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在路边用石头堆的塔叫什么
内蒙古在路边用石头堆的塔叫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意即"堆子" ,也有译成“脑包”、“鄂博”的,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族磨简”、“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
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
扩展资料: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
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祭祀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遭,求神降福。
在蒙古有祭敖包的风俗,祭敖包:蒙古族的祭祀,最隆重的是祭敖包。敖包亦作“鄂博”,是土堆子的意思,即用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土堆。早先蒙古族以为天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源泉,特别加以崇拜。
由于天地神没有偶像,人们就堆敖包以象征,从而敖包就成了人们的崇拜物。人们通过祭敖包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牛羊兴旺,国泰民安。祭敖包的时间不固定。蒙古族地区多在农历五月十三日。
祭祀时,先在敖包上插一树枝或纸旗,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旗上写经文。仪兆裤式大致有四种:血祭、酒祭、火祭、玉祭。血祭是把宰杀游李的牛、羊,供在敖包之前祭祀。
以为牛、羊是天地所赐,只有用牛、羊祭祀才能报答天地之恩,酒祭是把鲜奶、奶油、奶酒洒在敖包上祭祀。火祭是在敖包前笼一堆火,将煮熟的牛、羊肉丸子、肉块投入其中,人们向火叩拜。玉祭是古代人们以最心爱的玉器当供品祭祀。
这些祭祀方式,都是表示对天地的虔诚,祈求天地给人们以平安和幸福。
参考资料:
蒙古语叫“敖包”,也可以说是"堆子弊纳",意为木、石、土堆。 敖包在旧时的蒙古遍地都是,是道路与境界的标志,现在敖包的数量减少,其寓意也有所改变,是祈祷丰收、家人幸逗卜培福平安的象征,也用来祭山神,路神。
扩展资料:
敖包起源:
敖包,最初是起指路、辨山唯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在《大清会事例》、《理藩院.疆理》中记载:“游牧交界之处,无山河又为识别者,以石志,名曰:“鄂博”。
此后,在蒙古族中又演变为神物,即使在寻常的旅途中,路经敖包都要下马膜拜。清人祁韵士诗云:“告虔祝庇雪和风,石畔施舍庙祀同。塞远天空望无际,行人膜拜过残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敖包
内蒙古在路边用石头堆的塔叫敖包。敖包是蒙古语,也叫“脑包”、“鄂博”,是蒙古语的音译,汉意是“石堆”或“鼓包”,意思是“堆子”。
敖包像大海一样的茫茫草原,没有可以指路的标识,行政区划、游牧分界更无以识别,人们就垒石成堆或垒土成堆,作为路标和界标,这就是敖包的最初来历。后来,有鉴于中原民族以山为天之象征,祭山祈年,离山较远的草原上的人们,便“垒石为山,视之为神”,以进行各种祭祀活动于是敖包又成为天和神的象征。
扩展资料
敖包的起源: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渣山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在《大清会事例》、《理藩院.疆理》中记载:“游牧交界之处,无山河又为识别者,以石志,名曰:“鄂博”。此后,在蒙古族中又演变为神物,即使在寻常的旅途中,路经敖包都要下马膜拜。清人明卜祁韵士诗云:“告虔祝庇雪和风,石畔施舍庙祀同。塞远天空望无际,行如槐中人膜拜过残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