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一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展开
 我来答
百度网友87707d1
2016-04-06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百度网友87707d1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4652 获赞数:31162
公司技术比武二等奖,连续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标兵,公司技术骨干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历来便是讲究“吃”的民族,从最初的劳动狩猎,以食裹腹,到现代生活节奏下的一日三餐,千百年来,食物就像一本书,记录文明,传承文化。《舌尖上的中国》(下称《舌尖》)因食成题、从食出发,依据食物所包裹的内涵汇聚成影像叙事的结构,在介绍美食的同时,表现出了诗意的人生境界。
  一、影像叙事的张力结构
  剪辑,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一代电影大师格里菲斯开创了蒙太奇手法,因而产生了剪辑艺术。剪辑,是影片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最后一次再创作,是影片制作环节的重中之重。
  作为系列集纪录片,《舌尖》有别于一般纪录片长镜头的还原风格,他创造性地运用“碎片化”的剪辑手法,在按生活本来面貌叙事之中,诞生了强烈的节奏。把处于“碎片”状态的食物搬上荧幕,加以蒙太奇处理,从而产生了镜头之间自由组合的效果,呈现出“1+1>2”的视觉感知。此外,选择镜头的入点和出点,处理镜头的长短,制作出具有空间停顿感的运动画面,如《脚步》一集:“使用5米长的钓鱼竿,6米长的鱼线,捕捉10米开外不足5厘米长的猎物”,这一画面形成了跳跃、速度、紧张的视觉观感,产生心理节奏。高速摄影机里的镜头在蒙太奇剪辑后,变得紧张而又神奇。
  香港电影理论家林年同先生曾经指出:“中国电影的情节组织,有一种连贯绵延的,交替的,变迁的,流动的空间和时间的观念,具有游’的美学性质的离合引生的思想”[2]这里,《舌尖》恰到好处的把握了其情节设置,呈现出了知性的美学追求。
  首先,对每集作品结构一一做了精心的安排和处理,尽管这种精心的处理有时候看似恰恰是杂乱无章:同一种食材走遍大江南北,如东山到上海的鲍鱼,珠海到成都的石斑,广西到北京的蔬菜,昆明到新疆的菌类等,或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制作过程中、餐桌上,我认为这种空间上的跳跃性的结构安排,不仅不会有失章法,反而有利于观众更好的通过内容了解主题。再者,《舌尖》在时间的整体安排也值得玩味。通过各种叙事和手段努力传达出一种历经时空沧桑的情感体验,通常是借助字幕,画外音加以明确交代,这些外音乐的运用,打破了影片叙事世界的封闭,仿佛是在诉说,努力营造一个充盈丰满的抒情世界,“脚步”最能代表时间的流逝,它的结束语设置便升华了时间:这里食物化为一种味道,一股力量,每天三次提醒着行走在路上的人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一种沧桑感莫名而出。
  二、影像叙事的诗性结构
  《舌尖》调动了味,形,色等综合元素,把我们日常生活的空间营造的生动可人,它像是双无形的手,牵引着我们,感知日常人情人性的深情。
  日常生活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层面,生活的魅力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每一次真诚的诉说。随着《脚步》,我们来到了贵州省的偏僻村庄,走进了苗族女孩李建英的内心:“这是半年来外出打工的父母父母第一次回家”,母亲余高里――广东的打工妹,因家中农事和制作腌鱼回家劳作半月,半个月后,腌鱼制成,团聚的晚宴意味着离别的来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着眼于人生的悲欢离合,最易于抒发情怀,特别是当影片中的这些离合又与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变更相结合,在宏观的视角支配下,把历史的定律、无常的命运,摆在人的生活面前,使每一个行走在路上的人感受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其中所蕴涵的无奈之感便被呈现得愈加深刻。“但我舍不得他们离开”,这时女孩的侧脸出现在镜头中,眼泪流了下来,从人类学角度看,人体语言能够以特有的符号补充文字和声音的未尽之意,这个镜头深入而细腻地展示了女孩最真实的情感状态和生存期望。
  用影视视听语言表现味觉体验,用味觉体检呼唤心灵沉睡的力量,这一通感策略的采用使作品饱含张力。一边享受美食画面,一边聆听解说词,感觉器官分隔界限被打破,激动之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感人之处仿佛自己和剧中人融为一体,声泪俱下。而这时,导演往往会调用了自然山川等众多生命因素,抑或利用急剧变化的气候条件来先渲染情绪,在人类情感的表达上,由于有了自然界这一中介,才表现出了极致。《舌尖》,透露出“天人合一”的理解,人类在“回归自然”的过程中,被自然人情化、人性化了,自然与人类相与为一,回归到一个充满生趣,通体明净的生命本源处,构筑了一片诗性盎然的世界。
  三、文化符号意义上的食物
  从影像结构的张力表达和诗意诉说两方面,可以看出纪录片已经超越了现实生活本身,升华成了一个文化符号意义的世界。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研究中指出,“两者间具有任意性的关系”,其中,能指即是“符号的物质载体”;而所指则是“符号的心理内容”,意义被赋予在物质载体上,这时“所指”实现了“能指”的对象化,“能指”也就具有了“所指”意蕴,符号油然而生。从这一角度看,苏式点心,山东煎饼,重庆火锅,等画面中可直接感知的食物已然凝固,食物仿佛不是食物,或是一种性格,一种品质,一种沉淀。苏式点心,佐之以浓浓茶香,余音绕梁的评弹或是昆曲――这是一个城市的心情;山东煎饼,加以鸡蛋,香葱,香菜,接着刷酱,放脆皮,最后叠起来,这是一张煎饼包天下的情怀,也是山东人豪迈精神的写照;重庆麻辣火锅,花椒和辣椒的结合,使得享受他时大汗淋漓,无不畅快,这是重庆人热情奔放性格的独创,是一个城市的意识形态。
  前者我们把它称为符号的能指,而后者,符号所包涵的象征含义、情感信息等蕴意则成为符号的内涵,我们称之为符号的所指。饮食意义上的观念表达出价值观念的生成。以滋味论诗,钟嵘之“滋味”指超越诗文本之外的无尽诗意美感,而《舌尖》中的饮食文化一样重视味道的追求,这种味道超越酸甜苦辣,直指言难所及的广袤领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