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安门的现状介绍
左安门一带显得井然有序,一栋栋新楼比肩而立,显示出这里是又一块受开发商青睐的土地。昔日宽阔的护城河水呈墨绿色,水面甚浅,潺潺南去。与河边憔悴的柳枝遥相呼应的是楼群问残存的几间平房。当记者路过时,无意中发现其中一间竟是用城墙砖盖的。从骨架上看,整间房屋沿用原始架构,但可能曾遭遇地震或其他变故,中间的墙壁全是后建的,材料便是一块块厚重的城砖。从外表上看,城砖间没有使用水泥或其他材料,只是单纯地垒在一起,但仍显得结实而缜密,这个细节让时间一下子回到城门矗立的那个年代。
清末,《辛丑条约》签订后,为了让天津来的火车直达正阳门,清政府不得不在左安门旁开了个城豁子,这是对北京城墙开的第一刀。从此,城墙城门稳如泰山的岁月一去不返。
20世纪30年代,左安门箭楼被率先拆除;1953年,瓮城、城楼和箭楼城台被相继拆除,护城河被取直,至于城砖的去处,1958年的一份文件为我们提供了线索,这是王昆仑于当年2月提交给北京市委的一封信,信中说:“……外城城墙是没有什么历史文物价值足资保留的……各区都在填垫坑洼,修浚明沟,改造厕所,需要土源和城砖。可尽先分区发动义务劳动,按必要地带就近进行拆除。”后来,也的确这么实行了。
今天的左安门桥下还聚集着很多从郊区来的农民,他们在这里摆摊做生意。因为方庄的居民较多,所以生意相对好做些,但这些人基本上都没有营业执照,他们一边做生意一边警觉地观察周围动静,只要有一个城管的身影远远出现,他们便会推起小车就跑,等风声安定,城管远离,他们再回来继续小心地吆喝——他们几乎天天都在这种“猫捉老鼠”的游击中战战兢兢地度过。与其他城门相比,左安门一带这种来自郊区和农村的流动小贩尤其多,于是到了今天,虽然昔日平房已变成高楼,但左安门似仍可被称为北京城的“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