐,打是「打扫心上地」,坐是「坐出性中天」。儒家要人「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惟精惟一,允执厥中」。道家叫人「心息相依,抱一守中」若乎释家之坐禅,则参话类,止观也。因三家的目标不同,下手方法殊异。有人认为静坐、打坐、禅坐是名不同而意相同,我想内行人是不会这麼说的。道家讲究「凝神调息,性命双修」。儒释单求「凝神」,少了「调息」,「只修祖性不修丹」也。本篇使用静坐名词,是便於读者望文生义,减免宗教味道与疑虑。

  三、如何静坐

  静坐是一件很容易,很轻松自然的「休息行为」,所谓「道法」自然也。就像吃饭、睡觉一样,毫无拘束严肃的心情。只要记著四点基本原则马上可以学会。不要误中伪师道贩邪说歪理,故意危言耸听,制造「走火入魔」恐怖的名家。恐吓他人,读者只要不心存幻想,不鲁莽蛮干,绝对不会出大差错的。既使出点小差错也无妨!

  第一步:身体不要动。(气机发动後,由内而外之震动不算),神不外驰也

  第二步:念头不要动。(气机发动後,气动神知,气行神随不算)专气致柔也。

  第三步:把「我」忘掉。即神气相忘也。「我相」包括肉体与知觉。无我,当然就没有对立的「你」,及旁立的「他」。无我、无你、无他,当然此时也没有什麼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万里无云间,只存清空一片,什麼过去,现在、未来,身内身外统统没有了。那时身内就是身外,我就是你,你就是他,他就是我,时间、空间也都桓定与凝结了。丹经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又说「物我两忘,心同太虚」就是这种心态。

  第四步:「元和内运」。当无思无虑混混沌沌的状态维持一段时间以後,常常会觉得有一种异样的感觉龑来,於是开始稍有知觉了,同时呼吸也开始了,乃经上说:这种异样的感觉叫做「琼钟一扣」,开始呼吸叫做「玉洞及开」。只是此种知觉要叫做「元神」。元神会感知眼前的金光闪电,感知周身的云雾烟濛,感知呼吸不在口鼻而在皮肤,吸入呼出。一不小心,阴蹻可会觉得有热气团流荡,流向生殖器,舒舒服服,「欣快」莫名,然後阳具高举,然後河自然通,车自然行。丹经上说:「恍惚之中寻有像,杳冥之内觅真精」此阳具高举,术语叫做「活子时」。上半截诗叫做「真空妙有」。当然这是指低层次功夫而言,入是高层次的意义则又不同了,读者千万不要误会。

  至於如何使身体不要动,如何使念头不要动,如何把我相忘掉,如何把元和内运,其中详情细节一言难尽,读者请参阅书末庄子心斋集释及把本书熟读,即可融会贯通,不另赘言。

  四、静坐前的身心准备

  预备动作,术语叫做「热身」,外过人名为「Stretch-up」,译为延伸或延展的意思。是说把筋肉活动活动或拉长的意思。根据我个人的认知。完整且健康的人除具备肉体的健全外,还需有一副维护正常功能的神智。静坐既是一种训练,则热身宜乎包含肉体热身与精神热身。至於其实效,读者试试看就知道,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不卖瓜,但徵之丹经,或时下「一般老师」,往往忽略或不予重视,良感惜憾!

  A.肉体热身

  1.做几趟全身性柔软体操,或八段锦。或十二段锦,使全身筋肉延展,使筋骨柔黏灵活。

  2.按摩全身,轻拍躯体,尤其下肢。帮助血液循环活畅,以免因久坐致血气滞留下肢,而产生麻痹。

  3.呼吸训练

  a.原则:先呼後吸,深长细缓,呼吸等长。

  b.形式:腹式呼吸,胸式呼吸,肛门呼吸。

  B.精神热身

  1.自我暗示,例如:「杂念如浮云,如飞烟,马上都要消逝」。「肉体是虚幻的,有生有死,那麼我那可怜流浪生死的灵魂在哪里呢?」

  2.背诵心斋口诀,或二十四首丹诀串述诗,最好还能悟入。

  3.回光返照,内视整体,由下往上,再由上而下。反复缓慢观照几趟,最好还能配上呼吸。

  五、静坐的姿态

  「静坐」广泛的说还应包括静立、静卧,甚至随便坐。二十年的经验告诉我,姿态於静坐过程中,几乎根本不影响结果,只要能让自己的身心松静自然,舒适安详就是最好的姿式,勉强作做,徒然扰乱情绪,劳累肉体而已。古人说:「天若泰然,百体从命」就是告诉读者如何轻松愉快来静坐,不是叫人开始就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当起苦行者也。

  如果勉强要我写些原则,那我就背几句太极拳的术语来搪塞了,其词曰虚灵顶劲,含胸拔背,尾闾中正,垂肩坠肘,舌抵上颚…。」不过初学者刚下手,心未静,息未调,津未生,舌以不抵或抵下颚为佳。否则易因口乾舌燥而发生乾咳。若津已生则一面随生随吞,此时起就该抵上颚了。另外双手的处置,以我的经验,以双手轻轻合握(两劳宫穴吻合也),或左右五指指尖轻轻接触,然後放置於脐下或脑顶处(睡姿)为佳。(仙道学术著重实证,如依法试之,且稍稍凝神手掌心或手指接触点,几分钟内马上可感觉手掌心热起来或手指间有风生或静电磁场的感觉。(至於其他形式,由於反应不如上述二者好,不便介绍给读者。

  六、性命双修的理论

  「性」即是吾人之灵觉,「命」即是吾人之生机。因为性命二者不可分离,所以要双修。性是神是心,命是气是息。因此心息相依,神气合一就是性命双修。何以要双修呢?如果我们用钱子来比喻可能比较容易瞭解。概镜本有光,因尘埋而光灭;光不离镜,因镜破而光消,镜之光明譬如「性」,镜之质体譬如「命」,所以要「性命双修」。

  兹略表如下:

  七、凝神

  我们把心思想定某处叫凝神。把眼光(阆眼後)注视某处叫观照。凝神与观照,二者几乎是如影随行的。凝神便观照更为明晰,观照则加强凝神的火力丹上经称意念为”火”。火有文火、武火。是以意念的程度来加以分别的。身体之内为身内,身体之外为身外。如果像鼻尖,像肚脐,像生殖器则叫做不内不外。静坐下手,许多门派都是以”住心一处”—“守窍”来清扫杂念的。守的相对是不守。守窍入门易,功效快,但缺点多,副作用大。不守窍则反之,各有利弊,然应用之妙纯乎一心,惟由读者权衡各种情况,然後择法行动可也。

  守窍:

  守身内:百会、印堂、眉心、山根、玄赝﹔两乳中间(坤道用之),脐下,阴蹻,睾丸、命门,夹脊。

  守身外:鼻外径守,脐外三寸,观字,观香,观物,存想日、月、星、辰…..。

  守不内不外:如前述。

  B.不守窍:

  守中(玄关),持敬。

  数息。

  听息

  持咒、背经、唱歌(梵歌、圣歌)

  八、调息

  气功非常注重调息,即呼吸训练也。但是初学静功则禁止调息,只要听其自然,顺其自然而已。这种不调之调才是最好的调息法。坊间许多书,把气功与静功没搞清楚,自己又不知有没有亲自如法实验过。许多读者又太过相信他们,看几遍书即依法泡制起来。结果,好处还没获得反而练出胸闷,胸痛气喘,呼吸困难或头部胀痛等副作用来,实在令人扼腕叹息。丹经上把呼吸叫做”风”,又称为息,息仍分为文息、武息。是以风的强度及长短来区分的。

  九、风火文武

  静坐入门谈风火文武,似乎有点躐等,因为真正风火文武在丹经的层次上是要在小药三百六十周天时才使用的,但提早使用,如拿中学代数来学国小算术一样,多少方便一些,综合要义,大约有下列数条:

  (A)凝神调息,火为武火,息为文息,下手时心绪较杂乱时使用。先性後命。

  (B)调息凝神,息为武息,火为文火,下手时心安神宁时使用。先命後性。

  (C)吸长呼短,著意於吸,阳气上升缓弱使用(即进阳火之用法)

  (D)呼长吸短,著意於呼,阳气下降缓弱使用(即退阴符之用法)

  (E)若阳气进行顺利,则使用呼吸等长方法,不必头上安头,顺守自然可也。

  (F)沐浴:即休息也,即不凝神,也不调息,既不注重於呼,也不注重於吸,纯任无为自然也。

  十、心息相依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