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英的生平

 我来答
草帽仔FAggh
2016-05-29 · 超过73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1万
展开全部

1960年,年近40岁的王秀英已是6个孩子的母亲,压在她身上的家务担子更加繁重。然而,当得知身在大连的弟弟妹妹们因为工作而无法照料孩子时,她毅然前往大连,去照料侄子和外甥们。  王秀英是位热心人。到了大连后,她发现周围许多军人家庭都没人照看孩子。于是,她主动提出帮助他们照看孩子。因为王秀英心细又有责任心,时间一长,找她帮忙照看孩子的军人家庭越来越多。忙不过来的王秀英便有了成立幼儿园的想法,为更多的军人解除后顾之忧。
说干就干,她找到了一处闲置的房子,自己掏钱买了暖瓶、茶壶、脸盆等日常用品,并请来辖区内两位热心的家庭妇女,创办了专为子弟兵服务的家庭式小幼儿园。第一个月,王秀英从入托费中提取了12元钱,为两名聘任教师每人发了6元钱工资,她自己则分文未取;第二个月,这两名教师每人领取了22元钱工资,王秀英还是一文未取。她说,她看护孩子不是为了赚钱,她爱当兵的人,为了解放军她付出再多也甘心。
1975年,王秀英回到了威海。这期间,王秀英的大女儿嫁给了一名在黑龙江服役的军队干部;大儿子宋修盛到青岛某部当了一名海军战士;二儿子宋修刚参军到四川当了一名陆军战士;四儿子宋志远参军到河北当了一名空军战士。王秀英成了名符其实的兵妈妈。
20年间,她做了2000余双拥军鞋垫
回到威海的王秀英,总觉得生活中缺少了点什么。突然远离了军营,让她觉得干什么都没意思。
这时候,谷家疃村老复员军人老黄和他父亲进入了王秀英的视线:老黄一辈子没有成家,父亲还有些智障,父子两人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过得艰难。王秀英主动找上门去,帮助他们收拾卫生,为他们洗衣服和被褥,自己家里做了好吃的也不忘送给老黄父子。这一照顾就是十几年,直到父子二人先后去世。
这时,王秀英已是年届七十的老人。从1990年春天开始,老人决定每年为战士们做100双鞋垫。20多年来,老人始终践行着自己的这个承诺。即使生病住院,出不了门了,也从没间断过。冬去春来,她做了2000余双拥军鞋垫。
2002年春天,王秀英患了严重的带状疱疹,身上痒疼得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儿女们都从外地赶回来看望她,可她稍有好转,又开始夜以继日地赶做起了鞋垫,还抽空去部队为战士缝补被褥,感动的战士们直掉眼泪。2004初夏的一天,王秀英在搀扶疾病缠身的老伴下床时摔倒在地,把腰摔坏了。她忍着疼痛一边侍候老伴,一边坚持做鞋垫,终于赶在建军节前做好了100双鞋垫。
随军离开家乡30多年的大女儿曾专程从黑龙江某部队农场赶回来侍侯妈妈。她多次流着眼泪劝老母亲不要再这么劳累了,可王秀英就是不听。女儿无可奈何地对别人说:“做鞋垫就是俺妈的精神支柱,拥军是俺妈一生的事业。”
子弟兵铭记兵妈妈
兵妈妈不是一名军人,但她却将自己的大半生献给了军营,她用母亲般的爱温暖了一批又一批官兵,也换来了官兵们的爱戴和尊敬。每逢节日,官兵们都要去看望他们的兵妈妈,每当有重要的庆祝活动,他们也都会邀请王秀英老人去军营坐一坐。
2007年,兵妈妈使用多年的缝纫机“罢了工”。由于用不惯新式的电动缝纫机,86岁的老人戴上老花镜,仍坚持一针一线地手工绣鞋垫。恰逢91329部队某供应站官兵们前往老人家中看望她,得知老人没有缝纫机用手工赶制鞋垫时非常感动,官兵们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转遍了整个威海市区也没能找到老式缝纫机,最后官兵们借助本报的“圆梦行动”帮老人找了一台老式缝纫机。
“ 在威海,一提起王秀英,驻威的海军官兵都说她是个爱兵的好妈妈。”91329部队某供应站教导员沙杰说,在他们军营,兵妈妈是官兵们最尊敬和爱戴的人。尽管,大部分官兵的年纪已经和老人的孙辈相仿,可官兵们一直叫她兵妈妈,因为老人对战士们的爱就像母亲一样。(本报记者 袁凡凡 通讯员 杨子)
兵妈妈,一路走好
12月24日,天气冷得有些刺骨。天不亮,兵妈妈生前所在的鲸园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一起前往殡仪馆,与老人作最后的告别。
1970年入党、17岁就开始拥军生涯的兵妈妈王秀英,在威海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她的拥军事迹曾先后被本报及《人民日报》、《天堂公墓》、《中国国防报》、《人民海军报》等新闻媒体报道过,她70载如一日的拥军事迹,感动着部队官兵,也影响了无数威海人。
(更多文献请参考:天堂公墓网)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