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我看一下,这份乙肝两对半化验单怎么看,最好有详细说明!
患者信息:男24岁广西河池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等):我在半年前的一次体检中意外的发现了乙肝两对半不正常,当时是发现有乙肝抗原和乙肝抗体,但是医生告诉我没有什么问题...
患者信息:男 24岁 广西 河池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等):
我在半年前的一次体检中意外的发现了乙肝两对半不正常,当时是发现有乙肝抗原和乙肝抗体,但是医生告诉我没有什么问题的,只是乙肝携带而已,但是我自己不放心,怀疑是医生诊断有误,就到同一个医院复查,复查结果居然是我的乙肝抗体正常,但是却出现肝损坏,然而怎样的结果更加让我不放心,因此,我在今年5月份,到它的上级医院进行复查,然而复查结果却发现我的乙肝抗原,乙肝抗体,和HBV DNA不正常,请问,这到底是不是乙肝,如果是,能不能给我最详细的解答呢?这个是我的生化化验单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请问,这到底是不是乙肝,如果是,能不能给我最详细的解答呢?
曾经治疗情况及是否有过敏、遗传病史:
没有治疗 展开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等):
我在半年前的一次体检中意外的发现了乙肝两对半不正常,当时是发现有乙肝抗原和乙肝抗体,但是医生告诉我没有什么问题的,只是乙肝携带而已,但是我自己不放心,怀疑是医生诊断有误,就到同一个医院复查,复查结果居然是我的乙肝抗体正常,但是却出现肝损坏,然而怎样的结果更加让我不放心,因此,我在今年5月份,到它的上级医院进行复查,然而复查结果却发现我的乙肝抗原,乙肝抗体,和HBV DNA不正常,请问,这到底是不是乙肝,如果是,能不能给我最详细的解答呢?这个是我的生化化验单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请问,这到底是不是乙肝,如果是,能不能给我最详细的解答呢?
曾经治疗情况及是否有过敏、遗传病史:
没有治疗 展开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乙型病毒性肝炎
百科名片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
西医学名: 乙型病毒性肝炎
所属科室: 内科 - 消化内科
发病部位: 肝脏
主要症状: 不同类型症状不同
主要病因: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传染性: 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等
疾病介绍
疾病分类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疾病治疗
饮食注意
专家观点
疾病介绍
乙型肝炎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性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肝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HCC)。 我国于2006年进行的乙型肝炎流行病毒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9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2000多万。 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史等)、母婴传播及性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也有一定比例,如纹身、扎耳洞、内窥镜检查等,血液制品现已严格控制,传播可能性大大减少,不规范输血及血制品时才有发生。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也不容忽视。随着乙肝疫苗在新生儿中的大力推广,及其它母婴阻断措施的实施,母婴传播得到极大控制。目前HBV-DNA阳性母亲分娩约有百分之九十通过干预成功阻断母婴垂直传播。HBV感染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共用电脑等办公用品)、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及拥抱、握手、共用厕所等不会感染HBV。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乙肝能经吸血昆虫,如蚊虫、臭虫叮咬传播。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时的年龄是致乙肝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产期(即母亲怀孕后至婴儿娩出42天内)和婴幼儿期感染HBV中,分别有90%和25%~30%发展为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婴幼儿期感染乙肝后变为慢乙肝,其自然史一般分为4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复制期和再活动期,各期特点为:①免疫耐受期:血清HBsAg、HBeAg、抗HBC三者阳性(即大三阳),HBV-DNA病毒载量高,但肝功能正常,肝脏组织学检查未见明显肝损害,此期可维持数年甚至数十年。②免疫清除期:此期血清可以是HBsAg、HBeAg、抗HBC(大三阳),也可以是HBsAg、抗HBe、抗HBC(小三阳),病毒定量检测(HBV-DNA)一般大于2000IU/ml(相当于104copies/ml),伴有肝功反复异常(如ALT持续或间歇升高),肝组织学中度或严重坏死、肝纤维化等,反复或严重的肝损害可导致肝硬化或肝衰竭。③非活动复制期:表现为HBsAg、抗HBe、抗HBC(小三阳),HBV-DNA低于检测下限,肝功正常,肝组织学无损害或有轻微损害,这标志着乙肝在机体内获得机体免疫系统的控制,此期患者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大大减少。④再活动期:某些处于非活动期的患者在一些诱因下可再次出现肝炎活动复发,表现为DNA阳转,肝功异常,病情加重等,这些诱因包括劳累、免疫力下降,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等等,尤其是那些“小三阳”但HBV-DNA仍然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容易反复出现肝炎发作,疾病进展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HCC(原发性肝癌)。
疾病分类
1、按病程长短分类,乙肝可分为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判断是急性还是慢性乙型肝炎在临床诊治中十分重要,二者的治疗原则不同,预后也有很大差异,有时为了区别是急慢性肝炎,往往通过肝穿病理检查来判定。急性乙型肝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常常不需要抗病毒治疗,患者血液中HBsAg(+)持续时间低于6个月,6个月内乙型肝炎病毒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HBsAg阴转,可遗留感染过HBV的血清学标志:HBe、抗HBe及抗HBS三个抗体阳性,但某些患者抗HBS出现时间较晚,低度也可能不高。急性乙型肝炎的关键特点是半年内HBsAg阴转。而慢性乙型肝炎如一言以蔽之就是HBV存在于机体内超过6个月。 2、按病情轻重分类,可分为乙肝携带者、活动性乙型肝炎、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其中乙肝携带者分慢性HBV-DNA携带者(大三阳,DNA定量高水平但肝功正常处于免疫耐受状态的患者)、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小三阳,HBV-DNA低于检测下限,肝功正常);活动性乙型肝炎又分为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和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又分为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重型肝炎又可分为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 3、按有无出现黄疸(即按症状特点),可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该分型多针对于急性乙型肝炎,即急性黄疸型乙肝和急性无黄疸型乙肝。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感染乙型肝炎的病毒后必然会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从而产生不同的血清免疫学标志物,目前认为乙肝的发病机制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密切相关,尤其是体内的细胞免疫应答,而机体的年龄特点决定机体的免疫系统成熟程度,婴幼儿免疫系统处于一个发展过程,此时清除病毒能力差,因此容易发生免疫时受而慢性化,而成人免疫系统发育完整,很容易在短期内进行免疫清除,因而表现为急性乙型肝炎,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完全免疫耐受,HBV基因突变逃避免疫清除等情况时,亦可导致慢性肝炎,而当机体处于超敏反应,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并激活补休系统时,以及在大量炎症因子参与下,可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即发生重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侵犯肝细胞,在肝细胞内定居复制,因此对于乙肝患者发病时常常表现为肝功能异常,乙型肝炎的肝外损伤主要由免疫复合物引起,如急性乙肝可以致血清样病变是因为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和关节腔滑膜并激活补体所致,而慢性乙型肝炎时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导致膜性肾小球肾炎伴发肾病综合征,临床叫肝肾综合征。[1]
临床表现
1、急性乙型肝炎:可表现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可有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黄如茶水样等等,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区压痛及叩痛等,而急性无黄疸型多较隐匿,症状轻,似有轻度乏力、纳差、恶心等不适,恢复较快,常常体检化验时才被发现。 2、慢性乙型肝炎:根据病情可分为轻、中、重三种。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部分病例症状、体征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3、重型肝炎: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 4、淤胆型肝炎:黄疸持续不退大于3周,称为淤胆型肝炎。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又称为毛细胆管炎型肝炎。慢性淤胆型肝炎常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不易消退,常伴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升高,,, 。
百科名片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
西医学名: 乙型病毒性肝炎
所属科室: 内科 - 消化内科
发病部位: 肝脏
主要症状: 不同类型症状不同
主要病因: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传染性: 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等
疾病介绍
疾病分类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临床表现
疾病治疗
饮食注意
专家观点
疾病介绍
乙型肝炎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性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肝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HCC)。 我国于2006年进行的乙型肝炎流行病毒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9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有症状需要治疗的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2000多万。 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史等)、母婴传播及性传播,皮肤粘膜破损传播也有一定比例,如纹身、扎耳洞、内窥镜检查等,血液制品现已严格控制,传播可能性大大减少,不规范输血及血制品时才有发生。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也不容忽视。随着乙肝疫苗在新生儿中的大力推广,及其它母婴阻断措施的实施,母婴传播得到极大控制。目前HBV-DNA阳性母亲分娩约有百分之九十通过干预成功阻断母婴垂直传播。HBV感染不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共用电脑等办公用品)、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及拥抱、握手、共用厕所等不会感染HBV。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乙肝能经吸血昆虫,如蚊虫、臭虫叮咬传播。 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时的年龄是致乙肝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产期(即母亲怀孕后至婴儿娩出42天内)和婴幼儿期感染HBV中,分别有90%和25%~30%发展为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感染仅有5%~10%发展为慢性感染,婴幼儿期感染乙肝后变为慢乙肝,其自然史一般分为4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非活动复制期和再活动期,各期特点为:①免疫耐受期:血清HBsAg、HBeAg、抗HBC三者阳性(即大三阳),HBV-DNA病毒载量高,但肝功能正常,肝脏组织学检查未见明显肝损害,此期可维持数年甚至数十年。②免疫清除期:此期血清可以是HBsAg、HBeAg、抗HBC(大三阳),也可以是HBsAg、抗HBe、抗HBC(小三阳),病毒定量检测(HBV-DNA)一般大于2000IU/ml(相当于104copies/ml),伴有肝功反复异常(如ALT持续或间歇升高),肝组织学中度或严重坏死、肝纤维化等,反复或严重的肝损害可导致肝硬化或肝衰竭。③非活动复制期:表现为HBsAg、抗HBe、抗HBC(小三阳),HBV-DNA低于检测下限,肝功正常,肝组织学无损害或有轻微损害,这标志着乙肝在机体内获得机体免疫系统的控制,此期患者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大大减少。④再活动期:某些处于非活动期的患者在一些诱因下可再次出现肝炎活动复发,表现为DNA阳转,肝功异常,病情加重等,这些诱因包括劳累、免疫力下降,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等等,尤其是那些“小三阳”但HBV-DNA仍然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容易反复出现肝炎发作,疾病进展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HCC(原发性肝癌)。
疾病分类
1、按病程长短分类,乙肝可分为急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判断是急性还是慢性乙型肝炎在临床诊治中十分重要,二者的治疗原则不同,预后也有很大差异,有时为了区别是急慢性肝炎,往往通过肝穿病理检查来判定。急性乙型肝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常常不需要抗病毒治疗,患者血液中HBsAg(+)持续时间低于6个月,6个月内乙型肝炎病毒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HBsAg阴转,可遗留感染过HBV的血清学标志:HBe、抗HBe及抗HBS三个抗体阳性,但某些患者抗HBS出现时间较晚,低度也可能不高。急性乙型肝炎的关键特点是半年内HBsAg阴转。而慢性乙型肝炎如一言以蔽之就是HBV存在于机体内超过6个月。 2、按病情轻重分类,可分为乙肝携带者、活动性乙型肝炎、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其中乙肝携带者分慢性HBV-DNA携带者(大三阳,DNA定量高水平但肝功正常处于免疫耐受状态的患者)、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小三阳,HBV-DNA低于检测下限,肝功正常);活动性乙型肝炎又分为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和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又分为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重型肝炎又可分为急性重型、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 3、按有无出现黄疸(即按症状特点),可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该分型多针对于急性乙型肝炎,即急性黄疸型乙肝和急性无黄疸型乙肝。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感染乙型肝炎的病毒后必然会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从而产生不同的血清免疫学标志物,目前认为乙肝的发病机制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密切相关,尤其是体内的细胞免疫应答,而机体的年龄特点决定机体的免疫系统成熟程度,婴幼儿免疫系统处于一个发展过程,此时清除病毒能力差,因此容易发生免疫时受而慢性化,而成人免疫系统发育完整,很容易在短期内进行免疫清除,因而表现为急性乙型肝炎,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完全免疫耐受,HBV基因突变逃避免疫清除等情况时,亦可导致慢性肝炎,而当机体处于超敏反应,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并激活补休系统时,以及在大量炎症因子参与下,可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即发生重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侵犯肝细胞,在肝细胞内定居复制,因此对于乙肝患者发病时常常表现为肝功能异常,乙型肝炎的肝外损伤主要由免疫复合物引起,如急性乙肝可以致血清样病变是因为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和关节腔滑膜并激活补体所致,而慢性乙型肝炎时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导致膜性肾小球肾炎伴发肾病综合征,临床叫肝肾综合征。[1]
临床表现
1、急性乙型肝炎:可表现为急性黄疸型和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可有比较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低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疼痛、尿黄如茶水样等等,部分患者甚至可出现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区压痛及叩痛等,而急性无黄疸型多较隐匿,症状轻,似有轻度乏力、纳差、恶心等不适,恢复较快,常常体检化验时才被发现。 2、慢性乙型肝炎:根据病情可分为轻、中、重三种。 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部分病例症状、体征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 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3、重型肝炎: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 4、淤胆型肝炎:黄疸持续不退大于3周,称为淤胆型肝炎。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又称为毛细胆管炎型肝炎。慢性淤胆型肝炎常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不易消退,常伴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升高,,, 。
上海兴乐
2024-07-19 广告
2024-07-19 广告
注射针穿刺力测试仪是我司针对医疗器械行业精心研发的一款高精度测试设备。它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控制系统,能够准确测量注射针在模拟皮肤材料上的穿刺力,从而评估注射针的锋利度和性能。该设备操作简便,结果可靠,是医疗器械制造商和研发人员确保产品质...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上海兴乐提供
展开全部
最好还是在去检查一下乙肝五项吧。。。绝对有问题啊。。。。很可能是机器误差。。。要知道乙肝五项第一、二两项是不可能同时为阳性的,另外S1抗原为阴性。。。。最大的可能就是化验结果出现误差了,换个医院在测一下。
追问
大哥 已经换了 两家医院了 结果一样啊 这个只是一家医院的结果(其实两家的结果是一样的),还要换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病情不算严重,治疗就有可能好的。如果不进行治疗,听医生说不用治疗,那你的情况只有越来越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建议你到当地三甲医院进行检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新科1医院肝病科:“大三阳”是指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体检测均是阳性。一般认为,
“大三阳”传染性相对较强,同时演变成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大三阳”传染性相对较强,同时演变成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