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当代作家里没有大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有一个时期,中国当代的作家们的文集纷纷出炉,把个人各时期的各种体裁的作品归纳到一处,分成几卷,堂而皇之地推出《××文集》,还要请别人或者自己动手写一篇序来吹嘘或谦虚一番。不用说,作家本人一定很得意,同行纷纷眼热效仿,读者也更加肃然起敬起来。我看了却深感悲哀,替他们汗颜的不行,现在想起来还忍不住要脸红。我无心长别人威风灭自家锐气,但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作家们真的是井底之蛙,把他们的成就加起来的平方,相对于任何一位真正的文学大师的作品来说,也不过萤火之于浩月,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假如肯稍微动动脑子,回想一下十六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坛,一队队伟大的名字便呼啸而来:莎士比亚、雨果、巴尔扎克、左拉……我不是要拿他们的名气说事,我请大家注意的是他们不朽的作品。说到大师们的名著,谁都能举出一两部来,但你想过没有,大师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作品的份量,还在数量,──上述的大师们,随便拉出一位来,长篇小说创作量都在数十部甚至上百部,而且互相关联,组合成一部宏大的时代画卷,莎士比亚和雨果就不用说了,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由近百部小说组合成一套包罗万象的社会风俗画;左拉的《卢贡-马卡尔家族》由20部长篇小说组成……乖乖,什么叫著作等身!在这些高山仰止的伟大成就之后,还有海明威、昆德拉等死去不久和还活着的大师的皇皇巨著,我们那些作家所谓的文集,怎么还好意思拿出手?孤芳自赏和自我满足现象的出现是可悲的,我觉得,中国当代作家首先应该学习的是大师们老老实实埋头苦干的创作态度,刚学了点三脚猫的功夫就不知天高地厚地现丑,真是不出门不知道白眼贵。
我们的作家这样没出息,是有原因的。再回顾一下近二三百年的西方以及东欧(以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代表)艺术界,大师们先是一堆儿一堆儿的,接下来又一代一代的,也就是说,许多大师死去了,更多新的大师又出现了,这其间就有原因可找。巴尔扎克有一个短篇小说叫《玄妙的杰作》,写的是十七世纪的艺术家们的故事:法国古典画派最著名的大师之一的尼古拉。普森,在十八岁时隐姓埋名来到巴黎,当时他还只是个对艺术充满热情和幻想的“小家伙”,一个偶然的机会(类似的偶然在当时及前后的数百年里真是太频繁了),他来到亨利四世的宫廷画家波尔比斯大师家里,又在这里遇到了奇异的绘画大师弗朗奥费,倾听两位大师对艺术的辩论及与他们的交往,是年轻的普森后来真正成为大师的重要原因。从这部小说里,你能想像出在当时及前后的数百年里,成群的大师们是如何影响艺术界,使一些有天赋的年轻人成为新的大师的。这个良性循环使大师级的艺术家层出不穷,令人叹为观止。而中国当代之所以没有大师,是不是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产生大师的艺术氛围和先决条件?我们身边缺乏活着的大师的影响?当下文学创作的浅薄倾向及不容乐观的新作家队伍,在从未见过大师是什么样的现实中,是不是一种悲观的必然?我指的不仅仅是弄几个大师来供大家崇拜和摹仿,我的用意是对大师们的经验和精华的直接吸收和传承。想想看,能够与大师面对面地交谈甚至争辩,对年轻人的眼界、修为、思维方式以及创作的影响会有多大。年轻人的创造力来自热情,而热情的疏导第一来自于对大师的崇拜和摹仿。任何成熟的大师,在其涉足艺术的初期,都不乏令其狂热崇拜的前人,福楼拜之于莫泊桑,缪塞之于左拉,前者对后者最初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崇拜和摹仿并不会限制艺术家的成长,左拉后来一直视司汤达、巴尔扎克为导师,并仿效他们的作品,但最终却不是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大树下的一棵小草,而成长为另一棵参天大树──自然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总有活着的大师对后人进行全方位的直接影响,西方艺术界的大师才没有绝种。而东欧在曾经的辉煌过后,现在却难得有一位能说得上来名字的艺术家了。
我记得前几年中国当代作家们热烈地讨论和急切地寻找过中国当代的文学大师,那可真是件令人笑掉大牙的事情,一个个道貌岸然的家伙自不量力自欺欺人地想把自己头上插根草标卖个好价钱,结果全国人民不买账,闹剧终于不了了之。?通过上文说来话长的铺排,下来我就该给出个结论了。我想以“先锋派”为例,具体地说明一下──身边没有活着的大师可以摹仿和交流,等于艺术源泉中重要的一股已经死亡。就像树枝总会朝着有阳光的一面生长一样,艺术的朝圣者们不得不向远处求索。这也就是八十年代的作家们狂热仿效西方大师而产生所谓“先锋派”的原因之一,而当时大肆批评先锋作家“崇洋媚外”以及极端推崇先锋派的评论家们都是没有见识的蠢人。由于得不到大师当面指点与切身的综合影响,先锋派的摹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走火入魔的地方,这也是他们最终成不了大师的致命所在。一点点摹仿和探索就使先锋派在中国当代文坛成为小说艺术代言人,可见我们的艺术眼界的局限性有多大!,现在大家有点明白了吧?或曰:未来会有吗?
我们的作家这样没出息,是有原因的。再回顾一下近二三百年的西方以及东欧(以俄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代表)艺术界,大师们先是一堆儿一堆儿的,接下来又一代一代的,也就是说,许多大师死去了,更多新的大师又出现了,这其间就有原因可找。巴尔扎克有一个短篇小说叫《玄妙的杰作》,写的是十七世纪的艺术家们的故事:法国古典画派最著名的大师之一的尼古拉。普森,在十八岁时隐姓埋名来到巴黎,当时他还只是个对艺术充满热情和幻想的“小家伙”,一个偶然的机会(类似的偶然在当时及前后的数百年里真是太频繁了),他来到亨利四世的宫廷画家波尔比斯大师家里,又在这里遇到了奇异的绘画大师弗朗奥费,倾听两位大师对艺术的辩论及与他们的交往,是年轻的普森后来真正成为大师的重要原因。从这部小说里,你能想像出在当时及前后的数百年里,成群的大师们是如何影响艺术界,使一些有天赋的年轻人成为新的大师的。这个良性循环使大师级的艺术家层出不穷,令人叹为观止。而中国当代之所以没有大师,是不是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产生大师的艺术氛围和先决条件?我们身边缺乏活着的大师的影响?当下文学创作的浅薄倾向及不容乐观的新作家队伍,在从未见过大师是什么样的现实中,是不是一种悲观的必然?我指的不仅仅是弄几个大师来供大家崇拜和摹仿,我的用意是对大师们的经验和精华的直接吸收和传承。想想看,能够与大师面对面地交谈甚至争辩,对年轻人的眼界、修为、思维方式以及创作的影响会有多大。年轻人的创造力来自热情,而热情的疏导第一来自于对大师的崇拜和摹仿。任何成熟的大师,在其涉足艺术的初期,都不乏令其狂热崇拜的前人,福楼拜之于莫泊桑,缪塞之于左拉,前者对后者最初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崇拜和摹仿并不会限制艺术家的成长,左拉后来一直视司汤达、巴尔扎克为导师,并仿效他们的作品,但最终却不是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大树下的一棵小草,而成长为另一棵参天大树──自然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总有活着的大师对后人进行全方位的直接影响,西方艺术界的大师才没有绝种。而东欧在曾经的辉煌过后,现在却难得有一位能说得上来名字的艺术家了。
我记得前几年中国当代作家们热烈地讨论和急切地寻找过中国当代的文学大师,那可真是件令人笑掉大牙的事情,一个个道貌岸然的家伙自不量力自欺欺人地想把自己头上插根草标卖个好价钱,结果全国人民不买账,闹剧终于不了了之。?通过上文说来话长的铺排,下来我就该给出个结论了。我想以“先锋派”为例,具体地说明一下──身边没有活着的大师可以摹仿和交流,等于艺术源泉中重要的一股已经死亡。就像树枝总会朝着有阳光的一面生长一样,艺术的朝圣者们不得不向远处求索。这也就是八十年代的作家们狂热仿效西方大师而产生所谓“先锋派”的原因之一,而当时大肆批评先锋作家“崇洋媚外”以及极端推崇先锋派的评论家们都是没有见识的蠢人。由于得不到大师当面指点与切身的综合影响,先锋派的摹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走火入魔的地方,这也是他们最终成不了大师的致命所在。一点点摹仿和探索就使先锋派在中国当代文坛成为小说艺术代言人,可见我们的艺术眼界的局限性有多大!,现在大家有点明白了吧?或曰:未来会有吗?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