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教学中怎样运用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 我来答
听云者
推荐于2016-05-18 · TA获得超过9.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876万
展开全部
内容摘要:本课题研究旨在探索出一套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的操作策略,以适应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力求摸索出一套符合本校及同等水平学校实际的语文探究性学习课外活动方式,并积累与之相适应的探究性学习的课堂阅读教学成功个案,以实现预设的研究目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养成探究的意识,尝到探究的乐趣,从而真正实现研究目的。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

1 问题的提出
1.1 课题表述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激发学习主体创造潜力的开放型创新学习、发展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
本课题研究旨在探索出一套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的操作策略,以适应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目的。
1.2 问题的提出
(1)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种新的挑战,当今世界各国都把改革和发展教育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对策,把建立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看成是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保证。有人说:“21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要参与国际竞争,要实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就要培养和造就大量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为此,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也陆续出台。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全面发展:使学生各方面充分发展而又有独创性的、独立、自由的个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主动发展: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这个思路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将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入传统的教学实践,使之与接受式学习方式并存,否则,就不可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独立、自由的人。
(2)语文课程标准颁行的推动
在这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学科新的课程标准应运而生,这对解决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虽然近二十年来,语文教学研究日趋活跃,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育专家,但总的说来,这些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局部地区,是部分先觉教师的个人尝试,全国大多数教师还处在困惑、摸索状态。因此,新课标的颁行就成为引领全体教师走出困惑的强大推动力量,在这样一个全国性系统工程中,无论教师个人的主观意愿如何,都必须思考一个问题: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如何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真正面向全体,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人?只有解决了这个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教师与教学才能焕发生机,否则,教师将不可避免地面对职业与心理危机,甚至走入死胡同。
(3)研究性学习课程勃兴的启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我国的课程改革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课程:《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把"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其中,国家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亦把"研究性学习"课程规定为重要内容。"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这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自然有它广阔的发展空间。传统的阅读教学先是限制学生的阅读视野,只局限在教材的狭窄范围之内;之后的“大语文观”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另一个问题又由此凸现:阅读有了“量”,却没有了“质”。学生在大视野的阅读活动中,在目前信息激增的时代背景下,很容易淹没在大量的阅读信息里,从而使阅读效率与质量受到影响,这个问题曾困扰了我很长时间,而此时勃兴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恰好给我以极大启发: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都离不开搜集和筛选信息的思维环节,学生必须捕捉有效信息并在这个基础上定向思考,才能开展定向的分析探究。如果将这种“问题中心”的学习方式引入语文教学,就能既控制阅读范围,又促进对阅读材料的思考,真正实现阅读“质”与“量”的双丰收。这个启发直接影响了本课题研究重点的确定。
(4)学生自身成长与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在此次全国课程改革与语文新课标颁行之前,我的教师生涯已经有七年,对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问题有深刻的体会,也为解决这一问题做了许多努力与尝试,有喜有忧,但面对陈旧的大纲与教材,水平有限的我更多的还是困惑与迷茫,有回天乏术之感;学生学起来也是厌倦有余,兴奋不足,心灵的触动与人性的思考更是难得一遇。同时,作为教研组长,我发现,有着同样困惑与迷茫的教师绝非少数,他们脸上不时掠过的疲惫与无奈令人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如何让教学成为一件令人愉快的事,让教师与学生都在学习中找到感动与思考?有了心灵的触动与人性的思考,学生才能真正在语文学习中健康成长,教师才能真正从“教书匠”成长为一个专业化发展的学者型教师。这也正是本课题研究开展的重要动因。
2 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2.1 研究假设与研究目的:
通过对探究性学习与语文阅读教学关系的科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力求摸索出一套符合本校及同等水平学校实际的探究性学习课外活动方式,并积累与之相适应的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渗透“探究性学习”思维方式的课堂阅读教学成功个案,以实现预设的研究目的:让学生直接体验、享受阅读的过程,提高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独立工作的能力;最终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研究特色
(1)方法多样,重在实践,比较务实。本课题组的成员均为一线教师,限于繁重的日常工作,理论学习也许不太精深,但能够大胆实践,尝试了多种探究性学习的活动方式,成为宝贵的研究材料。
(2)过程动态化,善于反思,适时调整研究方向与重点。开题时,我们设定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研究结合具体课文开展专题阅读课外活动以辅助课堂教学的可行形式”。但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如果放弃课堂而只盯着学生那可怜的一点课外时间,指望学生在课外能主动探究,显然是舍本逐末。为此,我们将后期的研究内容做了调整,决定在继续开展课外探究活动的同时,重点探索将“探究性学习”思维方式引入课堂教学可行途径,使课题研究获得了更为宝贵的资料,有了新的突破。

2.3 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
2.3.2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个要点是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人;一个要点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
发挥人文性是指要在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加强实践性是指要注意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互相启发、共同探究,从而学有所得,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习专题的提出,到学习过程的安排、学习方法的确定,乃至学习成果的呈现,学生有更大的自主性,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有更大的创造空间。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要有大视野,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所谓大视野,即语文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有时代气息,世界胸怀,超前意识,无论从观念、内容到方法,都要符合时代的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21世纪的语文课程。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