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考前怎样复习最好
推荐于2018-03-28
展开全部
1.要有阶段性和层次性
一般说来,语文总复习安排四个阶段为宜。第一阶段按照课本单元的编排顺序进行复习(一般称横的复习 ),一单元一检测。这个阶段的复习,重在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能力,使课本知识系统化,第二阶段按照《考试说明》的37项能力要求进行复习(一般称纵的复习),一项一项复习,一项一项落实,一项一项训练,最后穿成串,连成线,达到系统化。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阶段,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进行限时限量的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旨在提高运用知识的各种能力,做好考前的练兵。第四阶段是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总结,自己查漏补缺,同时养精蓄锐,迎接高考。高三复习阶段总的时间安排一般来说是前紧后松,到临考前半个月时间完全属于我们学生,我们这时有一个体味、消化、加深理解的过程。
2.要有可控性和针对性
语文复习的计划要体现定量控制、定度控制的可控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 所谓定量控制,就是对课本中的每课复习的时间、课堂教学内容的复习及训练量要进行控制。量次不足,固然不能完成既定的复习任务;量次过于频繁,我们学生不胜负担,同样也会影响复习任务的完成。现在在定量控制上分歧最大的是训练量的控制。到了后期,我们的做法是:以练评为主,一日一小练,一周一中练,一月一大练。还有“题海战术”。到底做多少题才成其为“海”,也不得而知。我们认为,只要不再做“重复劳动”的练习,就不是“题海战术”。衡量是不是“重复劳动”的标准是:每次考试后,凡正确率高于80%的题目,就认为该知识点和能力点已达到要求,以后就可少做此类练习;正确率低于80%的题目,就认为该知识点和能力点未达要求,以后就可多做此类练习。这样,使训练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无效劳动。所谓定度控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适时调整训练的节奏和内容,进行因材施教。在复习期间,一部分学生对单一的语言训练已露出厌倦情绪,这是个危险信号,控制不好就会影响复习效果。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根据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重复的单一劳动会引起大脑疲劳。
3.要有灵活性
语文总复习制定了计划,除了时间和内容的安排,还有复习方法的安排。某一阶段某一单元某一课采取什么样的复习方法必须具体缜密,切实可行。同时又能根据复习进展的实际,灵活地加以调整,使复习发挥最大的效益,取得最佳效果。
高考语文总复习的方法
高考语文总复习要想事半功倍,也必须学会动脑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始我们的复习:
(一)针对考试要点,构建知识系统
在备考复习中,对众多知识点,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应胸怀全局,高屋建瓴地复习才会是高效的。因此,逐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我们首要着力的。
首先,拾遗补缺,梳理归纳,点拨基础知识的整合,使之形成由一个个子系统组成的完整的语文知识网络系统。
其次,点明重点,拨开疑难,排除知识障碍,明确具体的努力方向。
再次,集中力量,强化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弥补知识缺陷,不轻易放过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
(二)有效地使用课本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说学语文不能死守课本,要能跳出课本,但绝不是轻视课本。有人认为,现在的高考不直接从教材中命题,读课本无用,于是抛开教材,一头扎进题海之中。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纵观近两年高考语文试题,直接来自课本的虽明显减少,但如果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这些试题,又大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对应点,是课本知识的巧妙迁移和合理深化。据此,搞好高三语文复习,要善于把课本当作“例子”,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功能的复习与训练,做到“迁移”由课本出发,“加深”从课本实现,“综合”以课本为例。一句话,就是“科学利用课本,注意对接高考”。具体说来,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迁移??延伸??扩展
迁移就是从课本延伸发展,对课本知识进行横向拓宽,增加新的知识领域。课本上可进行这种迁移的内容大致有两种:一是课本中已经点及,但言而未尽,意犹未穷,留下了知识空间,需要复习者对其进行充实和弥补的。二是课本向我们提供了某种知识或训练的“例子”,但十分有限,我们不能仅此而已,而要以“此”为例 ,扩展开去,补充类似的例子,从而开阔眼界,增长见闻。
2.分析??理解??深进
语文课本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知识都是表象的、现成的、静止的,要通过深入挖掘来领会和了解其中的深层内容、内在意义和隐含信息。分析理解的深度要与“考纲”一致,方向要始终对着高考。例如1998年高考第14、15题和1999年高考第8、9题,都是关于对一首古诗的分析理解判断,但测试内容不同,前者是一首律诗,选项设计由词到句,由浅入深,由内容到特点。后者是一首七言绝句,选项设计分句进行,由分到总,主要涉及内容和特点;这种题型,与高五册127页的单元知识里一个典型例子如出一辙。那是对杜甫七绝《江南逢李龟年》的分析理解,共进行了五个层次的挖掘,虽只600多字,但分析的深度,触及人生经历、人世浮沉、社会兴衰、思想感情等,显然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如果我们以此为例,再选择若干名人名诗名词名曲,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理解,即使与高考不能直接对号,也会给考生提供分析、理解、深进的“例子” ,产生好像见过练过之感,临场也就不会感到为难棘手。
3.比较??梳理??运用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复习迎考的过程也是一项知识的比较过程;梳理是使知识系统化和明晰化,语文复习工作有相当一部分是梳理工作;运用是最终目的,高考复习的全部要旨就是运用。每年高考语文的几十道试题,没有哪一道不是知识比较、梳理和运用的结晶。
比较可有纵向和横向两种,纵向比较一般以时间或朝代为序,如我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发展脉络:东周诗经→先秦散文→两汉乐府→唐代诗歌→宋代词→元代曲→明清小说,以此为线,纵向发展,形成体裁比较,并将高中课本里的相关课文和作者作为印证的珠子串上去,同时,适当进行补充。这样复习,脉络清晰。横向比较复习的内容更多,即确定一个可比标准和项目,既说共性,又找个性,异中概同,同中求异。课本中的知识大多较为分散,必须对其进行归纳梳理,使之网络化,课本的优势才能显示出来,这也是复习迎考的重要方面。如高语课本里170篇(首)诗文,可按小说、散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戏剧、诗歌、词、散曲、应用文、文言文分成11类进行复习,分类梳理过关,分类加深和扩展,就会避免可能出现的顾此失彼弊端。
(三)有效地使用练习
1.语言知识与能力宜分散。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学科训练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以往的训练有两个偏差:一是过于追求系统化,抠名词术语;二是集中一段时间反复训练。高考命题已跳出对静态语言的分析,将语法、修辞、逻辑的界限打开,强调语言的动态运用。因此,不必花更多精力追求系统化;主要应花在理解与运用上。此类的训练宜长流水、不断线,既可防止枯燥乏味,又有利于在反复的训练中加强语言的感悟能力,有利于迁移。
2.重视分类训练。随复习的进行,应多搞些与复习内容同步的分类训练,有利于在比较中强化复习的内容。分类训练是实效性最强的一种训练。综合训练、模拟训练,如果是高质量的,一般具有覆盖面大、重在能力考查、题型全面、赋分合理等优点,其分数有可参照性。但是,如果以综合练习代替分类练习,一是避免不了无谓的的重复练习;二是不利于分条、分块地掌握复习的重点。
3.练习应注意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1)试题的测试目标,即本题考的是什么,必须与《考试说明》紧相挂钩。
(2)立意与命题的角度,即通过什么,或从什么角度来考查的。例如,通过给文章选择题目,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准确认识及作者的感情倾向;通过关联词的选择,理解句间的关系;通过语句的转换,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3)干扰项是如何干扰的。干扰项的作用是“诱答”,特点是似是而非法,“似是”的情况又不尽相同。有的涵盖过大,有的涵盖不全,有的局部偷换概念;有的单独看来是正确的判断,但文中未涉及;有的是文中谈此,而题中谈彼,即“论题偷换”或违背“同一律”。
(4)解题的思路和依据。试卷中的选择,一般反映不出解题过程的正误、思路的优劣。通过思路和依据的分析,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5)作适当的拓展。一次、几次或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应再补充些同类性质、命题方式有变化的练习,不仅了解其“宗”、更了解其“变”,于“万变不离其宗”的训练中,把握试题的正确解答规律。
总之,高考复习,对学生来说:复习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多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要有点怀疑精神,不要迷信老师,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高考题;要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进而自己解决问题。
务 实??正确处理高三语文复习中的若干关系
复习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应始终坚持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即应使复习成为学习上升的起点和深化的起点,从而达到提高的目的,既要有知识的提高,也要有观点、方法的提高以及能力的提高。复习更应该讲规律、方法。为此,在组织总复习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复习过程的以下几个关系。
一、阶段复习与总复习的关系
阶段复习和总复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阶段复习是正确有效组织总复习的很重要的部分。那种不扎扎实实搞好章节、单元复习,而是拼命赶进度,准备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总复习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必然会导致在知识的学习上存在“夹生饭”,也必然会发现在总复习时知识的掌握到处都是“漏洞”,无法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复习目的。也即无法在温习旧的知识基础上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因此必须明确,复习不是把以前所学的知识重复一遍,复习和重复之间不能划等号。不能通过多次的重复来掌握知识。复习要含有新的因素,通过复习进一步消化知识,使之综合化、结构化,达到巩固、加深的目的。因此要经常系统地做好阶段复习,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检查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章章清、节节清。要讲究“扎实”,尽量不出现遗留问题,复习要有新意,做到:回忆重现,使知识巩固化;查漏补缺,使知识完整化;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综合应用,使知识实用化。达到先温故,后联想,新旧知识紧密联系;先求同,后求异,求同、求异协调发展;先理解,后创新,从再现引向创造。
二、课本与参考资料的关系
课本,既是教学之本,也是复习之据。要纠正将课本束之高阁,而一头扎进参考资料堆之中。要摆正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对于复习资料应该明确它是为学好和巩固课本知识服务的,两者的关系应该是以课本为导向和基础,用复习资料拓展知识的思路,不能本末倒置。要把教材和复习资料统一在知识结构上。选用复习资料时,注意适用性,以免把复习引人歧途。
三、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从高考的命题看,“识记”内容只占除作文题以外的其他试题的10%,即10分左在,今后将会继续减少识记性、陈述性知识的考查,向“运用”这一级前进,更重视学生“运用 ”的能力。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最近就明确地指出:“要进一步确立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因此,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越来越高,而且也越来越全面,既抓基础又抓能力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复习时,仅有“大而全”的知识量是不够的,关键是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有没有;否则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在考试中遇到复习过的题目做起来就顺手,没做过的题型或问题就束手无策,原因就是缺乏能力。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的,因此,我们应寓能力培养于传授知识之中,而且两者应该并驾齐驱,同步增长。如自学的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动手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等等。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联,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式来培养、发展学生的这些能力,应该把学会老师在教学时思维的全过程,要学会老师如何分析、如何判断、如何推理、如何选择的方法,思维受阻时,又怎样转换思维角度排除障碍。克服那种熟悉并记住各种题型解法,以便考试时遇到同种类型题目时“对号入座”。这实质上是通过大量的机械记忆,把处于较高认知水平的“运用”降低为较低认知水平的“记忆”,没有真正的运用,反而使学习能力萎缩,题目千变万化,靠记是不行的,必须能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能力。因此必须把能力培养落实在我们每一次的学习和复习之中。
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强制性训练如果不能,则结果不是事倍功半就是适得其反。高三语文复习正是这样一种强制性的训练。因此,首先要唤起主动投入的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可见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必须对语文知识充满兴趣,才能激发我们学习和复习的兴趣,才是有效的;相反,如果我们对语文不感兴趣的话,不但不能调动我信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引发其抵触情绪,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复习效果了。
语文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考试内容包括所有的语文基本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学生要达到这一较高要求,一方面靠整个中学语文学习中扎扎实实的学习和积累,另一方面要在高考复习过程中选择科学方法全面系统地复习和训练。
一般说来,语文总复习安排四个阶段为宜。第一阶段按照课本单元的编排顺序进行复习(一般称横的复习 ),一单元一检测。这个阶段的复习,重在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能力,使课本知识系统化,第二阶段按照《考试说明》的37项能力要求进行复习(一般称纵的复习),一项一项复习,一项一项落实,一项一项训练,最后穿成串,连成线,达到系统化。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阶段,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进行限时限量的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旨在提高运用知识的各种能力,做好考前的练兵。第四阶段是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总结,自己查漏补缺,同时养精蓄锐,迎接高考。高三复习阶段总的时间安排一般来说是前紧后松,到临考前半个月时间完全属于我们学生,我们这时有一个体味、消化、加深理解的过程。
2.要有可控性和针对性
语文复习的计划要体现定量控制、定度控制的可控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 所谓定量控制,就是对课本中的每课复习的时间、课堂教学内容的复习及训练量要进行控制。量次不足,固然不能完成既定的复习任务;量次过于频繁,我们学生不胜负担,同样也会影响复习任务的完成。现在在定量控制上分歧最大的是训练量的控制。到了后期,我们的做法是:以练评为主,一日一小练,一周一中练,一月一大练。还有“题海战术”。到底做多少题才成其为“海”,也不得而知。我们认为,只要不再做“重复劳动”的练习,就不是“题海战术”。衡量是不是“重复劳动”的标准是:每次考试后,凡正确率高于80%的题目,就认为该知识点和能力点已达到要求,以后就可少做此类练习;正确率低于80%的题目,就认为该知识点和能力点未达要求,以后就可多做此类练习。这样,使训练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无效劳动。所谓定度控制,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特点,适时调整训练的节奏和内容,进行因材施教。在复习期间,一部分学生对单一的语言训练已露出厌倦情绪,这是个危险信号,控制不好就会影响复习效果。其实这也不奇怪,因为根据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重复的单一劳动会引起大脑疲劳。
3.要有灵活性
语文总复习制定了计划,除了时间和内容的安排,还有复习方法的安排。某一阶段某一单元某一课采取什么样的复习方法必须具体缜密,切实可行。同时又能根据复习进展的实际,灵活地加以调整,使复习发挥最大的效益,取得最佳效果。
高考语文总复习的方法
高考语文总复习要想事半功倍,也必须学会动脑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始我们的复习:
(一)针对考试要点,构建知识系统
在备考复习中,对众多知识点,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应胸怀全局,高屋建瓴地复习才会是高效的。因此,逐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是我们首要着力的。
首先,拾遗补缺,梳理归纳,点拨基础知识的整合,使之形成由一个个子系统组成的完整的语文知识网络系统。
其次,点明重点,拨开疑难,排除知识障碍,明确具体的努力方向。
再次,集中力量,强化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弥补知识缺陷,不轻易放过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
(二)有效地使用课本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说学语文不能死守课本,要能跳出课本,但绝不是轻视课本。有人认为,现在的高考不直接从教材中命题,读课本无用,于是抛开教材,一头扎进题海之中。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纵观近两年高考语文试题,直接来自课本的虽明显减少,但如果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这些试题,又大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对应点,是课本知识的巧妙迁移和合理深化。据此,搞好高三语文复习,要善于把课本当作“例子”,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功能的复习与训练,做到“迁移”由课本出发,“加深”从课本实现,“综合”以课本为例。一句话,就是“科学利用课本,注意对接高考”。具体说来,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迁移??延伸??扩展
迁移就是从课本延伸发展,对课本知识进行横向拓宽,增加新的知识领域。课本上可进行这种迁移的内容大致有两种:一是课本中已经点及,但言而未尽,意犹未穷,留下了知识空间,需要复习者对其进行充实和弥补的。二是课本向我们提供了某种知识或训练的“例子”,但十分有限,我们不能仅此而已,而要以“此”为例 ,扩展开去,补充类似的例子,从而开阔眼界,增长见闻。
2.分析??理解??深进
语文课本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知识都是表象的、现成的、静止的,要通过深入挖掘来领会和了解其中的深层内容、内在意义和隐含信息。分析理解的深度要与“考纲”一致,方向要始终对着高考。例如1998年高考第14、15题和1999年高考第8、9题,都是关于对一首古诗的分析理解判断,但测试内容不同,前者是一首律诗,选项设计由词到句,由浅入深,由内容到特点。后者是一首七言绝句,选项设计分句进行,由分到总,主要涉及内容和特点;这种题型,与高五册127页的单元知识里一个典型例子如出一辙。那是对杜甫七绝《江南逢李龟年》的分析理解,共进行了五个层次的挖掘,虽只600多字,但分析的深度,触及人生经历、人世浮沉、社会兴衰、思想感情等,显然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如果我们以此为例,再选择若干名人名诗名词名曲,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理解,即使与高考不能直接对号,也会给考生提供分析、理解、深进的“例子” ,产生好像见过练过之感,临场也就不会感到为难棘手。
3.比较??梳理??运用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复习迎考的过程也是一项知识的比较过程;梳理是使知识系统化和明晰化,语文复习工作有相当一部分是梳理工作;运用是最终目的,高考复习的全部要旨就是运用。每年高考语文的几十道试题,没有哪一道不是知识比较、梳理和运用的结晶。
比较可有纵向和横向两种,纵向比较一般以时间或朝代为序,如我国古代文学体裁的发展脉络:东周诗经→先秦散文→两汉乐府→唐代诗歌→宋代词→元代曲→明清小说,以此为线,纵向发展,形成体裁比较,并将高中课本里的相关课文和作者作为印证的珠子串上去,同时,适当进行补充。这样复习,脉络清晰。横向比较复习的内容更多,即确定一个可比标准和项目,既说共性,又找个性,异中概同,同中求异。课本中的知识大多较为分散,必须对其进行归纳梳理,使之网络化,课本的优势才能显示出来,这也是复习迎考的重要方面。如高语课本里170篇(首)诗文,可按小说、散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戏剧、诗歌、词、散曲、应用文、文言文分成11类进行复习,分类梳理过关,分类加深和扩展,就会避免可能出现的顾此失彼弊端。
(三)有效地使用练习
1.语言知识与能力宜分散。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学科训练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以往的训练有两个偏差:一是过于追求系统化,抠名词术语;二是集中一段时间反复训练。高考命题已跳出对静态语言的分析,将语法、修辞、逻辑的界限打开,强调语言的动态运用。因此,不必花更多精力追求系统化;主要应花在理解与运用上。此类的训练宜长流水、不断线,既可防止枯燥乏味,又有利于在反复的训练中加强语言的感悟能力,有利于迁移。
2.重视分类训练。随复习的进行,应多搞些与复习内容同步的分类训练,有利于在比较中强化复习的内容。分类训练是实效性最强的一种训练。综合训练、模拟训练,如果是高质量的,一般具有覆盖面大、重在能力考查、题型全面、赋分合理等优点,其分数有可参照性。但是,如果以综合练习代替分类练习,一是避免不了无谓的的重复练习;二是不利于分条、分块地掌握复习的重点。
3.练习应注意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1)试题的测试目标,即本题考的是什么,必须与《考试说明》紧相挂钩。
(2)立意与命题的角度,即通过什么,或从什么角度来考查的。例如,通过给文章选择题目,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准确认识及作者的感情倾向;通过关联词的选择,理解句间的关系;通过语句的转换,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3)干扰项是如何干扰的。干扰项的作用是“诱答”,特点是似是而非法,“似是”的情况又不尽相同。有的涵盖过大,有的涵盖不全,有的局部偷换概念;有的单独看来是正确的判断,但文中未涉及;有的是文中谈此,而题中谈彼,即“论题偷换”或违背“同一律”。
(4)解题的思路和依据。试卷中的选择,一般反映不出解题过程的正误、思路的优劣。通过思路和依据的分析,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5)作适当的拓展。一次、几次或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应再补充些同类性质、命题方式有变化的练习,不仅了解其“宗”、更了解其“变”,于“万变不离其宗”的训练中,把握试题的正确解答规律。
总之,高考复习,对学生来说:复习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多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要有点怀疑精神,不要迷信老师,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高考题;要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进而自己解决问题。
务 实??正确处理高三语文复习中的若干关系
复习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应始终坚持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即应使复习成为学习上升的起点和深化的起点,从而达到提高的目的,既要有知识的提高,也要有观点、方法的提高以及能力的提高。复习更应该讲规律、方法。为此,在组织总复习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复习过程的以下几个关系。
一、阶段复习与总复习的关系
阶段复习和总复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阶段复习是正确有效组织总复习的很重要的部分。那种不扎扎实实搞好章节、单元复习,而是拼命赶进度,准备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总复习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必然会导致在知识的学习上存在“夹生饭”,也必然会发现在总复习时知识的掌握到处都是“漏洞”,无法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复习目的。也即无法在温习旧的知识基础上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因此必须明确,复习不是把以前所学的知识重复一遍,复习和重复之间不能划等号。不能通过多次的重复来掌握知识。复习要含有新的因素,通过复习进一步消化知识,使之综合化、结构化,达到巩固、加深的目的。因此要经常系统地做好阶段复习,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检查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到章章清、节节清。要讲究“扎实”,尽量不出现遗留问题,复习要有新意,做到:回忆重现,使知识巩固化;查漏补缺,使知识完整化;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综合应用,使知识实用化。达到先温故,后联想,新旧知识紧密联系;先求同,后求异,求同、求异协调发展;先理解,后创新,从再现引向创造。
二、课本与参考资料的关系
课本,既是教学之本,也是复习之据。要纠正将课本束之高阁,而一头扎进参考资料堆之中。要摆正课本与复习资料的关系,对于复习资料应该明确它是为学好和巩固课本知识服务的,两者的关系应该是以课本为导向和基础,用复习资料拓展知识的思路,不能本末倒置。要把教材和复习资料统一在知识结构上。选用复习资料时,注意适用性,以免把复习引人歧途。
三、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从高考的命题看,“识记”内容只占除作文题以外的其他试题的10%,即10分左在,今后将会继续减少识记性、陈述性知识的考查,向“运用”这一级前进,更重视学生“运用 ”的能力。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最近就明确地指出:“要进一步确立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因此,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越来越高,而且也越来越全面,既抓基础又抓能力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复习时,仅有“大而全”的知识量是不够的,关键是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有没有;否则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在考试中遇到复习过的题目做起来就顺手,没做过的题型或问题就束手无策,原因就是缺乏能力。学生的能力是在不断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的,因此,我们应寓能力培养于传授知识之中,而且两者应该并驾齐驱,同步增长。如自学的能力、阅读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动手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等等。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联,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式来培养、发展学生的这些能力,应该把学会老师在教学时思维的全过程,要学会老师如何分析、如何判断、如何推理、如何选择的方法,思维受阻时,又怎样转换思维角度排除障碍。克服那种熟悉并记住各种题型解法,以便考试时遇到同种类型题目时“对号入座”。这实质上是通过大量的机械记忆,把处于较高认知水平的“运用”降低为较低认知水平的“记忆”,没有真正的运用,反而使学习能力萎缩,题目千变万化,靠记是不行的,必须能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能力。因此必须把能力培养落实在我们每一次的学习和复习之中。
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强制性训练如果不能,则结果不是事倍功半就是适得其反。高三语文复习正是这样一种强制性的训练。因此,首先要唤起主动投入的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可见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必须对语文知识充满兴趣,才能激发我们学习和复习的兴趣,才是有效的;相反,如果我们对语文不感兴趣的话,不但不能调动我信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引发其抵触情绪,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复习效果了。
语文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考试内容包括所有的语文基本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学生要达到这一较高要求,一方面靠整个中学语文学习中扎扎实实的学习和积累,另一方面要在高考复习过程中选择科学方法全面系统地复习和训练。
展开全部
1、先学会梳理自身学习情况,以课本为基础,结合自己做的笔记、试卷、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等,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具体的去一点一点的去攻克、落实。哪块内容掌握的不多就多花点时间,复习的时候要系统化,不要东一下西一下,最后啥都没复习好。
2、可以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速读记忆的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3、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做题的时候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遇到错的题(粗心做错也好、不会做也罢),最好能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独立的错题集(错题集要归类),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保证不再同样的问题上再出错、再丢分。
2、可以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速读记忆的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3、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做题的时候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遇到错的题(粗心做错也好、不会做也罢),最好能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独立的错题集(错题集要归类),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保证不再同样的问题上再出错、再丢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4-05-16
展开全部
其实还是在于自己的特点,自己最了解自己,怎么复习也最清楚,但还是建议多看会考范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