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历8月30 几年一次
没有特定的规律。
阴历的大小月是根据月亮的公转排的,大小月不固定。可能会隔一年、两年,也有连年有的。
1、阴历的算法:
以太阴圆缺一周为一月,历时29日12小时44分2.8秒,太阴圆缺十二周为一年,历时354日8小时48分33.6秒。
每一年的12个月中,6个单数月份(即1、3、5、7、9、11月)为“大建”,每月为30天;
6个双数月份(2、4、6、8、10、12月)为“小建”,每月为29天;
在逢闰之年,将12月改大月为30天。
该历以30年为一周期,每一周期里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为闰年,不设置闰月,而在12月末置一闰日,闰年为355日,另19年为平年,每年354日。故平均每年为354日8小时48分。
按该历全年实际天数计算,比回归年约少10日21小时1分,积2.7回归年相差一月,积32.6回归年相差一年。该历对昼夜的计算,以日落为一天之始,到次日日落为一日,通常称为夜行前,即黑夜在前,白昼在后,构成一天。
2、阴历的依据:
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
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
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阴阳历关系:
阳历也就是国际通用的公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
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这一年叫做闰年,故而闰年的二月有29天。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共29天半。
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只有354天左右,按照一般的说法,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区别。
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行,因此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折中的历,即是所谓阴阳合历,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有人叫它农历),即是这种阴阳合历。
它跟阴历一样,也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以调整四季,夏历约每过二、三年多一个闰月。
“阴历”又名“太阴历”,系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日一周之时数为一年,我国在民国元年前采用此历,为与现行之历相对称,故名之曰“旧历”。
一般人以为阴历适合于农家,而名之日“农历”,细究,阴历和农历是有区别的。农历,顾名思义,为指导农业生产的历法,以二十四节气来分别。
因每月天数不能有奇零,故阴历一个月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每月以合朔之日为首,即以朔日为初一日。每年以正月(中气雨水所在朔望月)的朔日为岁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阴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阴阳历
闰四,五,六月特别多,闰九,十月特别少,尤其是没有闰十一,十二 月和正月。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两个中气间的时间间隔并不是都一样的。前面提到的 30.4368日只是个平均数。实际上,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 焦点上。轨道上离太阳最远的一点叫做“远日点”,最近的一点叫做“近日点”。地球在远 日点附近运动慢,两个中气的时间间隔就长,最长的达到31.45日,因此不含中气的可能 多,闰月出现的机会就多些。反之,在近日点附近地球运动快,两中气间的时间间隔就短, 最短的只有29天多,因此不含中气的机会少,闰月出现的机会也就少了。这样,我们对正月 或腊月(也包括农历十一月)不设置闰月就不会感到奇怪。如若闰月要放在正月或腊月,那 我们岂不是可以过两个春节或两个除夕了吗?其实这种历法在清代前曾经有过,但后来由于 注历方法的改变,就再也没有这种巧合的事了。正月与腊月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出现闰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