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对中亚五国采取什么措施

 我来答
百度网友4b0a731
2016-05-11
知道答主
回答量:4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万
展开全部
 前苏联解体之前,美国对中亚地区可望而不可及。随着苏联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相继独立,美国方有插手中亚事务的机会。尽管冷战后历届美国政府中亚政策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但保持和推动中亚地区的“门户开放”却是他们共同的战略选择。19世纪末美国曾对华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其时美国力量尚弱小,在列强对中国的利益分割中未占得先机,不得已而采取这一权宜之计。目前美国在中亚地区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简单说,中亚地区一直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美国在此缺乏战略根基,为避免中亚地区继续成为俄罗斯的私人领地,美国积极维护中亚各国的独立并竭力推动整个中亚地区的对外开放,通过“掺水”的办法“稀释”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超级影响。
  一、“门户开放”政策的战略目标
  1.维护中亚各国的政治独立,防止中亚地区再次被其他大国主导,从而在欧亚大陆重新出现霸权挑战者,是“门户开放”政策的核心战略目标。欧亚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世界历史的主要舞台,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区。在地理大发现之前,欧亚大陆的历史几乎等同于世界历史。在进入海洋时代之后,陆地强国与海洋强国的较量成为全球争霸的基本内容,而陆地强国无一不来自欧亚大陆,上个世纪持续近50年的冷战就是典型的例证。尽管冷战最终以美国的胜利结束,但美国并没有放松对欧亚大陆的战略警惕,而是继续对欧亚大陆上霸权国家可能的再次出现充满戒心,极力防范欧亚大陆再次出现一个类似前苏联那样可以挑战自身霸权的强权国家。美国著名战略分析家布热津斯基曾说,世界上“所有可能在政治和经济上对美国首屈一指的地位提出挑战的国家都在欧亚”。[1]
  因此,尽管目前欧亚大陆上已不存在可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国家,但欧亚大陆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并未下降,防范再次出现能够挑战美国霸权的国家成为美国在欧亚大陆上新的地缘战略目标。中亚地处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扼守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向南可进入盛产石油的中东地区,向北可进入俄罗斯的高加索、西伯利亚地区,向西可进入外高加索乃至黑海地区,向东则直指中国的新疆地区。因此,任何国家只要能控制中亚就可以极大地增强对欧亚大陆事务的发言权,进而可能成为欧亚大陆新的霸主。“中亚国家本身不是主导世界的力量,但却起‘砝码’的作用。谁控制中亚,谁就会增加左右地区和世界的力量,赢得有利的战略空间。”[2]
  冷战期间,前苏联正是凭借对中亚地区的控制对美国在南亚和中东地区的利益形成了巨大的战略压力。当时的美国渴望将中亚从苏联剥离出来却无从下手。苏联的解体使美国的夙愿得以实现,中亚五国脱离苏联控制成为独立的国家无疑是美国最想看到的局面。在美国看来,中亚五国的独立意味着其他国家再也不能利用中亚地区对欧亚大陆事务施加影响。然而美国很快注意到,由于国力弱小,中亚五国的独立地位很不稳固,俄罗斯、伊朗、土耳其等周边国家都对中亚地区虎视眈眈,尤其是俄罗斯继续将中亚地区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千方百计扩大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企图继续主导中亚事务。
  美国和其他国家一样,也希望成为中亚地区的主导者,从而在欧亚大陆的中心向外辐射自己的影响力。“美国试图将中亚纳入由它主导的军事政治轨道,从而在欧亚大陆中心区域建立因应两洋战略的陆上战略支点,支撑并完善其在欧亚大陆军事战略部署。”[3]
  然而,一系列原因导致美国在短时期内无法成为中亚地区的主导者:(1)中亚地区与美国相距遥远,且深入欧亚大陆、远离海洋,不利于美国发挥海上优势;(2)中亚地区是前苏联的领土范围,俄罗斯拥有压倒性的传统影响力;(3)中亚地区的民族、宗教问题十分复杂,局势长期动荡,社会形态与美国差异巨大,美国很难真正掌控;(4)由于美国之前从未染指中亚,在该地区缺乏必要的战略基础。因此,为防止欧亚大陆再次出现霸权挑战者,美国在目前自己无法主导中亚地区的情况之下,只能竭力防止中亚地区再次被其他大国(主要是指俄罗斯)主导。
  布热津斯基对此进行了精辟的阐述:“美国相距太远而无法在欧亚大陆的这一部分(主要指中亚地区)成为主导力量,但美国又太强大而不能不参与这一地区的事务。……所以,美国的首要利益是帮助确保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单独控制这一地缘政治空间……”[4]122
  2.促进中亚各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防止中亚地区被伊斯兰极端主义渗透和控制,进而成为新的恐怖主义策源地是“门户开放”政策的次要战略目标。“9·11”事件后,反恐在美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对外政策的重中之重。而基地组织的老巢和反恐战争的主战场———阿富汗———就紧邻中亚地区。不仅如此,中亚地区穆斯林居民众多,民族成分复杂,各国独立后以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为主的“三股势力”活动非常猖獗,而且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各国政权集权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美国认为,中亚各国的这种状况非常有利于恐怖主义在该地区的生存和发展,一旦国际恐怖主义蔓延至中亚地区,那么中亚地区必将继阿富汗之后成为新的恐怖主义策源地。
  在美国看来,“门户开放”政策不仅可以防止中亚地区被其他大国主导,还有助于中亚各国摆脱恐怖主义的威胁。一方面,通过推动中亚各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联系,可以促进中亚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各国的政治制度改革,缓解社会矛盾,从根本上消除恐怖主义滋生和蔓延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门户开放”的中亚各国可以从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获取新的支持和支援,有助于增强各国世俗政权打击恐怖主义的能力,防止恐怖主义在中亚各国的渗透和蔓延。最后,“门户开放”的中亚各国可以更好地协助美国在阿富汗开展反恐行动,进而改善中亚地区的外部环境,间接地配合中亚各国对恐怖主义的斗争。因而,美国在中亚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出于打击恐怖主义的战略考虑,尽管这不是其核心战略目标。
  二、“门户开放”政策的战略手段
  1.加强与中亚各国的政治联系,鼓励其“去俄化”倾向,防止其与其他大国尤其是俄罗斯结盟。对于美国来说,苏联解体使其得到了长期梦寐以求的插手中亚的良机,因而十分珍视中亚各国的独立地位,担心国力弱小的中亚各国再次被周边大国尤其是俄罗斯控制。因此,苏联解体后美国迅速采取措施巩固中亚各国的政治独立。事实上,在前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于当地时间1991年12月26日上午通过宣布苏联解体的声明之前,美国政府就已经承认了中亚各国的独立地位。与此同时,美国立即着手与中亚各国建立最初的各领域关系,采取了一种双向的被称为“积极接触”的政策:一方面派出包括国务卿贝克在内的高级官员遍访中亚各国,与之建立外交关系;另一方面又大量邀请中亚各国领导人访问华盛顿,既借此表明对中亚各国独立的支持态度,又通过磋商帮助各国建立和巩固政权。正如时任布什总统顾问的美国著名政治家奥尔科特所说:“美国应该教他们如何成为独立国家,这首先要独立于俄罗斯,只有那时中亚才能从法律上的独立变为事实上的独立。”[5]
  美国对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政治野心始终高度警惕:“俄罗斯从来也没有放弃在这一地区的大国雄心。在前苏联解体不久,莫斯科试图得到国际社会对它在原苏联地区特殊地位的明确承认。因此,美国对这些国家独立和主权的支持就变成了对它们独立于莫斯科的支持。”[6]
  在中亚各国的独立地位得到巩固之后,美国并没有停手,而是进一步离间中亚各国与俄罗斯的关系,鼓励其“去俄化”倾向,尤其防止其与俄罗斯等周边大国结盟。对俄罗斯倡导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以及中俄共同主导的上海合作组织,美国都怀有戒心。1999年2月,在美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建立双边委员会之后,后者宣布退出俄罗斯领导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随后,在美国的幕后支持下,1999年4月,乌兹别克斯坦与乌克兰、格鲁吉亚、阿塞拜疆、摩尔多瓦组建了具有反俄倾向的“古阿姆”集团。“9·11”事件后,随着美军大举进驻中亚,美国通过援助离间中亚各国与俄罗斯关系的政策更加明显。只是由于中亚各国普遍奉行大国平衡战略,在美俄角逐中谋求渔翁之利,致使美国的计划未能完全如愿。
  中亚各国的政治独立是美国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的基础,同时也是“门户开放”政策的基本内容。因此,鉴于俄罗斯不会放弃独霸中亚地区的政治野心,为在中亚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美国离间中亚各国与俄罗斯关系的做法将继续持续下去。
  2.对中亚各国进行经济援助,推动各国与外界发展经济联系,以减轻各国对俄罗斯的经济依赖,尤其是在能源输出领域。在现代社会,经济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脉所在。美国清醒的意识到,只要在经济上依赖俄罗斯,那么中亚各国也就必须在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向俄罗斯俯首称臣,也就意味着中亚地区实质上仍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为避免中亚国在经济上受制于俄罗斯,从而成为俄罗斯的仆从,美国认为必须想方设法削弱中亚各国对俄罗斯的经济依赖,特别是在能源输出领域。在美国看来,只要中亚各国在经济方面向全世界敞开大门,而不仅仅只对俄罗斯开放,“保证全世界都能不受阻拦地在财政上和经济上进入该地区,”[4]122那么中亚各国对俄罗斯的经济依赖就会大大减弱,俄罗斯就不可能凭借经济手段控制中亚各国和主导中亚事务。为推动中亚各国在经济方面的“门户开放”,美国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
  首先,为推动独立后中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及在中亚地区确立市场经济,美国给予中亚各国大量的经济援助。具体地讲,美国对中亚各国的经济援助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财政援助。独立之初的中亚各国经济状况非常糟糕,急需财政支援。这对美国来讲无疑是难得的机遇。于是,从1997年起美国对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四国进行年度财政援助,2002年塔吉克斯坦也成为援助对象。据统计,美国对中亚各国的“人道主义援助和改革起步资金”平均每年高达22亿美元。[7]
  9·11事件后,美国进一步加大了对中亚各国的财政援助力度。美国的财政援助为中亚各国度过经济难关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中亚各国的欢迎,同时也极大地拉近了美国与中亚各国的关系。二是帮助中亚各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中亚各国从前苏联继承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美国认为计划经济体制不仅不利于在中亚地区建立民主政治,而且不利于中亚各国与国际经济体系接轨。要从根本上实现中亚地区的对外开放,就必须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为此,美国积极采取措施帮助中亚各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范围涉及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美国的推动起到了积极效果,各国在确立市场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哈萨克斯坦在2002年已被美国商务部确定为“市场经济国家”。然而,由于缺乏市场经济基础以及政治体制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在中亚的完全确立还面临许多困难。
  其次,美国积极推动修建不从俄罗斯过境的油气管道,以改变中亚各国在能源输出领域受制于俄罗斯的被动局面。由于历史原因,中亚地区原有的油气输出管道全都过境俄罗斯,这就导致中亚各国在能源输出领域对俄罗斯的依赖,而俄罗斯也常常借此对中亚各国进行要挟甚至讹诈。美国意识到,只要在能源输出领域继续依赖俄罗斯,那么中亚各国的经济独立乃至政治独立就无从谈起。俄罗斯联合金融集团研究所负责人斯蒂芬·奥沙利文说:“美国能源政策的主要宗旨之一是防止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依靠俄罗斯,不仅使他们在政治上独立,还要使他们在经济上独立。”[8]
  因此,冷战后美国在中亚的能源政策紧紧围绕修建新的不过境俄罗斯的能源输出管道展开,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早在1999年,在美国的主导和资金担保下,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土耳其三国签署了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汉石油管道工程(即里海石油管道工程)协议。由于该管道不经过俄罗斯、直接将中亚各国的石油和天然气输送至地中海,因此该工程在2006年7月竣工后,极大地减轻了中亚各国在能源出口方面对俄罗斯的依赖。
  与此同时,美国还极力推动修建从中亚穿越阿富汗到达巴基斯坦或印度的南北油气管道,目的是将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输送到印度洋,只是由于阿富汗战争的影响,该计划目前仍处于筹划之中。
  再次,美国还乐见和支持欧盟、日本等经济体发展与中亚各国的经济联系,进一步拓展中亚各国的经济开放领域。美国在中亚地区“稀释”俄罗斯影响的战略构想得到了欧盟、日本的积极回应。在中亚地区,“欧盟的地缘政治目标是避免中亚被其他大国控制,特别是被俄罗斯控制,”[9]66“这恰好与美国在中亚的门户开放政策不谋而合。为此,欧盟积极发展与中亚各国的经济联系,支持中亚各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帮助中亚各国融入国际经济和贸易体系。另外,欧盟还通过塔西斯计划给予中亚各国大量的经济援助,中亚国家独立以来,欧盟对中亚五国援助累计达11.32亿欧元。[9]66”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欧盟能源严重依赖进口,其中40%左右的天然气和30%的石油来自俄罗斯,在“俄乌能源大战”中,欧盟深受其害,因此欧盟积极配合美国修建绕俄能源管道的计划,与美国共同倡议铺设穿过里海海底的跨里海管道。就日本来讲,发展与油气资源丰富的中亚各国的经济关系显然有利于其能源进口,因而自中亚各国独立开始,日本就积极与中亚各国接触,向中亚各国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并在2004年8月提出组建“中亚五国+日本”的战略构想,以期深化与中亚各国的全方位关系。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或者说“小兄弟”,日本加强与中亚各国的经济关系显然是得到美国的默许和支持的。
  3.推动与中亚各国间的军事安全合作,并努力将其推上常态化、北约化的轨道,使中亚各国在军事层面逐渐摆脱俄罗斯的超级影响。俄罗斯军事战略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讲求战略防御部署尽量前伸,最大限度地争取获得防御上的缓冲带。因而,尽管中亚各国已成为独立国家,但俄罗斯仍然将中亚地区作为其战略部署的前沿基地,继续在军事层面维持在中亚地区的垄断性影响力。为此,俄罗斯不仅一直保留着在中亚国家的驻军,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而且还与中亚国家建立了由自己主导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以及条约框架下的一体化防空体系,极力维持与中亚各国紧密的军事同盟关系,同时还采用各种手段竭力消除或削弱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影响力,反对外部力量进入中亚。另一方面,由于脱胎于前苏联军队,中亚各国军队在编制体制、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方面与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俄罗斯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而且由于军力弱小,中亚各国在某种意义上也希望依靠俄罗斯维持军事安全。这些都在客观上有助于俄罗斯在中亚地区追求垄断性的军事影响力。
  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影响力对美国来讲可谓是芒刺在背。对于一向信奉军事实力的美国来讲,只要中亚各国不能在军事层面摆脱俄罗斯的支配,中亚地区就始终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门户开放”也就无从谈起。中亚地区只有在军事上脱离俄罗斯的控制,实现军事领域的“门户开放”,其他领域的“门户开放”才有了可靠的前提保障。因此,自中亚各国独立开始,美国就将建立并强化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加强与中亚各国的军事合作,竭力排挤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影响作为在中亚地区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为此,美国以军事交流、联合演习等方式积极推动中亚各国的双边军事合作,还向中亚各国提供武器装备和资金援助。据不完全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9·11”事件发生前,美国共向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国军队提供了3000多万美元的直接军援,如加上间接或其他形式的援助,则远远超过这个数字。[10]
  不仅如此,美国还积极推动中亚各国加入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在北约的框架下通过联合演习、人员互访等方式强化与中亚各国的军事合作,增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影响力。然而,由于俄罗斯在中亚地区深厚的传统影响力以及中亚距美距离遥远,“9·11”事件之前美国取得的进展并不突出。
  “9·11”事件为美国军事进入中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机,美国借此迅速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建立了军事基地,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两国也对美军的反恐行动表示支持并愿意提供后勤支援、通过领空等便利条件。同时,美国也进一步加强了与中亚各国的军事合作,加大了对各国的军事援助力度。尽管美国声称军事进入中亚是反恐战争的需要,但其排挤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军事影响力的战略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基辛格在2002年曾指出:“反恐战争的问题绝非只是跟踪打击恐怖分子,最重要的问题是绝不能丢失重整世界体系的绝好机会。”[11]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虽然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已经告一段落,但美国丝毫没有撤出中亚的迹象,相反仍然千方百计地强化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
  4.在意识形态领域积极向中亚各国推销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希望中亚各国在政治制度和社会观念上融入西方社会。中亚各国独立后,尽管表面上建立了以三权分立和多党制为标志的西方式民主体制,但在实践中却逐渐形成了以总统集权为基本特征的所谓“威权政治模式”。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看来,这种政治模式实质上就是变相的独裁统治。如果中亚各国不进行政治改革,确立真正的民主制度,那么中亚各国就不可能得到以西方国家为代表的国际社会的真正认可和接纳。因此,美国认为要使中亚各国真正融入国际社会,那么就必须推动中亚各国进行民主政治改革。唯有如此,“门户开放”政策才能顺利推行下去。不仅如此,美国还担心威权政治模式压制普通民众的政治权利,激化社会矛盾,使中亚地区继阿富汗之后成为新的恐怖主义策源地。“美国认为,如果广大民众没有通过建设性方式表达不满情绪的任何渠道,他们就可能转而接受极端主义者所提出的、简单但充满暴力的方式。”[12]
  因此,对于美国来说,无论出于推行“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还是出于反恐战争的目的,推动中亚各国进行民主政治改革都势在必行。事实也正是如此。对中亚各国进行“民主化”改造一直是美国在该地区除安全和能源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战略目标。特别是“9·11”事件后,随着美军进驻中亚,美国也加大了对中亚各国的“民主化”改造压力。美国不仅在政治上向各国政府直接施加压力,还利用经济援助引诱各国政府主动进行政治改革;不仅光明正大地与中亚各国就有关民主化问题进行频繁的对话交流,还暗地里扶植各国的政治反对派,甚至煽动有关国家开展“颜色革命”;另外美国还注重利用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在中亚地区促进民主活动。可以说,为了对中亚各国进行“民主化”改造,美国可谓是费尽心思、绞尽脑汁。然而,由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中亚各国政治改革取得的进展仍然十分有限。而中亚各国对美国的这一做法也普遍反感。因而,最近几年,出于“反恐第一”的战略考虑,美国已经放缓了对中亚各国的“民主化”改造,以免影响中亚各国与美国的反恐合作。尽管如此,美国是不会放弃对中亚各国的政治改革诉求的。
  另外,由于中亚地区长期处于闭塞状态,与前苏联之外的外部世界联系很少,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广大民众的思想观念与西方社会差距巨大。在美国看来,这种状况也不利于中亚各国融入国际社会。为此,美国积极采取措施加强中亚各国民众与外部世界特别是西方世界的联系,促使他们接受西方的价值观念,以利于融入国际社会。比如,美国每年都吸收相当数量的中亚学生到美国教育机构学习,还邀请社会各阶层代表到美国参观访问,让他们亲身感受美国的制度和价值观。另外,美国还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向中亚各国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灌输西方的价值观。总而言之,美国在这方面充分发挥了自己在“软权力”方面的巨大优势。
  三、结语
  实用主义是美国对外战略的一大特点。很显然,对于追求全球霸权的美国来讲,“门户开放”绝不是其在中亚地区的终极目标。然而,鉴于自己目前尚不具备主导中亚的实力和客观条件,美国自觉地选择了这种暂时的权宜之计。可以预见,随着中亚地区各大战略力量的此消彼长,一旦出现有利于美国能够主导中亚事务的机会,美国势必抛弃“门户开放”政策,转而追求主宰中亚。无论如何,对于长期封闭落后的中亚各国来说,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无疑能够促进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提升其国际地位,推动其经济与社会发展,客观上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效果。
福气贝贝0425
2016-05-20 · TA获得超过641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80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09万
展开全部
苏联解体后,随着前苏联五个加 盟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相继独立,中亚五国的地缘特色逐渐明显,同时也显现出了新的地缘政治格局。 美国在冷战后成功的推行其霸权主义,对于独立后的中亚五国所拥有的地缘战略资源更是觊觎已久。本文就是在地缘政治的视角下分析美国对中亚五国进行军事技术 输出的情况。 独立后的中亚五国在各方面都还比较弱小,军事技术方面更是无法与苏联解体前相比。而美国的军事技术一直以来都在全世界位居前列,为了能更好的且有效的在中 亚五国获得自己所需的战略资源,美国通过与中亚举行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派遣专业的军事技术人才对中亚五国进行军事访问及实地考察、扩大在中亚五国建立军事 基地的范围和增加对中亚五国进行军事技术援助项目等方式对其进行帮助。 在分析美国对中亚五国进行军事技术输出情况的同时,本论文填补了站在地缘政治视角分析美国对中亚五国军事技术输出的空白,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打牢了基础, 提供了相应素材。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认清美军对中亚五国进行军事技术输出的真正目的,对美军的这一行为采取相应的预防及应对措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d_sunny888
2016-05-31 ·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ld_sunny888
知道合伙人历史行家
采纳数:8338 获赞数:154367
连续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博览群书,爱好文学、历史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二战后还没有形成中亚五国。
  “中亚五国”指狭义的“中亚”,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狭义的中亚以阿姆河和锡尔河西河流域为中心,苏联解体后,这一区域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政权已形成一个比较共同的政治文化区域,因而,狭义中亚一般来说是指中亚五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哈哈哇大本营
2016-04-25
知道答主
回答量:1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8万
展开全部
二战之后并无中亚五国,现今的中亚五国是苏联解体之后才独立的国家。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路人输不了
2016-05-03
知道答主
回答量:1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9万
展开全部
中亚五国是苏联解体后才出现的,之前世界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然而苏联解体后,已经独立的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领导人在塔什干举行会议,宣布中亚地区应当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从此之后,才有中亚五国中这个名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