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人近视的所有知识。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明中后期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传进中国的,当时只有皇宫贵族才能享用。中国人自己制造眼镜是从清朝初年开始的,孙云球是明朝末年的吴江县人,出生在崇祯三年(1630年),年轻的时候就不喜欢科举考试,而热衷于科学研究,他尤其喜欢在机械制造和测量数学方面下功夫,后来,孙云球又专门从事光学仪器的研制。 那个年代,还没有架设在鼻梁上的眼镜,只有拿在手中的“一片镜”,俗称“单照镜”。明末姑苏四大才子之一的“祝允明”(祝枝山)就因高度近视,常用单照镜“借光”。孙云球看到许多人由于视力不佳,做事不便,便暗下决心,要研制一种可以架在鼻梁上的眼镜片。 当时,从国外传入的眼镜都是用玻璃磨制的。孙云球从宋朝人研究“眼镜”的往事中得到启发,决定采用水晶作为镜片的原料,进行手工磨制。经过多次试验,孙云球终于掌握了磨片对光的制镜技术,他磨制出了适于60岁以上的老人使用的老花镜,以及适于40岁以上的人使用的少花镜,还有望远镜、近光镜等眼镜品种,让需要者能根据视力的不同而佩戴眼镜,达到清楚视物的效果。 孙云球不但依据不同视力缺陷磨制出各种度数的镜片,而且对眼镜的外观形状也进行了较大的改进,使原来只能手拿的单镜片眼镜发展到可以架在鼻梁上的带眼镜腿的双镜片眼镜。 孙云球制造的眼镜在当时轰动全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并被广泛使用。 除了制造眼镜,孙云球还把磨制成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组合在一起,在我国最早制成了望远镜,当时,望远镜被称为“千里镜”。 孙云球还创制了“存目镜(放大镜)”,可以拿在手里看清极细小的东西,以及“察微镜”(显微镜),由放大镜和其他镜子组合而成,能化小为大,明察秋毫。他研制出的“万花镜”(也称“百花镜”)能化一物为数十、数百;“幻容镜”(类似现在的“哈哈镜”)则能产生令人面目巨变、啼笑皆非的影像。 另外,孙云球还研制出“放光镜”,这是探照灯一类的装置,以凹面镜放大光源后作为反光镜,使光线向一个方向反射,比1779年俄罗斯人库里宾将反光镜放在光源后面制成的“探照灯”早100多年。孙云球还制成了“自然晷”(一种古老的时钟),判定时间十分准确,并且创制了“夜明镜”、“夕阳镜”、“放光镜”、“多面镜”、“鸳鸯镜”、“半镜”、“火镜”等。 后来,孙云球将自己的制镜经验写成了一部书,名叫《镜史》,此书刊行时,他请自己的母亲写序,感激母亲对他的培育之恩。《镜史》系统地阐述了制镜的历史、原理和方法。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将孙云球的创造发明及其成就写进了他的专著中。 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孙云球去世,但是,他的伟大发明创造以及他写的《镜史》一书,成了人类历史上难以磨灭的记忆,世代流传。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的眼镜:靉靆 据说,欧洲的眼镜是由意大利比萨城一个玻璃工创制的,时间在1286年之后不久。为了挣钱,他一直将他的制作方法秘而不宣。早期的这种眼镜,是将镜片装在可折叠木框或金属框裏,镜框可以开合。配戴时夹在鼻子上,不用时,将其折叠,置於镜盒裏。作於1380年的教皇保罗画像中,保罗所戴的正是这种眼镜。 早期的眼镜都是老花镜,也就是远视者所用的凸透镜。到16世纪中叶,才有近视者用的凹透镜。 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明人绘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中有观看杂耍把戏的闹市场面,其中一位老者戴一副眼镜,坐在挂有“兑换金珠”招牌的金店门口。这副眼镜跟保罗教皇所戴的一样,都是夹在鼻梁上的夹鼻镜,既没有挂於耳朵上的两条腿,也没有用丝线联结、系於脑后。 眼镜是西方文明的产物,也是最早传入中国的光学器具。从文字记载来看,眼镜传入中国是在15世纪初的事。明代张宁在其著述中提到他见过的两副眼镜,张宁是1454年进士。与此同时,罗懋登在16世纪末著《三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一书的第五十回写道:永乐八年(1410年),满剌加国王朝贡“靉靆十枚”,因此,可以说,眼镜传入中国已有600年的历史了。这些记载与《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的绘画相互印证,表明早期欧洲的眼镜曾通过海路或西北地区的陆路传入中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