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可以,你和先聊聊他/她聊聊家常,你的布料不错啊什么的,然后再切入主题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创业前后
天津人常说“元隆孙”,指的是元隆绸布店是孙家的买卖。其实,元隆并不是孙家独资开设的买卖,只不过因为孙家善于搜刮与经营,财富越聚越多,远远超过了其他合伙人,名声也就传开了。
孙家的堂名,叫“庆修堂”。 “庆修堂孙”与“元隆孙”并称,都是我祖父孙烺轩打响的。孙烺轩出生在一个中落的封建家庭,年轻时以贩卖布匹为生,后经人介绍到芮辅庭自东自掌的益泰昌棉布店当一名小伙计。孙烺轩和另一伙计胡树屏很受芮的赏识,先吃股后升为领东经理。芮辅庭年老财足之后,坐享其成,柜上业务全交孙、胡二人,但又怕孙、胡萌生异志,从中营私,因而严加防范,嘱令随时报告经营情况,偶有差错,便当面申斥。这时,孙、胡二人不但具有独立经营的能力,而且也积累了一些资财,因此不愿再寄人篱下,遂向芮提出辞职,另树一帜,合伙开了元隆绸布店。
元隆开业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店址初设在针市街义兴栈内,资本定为白银两万两。传说出资人分为四股,即庆修堂孙(烺轩)、荫余堂胡(树屏)、胡子彬(胡树屏族弟)及一郑姓,每股五千两,业务经营由孙、胡主持。胡子彬和郑某系隐名入股,郑某是钱业经营者,因其业务亏损,债权人都向元隆追讨,为此,胡树屏曾多次应诉出庭,事情过后,即把郑某股份清出,后胡子彬也因故退出。从此,元隆才归孙烺轩和胡树屏两家所有。
早期的元隆只经营内局批发,专从上海进货,称为“下南家”,用职工二十余人。但因南北差价不大,税率高,开支重,一年多就将资本蚀光。孙烺轩主张收摊,胡树屏坚持说:“你不想干,是因有饭吃;我不干,没办法,你不干,我自己也得干。”于是,两人重新计议,袭用兵法上“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策略,增添门市部,讳言亏累,硬说赚一倍成数开分。这一招果然生效,街面上都哄传元隆赚了大钱,引来不少钱庄争先交往。据说,仅堂名存款就达二十四万两,于是租到估衣街新址,经过修葺后,前门做门市,后边作批发,元隆从此“起死回生”。
二、大发展的诀窍
孙烺轩和胡树屏都是经商“能手”,孙长于经营,胡善于钻营。在门市打响后,他们看到天津货行家与上海交往频繁,元隆便兼办申汇;仅此一项收入,就能解决大部分开支,但这并不能满足孙、胡的发财欲望。经过一段时期,绞尽脑汁,又找到一些生财的窍门,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
(一)承包军活:孙、胡知道当年益泰昌棉布店承包军装活很有油水,他俩开办元隆后也钻营结纳官府,招揽军装生意,竟把天津镇守使范云经、提督聂土成之子聂宪藩(曾任北京九门提督)、多伦镇守使黄公爷(名子不详)等拉为元隆的军装活主顾。他们领到制军装公款,总是无息存在元隆柜上,给元隆的资金运营增添了很大力量。但做军装活也要担一定风险,贻误期日,就要受罚。孙、胡毕竟有应付办法,对上层军头只要多多“孝敬”,已可免灾一半,再对承做作坊勤加督促,则可完全保险。曾有一批军活眼看就要误期,孙烺轩急中生智,把糖色装在大烟盒内伪装大烟,携往承做的作坊,对工人说:“诸位如不能如期完活,军方即要我的脑袋,如能帮忙救我一命,应加班完成,否则我即自杀。”言罢伪装要吞服“鸦片”,工人们哪知他是鬼计,在孙的胁迫下,星夜加班,如期完成。那年元隆净赚四、五万两银子。
元隆承包军装的办法比益泰昌“高明”,叫做“撒散工”,即委托工头把活计转发给许多作坊及散工(家庭妇女),完活领钱。这个办法资本家很省心,一不用添工具, 二不用租厂房,三不用人管理,有活招之来,无活挥之去,转手之劳,便大发其财。但到民国(1912年)以后,政局不稳,军头杂乱,再承包军装,元隆恐有损失,便把目标转向铁路方面,承包津浦、京奉(即今京沈线)两条干线的员工制服,赚利颇多。
(二)发战争财:一九00年庚子之役,帝国主义军队攻占天津,到处焚杀掳掠,独元隆的仓库因在侯家后德厚里一住家院内,未受损失。社会秩序恢复后,市面货物奇缺,元隆即乘机复业,并独出心裁地做了一个大横幕,写上“慰问主顾大减价”几个字,招来顾客人山人海。元隆乘机利市三倍,捞回战时的损失,又创出名声。
一九一四年欧战前夕,英、俄货在天津市占主要地位。最受欢迎的是俄国的“不落色花布”和英国的“十八子市布”。元隆估计到一旦大战爆发,货源必断,因此马上从英商怡和、太古等洋行订到大量英货。果如所料,大战爆发后结汇时,英磅贬值,获得好处。又因战时洋货奇缺,价格飞腾,元隆捞到很大利润。据说,吃一厘股的小头目就可分到几千两银子,当然孙、胡两家更是腰缠万贯。从此,孙烺轩便与胡树屏又约有金、潘两家,合伙开了晋丰银号、元聚棉布庄、元裕棉布庄,专门经营英、日洋货。不但元隆声势加大,孙家名气也随着提高。
(三)发投机财:一九三四年,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实行法币制,开征所得税。在这一经济变动情况下,南方丝织工业一落千丈,福字牌股批洋绉由七两五一匹落到二两五。 当时,元隆派营业主任萧耀章驻上海采购,萧见硬币改纸币,认为物价应涨不应落,便作主买进五十万元的丝绸北运,并坚嘱总号只可零售,万勿批出。时孙烺轩、胡树屏早已去世。继任的经理胡翼轩恐有所失,便电萧停止进货,萧回电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胡翼轩不予汇款,而萧不但不听,反由沪借十万元外债买上丝货,再电胡说:“诸葛亮一生谨慎,我如有失,愿解职以谢。”果然不久,在新币制和恶税摧残下,南方丝厂全停,上海市面买不到成匹丝绸,原价八毛二分一尺的丝绸,到天津就可另卖三元八毛。元隆这一水买卖,又发了大财。
四)发“礼券”财: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以前,元隆已进入“黄金时代”,在当时的法租界四号路(现滨江道)设立分店,在英租界小白楼设有售货处,营业额日达八千元。其所以能这样发展,除有以上发财诀窍外,还自一九一九年开始发行一种吸收无息存款的所谓“红帖”,等于变相发行钞票。在红纸上写明某种衣料一件,下盖元隆号章,凭帖到店取货。此种“红帖”现卖现开,颇有销路。以后又改成铅印,附有五彩图案,名为“礼券”。为争取多销,又在礼券背面加印数格,主顾只要按券面价格付款开出,购货时零买整买均可。这样一来,不仅吸收了很多预付货款,充实了资金,而“礼券”如有遗失损毁,不能挂失,预收的贷款便由元隆吞没。
(五)发剥削财:从孙烺轩、胡树屏一直延续到继任的各经理人,对职工始终耍弄一套骗人把戏,他们仿牧师宣教办法,天天对职工喊“号内赚钱,肉肥汤也肥”,可是,职工们在饱尝他们的剥削后,愤然说:“肉肥汤掺水”。事实确是如此。元隆利润分配共分十七股,孙、胡两东家占去八股,四个经理占去五股,浮股头目占去三股,总计这少数人占去十六股,剩下一股分给职工。这种分法的不合理,姑且不谈,单说年底盘货,根本就没个定规。有时用三厘大秤压低盘货数,有时把十块钱一匹的“大五福”打成两扣,有时把七、八角一尺的罗纺也竟盘个毛八,七的,做大了厚成,剥削了职工。总之,号内赚多少钱,只有东家、经理明白,职工一概不准过问。可是.每当年终打馈送(赠送职工的一滴余沥)时,还要举行大典,设下香案,排列成队,听候点呼,每赠一人,经理总要说:“天赐福利,财源辐辏”,受赠人必须长揖一拜,口称“谢!谢!”。就在这样情况下,元隆东家们脑满肠肥,而职工们却是仅能糊口。
三、狡黠的竞争手法
元隆开业后,就遇到敦庆隆、谦祥益、瑞蚨祥、瑞林祥以及后起之秀华竹绸布店等劲敌与它栉比为邻,互相倾轧,都想扼死对方,发展自己。所以在经营作风上和竞争方法上各有巧妙不同,单就元隆说,就曾采用过以下方法:
(一)认钱不认人:敦庆隆东家纪卫瞻 (我大哥岳父家),他看到当时市面上棉纱庄获利优厚,也开设了个锦隆棉纱庄。但由于本小利薄,经营不善,不几年就亏累垮台,负债三万元。锦隆与敦庆隆是联号,外债不清,如债权人逼索,势必牵连敦庆隆声誉。纪决定求援于亲家孙仲凯,以便保住敦庆隆。可是,孙仲凯认钱不认人,纪卫瞻只好以北门东自有房契作抵向孙借款,这样一来,无异是敦庆隆向元隆认了输。不久,敦庆隆的生意更伤了元气,纪卫瞻被迫卖房,然而把房卖给他人又难得善价,寻思再三,只得覥颜再求孙家“杜绝留买” (即由接受以房契作押的孙家把房买下),这就更中了孙仲凯的下怀,因为他早想买纪家的房子。经过几番磋商,孙仲凯还装作勉为其难的样子,以借款数作为购价立了契,申请登记过户。正当此时,天津市市长萧振瀛大办皇会(抬天后宫娘娘像出巡),北马路恰是冲要干线,很多富商大贾、 中外富绅,都麇集于此观光。孙仲凯认为这又是打击敦隆庆、抬高元隆的好机会。便把新买房前脸所有敦隆庆的宣传广告全部摘下,换上元隆崭新招牌。纪卫瞻不甘心如此受欺压,认为房虽卖出,但过户手续尚未办完。于是,又派人把元隆招牌揭下。两方“短兵相接”,以至动武,最后经双方商谈,决定两家都不贴广告,一场风波暂告平息。可是,当孙家取得正式房契后,随即给敦庆隆一个极大难堪,巧妙地在新买的纪家的房子临街整面墙上贴出招租广告,把“招租”二字写得很小, 把“请到元隆接洽”六字写得特别大,意思是说,敦庆隆的房子已卖给元隆,欲租者请找它的新主人,借此奚落敦庆隆。
(二)巧妙宣传:元隆的宣传术,比别家高一筹。 天津《益世报》重要版面常被元隆包下, “天津元隆号,货全价公道”十个大字横贯全版。从天津到北京铁路沿线各站全涂有元隆广告。一出北京东站,最冲要的正阳门东西两面也全被元隆广告占据。元隆知道各大戏院是人群汇集的地方,便不惜重资对戏院赠送绣花“守旧” (戏台使用的幔帐、桌围、椅靠等),图案花样是元隆的广告。每届春夏两季,元隆的三个门市部照例搞两次“大减价”、“大甩卖”。每次“减价”之外,还要兼施赠扇子、肥皂等小惠。如买大衣,另赠刷子。每逢旧历年关,专制一种随货赠送的红绫小灯笼,绘有“恭贺新禧”金字,题“元隆号敬赠”字样,颇为儿童们所喜爱。因此,许多顾客为了得盏小灯笼,都去元隆买布匹,从而扩大了年关的营业额。
(三)专用商标:元隆在其经营的色布中,专备一种印有“园龙”商标的所谓“本牌”色布。这种布的底子布较好,由德元成染厂专门用人工缸染加工,颜色真,不拉长,耐穿用,深受城乡劳动人民欢迎,但售价却高出一般色布甚多。
(四)招待分等级: 元隆大门外经常站着一个招待员,殷勤接待顾客。进了店门,迎面挂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两块招牌。第一柜是棉布,在这里买货的都是一般顾客,采用一般招待办法,不过“请坐”、 “喝茶”。再向里走,就是另一个情况,玻璃柜橱,呢绒绸缎,琳啷满目。这里的照料员的眼光特别犀利,顾客一到,便能测知其购买力大小。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招待等级,有的沏好茶,敬“炮台” (英国烟),有的给“大前门”,最次也是“红锡包”。真是大量购货者,还可能飨以精细糕点或挽留用餐。
(五)特殊手段:元隆为作有钱人家的生意,专门培养一批“走街”。他们熟悉富商、巨贾、官僚、政客、军阀、寓公的家底:谁家分几支,每支有多少房头,几位小姐,几个少爷,家庭主要人员的生日,小孩的满月,以及婚、丧、嫁、娶都了如指掌,准时送货上门。元隆为了兜揽这些大户生意,一是立“摺子”,三节算帐,二是适应季节送上货样。据估计,当时立“摺子”的大户约有一千二百多户,这些大户的婚丧喜庆大事,所需布匹绸缎,大多由元隆包揽。元隆对这些大公馆的帐房也都加意应酬,用年节送礼、买货抹零、来号时留饭等办法进行贿赂,以便从内部给予照应。对大公馆的看门人、佣人也要年节送使费,遇有大宗生意时,另给回佣。
(六)扩大经营:一九二七年以后,元隆进入极盛时期,在绸布之外,又增添百货柜,举凡毯子、袜子、绒衣、汗衫以至日常生活用品等等,无不俱备。为了多做生意,将妇女旗袍沿边用的各色斜软缎以及裱字画用的绫绻开另出售,这便招来了更多的主顾。那时,天津富有人家男婚女嫁,不用元隆的东西就不够“排场”。
(七)弄虚作假: 元隆经营初期,在日本大阪设有驻庄, 日货恒占进货额70%。“五四”运动后,国人抵制日货运动风起云涌,元隆不但不积极参与,反而乘势投机,将日货藏起不卖,或把日本牌号改成西洋牌号,有时则把日本白布染成各种色布,混淆国人视线,藉保本身利润。一九二九年, 日本帝国主义阻挠北伐,造成济南惨案,全国抵制日货声浪又起,元隆即乘机钻空子,打出“提倡国货”的招牌,宣传“做丝绸大褂不要工钱”,并为此独出心裁地在门前建起一座高一丈三尺的寒暑表大模型,把销售大褂的件数做为度数,每天按数填升。其实那些丝绸都是滞销品,长期积压了资金,这一来,既做了宣传,又做了生意,赚了钱。
四、结上压下,两套手法
元降在解放前,几经改朝换代,但总能保持平静无事,原因得力于对外能勾结拉拢,对内善于统治职工。
(一)勾结官府:在清朝包做军活,有各大军头撑腰。进入民国后,孙烺轩和胡树屏又结识下不少新权贵。我家与直隶省警察厅长杨以德结为亲戚,依仗杨的势力,气焰嚣张。如天津刚有无线电广播时,元隆首先在门前装上扩音器,从早到晚广播,吸引无数听众,拥挤不堪。左近瑞蚨祥感到干扰营业,报请警局制上,可是警察厅长不仅不制止,反而亲临现场代元隆维持秩序,瑞蚨祥只好忍气吞声。
孙烺轩、胡树屏死后,对外联络由孙仲凯接替。他为了拉拢应酬各界,不惜一掷千金,把妓院桂花班作为交际大本营,又在英租界达文里设有小公馆,请客宴会,酒食争逐,连法领事馆人员都是他的座上客。因此,遇到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在日本占领期间,天津用煤紧张,元隆竟能通过私人偷买了北宁铁路局的用煤。孙仲凯与北京伪税署张少姜、天津伪税务局长范兴伯拉上关系,凡纳税查帐都对元隆有特殊关照。有一次,伪税署派员到津查几家帐目,别家都是诚惶诚恐,独元隆泰然自若,提出几本帐,略事应付,即告完事。
(二)统治职工:元隆从来没有成文的店规制度,却有一套巧妙统治手法,大致可分为驾驭和监督两个方面。在孙烺轩、胡树屏共同管理时,孙充好人,胡当坏人,采用两面手法驾驭职工。孙烺轩死后,胡树屏请了两个领东经理李子滨与王子坡。这两个人很会演双簧,李当前睑,王当后脸,挖尽心思欺骗、统治职工。李子滨一向主张“职工管得顺不顺,关系到买卖好不好。”当职工们被李子滨骂一顿或职工对他的欺压有所反抗时,王子坡就出头转圜,一面假惺惺地指责李子滨不对,一面散布“找个事不容易,携家带口吃饭要紧”,用以威胁职工,俯首贴耳。对年老多病的职工则从不多费唇舌,借口解雇就是。
元隆的资本家用严酷的考勤手段统治职工。每天朦朦亮,头目人就吆喝着“叫起儿”,老少职工统统起床。在绸布业中,以元隆开门最早,因估衣街一带早市很盛,元隆要作这水买卖,就让职工牺牲休息时间。特别是学徒工更得早起,整天不许坐下,直到顾客散尽才能休息。他们唯一偷休办法,就是到厕所蹲一会儿。可是马少臣当领东经理时,连这点偷闲都不许,他警告说:“我是门里出身,眼里揉不进沙子。”他有时直接去厕所抓人,有时故意在厕所外面咳嗽,把人赶走。另外,元隆规定除学徒外,职工每人每月有四十八小时公假,超过公假即算请假。请假要写请假单,经头目人核批,登入考勤簿。业务忙时,中午请一小时假按两小时计算,中午以前较闲,就一顶一,夜间则一小时算半小时。凡超过公假,不论病假、事假均要按时扣工资,故职工们只好小病不休,大病挺着干。业务上的监督更为严厉,顾客进了门,就不能叫他空着手走;如发现这种情况,售货员即须检查原因。售货员卖货,哪怕是一寸布,也得经头目人验货、核单、盖章放行。
五、分崩离析的结局
元隆底子厚、牌子老,直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前,营业始终未衰。但“七七”事变后,日寇占了天津,便逐步走向下坡,原因是时局不稳,币值日荒,工商凋敝,物品卖出易,买进难,眼见库存量日减,买卖不大好作。元隆为策安全,便大买不动产,在上海买妥丰盛里、瑞华坊、花园村三大片房产。在津买了永安饭店(今新闻图片社址)、恒和西里和吉祥里全部房产,共花一百五十余万元(伪联币),这对营业资金周转不无影响。更重要的是在太平洋战争后,日寇几次“强化治安”,对棉布业的统治更加残暴,天津各大纱厂产销几乎全被控制,敌伪棉布组合加强掠夺和统制,纱厂停工,货源中断。朝限价、夕查货,库存大减,物价暴涨。孙、胡两家见此情形,也都大伸其手,竞相从元隆赊货,其结果更促使元隆变成一个空壳。过去货资充沛时,元隆的货架布匹都是竖摆,此时为勉强装璜门面,多占面积,只好横摆。原来的绸缎,每简 (卷在圆筒上)非常厚实,此时仅在筒外面附上一层外皮,特别是到一九四八年国民党发行金圆券后,连这层薄皮都被抢购一空。业务一落千丈,有坐吃山空之虞,不得不把职工由三百多人减少到八十来人,依靠银钱业贷款苦撑局面。三个门市部只剩下估衣街一个门市部,苟延残喘维持到天津解放。
“庆修堂孙”的结局也酷似元隆。孙熄轩在世时,虽发了大财,持家还很严谨,他始终住在北马路毛家胡同旧式四合瓦房里。在他死后,后辈便以庆修堂名义,前后开了许多买卖,如钱业就有晋丰、祥生、庆益三个银号;棉纱棉布庄计有元聚、元裕、庆生等号;另外对瓷器店、面粉厂、织布厂方面也有投资,利润滚滚而来,生活上便都大肆挥霍。我叔孙仲凯到处蓄妓纳妾。我哥孙诚哉好讲排场,一九三三年买进的楼房本有八成新(现和平区委所在地),他嫌不够局面,又重新拆盖,客厅、厨房都中西两套。在中式客厅里,力求古色古香,特从北京搜买了几件清宫里的家俱,做为陈设。我看他们都那样阔绰,也不甘示弱,在二十多岁就买上流线型汽车,弟兄们也争着花钱,百般铺张浪费。全家总共四十口人,竟占房三百余间。上下男女佣人比我全家人还多。更为豪华浪费的是婚丧大事,单就丧事说,我祖母、父亲死时,杠要分大小,先用三十二人小杠把灵柩从内宅抬出,再用六十四人大杠抬往自设茔地“逸安别墅”暂厝。所有棺罩、旗罗伞扇都由上海定制苏绣,送灵执事达一千余人。大部分冥用器俱,多用绫绢制成,认为这样才够“排场。”
大约是一九四一年,日本宪兵队突然闯入我家进行搜查,硬说藏有黄金。当时日寇实行“强化治安”,存储硬币均属犯法。我母亲慑于日寇暴力威胁,承认在澡盆下埋有白银,被日寇宪兵起走一万五千元现洋,但白银下边还有百两黄金未被发现。我想失财事小,“违法”事大,当即请我叔孙仲凯通过伪警局特高科长徐树强的关系,把全部现洋作为向“皇军”献礼,还得了一纸奖状,了结此事。
到一九四八年,“庆修堂孙”很象一局残棋,空撑着架子。大厨房开不出饭来,一天蒸两顿玉米面枣窝头,私蓄厚的便去下馆。最后实在无法维持,于一九四八年年底,析居分灶。从此,“庆修堂孙”便宣告解体。
天津人常说“元隆孙”,指的是元隆绸布店是孙家的买卖。其实,元隆并不是孙家独资开设的买卖,只不过因为孙家善于搜刮与经营,财富越聚越多,远远超过了其他合伙人,名声也就传开了。
孙家的堂名,叫“庆修堂”。 “庆修堂孙”与“元隆孙”并称,都是我祖父孙烺轩打响的。孙烺轩出生在一个中落的封建家庭,年轻时以贩卖布匹为生,后经人介绍到芮辅庭自东自掌的益泰昌棉布店当一名小伙计。孙烺轩和另一伙计胡树屏很受芮的赏识,先吃股后升为领东经理。芮辅庭年老财足之后,坐享其成,柜上业务全交孙、胡二人,但又怕孙、胡萌生异志,从中营私,因而严加防范,嘱令随时报告经营情况,偶有差错,便当面申斥。这时,孙、胡二人不但具有独立经营的能力,而且也积累了一些资财,因此不愿再寄人篱下,遂向芮提出辞职,另树一帜,合伙开了元隆绸布店。
元隆开业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店址初设在针市街义兴栈内,资本定为白银两万两。传说出资人分为四股,即庆修堂孙(烺轩)、荫余堂胡(树屏)、胡子彬(胡树屏族弟)及一郑姓,每股五千两,业务经营由孙、胡主持。胡子彬和郑某系隐名入股,郑某是钱业经营者,因其业务亏损,债权人都向元隆追讨,为此,胡树屏曾多次应诉出庭,事情过后,即把郑某股份清出,后胡子彬也因故退出。从此,元隆才归孙烺轩和胡树屏两家所有。
早期的元隆只经营内局批发,专从上海进货,称为“下南家”,用职工二十余人。但因南北差价不大,税率高,开支重,一年多就将资本蚀光。孙烺轩主张收摊,胡树屏坚持说:“你不想干,是因有饭吃;我不干,没办法,你不干,我自己也得干。”于是,两人重新计议,袭用兵法上“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策略,增添门市部,讳言亏累,硬说赚一倍成数开分。这一招果然生效,街面上都哄传元隆赚了大钱,引来不少钱庄争先交往。据说,仅堂名存款就达二十四万两,于是租到估衣街新址,经过修葺后,前门做门市,后边作批发,元隆从此“起死回生”。
二、大发展的诀窍
孙烺轩和胡树屏都是经商“能手”,孙长于经营,胡善于钻营。在门市打响后,他们看到天津货行家与上海交往频繁,元隆便兼办申汇;仅此一项收入,就能解决大部分开支,但这并不能满足孙、胡的发财欲望。经过一段时期,绞尽脑汁,又找到一些生财的窍门,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
(一)承包军活:孙、胡知道当年益泰昌棉布店承包军装活很有油水,他俩开办元隆后也钻营结纳官府,招揽军装生意,竟把天津镇守使范云经、提督聂土成之子聂宪藩(曾任北京九门提督)、多伦镇守使黄公爷(名子不详)等拉为元隆的军装活主顾。他们领到制军装公款,总是无息存在元隆柜上,给元隆的资金运营增添了很大力量。但做军装活也要担一定风险,贻误期日,就要受罚。孙、胡毕竟有应付办法,对上层军头只要多多“孝敬”,已可免灾一半,再对承做作坊勤加督促,则可完全保险。曾有一批军活眼看就要误期,孙烺轩急中生智,把糖色装在大烟盒内伪装大烟,携往承做的作坊,对工人说:“诸位如不能如期完活,军方即要我的脑袋,如能帮忙救我一命,应加班完成,否则我即自杀。”言罢伪装要吞服“鸦片”,工人们哪知他是鬼计,在孙的胁迫下,星夜加班,如期完成。那年元隆净赚四、五万两银子。
元隆承包军装的办法比益泰昌“高明”,叫做“撒散工”,即委托工头把活计转发给许多作坊及散工(家庭妇女),完活领钱。这个办法资本家很省心,一不用添工具, 二不用租厂房,三不用人管理,有活招之来,无活挥之去,转手之劳,便大发其财。但到民国(1912年)以后,政局不稳,军头杂乱,再承包军装,元隆恐有损失,便把目标转向铁路方面,承包津浦、京奉(即今京沈线)两条干线的员工制服,赚利颇多。
(二)发战争财:一九00年庚子之役,帝国主义军队攻占天津,到处焚杀掳掠,独元隆的仓库因在侯家后德厚里一住家院内,未受损失。社会秩序恢复后,市面货物奇缺,元隆即乘机复业,并独出心裁地做了一个大横幕,写上“慰问主顾大减价”几个字,招来顾客人山人海。元隆乘机利市三倍,捞回战时的损失,又创出名声。
一九一四年欧战前夕,英、俄货在天津市占主要地位。最受欢迎的是俄国的“不落色花布”和英国的“十八子市布”。元隆估计到一旦大战爆发,货源必断,因此马上从英商怡和、太古等洋行订到大量英货。果如所料,大战爆发后结汇时,英磅贬值,获得好处。又因战时洋货奇缺,价格飞腾,元隆捞到很大利润。据说,吃一厘股的小头目就可分到几千两银子,当然孙、胡两家更是腰缠万贯。从此,孙烺轩便与胡树屏又约有金、潘两家,合伙开了晋丰银号、元聚棉布庄、元裕棉布庄,专门经营英、日洋货。不但元隆声势加大,孙家名气也随着提高。
(三)发投机财:一九三四年,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实行法币制,开征所得税。在这一经济变动情况下,南方丝织工业一落千丈,福字牌股批洋绉由七两五一匹落到二两五。 当时,元隆派营业主任萧耀章驻上海采购,萧见硬币改纸币,认为物价应涨不应落,便作主买进五十万元的丝绸北运,并坚嘱总号只可零售,万勿批出。时孙烺轩、胡树屏早已去世。继任的经理胡翼轩恐有所失,便电萧停止进货,萧回电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胡翼轩不予汇款,而萧不但不听,反由沪借十万元外债买上丝货,再电胡说:“诸葛亮一生谨慎,我如有失,愿解职以谢。”果然不久,在新币制和恶税摧残下,南方丝厂全停,上海市面买不到成匹丝绸,原价八毛二分一尺的丝绸,到天津就可另卖三元八毛。元隆这一水买卖,又发了大财。
四)发“礼券”财: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以前,元隆已进入“黄金时代”,在当时的法租界四号路(现滨江道)设立分店,在英租界小白楼设有售货处,营业额日达八千元。其所以能这样发展,除有以上发财诀窍外,还自一九一九年开始发行一种吸收无息存款的所谓“红帖”,等于变相发行钞票。在红纸上写明某种衣料一件,下盖元隆号章,凭帖到店取货。此种“红帖”现卖现开,颇有销路。以后又改成铅印,附有五彩图案,名为“礼券”。为争取多销,又在礼券背面加印数格,主顾只要按券面价格付款开出,购货时零买整买均可。这样一来,不仅吸收了很多预付货款,充实了资金,而“礼券”如有遗失损毁,不能挂失,预收的贷款便由元隆吞没。
(五)发剥削财:从孙烺轩、胡树屏一直延续到继任的各经理人,对职工始终耍弄一套骗人把戏,他们仿牧师宣教办法,天天对职工喊“号内赚钱,肉肥汤也肥”,可是,职工们在饱尝他们的剥削后,愤然说:“肉肥汤掺水”。事实确是如此。元隆利润分配共分十七股,孙、胡两东家占去八股,四个经理占去五股,浮股头目占去三股,总计这少数人占去十六股,剩下一股分给职工。这种分法的不合理,姑且不谈,单说年底盘货,根本就没个定规。有时用三厘大秤压低盘货数,有时把十块钱一匹的“大五福”打成两扣,有时把七、八角一尺的罗纺也竟盘个毛八,七的,做大了厚成,剥削了职工。总之,号内赚多少钱,只有东家、经理明白,职工一概不准过问。可是.每当年终打馈送(赠送职工的一滴余沥)时,还要举行大典,设下香案,排列成队,听候点呼,每赠一人,经理总要说:“天赐福利,财源辐辏”,受赠人必须长揖一拜,口称“谢!谢!”。就在这样情况下,元隆东家们脑满肠肥,而职工们却是仅能糊口。
三、狡黠的竞争手法
元隆开业后,就遇到敦庆隆、谦祥益、瑞蚨祥、瑞林祥以及后起之秀华竹绸布店等劲敌与它栉比为邻,互相倾轧,都想扼死对方,发展自己。所以在经营作风上和竞争方法上各有巧妙不同,单就元隆说,就曾采用过以下方法:
(一)认钱不认人:敦庆隆东家纪卫瞻 (我大哥岳父家),他看到当时市面上棉纱庄获利优厚,也开设了个锦隆棉纱庄。但由于本小利薄,经营不善,不几年就亏累垮台,负债三万元。锦隆与敦庆隆是联号,外债不清,如债权人逼索,势必牵连敦庆隆声誉。纪决定求援于亲家孙仲凯,以便保住敦庆隆。可是,孙仲凯认钱不认人,纪卫瞻只好以北门东自有房契作抵向孙借款,这样一来,无异是敦庆隆向元隆认了输。不久,敦庆隆的生意更伤了元气,纪卫瞻被迫卖房,然而把房卖给他人又难得善价,寻思再三,只得覥颜再求孙家“杜绝留买” (即由接受以房契作押的孙家把房买下),这就更中了孙仲凯的下怀,因为他早想买纪家的房子。经过几番磋商,孙仲凯还装作勉为其难的样子,以借款数作为购价立了契,申请登记过户。正当此时,天津市市长萧振瀛大办皇会(抬天后宫娘娘像出巡),北马路恰是冲要干线,很多富商大贾、 中外富绅,都麇集于此观光。孙仲凯认为这又是打击敦隆庆、抬高元隆的好机会。便把新买房前脸所有敦隆庆的宣传广告全部摘下,换上元隆崭新招牌。纪卫瞻不甘心如此受欺压,认为房虽卖出,但过户手续尚未办完。于是,又派人把元隆招牌揭下。两方“短兵相接”,以至动武,最后经双方商谈,决定两家都不贴广告,一场风波暂告平息。可是,当孙家取得正式房契后,随即给敦庆隆一个极大难堪,巧妙地在新买的纪家的房子临街整面墙上贴出招租广告,把“招租”二字写得很小, 把“请到元隆接洽”六字写得特别大,意思是说,敦庆隆的房子已卖给元隆,欲租者请找它的新主人,借此奚落敦庆隆。
(二)巧妙宣传:元隆的宣传术,比别家高一筹。 天津《益世报》重要版面常被元隆包下, “天津元隆号,货全价公道”十个大字横贯全版。从天津到北京铁路沿线各站全涂有元隆广告。一出北京东站,最冲要的正阳门东西两面也全被元隆广告占据。元隆知道各大戏院是人群汇集的地方,便不惜重资对戏院赠送绣花“守旧” (戏台使用的幔帐、桌围、椅靠等),图案花样是元隆的广告。每届春夏两季,元隆的三个门市部照例搞两次“大减价”、“大甩卖”。每次“减价”之外,还要兼施赠扇子、肥皂等小惠。如买大衣,另赠刷子。每逢旧历年关,专制一种随货赠送的红绫小灯笼,绘有“恭贺新禧”金字,题“元隆号敬赠”字样,颇为儿童们所喜爱。因此,许多顾客为了得盏小灯笼,都去元隆买布匹,从而扩大了年关的营业额。
(三)专用商标:元隆在其经营的色布中,专备一种印有“园龙”商标的所谓“本牌”色布。这种布的底子布较好,由德元成染厂专门用人工缸染加工,颜色真,不拉长,耐穿用,深受城乡劳动人民欢迎,但售价却高出一般色布甚多。
(四)招待分等级: 元隆大门外经常站着一个招待员,殷勤接待顾客。进了店门,迎面挂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两块招牌。第一柜是棉布,在这里买货的都是一般顾客,采用一般招待办法,不过“请坐”、 “喝茶”。再向里走,就是另一个情况,玻璃柜橱,呢绒绸缎,琳啷满目。这里的照料员的眼光特别犀利,顾客一到,便能测知其购买力大小。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招待等级,有的沏好茶,敬“炮台” (英国烟),有的给“大前门”,最次也是“红锡包”。真是大量购货者,还可能飨以精细糕点或挽留用餐。
(五)特殊手段:元隆为作有钱人家的生意,专门培养一批“走街”。他们熟悉富商、巨贾、官僚、政客、军阀、寓公的家底:谁家分几支,每支有多少房头,几位小姐,几个少爷,家庭主要人员的生日,小孩的满月,以及婚、丧、嫁、娶都了如指掌,准时送货上门。元隆为了兜揽这些大户生意,一是立“摺子”,三节算帐,二是适应季节送上货样。据估计,当时立“摺子”的大户约有一千二百多户,这些大户的婚丧喜庆大事,所需布匹绸缎,大多由元隆包揽。元隆对这些大公馆的帐房也都加意应酬,用年节送礼、买货抹零、来号时留饭等办法进行贿赂,以便从内部给予照应。对大公馆的看门人、佣人也要年节送使费,遇有大宗生意时,另给回佣。
(六)扩大经营:一九二七年以后,元隆进入极盛时期,在绸布之外,又增添百货柜,举凡毯子、袜子、绒衣、汗衫以至日常生活用品等等,无不俱备。为了多做生意,将妇女旗袍沿边用的各色斜软缎以及裱字画用的绫绻开另出售,这便招来了更多的主顾。那时,天津富有人家男婚女嫁,不用元隆的东西就不够“排场”。
(七)弄虚作假: 元隆经营初期,在日本大阪设有驻庄, 日货恒占进货额70%。“五四”运动后,国人抵制日货运动风起云涌,元隆不但不积极参与,反而乘势投机,将日货藏起不卖,或把日本牌号改成西洋牌号,有时则把日本白布染成各种色布,混淆国人视线,藉保本身利润。一九二九年, 日本帝国主义阻挠北伐,造成济南惨案,全国抵制日货声浪又起,元隆即乘机钻空子,打出“提倡国货”的招牌,宣传“做丝绸大褂不要工钱”,并为此独出心裁地在门前建起一座高一丈三尺的寒暑表大模型,把销售大褂的件数做为度数,每天按数填升。其实那些丝绸都是滞销品,长期积压了资金,这一来,既做了宣传,又做了生意,赚了钱。
四、结上压下,两套手法
元降在解放前,几经改朝换代,但总能保持平静无事,原因得力于对外能勾结拉拢,对内善于统治职工。
(一)勾结官府:在清朝包做军活,有各大军头撑腰。进入民国后,孙烺轩和胡树屏又结识下不少新权贵。我家与直隶省警察厅长杨以德结为亲戚,依仗杨的势力,气焰嚣张。如天津刚有无线电广播时,元隆首先在门前装上扩音器,从早到晚广播,吸引无数听众,拥挤不堪。左近瑞蚨祥感到干扰营业,报请警局制上,可是警察厅长不仅不制止,反而亲临现场代元隆维持秩序,瑞蚨祥只好忍气吞声。
孙烺轩、胡树屏死后,对外联络由孙仲凯接替。他为了拉拢应酬各界,不惜一掷千金,把妓院桂花班作为交际大本营,又在英租界达文里设有小公馆,请客宴会,酒食争逐,连法领事馆人员都是他的座上客。因此,遇到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在日本占领期间,天津用煤紧张,元隆竟能通过私人偷买了北宁铁路局的用煤。孙仲凯与北京伪税署张少姜、天津伪税务局长范兴伯拉上关系,凡纳税查帐都对元隆有特殊关照。有一次,伪税署派员到津查几家帐目,别家都是诚惶诚恐,独元隆泰然自若,提出几本帐,略事应付,即告完事。
(二)统治职工:元隆从来没有成文的店规制度,却有一套巧妙统治手法,大致可分为驾驭和监督两个方面。在孙烺轩、胡树屏共同管理时,孙充好人,胡当坏人,采用两面手法驾驭职工。孙烺轩死后,胡树屏请了两个领东经理李子滨与王子坡。这两个人很会演双簧,李当前睑,王当后脸,挖尽心思欺骗、统治职工。李子滨一向主张“职工管得顺不顺,关系到买卖好不好。”当职工们被李子滨骂一顿或职工对他的欺压有所反抗时,王子坡就出头转圜,一面假惺惺地指责李子滨不对,一面散布“找个事不容易,携家带口吃饭要紧”,用以威胁职工,俯首贴耳。对年老多病的职工则从不多费唇舌,借口解雇就是。
元隆的资本家用严酷的考勤手段统治职工。每天朦朦亮,头目人就吆喝着“叫起儿”,老少职工统统起床。在绸布业中,以元隆开门最早,因估衣街一带早市很盛,元隆要作这水买卖,就让职工牺牲休息时间。特别是学徒工更得早起,整天不许坐下,直到顾客散尽才能休息。他们唯一偷休办法,就是到厕所蹲一会儿。可是马少臣当领东经理时,连这点偷闲都不许,他警告说:“我是门里出身,眼里揉不进沙子。”他有时直接去厕所抓人,有时故意在厕所外面咳嗽,把人赶走。另外,元隆规定除学徒外,职工每人每月有四十八小时公假,超过公假即算请假。请假要写请假单,经头目人核批,登入考勤簿。业务忙时,中午请一小时假按两小时计算,中午以前较闲,就一顶一,夜间则一小时算半小时。凡超过公假,不论病假、事假均要按时扣工资,故职工们只好小病不休,大病挺着干。业务上的监督更为严厉,顾客进了门,就不能叫他空着手走;如发现这种情况,售货员即须检查原因。售货员卖货,哪怕是一寸布,也得经头目人验货、核单、盖章放行。
五、分崩离析的结局
元隆底子厚、牌子老,直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前,营业始终未衰。但“七七”事变后,日寇占了天津,便逐步走向下坡,原因是时局不稳,币值日荒,工商凋敝,物品卖出易,买进难,眼见库存量日减,买卖不大好作。元隆为策安全,便大买不动产,在上海买妥丰盛里、瑞华坊、花园村三大片房产。在津买了永安饭店(今新闻图片社址)、恒和西里和吉祥里全部房产,共花一百五十余万元(伪联币),这对营业资金周转不无影响。更重要的是在太平洋战争后,日寇几次“强化治安”,对棉布业的统治更加残暴,天津各大纱厂产销几乎全被控制,敌伪棉布组合加强掠夺和统制,纱厂停工,货源中断。朝限价、夕查货,库存大减,物价暴涨。孙、胡两家见此情形,也都大伸其手,竞相从元隆赊货,其结果更促使元隆变成一个空壳。过去货资充沛时,元隆的货架布匹都是竖摆,此时为勉强装璜门面,多占面积,只好横摆。原来的绸缎,每简 (卷在圆筒上)非常厚实,此时仅在筒外面附上一层外皮,特别是到一九四八年国民党发行金圆券后,连这层薄皮都被抢购一空。业务一落千丈,有坐吃山空之虞,不得不把职工由三百多人减少到八十来人,依靠银钱业贷款苦撑局面。三个门市部只剩下估衣街一个门市部,苟延残喘维持到天津解放。
“庆修堂孙”的结局也酷似元隆。孙熄轩在世时,虽发了大财,持家还很严谨,他始终住在北马路毛家胡同旧式四合瓦房里。在他死后,后辈便以庆修堂名义,前后开了许多买卖,如钱业就有晋丰、祥生、庆益三个银号;棉纱棉布庄计有元聚、元裕、庆生等号;另外对瓷器店、面粉厂、织布厂方面也有投资,利润滚滚而来,生活上便都大肆挥霍。我叔孙仲凯到处蓄妓纳妾。我哥孙诚哉好讲排场,一九三三年买进的楼房本有八成新(现和平区委所在地),他嫌不够局面,又重新拆盖,客厅、厨房都中西两套。在中式客厅里,力求古色古香,特从北京搜买了几件清宫里的家俱,做为陈设。我看他们都那样阔绰,也不甘示弱,在二十多岁就买上流线型汽车,弟兄们也争着花钱,百般铺张浪费。全家总共四十口人,竟占房三百余间。上下男女佣人比我全家人还多。更为豪华浪费的是婚丧大事,单就丧事说,我祖母、父亲死时,杠要分大小,先用三十二人小杠把灵柩从内宅抬出,再用六十四人大杠抬往自设茔地“逸安别墅”暂厝。所有棺罩、旗罗伞扇都由上海定制苏绣,送灵执事达一千余人。大部分冥用器俱,多用绫绢制成,认为这样才够“排场。”
大约是一九四一年,日本宪兵队突然闯入我家进行搜查,硬说藏有黄金。当时日寇实行“强化治安”,存储硬币均属犯法。我母亲慑于日寇暴力威胁,承认在澡盆下埋有白银,被日寇宪兵起走一万五千元现洋,但白银下边还有百两黄金未被发现。我想失财事小,“违法”事大,当即请我叔孙仲凯通过伪警局特高科长徐树强的关系,把全部现洋作为向“皇军”献礼,还得了一纸奖状,了结此事。
到一九四八年,“庆修堂孙”很象一局残棋,空撑着架子。大厨房开不出饭来,一天蒸两顿玉米面枣窝头,私蓄厚的便去下馆。最后实在无法维持,于一九四八年年底,析居分灶。从此,“庆修堂孙”便宣告解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创业前后
天津人常说“元隆孙”,指的是元隆绸布店是孙家的买卖。其实,元隆并不是孙家独资开设的买卖,只不过因为孙家善于搜刮与经营,财富越聚越多,远远超过了其他合伙人,名声也就传开了。
孙家的堂名,叫“庆修堂”。 “庆修堂孙”与“元隆孙”并称,都是我祖父孙烺轩打响的。孙烺轩出生在一个中落的封建家庭,年轻时以贩卖布匹为生,后经人介绍到芮辅庭自东自掌的益泰昌棉布店当一名小伙计。孙烺轩和另一伙计胡树屏很受芮的赏识,先吃股后升为领东经理。芮辅庭年老财足之后,坐享其成,柜上业务全交孙、胡二人,但又怕孙、胡萌生异志,从中营私,因而严加防范,嘱令随时报告经营情况,偶有差错,便当面申斥。这时,孙、胡二人不但具有独立经营的能力,而且也积累了一些资财,因此不愿再寄人篱下,遂向芮提出辞职,另树一帜,合伙开了元隆绸布店。
元隆开业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店址初设在针市街义兴栈内,资本定为白银两万两。传说出资人分为四股,即庆修堂孙(烺轩)、荫余堂胡(树屏)、胡子彬(胡树屏族弟)及一郑姓,每股五千两,业务经营由孙、胡主持。胡子彬和郑某系隐名入股,郑某是钱业经营者,因其业务亏损,债权人都向元隆追讨,为此,胡树屏曾多次应诉出庭,事情过后,即把郑某股份清出,后胡子彬也因故退出。从此,元隆才归孙烺轩和胡树屏两家所有。
早期的元隆只经营内局批发,专从上海进货,称为“下南家”,用职工二十余人。但因南北差价不大,税率高,开支重,一年多就将资本蚀光。孙烺轩主张收摊,胡树屏坚持说:“你不想干,是因有饭吃;我不干,没办法,你不干,我自己也得干。”于是,两人重新计议,袭用兵法上“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策略,增添门市部,讳言亏累,硬说赚一倍成数开分。这一招果然生效,街面上都哄传元隆赚了大钱,引来不少钱庄争先交往。据说,仅堂名存款就达二十四万两,于是租到估衣街新址,经过修葺后,前门做门市,后边作批发,元隆从此“起死回生”。
二、大发展的诀窍
孙烺轩和胡树屏都是经商“能手”,孙长于经营,胡善于钻营。在门市打响后,他们看到天津货行家与上海交往频繁,元隆便兼办申汇;仅此一项收入,就能解决大部分开支,但这并不能满足孙、胡的发财欲望。经过一段时期,绞尽脑汁,又找到一些生财的窍门,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
(一)承包军活:孙、胡知道当年益泰昌棉布店承包军装活很有油水,他俩开办元隆后也钻营结纳官府,招揽军装生意,竟把天津镇守使范云经、提督聂土成之子聂宪藩(曾任北京九门提督)、多伦镇守使黄公爷(名子不详)等拉为元隆的军装活主顾。他们领到制军装公款,总是无息存在元隆柜上,给元隆的资金运营增添了很大力量。但做军装活也要担一定风险,贻误期日,就要受罚。孙、胡毕竟有应付办法,对上层军头只要多多“孝敬”,已可免灾一半,再对承做作坊勤加督促,则可完全保险。曾有一批军活眼看就要误期,孙烺轩急中生智,把糖色装在大烟盒内伪装大烟,携往承做的作坊,对工人说:“诸位如不能如期完活,军方即要我的脑袋,如能帮忙救我一命,应加班完成,否则我即自杀。”言罢伪装要吞服“鸦片”,工人们哪知他是鬼计,在孙的胁迫下,星夜加班,如期完成。那年元隆净赚四、五万两银子。
元隆承包军装的办法比益泰昌“高明”,叫做“撒散工”,即委托工头把活计转发给许多作坊及散工(家庭妇女),完活领钱。这个办法资本家很省心,一不用添工具, 二不用租厂房,三不用人管理,有活招之来,无活挥之去,转手之劳,便大发其财。但到民国(1912年)以后,政局不稳,军头杂乱,再承包军装,元隆恐有损失,便把目标转向铁路方面,承包津浦、京奉(即今京沈线)两条干线的员工制服,赚利颇多。
(二)发战争财:一九00年庚子之役,帝国主义军队攻占天津,到处焚杀掳掠,独元隆的仓库因在侯家后德厚里一住家院内,未受损失。社会秩序恢复后,市面货物奇缺,元隆即乘机复业,并独出心裁地做了一个大横幕,写上“慰问主顾大减价”几个字,招来顾客人山人海。元隆乘机利市三倍,捞回战时的损失,又创出名声。
一九一四年欧战前夕,英、俄货在天津市占主要地位。最受欢迎的是俄国的“不落色花布”和英国的“十八子市布”。元隆估计到一旦大战爆发,货源必断,因此马上从英商怡和、太古等洋行订到大量英货。果如所料,大战爆发后结汇时,英磅贬值,获得好处。又因战时洋货奇缺,价格飞腾,元隆捞到很大利润。据说,吃一厘股的小头目就可分到几千两银子,当然孙、胡两家更是腰缠万贯。从此,孙烺轩便与胡树屏又约有金、潘两家,合伙开了晋丰银号、元聚棉布庄、元裕棉布庄,专门经营英、日洋货。不但元隆声势加大,孙家名气也随着提高。
(三)发投机财:一九三四年,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实行法币制,开征所得税。在这一经济变动情况下,南方丝织工业一落千丈,福字牌股批洋绉由七两五一匹落到二两五。 当时,元隆派营业主任萧耀章驻上海采购,萧见硬币改纸币,认为物价应涨不应落,便作主买进五十万元的丝绸北运,并坚嘱总号只可零售,万勿批出。时孙烺轩、胡树屏早已去世。继任的经理胡翼轩恐有所失,便电萧停止进货,萧回电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胡翼轩不予汇款,而萧不但不听,反由沪借十万元外债买上丝货,再电胡说:“诸葛亮一生谨慎,我如有失,愿解职以谢。”果然不久,在新币制和恶税摧残下,南方丝厂全停,上海市面买不到成匹丝绸,原价八毛二分一尺的丝绸,到天津就可另卖三元八毛。元隆这一水买卖,又发了大财。
四)发“礼券”财: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以前,元隆已进入“黄金时代”,在当时的法租界四号路(现滨江道)设立分店,在英租界小白楼设有售货处,营业额日达八千元。其所以能这样发展,除有以上发财诀窍外,还自一九一九年开始发行一种吸收无息存款的所谓“红帖”,等于变相发行钞票。在红纸上写明某种衣料一件,下盖元隆号章,凭帖到店取货。此种“红帖”现卖现开,颇有销路。以后又改成铅印,附有五彩图案,名为“礼券”。为争取多销,又在礼券背面加印数格,主顾只要按券面价格付款开出,购货时零买整买均可。这样一来,不仅吸收了很多预付货款,充实了资金,而“礼券”如有遗失损毁,不能挂失,预收的贷款便由元隆吞没。
(五)发剥削财:从孙烺轩、胡树屏一直延续到继任的各经理人,对职工始终耍弄一套骗人把戏,他们仿牧师宣教办法,天天对职工喊“号内赚钱,肉肥汤也肥”,可是,职工们在饱尝他们的剥削后,愤然说:“肉肥汤掺水”。事实确是如此。元隆利润分配共分十七股,孙、胡两东家占去八股,四个经理占去五股,浮股头目占去三股,总计这少数人占去十六股,剩下一股分给职工。这种分法的不合理,姑且不谈,单说年底盘货,根本就没个定规。有时用三厘大秤压低盘货数,有时把十块钱一匹的“大五福”打成两扣,有时把七、八角一尺的罗纺也竟盘个毛八,七的,做大了厚成,剥削了职工。总之,号内赚多少钱,只有东家、经理明白,职工一概不准过问。可是.每当年终打馈送(赠送职工的一滴余沥)时,还要举行大典,设下香案,排列成队,听候点呼,每赠一人,经理总要说:“天赐福利,财源辐辏”,受赠人必须长揖一拜,口称“谢!谢!”。就在这样情况下,元隆东家们脑满肠肥,而职工们却是仅能糊口。
三、狡黠的竞争手法
元隆开业后,就遇到敦庆隆、谦祥益、瑞蚨祥、瑞林祥以及后起之秀华竹绸布店等劲敌与它栉比为邻,互相倾轧,都想扼死对方,发展自己。所以在经营作风上和竞争方法上各有巧妙不同,单就元隆说,就曾采用过以下方法:
(一)认钱不认人:敦庆隆东家纪卫瞻 (我大哥岳父家),他看到当时市面上棉纱庄获利优厚,也开设了个锦隆棉纱庄。但由于本小利薄,经营不善,不几年就亏累垮台,负债三万元。锦隆与敦庆隆是联号,外债不清,如债权人逼索,势必牵连敦庆隆声誉。纪决定求援于亲家孙仲凯,以便保住敦庆隆。可是,孙仲凯认钱不认人,纪卫瞻只好以北门东自有房契作抵向孙借款,这样一来,无异是敦庆隆向元隆认了输。不久,敦庆隆的生意更伤了元气,纪卫瞻被迫卖房,然而把房卖给他人又难得善价,寻思再三,只得覥颜再求孙家“杜绝留买” (即由接受以房契作押的孙家把房买下),这就更中了孙仲凯的下怀,因为他早想买纪家的房子。经过几番磋商,孙仲凯还装作勉为其难的样子,以借款数作为购价立了契,申请登记过户。正当此时,天津市市长萧振瀛大办皇会(抬天后宫娘娘像出巡),北马路恰是冲要干线,很多富商大贾、 中外富绅,都麇集于此观光。孙仲凯认为这又是打击敦隆庆、抬高元隆的好机会。便把新买房前脸所有敦隆庆的宣传广告全部摘下,换上元隆崭新招牌。纪卫瞻不甘心如此受欺压,认为房虽卖出,但过户手续尚未办完。于是,又派人把元隆招牌揭下。两方“短兵相接”,以至动武,最后经双方商谈,决定两家都不贴广告,一场风波暂告平息。可是,当孙家取得正式房契后,随即给敦庆隆一个极大难堪,巧妙地在新买的纪家的房子临街整面墙上贴出招租广告,把“招租”二字写得很小, 把“请到元隆接洽”六字写得特别大,意思是说,敦庆隆的房子已卖给元隆,欲租者请找它的新主人,借此奚落敦庆隆。
(二)巧妙宣传:元隆的宣传术,比别家高一筹。 天津《益世报》重要版面常被元隆包下, “天津元隆号,货全价公道”十个大字横贯全版。从天津到北京铁路沿线各站全涂有元隆广告。一出北京东站,最冲要的正阳门东西两面也全被元隆广告占据。元隆知道各大戏院是人群汇集的地方,便不惜重资对戏院赠送绣花“守旧” (戏台使用的幔帐、桌围、椅靠等),图案花样是元隆的广告。每届春夏两季,元隆的三个门市部照例搞两次“大减价”、“大甩卖”。每次“减价”之外,还要兼施赠扇子、肥皂等小惠。如买大衣,另赠刷子。每逢旧历年关,专制一种随货赠送的红绫小灯笼,绘有“恭贺新禧”金字,题“元隆号敬赠”字样,颇为儿童们所喜爱。因此,许多顾客为了得盏小灯笼,都去元隆买布匹,从而扩大了年关的营业额。
(三)专用商标:元隆在其经营的色布中,专备一种印有“园龙”商标的所谓“本牌”色布。这种布的底子布较好,由德元成染厂专门用人工缸染加工,颜色真,不拉长,耐穿用,深受城乡劳动人民欢迎,但售价却高出一般色布甚多。
(四)招待分等级: 元隆大门外经常站着一个招待员,殷勤接待顾客。进了店门,迎面挂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两块招牌。第一柜是棉布,在这里买货的都是一般顾客,采用一般招待办法,不过“请坐”、 “喝茶”。再向里走,就是另一个情况,玻璃柜橱,呢绒绸缎,琳啷满目。这里的照料员的眼光特别犀利,顾客一到,便能测知其购买力大小。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招待等级,有的沏好茶,敬“炮台” (英国烟),有的给“大前门”,最次也是“红锡包”。真是大量购货者,还可能飨以精细糕点或挽留用餐。
(五)特殊手段:元隆为作有钱人家的生意,专门培养一批“走街”。他们熟悉富商、巨贾、官僚、政客、军阀、寓公的家底:谁家分几支,每支有多少房头,几位小姐,几个少爷,家庭主要人员的生日,小孩的满月,以及婚、丧、嫁、娶都了如指掌,准时送货上门。元隆为了兜揽这些大户生意,一是立“摺子”,三节算帐,二是适应季节送上货样。据估计,当时立“摺子”的大户约有一千二百多户,这些大户的婚丧喜庆大事,所需布匹绸缎,大多由元隆包揽。元隆对这些大公馆的帐房也都加意应酬,用年节送礼、买货抹零、来号时留饭等办法进行贿赂,以便从内部给予照应。对大公馆的看门人、佣人也要年节送使费,遇有大宗生意时,另给回佣。
(六)扩大经营:一九二七年以后,元隆进入极盛时期,在绸布之外,又增添百货柜,举凡毯子、袜子、绒衣、汗衫以至日常生活用品等等,无不俱备。为了多做生意,将妇女旗袍沿边用的各色斜软缎以及裱字画用的绫绻开另出售,这便招来了更多的主顾。那时,天津富有人家男婚女嫁,不用元隆的东西就不够“排场”。
(七)弄虚作假: 元隆经营初期,在日本大阪设有驻庄, 日货恒占进货额70%。“五四”运动后,国人抵制日货运动风起云涌,元隆不但不积极参与,反而乘势投机,将日货藏起不卖,或把日本牌号改成西洋牌号,有时则把日本白布染成各种色布,混淆国人视线,藉保本身利润。一九二九年, 日本帝国主义阻挠北伐,造成济南惨案,全国抵制日货声浪又起,元隆即乘机钻空子,打出“提倡国货”的招牌,宣传“做丝绸大褂不要工钱”,并为此独出心裁地在门前建起一座高一丈三尺的寒暑表大模型,把销售大褂的件数做为度数,每天按数填升。其实那些丝绸都是滞销品,长期积压了资金,这一来,既做了宣传,又做了生意,赚了钱。
四、结上压下,两套手法
元降在解放前,几经改朝换代,但总能保持平静无事,原因得力于对外能勾结拉拢,对内善于统治职工。
(一)勾结官府:在清朝包做军活,有各大军头撑腰。进入民国后,孙烺轩和胡树屏又结识下不少新权贵。我家与直隶省警察厅长杨以德结为亲戚,依仗杨的势力,气焰嚣张。如天津刚有无线电广播时,元隆首先在门前装上扩音器,从早到晚广播,吸引无数听众,拥挤不堪。左近瑞蚨祥感到干扰营业,报请警局制上,可是警察厅长不仅不制止,反而亲临现场代元隆维持秩序,瑞蚨祥只好忍气吞声。
孙烺轩、胡树屏死后,对外联络由孙仲凯接替。他为了拉拢应酬各界,不惜一掷千金,把妓院桂花班作为交际大本营,又在英租界达文里设有小公馆,请客宴会,酒食争逐,连法领事馆人员都是他的座上客。因此,遇到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在日本占领期间,天津用煤紧张,元隆竟能通过私人偷买了北宁铁路局的用煤。孙仲凯与北京伪税署张少姜、天津伪税务局长范兴伯拉上关系,凡纳税查帐都对元隆有特殊关照。有一次,伪税署派员到津查几家帐目,别家都是诚惶诚恐,独元隆泰然自若,提出几本帐,略事应付,即告完事。
(二)统治职工:元隆从来没有成文的店规制度,却有一套巧妙统治手法,大致可分为驾驭和监督两个方面。在孙烺轩、胡树屏共同管理时,孙充好人,胡当坏人,采用两面手法驾驭职工。孙烺轩死后,胡树屏请了两个领东经理李子滨与王子坡。这两个人很会演双簧,李当前睑,王当后脸,挖尽心思欺骗、统治职工。李子滨一向主张“职工管得顺不顺,关系到买卖好不好。”当职工们被李子滨骂一顿或职工对他的欺压有所反抗时,王子坡就出头转圜,一面假惺惺地指责李子滨不对,一面散布“找个事不容易,携家带口吃饭要紧”,用以威胁职工,俯首贴耳。对年老多病的职工则从不多费唇舌,借口解雇就是。
元隆的资本家用严酷的考勤手段统治职工。每天朦朦亮,头目人就吆喝着“叫起儿”,老少职工统统起床。在绸布业中,以元隆开门最早,因估衣街一带早市很盛,元隆要作这水买卖,就让职工牺牲休息时间。特别是学徒工更得早起,整天不许坐下,直到顾客散尽才能休息。他们唯一偷休办法,就是到厕所蹲一会儿。可是马少臣当领东经理时,连这点偷闲都不许,他警告说:“我是门里出身,眼里揉不进沙子。”他有时直接去厕所抓人,有时故意在厕所外面咳嗽,把人赶走。另外,元隆规定除学徒外,职工每人每月有四十八小时公假,超过公假即算请假。请假要写请假单,经头目人核批,登入考勤簿。业务忙时,中午请一小时假按两小时计算,中午以前较闲,就一顶一,夜间则一小时算半小时。凡超过公假,不论病假、事假均要按时扣工资,故职工们只好小病不休,大病挺着干。业务上的监督更为严厉,顾客进了门,就不能叫他空着手走;如发现这种情况,售货员即须检查原因。售货员卖货,哪怕是一寸布,也得经头目人验货、核单、盖章放行。
五、分崩离析的结局
元隆底子厚、牌子老,直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前,营业始终未衰。但“七七”事变后,日寇占了天津,便逐步走向下坡,原因是时局不稳,币值日荒,工商凋敝,物品卖出易,买进难,眼见库存量日减,买卖不大好作。元隆为策安全,便大买不动产,在上海买妥丰盛里、瑞华坊、花园村三大片房产。在津买了永安饭店(今新闻图片社址)、恒和西里和吉祥里全部房产,共花一百五十余万元(伪联币),这对营业资金周转不无影响。更重要的是在太平洋战争后,日寇几次“强化治安”,对棉布业的统治更加残暴,天津各大纱厂产销几乎全被控制,敌伪棉布组合加强掠夺和统制,纱厂停工,货源中断。朝限价、夕查货,库存大减,物价暴涨。孙、胡两家见此情形,也都大伸其手,竞相从元隆赊货,其结果更促使元隆变成一个空壳。过去货资充沛时,元隆的货架布匹都是竖摆,此时为勉强装璜门面,多占面积,只好横摆。原来的绸缎,每简 (卷在圆筒上)非常厚实,此时仅在筒外面附上一层外皮,特别是到一九四八年国民党发行金圆券后,连这层薄皮都被抢购一空。业务一落千丈,有坐吃山空之虞,不得不把职工由三百多人减少到八十来人,依靠银钱业贷款苦撑局面。三个门市部只剩下估衣街一个门市部,苟延残喘维持到天津解放。
“庆修堂孙”的结局也酷似元隆。孙熄轩在世时,虽发了大财,持家还很严谨,他始终住在北马路毛家胡同旧式四合瓦房里。在他死后,后辈便以庆修堂名义,前后开了许多买卖,如钱业就有晋丰、祥生、庆益三个银号;棉纱棉布庄计有元聚、元裕、庆生等号;另外对瓷器店、面粉厂、织布厂方面也有投资,利润滚滚而来,生活上便都大肆挥霍。我叔孙仲凯到处蓄妓纳妾。我哥孙诚哉好讲排场,一九三三年买进的楼房本有八成新(现和平区委所在地),他嫌不够局面,又重新拆盖,客厅、厨房都中西两套。在中式客厅里,力求古色古香,特从北京搜买了几件清宫里的家俱,做为陈设。我看他们都那样阔绰,也不甘示弱,在二十多岁就买上流线型汽车,弟兄们也争着花钱,百般铺张浪费。全家总共四十口人,竟占房三百余间。上下男女佣人比我全家人还多。更为豪华浪费的是婚丧大事,单就丧事说,我祖母、父亲死时,杠要分大小,先用三十二人小杠把灵柩从内宅抬出,再用六十四人大杠抬往自设茔地“逸安别墅”暂厝。所有棺罩、旗罗伞扇都由上海定制苏绣,送灵执事达一千余人。大部分冥用器俱,多用绫绢制成,认为这样才够“排场。”
大约是一九四一年,日本宪兵队突然闯入我家进行搜查,硬说藏有黄金。当时日寇实行“强化治安”,存储硬币均属犯法。我母亲慑于日寇暴力威胁,承认在澡盆下埋有白银,被日寇宪兵起走一万五千元现洋,但白银下边还有百两黄金未被发现。我想失财事小,“违法”事大,当即请我叔孙仲凯通过伪警局特高科长徐树强的关系,把全部现洋作为向“皇军”献礼,还得了一纸奖状,了结此事。
到一九四八年,“庆修堂孙”很象一局残棋,空撑着架子。大厨房开不出饭来,一天蒸两顿玉米面枣窝头,私蓄厚的便去下馆。最后实在无法维持,于一九四八年年底,析居分灶。从此,“庆修堂孙”便宣告解体。
天津人常说“元隆孙”,指的是元隆绸布店是孙家的买卖。其实,元隆并不是孙家独资开设的买卖,只不过因为孙家善于搜刮与经营,财富越聚越多,远远超过了其他合伙人,名声也就传开了。
孙家的堂名,叫“庆修堂”。 “庆修堂孙”与“元隆孙”并称,都是我祖父孙烺轩打响的。孙烺轩出生在一个中落的封建家庭,年轻时以贩卖布匹为生,后经人介绍到芮辅庭自东自掌的益泰昌棉布店当一名小伙计。孙烺轩和另一伙计胡树屏很受芮的赏识,先吃股后升为领东经理。芮辅庭年老财足之后,坐享其成,柜上业务全交孙、胡二人,但又怕孙、胡萌生异志,从中营私,因而严加防范,嘱令随时报告经营情况,偶有差错,便当面申斥。这时,孙、胡二人不但具有独立经营的能力,而且也积累了一些资财,因此不愿再寄人篱下,遂向芮提出辞职,另树一帜,合伙开了元隆绸布店。
元隆开业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店址初设在针市街义兴栈内,资本定为白银两万两。传说出资人分为四股,即庆修堂孙(烺轩)、荫余堂胡(树屏)、胡子彬(胡树屏族弟)及一郑姓,每股五千两,业务经营由孙、胡主持。胡子彬和郑某系隐名入股,郑某是钱业经营者,因其业务亏损,债权人都向元隆追讨,为此,胡树屏曾多次应诉出庭,事情过后,即把郑某股份清出,后胡子彬也因故退出。从此,元隆才归孙烺轩和胡树屏两家所有。
早期的元隆只经营内局批发,专从上海进货,称为“下南家”,用职工二十余人。但因南北差价不大,税率高,开支重,一年多就将资本蚀光。孙烺轩主张收摊,胡树屏坚持说:“你不想干,是因有饭吃;我不干,没办法,你不干,我自己也得干。”于是,两人重新计议,袭用兵法上“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策略,增添门市部,讳言亏累,硬说赚一倍成数开分。这一招果然生效,街面上都哄传元隆赚了大钱,引来不少钱庄争先交往。据说,仅堂名存款就达二十四万两,于是租到估衣街新址,经过修葺后,前门做门市,后边作批发,元隆从此“起死回生”。
二、大发展的诀窍
孙烺轩和胡树屏都是经商“能手”,孙长于经营,胡善于钻营。在门市打响后,他们看到天津货行家与上海交往频繁,元隆便兼办申汇;仅此一项收入,就能解决大部分开支,但这并不能满足孙、胡的发财欲望。经过一段时期,绞尽脑汁,又找到一些生财的窍门,一步一步地发展起来。
(一)承包军活:孙、胡知道当年益泰昌棉布店承包军装活很有油水,他俩开办元隆后也钻营结纳官府,招揽军装生意,竟把天津镇守使范云经、提督聂土成之子聂宪藩(曾任北京九门提督)、多伦镇守使黄公爷(名子不详)等拉为元隆的军装活主顾。他们领到制军装公款,总是无息存在元隆柜上,给元隆的资金运营增添了很大力量。但做军装活也要担一定风险,贻误期日,就要受罚。孙、胡毕竟有应付办法,对上层军头只要多多“孝敬”,已可免灾一半,再对承做作坊勤加督促,则可完全保险。曾有一批军活眼看就要误期,孙烺轩急中生智,把糖色装在大烟盒内伪装大烟,携往承做的作坊,对工人说:“诸位如不能如期完活,军方即要我的脑袋,如能帮忙救我一命,应加班完成,否则我即自杀。”言罢伪装要吞服“鸦片”,工人们哪知他是鬼计,在孙的胁迫下,星夜加班,如期完成。那年元隆净赚四、五万两银子。
元隆承包军装的办法比益泰昌“高明”,叫做“撒散工”,即委托工头把活计转发给许多作坊及散工(家庭妇女),完活领钱。这个办法资本家很省心,一不用添工具, 二不用租厂房,三不用人管理,有活招之来,无活挥之去,转手之劳,便大发其财。但到民国(1912年)以后,政局不稳,军头杂乱,再承包军装,元隆恐有损失,便把目标转向铁路方面,承包津浦、京奉(即今京沈线)两条干线的员工制服,赚利颇多。
(二)发战争财:一九00年庚子之役,帝国主义军队攻占天津,到处焚杀掳掠,独元隆的仓库因在侯家后德厚里一住家院内,未受损失。社会秩序恢复后,市面货物奇缺,元隆即乘机复业,并独出心裁地做了一个大横幕,写上“慰问主顾大减价”几个字,招来顾客人山人海。元隆乘机利市三倍,捞回战时的损失,又创出名声。
一九一四年欧战前夕,英、俄货在天津市占主要地位。最受欢迎的是俄国的“不落色花布”和英国的“十八子市布”。元隆估计到一旦大战爆发,货源必断,因此马上从英商怡和、太古等洋行订到大量英货。果如所料,大战爆发后结汇时,英磅贬值,获得好处。又因战时洋货奇缺,价格飞腾,元隆捞到很大利润。据说,吃一厘股的小头目就可分到几千两银子,当然孙、胡两家更是腰缠万贯。从此,孙烺轩便与胡树屏又约有金、潘两家,合伙开了晋丰银号、元聚棉布庄、元裕棉布庄,专门经营英、日洋货。不但元隆声势加大,孙家名气也随着提高。
(三)发投机财:一九三四年,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实行法币制,开征所得税。在这一经济变动情况下,南方丝织工业一落千丈,福字牌股批洋绉由七两五一匹落到二两五。 当时,元隆派营业主任萧耀章驻上海采购,萧见硬币改纸币,认为物价应涨不应落,便作主买进五十万元的丝绸北运,并坚嘱总号只可零售,万勿批出。时孙烺轩、胡树屏早已去世。继任的经理胡翼轩恐有所失,便电萧停止进货,萧回电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胡翼轩不予汇款,而萧不但不听,反由沪借十万元外债买上丝货,再电胡说:“诸葛亮一生谨慎,我如有失,愿解职以谢。”果然不久,在新币制和恶税摧残下,南方丝厂全停,上海市面买不到成匹丝绸,原价八毛二分一尺的丝绸,到天津就可另卖三元八毛。元隆这一水买卖,又发了大财。
四)发“礼券”财: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以前,元隆已进入“黄金时代”,在当时的法租界四号路(现滨江道)设立分店,在英租界小白楼设有售货处,营业额日达八千元。其所以能这样发展,除有以上发财诀窍外,还自一九一九年开始发行一种吸收无息存款的所谓“红帖”,等于变相发行钞票。在红纸上写明某种衣料一件,下盖元隆号章,凭帖到店取货。此种“红帖”现卖现开,颇有销路。以后又改成铅印,附有五彩图案,名为“礼券”。为争取多销,又在礼券背面加印数格,主顾只要按券面价格付款开出,购货时零买整买均可。这样一来,不仅吸收了很多预付货款,充实了资金,而“礼券”如有遗失损毁,不能挂失,预收的贷款便由元隆吞没。
(五)发剥削财:从孙烺轩、胡树屏一直延续到继任的各经理人,对职工始终耍弄一套骗人把戏,他们仿牧师宣教办法,天天对职工喊“号内赚钱,肉肥汤也肥”,可是,职工们在饱尝他们的剥削后,愤然说:“肉肥汤掺水”。事实确是如此。元隆利润分配共分十七股,孙、胡两东家占去八股,四个经理占去五股,浮股头目占去三股,总计这少数人占去十六股,剩下一股分给职工。这种分法的不合理,姑且不谈,单说年底盘货,根本就没个定规。有时用三厘大秤压低盘货数,有时把十块钱一匹的“大五福”打成两扣,有时把七、八角一尺的罗纺也竟盘个毛八,七的,做大了厚成,剥削了职工。总之,号内赚多少钱,只有东家、经理明白,职工一概不准过问。可是.每当年终打馈送(赠送职工的一滴余沥)时,还要举行大典,设下香案,排列成队,听候点呼,每赠一人,经理总要说:“天赐福利,财源辐辏”,受赠人必须长揖一拜,口称“谢!谢!”。就在这样情况下,元隆东家们脑满肠肥,而职工们却是仅能糊口。
三、狡黠的竞争手法
元隆开业后,就遇到敦庆隆、谦祥益、瑞蚨祥、瑞林祥以及后起之秀华竹绸布店等劲敌与它栉比为邻,互相倾轧,都想扼死对方,发展自己。所以在经营作风上和竞争方法上各有巧妙不同,单就元隆说,就曾采用过以下方法:
(一)认钱不认人:敦庆隆东家纪卫瞻 (我大哥岳父家),他看到当时市面上棉纱庄获利优厚,也开设了个锦隆棉纱庄。但由于本小利薄,经营不善,不几年就亏累垮台,负债三万元。锦隆与敦庆隆是联号,外债不清,如债权人逼索,势必牵连敦庆隆声誉。纪决定求援于亲家孙仲凯,以便保住敦庆隆。可是,孙仲凯认钱不认人,纪卫瞻只好以北门东自有房契作抵向孙借款,这样一来,无异是敦庆隆向元隆认了输。不久,敦庆隆的生意更伤了元气,纪卫瞻被迫卖房,然而把房卖给他人又难得善价,寻思再三,只得覥颜再求孙家“杜绝留买” (即由接受以房契作押的孙家把房买下),这就更中了孙仲凯的下怀,因为他早想买纪家的房子。经过几番磋商,孙仲凯还装作勉为其难的样子,以借款数作为购价立了契,申请登记过户。正当此时,天津市市长萧振瀛大办皇会(抬天后宫娘娘像出巡),北马路恰是冲要干线,很多富商大贾、 中外富绅,都麇集于此观光。孙仲凯认为这又是打击敦隆庆、抬高元隆的好机会。便把新买房前脸所有敦隆庆的宣传广告全部摘下,换上元隆崭新招牌。纪卫瞻不甘心如此受欺压,认为房虽卖出,但过户手续尚未办完。于是,又派人把元隆招牌揭下。两方“短兵相接”,以至动武,最后经双方商谈,决定两家都不贴广告,一场风波暂告平息。可是,当孙家取得正式房契后,随即给敦庆隆一个极大难堪,巧妙地在新买的纪家的房子临街整面墙上贴出招租广告,把“招租”二字写得很小, 把“请到元隆接洽”六字写得特别大,意思是说,敦庆隆的房子已卖给元隆,欲租者请找它的新主人,借此奚落敦庆隆。
(二)巧妙宣传:元隆的宣传术,比别家高一筹。 天津《益世报》重要版面常被元隆包下, “天津元隆号,货全价公道”十个大字横贯全版。从天津到北京铁路沿线各站全涂有元隆广告。一出北京东站,最冲要的正阳门东西两面也全被元隆广告占据。元隆知道各大戏院是人群汇集的地方,便不惜重资对戏院赠送绣花“守旧” (戏台使用的幔帐、桌围、椅靠等),图案花样是元隆的广告。每届春夏两季,元隆的三个门市部照例搞两次“大减价”、“大甩卖”。每次“减价”之外,还要兼施赠扇子、肥皂等小惠。如买大衣,另赠刷子。每逢旧历年关,专制一种随货赠送的红绫小灯笼,绘有“恭贺新禧”金字,题“元隆号敬赠”字样,颇为儿童们所喜爱。因此,许多顾客为了得盏小灯笼,都去元隆买布匹,从而扩大了年关的营业额。
(三)专用商标:元隆在其经营的色布中,专备一种印有“园龙”商标的所谓“本牌”色布。这种布的底子布较好,由德元成染厂专门用人工缸染加工,颜色真,不拉长,耐穿用,深受城乡劳动人民欢迎,但售价却高出一般色布甚多。
(四)招待分等级: 元隆大门外经常站着一个招待员,殷勤接待顾客。进了店门,迎面挂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两块招牌。第一柜是棉布,在这里买货的都是一般顾客,采用一般招待办法,不过“请坐”、 “喝茶”。再向里走,就是另一个情况,玻璃柜橱,呢绒绸缎,琳啷满目。这里的照料员的眼光特别犀利,顾客一到,便能测知其购买力大小。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招待等级,有的沏好茶,敬“炮台” (英国烟),有的给“大前门”,最次也是“红锡包”。真是大量购货者,还可能飨以精细糕点或挽留用餐。
(五)特殊手段:元隆为作有钱人家的生意,专门培养一批“走街”。他们熟悉富商、巨贾、官僚、政客、军阀、寓公的家底:谁家分几支,每支有多少房头,几位小姐,几个少爷,家庭主要人员的生日,小孩的满月,以及婚、丧、嫁、娶都了如指掌,准时送货上门。元隆为了兜揽这些大户生意,一是立“摺子”,三节算帐,二是适应季节送上货样。据估计,当时立“摺子”的大户约有一千二百多户,这些大户的婚丧喜庆大事,所需布匹绸缎,大多由元隆包揽。元隆对这些大公馆的帐房也都加意应酬,用年节送礼、买货抹零、来号时留饭等办法进行贿赂,以便从内部给予照应。对大公馆的看门人、佣人也要年节送使费,遇有大宗生意时,另给回佣。
(六)扩大经营:一九二七年以后,元隆进入极盛时期,在绸布之外,又增添百货柜,举凡毯子、袜子、绒衣、汗衫以至日常生活用品等等,无不俱备。为了多做生意,将妇女旗袍沿边用的各色斜软缎以及裱字画用的绫绻开另出售,这便招来了更多的主顾。那时,天津富有人家男婚女嫁,不用元隆的东西就不够“排场”。
(七)弄虚作假: 元隆经营初期,在日本大阪设有驻庄, 日货恒占进货额70%。“五四”运动后,国人抵制日货运动风起云涌,元隆不但不积极参与,反而乘势投机,将日货藏起不卖,或把日本牌号改成西洋牌号,有时则把日本白布染成各种色布,混淆国人视线,藉保本身利润。一九二九年, 日本帝国主义阻挠北伐,造成济南惨案,全国抵制日货声浪又起,元隆即乘机钻空子,打出“提倡国货”的招牌,宣传“做丝绸大褂不要工钱”,并为此独出心裁地在门前建起一座高一丈三尺的寒暑表大模型,把销售大褂的件数做为度数,每天按数填升。其实那些丝绸都是滞销品,长期积压了资金,这一来,既做了宣传,又做了生意,赚了钱。
四、结上压下,两套手法
元降在解放前,几经改朝换代,但总能保持平静无事,原因得力于对外能勾结拉拢,对内善于统治职工。
(一)勾结官府:在清朝包做军活,有各大军头撑腰。进入民国后,孙烺轩和胡树屏又结识下不少新权贵。我家与直隶省警察厅长杨以德结为亲戚,依仗杨的势力,气焰嚣张。如天津刚有无线电广播时,元隆首先在门前装上扩音器,从早到晚广播,吸引无数听众,拥挤不堪。左近瑞蚨祥感到干扰营业,报请警局制上,可是警察厅长不仅不制止,反而亲临现场代元隆维持秩序,瑞蚨祥只好忍气吞声。
孙烺轩、胡树屏死后,对外联络由孙仲凯接替。他为了拉拢应酬各界,不惜一掷千金,把妓院桂花班作为交际大本营,又在英租界达文里设有小公馆,请客宴会,酒食争逐,连法领事馆人员都是他的座上客。因此,遇到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在日本占领期间,天津用煤紧张,元隆竟能通过私人偷买了北宁铁路局的用煤。孙仲凯与北京伪税署张少姜、天津伪税务局长范兴伯拉上关系,凡纳税查帐都对元隆有特殊关照。有一次,伪税署派员到津查几家帐目,别家都是诚惶诚恐,独元隆泰然自若,提出几本帐,略事应付,即告完事。
(二)统治职工:元隆从来没有成文的店规制度,却有一套巧妙统治手法,大致可分为驾驭和监督两个方面。在孙烺轩、胡树屏共同管理时,孙充好人,胡当坏人,采用两面手法驾驭职工。孙烺轩死后,胡树屏请了两个领东经理李子滨与王子坡。这两个人很会演双簧,李当前睑,王当后脸,挖尽心思欺骗、统治职工。李子滨一向主张“职工管得顺不顺,关系到买卖好不好。”当职工们被李子滨骂一顿或职工对他的欺压有所反抗时,王子坡就出头转圜,一面假惺惺地指责李子滨不对,一面散布“找个事不容易,携家带口吃饭要紧”,用以威胁职工,俯首贴耳。对年老多病的职工则从不多费唇舌,借口解雇就是。
元隆的资本家用严酷的考勤手段统治职工。每天朦朦亮,头目人就吆喝着“叫起儿”,老少职工统统起床。在绸布业中,以元隆开门最早,因估衣街一带早市很盛,元隆要作这水买卖,就让职工牺牲休息时间。特别是学徒工更得早起,整天不许坐下,直到顾客散尽才能休息。他们唯一偷休办法,就是到厕所蹲一会儿。可是马少臣当领东经理时,连这点偷闲都不许,他警告说:“我是门里出身,眼里揉不进沙子。”他有时直接去厕所抓人,有时故意在厕所外面咳嗽,把人赶走。另外,元隆规定除学徒外,职工每人每月有四十八小时公假,超过公假即算请假。请假要写请假单,经头目人核批,登入考勤簿。业务忙时,中午请一小时假按两小时计算,中午以前较闲,就一顶一,夜间则一小时算半小时。凡超过公假,不论病假、事假均要按时扣工资,故职工们只好小病不休,大病挺着干。业务上的监督更为严厉,顾客进了门,就不能叫他空着手走;如发现这种情况,售货员即须检查原因。售货员卖货,哪怕是一寸布,也得经头目人验货、核单、盖章放行。
五、分崩离析的结局
元隆底子厚、牌子老,直到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前,营业始终未衰。但“七七”事变后,日寇占了天津,便逐步走向下坡,原因是时局不稳,币值日荒,工商凋敝,物品卖出易,买进难,眼见库存量日减,买卖不大好作。元隆为策安全,便大买不动产,在上海买妥丰盛里、瑞华坊、花园村三大片房产。在津买了永安饭店(今新闻图片社址)、恒和西里和吉祥里全部房产,共花一百五十余万元(伪联币),这对营业资金周转不无影响。更重要的是在太平洋战争后,日寇几次“强化治安”,对棉布业的统治更加残暴,天津各大纱厂产销几乎全被控制,敌伪棉布组合加强掠夺和统制,纱厂停工,货源中断。朝限价、夕查货,库存大减,物价暴涨。孙、胡两家见此情形,也都大伸其手,竞相从元隆赊货,其结果更促使元隆变成一个空壳。过去货资充沛时,元隆的货架布匹都是竖摆,此时为勉强装璜门面,多占面积,只好横摆。原来的绸缎,每简 (卷在圆筒上)非常厚实,此时仅在筒外面附上一层外皮,特别是到一九四八年国民党发行金圆券后,连这层薄皮都被抢购一空。业务一落千丈,有坐吃山空之虞,不得不把职工由三百多人减少到八十来人,依靠银钱业贷款苦撑局面。三个门市部只剩下估衣街一个门市部,苟延残喘维持到天津解放。
“庆修堂孙”的结局也酷似元隆。孙熄轩在世时,虽发了大财,持家还很严谨,他始终住在北马路毛家胡同旧式四合瓦房里。在他死后,后辈便以庆修堂名义,前后开了许多买卖,如钱业就有晋丰、祥生、庆益三个银号;棉纱棉布庄计有元聚、元裕、庆生等号;另外对瓷器店、面粉厂、织布厂方面也有投资,利润滚滚而来,生活上便都大肆挥霍。我叔孙仲凯到处蓄妓纳妾。我哥孙诚哉好讲排场,一九三三年买进的楼房本有八成新(现和平区委所在地),他嫌不够局面,又重新拆盖,客厅、厨房都中西两套。在中式客厅里,力求古色古香,特从北京搜买了几件清宫里的家俱,做为陈设。我看他们都那样阔绰,也不甘示弱,在二十多岁就买上流线型汽车,弟兄们也争着花钱,百般铺张浪费。全家总共四十口人,竟占房三百余间。上下男女佣人比我全家人还多。更为豪华浪费的是婚丧大事,单就丧事说,我祖母、父亲死时,杠要分大小,先用三十二人小杠把灵柩从内宅抬出,再用六十四人大杠抬往自设茔地“逸安别墅”暂厝。所有棺罩、旗罗伞扇都由上海定制苏绣,送灵执事达一千余人。大部分冥用器俱,多用绫绢制成,认为这样才够“排场。”
大约是一九四一年,日本宪兵队突然闯入我家进行搜查,硬说藏有黄金。当时日寇实行“强化治安”,存储硬币均属犯法。我母亲慑于日寇暴力威胁,承认在澡盆下埋有白银,被日寇宪兵起走一万五千元现洋,但白银下边还有百两黄金未被发现。我想失财事小,“违法”事大,当即请我叔孙仲凯通过伪警局特高科长徐树强的关系,把全部现洋作为向“皇军”献礼,还得了一纸奖状,了结此事。
到一九四八年,“庆修堂孙”很象一局残棋,空撑着架子。大厨房开不出饭来,一天蒸两顿玉米面枣窝头,私蓄厚的便去下馆。最后实在无法维持,于一九四八年年底,析居分灶。从此,“庆修堂孙”便宣告解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