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的练习:
1、呼气注意心窝部。
练功准备就绪,即微合双眼,先注视鼻尖片刻,接着闭目内视心窝部,耳听呼吸,勿使有声。意念随每次呼气自喉部下达心窝部,尽可能逐渐放慢、放长,每次呼气的时间,以每分钟呼8-12次为宜。吸气时任其自然,无念无识。
练功时若有杂念,要用数息法制之:只须数呼气之数,从1-10,再回头从1-10,反复进行,杂念平息,即不必数息。本步练功时间每日3次,每次20分钟。尽可能固定每日练功时间,易于形成条件反射。若不能固定时间者,则每日早、中、晚3次不可缺。
练功约3-5日,便自觉心窝部有沉重感,至10日左右心窝部有温热感,即告第一步完成,为第二步奠定了基础。炼本步期间,无练功基础者,可能出现头昏,腰酸背痛,呼吸不自然,舌抵上腭不习惯等。
这些是初练时的生疏现象,只要坚持按要求去练,便会逐渐纯熟,各种不自然现象渐会消失。在练本步过程中,一般脾胃虚寒、食欲欠佳、精神不振者,可渐增食欲,精神日振。
2、意息相随丹田趋。当第一步功法练至每次呼气自觉心窝部发热时,即可意息相随,于每次呼气时,以意引心窝之热气流逐渐向下延伸,一步步趋向丹田(小腹内)。但必须注意轻松自然,不可过分用意和操之过急。
如此每日练功3次,每次半小时左右,约10天左右,即可于每次呼气时出现一股热流下达丹田的感觉。此时可出现小腹中汩汩有声,矢气增多,食欲增进,大小便异常者渐趋正常。
3、调息凝神守丹田。
接上步,当每次呼气皆有热流下沉丹田,丹田温暖发热后,即把呼吸有意无意地止于丹田,即意守丹田,不必过分注意呼气。每日练功3次,每次40分钟左右。本步锻炼时间约需40天左右,即可感到丹田内形成一个“气团”。
随着功夫的积累,气团逐渐增大,小腹充实饱满有力,有时会出现阴部作痒,会阴跳动,肾区及四肢发热等,这些现象或感觉可因人而异。一般患有失眠、阳痿、月经不调、二便异常者渐可明显好转。
4、通督勿忘复勿助。
当丹田真气充实到一定的程度,即会沿脊柱上行。此时,意念须随之上行而不为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勿忘);当其止于某处不复上行,甚或有所退下时,也不要用意向上导引(勿助)。
因为上行之快慢完全取决于丹田中真气充实的程度,丹田越充实,上行的力量越大,速度越快;反之则上行中止,甚或倒退。当上行至脑后“玉枕关”,屡屡欲上难通过时,可用内视头顶法,一般即可冲过玉枕关。本步是关键的一步。
每日练功次数可适当增加至4-5次,每次需1小时左右。一般在一周之内,气流即可冲过“玉枕关”。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快者一下子就可通过,力量也很猛;其次者须数次;慢者需数天;个别人可因特殊情况而久久难以通过。
练本步过程中,可出现项背强急,头如紧箍等情况,是冲关通督之前兆,不可疑虑放松;通关后(尾闾、夹脊、玉枕)自然轻松愉快。通关后呼气时热流直下丹田,吸气时热流沿脊而上过头顶至口腔,形成任督循环(即“小周天”)。
至此境界,凡患有头晕、耳鸣、失眠健忘、性欲低下、月经不调、心悸气短、精神恍惚等病证者,皆可明显改善,长期坚持可望康复。无病者亦可致身轻体捷,精力充沛。
5、元神蓄力育生机。
任督循环形成后,一般仍意守下丹田,同时其他经脉也可相继开通。如头顶出现动力,可改守上丹田(脑中),可以灵活掌握。练功时间仍每日3次,每次一小时左右。
此期间,会出现头皮奇痒,舌尖颤麻,全身如有电流乱窜,皮肤麻痒如有蚁爬,眉心、鼻梁紧张,环头拘紧等反应,亦因人而异,不必害怕,也不要追求,约一月后各种动象渐会自然平息。此后各种慢性病皆可明显好转或痊愈。
动功的练习:
1、人树双修
找一棵大树距离约30公分,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宽,双手抱树状。意想树的白色气体吸入左臂外侧过背从右臂外侧呼吸入树,吸呼配合,和树组成闭合循环气场,36次为阳数。再从左手臂内侧吸入树气场进胸,右手臂呼吸入树,循环24次为阴数。
2、两手抱树上下移动9次,测树气场,体验树高端、低端不同气场。经过一段时间熟练,明显感觉树高端低端,由于密度差异,出现不同气感。
这样久之熟练,大大提高了两手掌测气灵敏度。可以有手测感各个脏腑的病灶,用自己强大的气场为人治病,给患者带来福音。站立树前约50公分,吸气意想白色气体,进入肺部停留少许时,呼出,呼吸36次。
3、两臂曲肘下冲9次,曲肘左右冲9次。然后弯腿左转18次,右转18次结束。这一动功利用树的强大气场,纳树补己。增加练者的五脏六腑功能,调节内分沁系统免疾功能,取得不可估量的效果。
分类:
1、以静为主
静立、静坐或静卧,使精神集中,并且用特殊的方式进行呼吸,促进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功能。
2、以动为主,一般用柔和的运动、按跷等方法,坚持经常锻炼以增强体质。
联系方法和效果区别很大, 但是其核心点 就是入静 精神集中, 这样自然 就会产生气感了 固定人称气功 为 “炁功” 就是说 没有的意思,无 气功一词最解放后 才改名的, 你如果想入门 只要没事时 锻炼 集中精神 就可以了, 如果精神集中了 那样气功 自然就入门了 随便选个功法 就可以出功夫了
朋友你想学哪种啊,要是我会的可以帮你。虽然不敢说把你教成高高手,但是不会让你练功跑偏,走火入魔。
你会哪种啊?我想学道家内丹功
静功和动功分别有很多种类,不管哪一类都有练习方法,要怎样练就得掌握好练法,最好有师指导。自练往往多走弯路,也有较高的风险。
2012-05-18 · 知道合伙人艺术行家
动功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1.自我按摩拍打类:即自我按摩多指按摩保健功。此功是通过自己用简单的按摩手法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按摩活动,以达到保健康复的目的。如手擦涌泉穴可以降低血压,指弹后脑(即鸣天鼓)可对耳鸣等症有康复效果。自我拍打多指经络脏腑拍打法,有按经络循行路线上下来回拍打的,也有按相应于脏腑的体表部位反复拍打的,拍打可以疏通经络,调和脏腑。
2.自我运动类:以肢体导引运动为主的功法,一般所说的动功即指此而言。根据动功的不同形式和作用,又可分为套式动功、段式动功、仿生动功、太极动功、武术动功等。
套式动功一般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功法中的动功部分,动作连贯,一气呵成,锻炼时要从头至尾做完一个套路,如健身气功•易筋经功法套路。
段式动功的特点是动作不连贯,可随时取舍。如习练健身气功•六字诀、八段锦时,可选做其中的一势或几势动作即可。
仿生动功的起源较早,如华佗五禽戏,就是古代仿生动功的代表。
太极动功是气功与太极拳相结合的动功形式,既有功夫,又有韵味。
武术动功对用意要求不高,把武当、少林等武术动作引入气功锻炼中,运动幅度大,力量强,可作防卫和技击用。
二、动功的特点
1.动功锻炼是“动中求静”:动功的外在表现是运动,运动必须用力,动功要求练功时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动中求静,锻炼筋骨,健运气血。因此可以说是动功是以动为主,动中练静的功法。
2.动功是点与面的结合:动功锻炼粗看似仅对某个局部的活动,其实通过局部的锻炼,增强了全身的机能。从运动的观点看,局部运动又是在全身整体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局部的活动同样可以影响到全身的机能变化。因此,动功锻炼是局部和整体的统一,点与面的结合。
3.动功具有身心并调作用:动功能加强骨骼、肌肉的生理功效,可使肌纤维变粗,骨骼肌群发达,肌肉酶系统活力提高,三磷酸腺苷增多,有助于改善和提高肌肉的收缩功能。动功还能够使骨骼、关节活动加强,血液循环加快,物质代谢改善,对防止骨骼细胞老化,保护关节面的光滑有一定的效果。此外,动功对心血管系、呼吸、消化、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等,均有积极的生理意义。由于动功锻炼是动与静、点与面的结合,所以具有生理影响心理及心理影响生理的双向互动作用。实践也证明,动功可以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心理效应,具有身心并调的良好作用。
三、肢体运动的要领
气功锻炼强调三调,即调身、调心、调息。动功锻炼也不例外,但其侧重点不同,动功更注重调身的锻炼,并主要体现在肢体运动上。古人认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足见古人对肢体导引动功的重视程度,历代相传的众多的动功功法,也可说明这一点。肢体运动的形式很多,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的“养生导引方”,《太清导引养生经》所载诸法,宋代张君房辑录的《古仙导引按摩法》,已说明了导引动作组成的基本规律是上下、左右、内外、前后的对称运动。动功中的肢体运动,形似复杂,实际上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上肢的运动,有上举和下按、外旋和内收、前伸和后展、左冲和右开等形式,手掌有朝天、朝下、朝内、朝外等,五指或松开,或四指并拢留出虎口,或拇指裹入弯曲的四指之内成空拳状,或中、食指伸直而其余三指相抱成剑指状等。肢体的运动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只要掌握要领,就能在动功锻炼中取得成功。肢体运动的要领,可用松、圆、柔、和、正、匀六字来概括,其具体内容如下。
1.松:即放松舒展。做动功时要精神放松,全身肌肉放松,各个关节放松,在进行肢体运动时,要同时体会运动着的肢体放松。
2.圆:即运动圆活。动功的每一个动作,实际上是圆运动,切忌直线伸展或曲折运动,尤其是关节、肌肉的每个动作,都要做弧形的圆活屈伸。
3.柔:即柔软有力。每个大的关节运动,要像蛇行那样,既柔软,又有一定的力度。肘、臂、腿等也一样,腕、指、脊、颈的活动,要轻柔大方。
4.和:即轻盈灵活。动作宜轻,有虚有实,上虚下实,对某些动作不可死搬硬练,可取其中的一招一式加以灵活运用。
5.正:即端正稳定。姿势要端正,躯体要保持腰脊中正,以腰为枢轴,引动上肢、下肢及躯体,这样动功的招式就显得稳定。
6.匀:即均匀对称。要求肢体运动的速度要缓,要匀,有一种优美的节奏感。所谓对称,是指动作的协调性和平衡性,不管平行运动还是旋转运动,都要注意肢体的对称和平衡。
四、意念和呼吸的运用
动功也要调整意念。在练功时,要求大脑安静,动作与意念相结合,即在运动过程中,必须把思想集中到动作上去,默念与记忆每一个动作的操作方法及次数,有助于动作与意念的结合。在熟练掌握动功的动作后,就要进行意守腹部丹田的训练,以丹田之气的升降收放,来控制动作。因此,练功时要凝神聚气,思想内收,双目内视,意守丹田,神与体合。若心散意乱,气不内聚,那么肢体运动是很难发动的。
动功中的呼吸调整,即动功中的呼吸锻炼,其形式有自然呼吸、鼻吸鼻呼、鼻吸口呼等数种,当然也有用腹式呼吸的,或顺或逆都有。做动功时,有的不强调呼吸锻炼,认为顺其自然即可;有的则要求自然配合,即在动作中呼吸与动作相相适应;有的则重视配合呼吸,如双手上举时吸气,下降时呼气等。动功中一般要求呼吸柔和、自然、通顺,切忌憋气,并要气息相随,每一呼吸所相伴的动作,应开阖相应,升降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