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的背景

稍微详细点... 稍微详细点 展开
 我来答
从历史角度看世界

2021-03-05 · 带你走进不一样的世界
从历史角度看世界
采纳数:102 获赞数:20228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历史上关于韩非子在什么时候写出《说难》、《孤愤》等著作的时间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从司马迁写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可以大体得知,韩非子并非是在秦国囚禁期间写下《说难》、《孤愤》等著作的。反而是因为秦王看到他写的这些著作之后,非常欣赏其才华,这才有了韩非子后来被秦国囚禁,最后死在秦国这件事情。


韩非子作为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出生于韩国都城新郑的一个贵族之家。在他年轻的时候,韩国就已经慢慢走向衰败。此时的韩非子也明白这样的道理,想要通过书籍文献来找到解救韩国的良方,可惜一直都没有看到什么对国家发展有很高价值的东西。

特别是在秦国大将白起率军韩国,直接攻下五十个城池之后,韩国基本处于灭亡的边缘。此时的韩非子还是一个热血青年,想要通过上书的方式来让韩王任用贤人。可惜的是,韩王并不是一个明君,更没有在意这个热血青年的想法。昏庸的韩王提拔的很多人都是比较浮夸的,根本没有太大的能力。不少有才华的人反而被埋没,无用武之地。

他只好选择离开韩国,出去游历各国。在楚国时直接投奔荀子门下,开始学习所谓的“帝王之术”,跟他一同学习的就有李斯等人,只不过此时的李斯同样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物。经过几年的学习之后,韩非子回国开始埋头著书,写下了《孤愤》、《说难》等著作,才慢慢引起韩王的重视。

随着韩非子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著作也开始流传到其他国家当中。当韩非子的书流传到秦国之后,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为了得到韩非子选择直接派兵攻打韩国,逼迫韩王让韩非子来为秦国效力。由于韩非子来到秦国之后,跟秦王意见不合,加上李斯担心韩非子抢夺他的位置,最终在囚禁期间被害,此时秦王后悔叶来不及了。

桃子甜美人生
高粉答主

2021-03-05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38
采纳率:98%
帮助的人:5.9万
展开全部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却发现同是司马迁,对韩非之事却是这样写的:“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说难》等著作.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嬴政所赏识,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

韩非,是韩王安的儿子,他虽是战国末期最顶尖的人才,法家最杰出的代表,思想及政见均远超于在他之前的被秦孝公重用的商鞅,但“生于末世运偏消”,韩王的昏庸及韩国的积弱已使韩非英雄无用武之地了,因而他退而著书,写成洋洋十万余言的文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记载当属真实可信。

《史记·韩世家》中记载:“王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公元前234年,秦王发兵攻韩,指明要韩非到秦国来,公元前233年,“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迷锁9707
2012-05-02 · TA获得超过6.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7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001万
展开全部
秦国破获了水工郑国间谍案后,秦始皇也从郑国的手中找到了一本书。这是奏 折,但是却旁征博引,语 言汪洋恣肆,难 能可贵的是:这奏折中讲到的政策策 略,恰恰是秦国已经实行十几年的,还有很多提法非常 切合实际,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秦始皇一口气读完,羡慕的说:“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 恨 矣!”(哎呀!我要见到这个人并和他交往,就是死 也不算遗憾了)这位一 心想成仙得道、长生不老的千古 一帝,竟然对这个人佩服的五体投地!大有儒 家宗师孔子说的:“朝闻道,夕死可也。”
这个人是谁呢?
谜底被李斯揭开了,他接过奏折一看,说道:“这是我的同学韩非写的书 啊”。
于是,这位一代雄主不惜发动一场伐韩的战争,战争唯一的目的就是索取韩 非。
此时的韩非,在韩国很不得意。本来,他怀着满腔报国热情回国,想用自己的生平所学说动韩王,大展 平生抱负,实现 韩国富国强兵的梦想。然而昏庸的韩 王却对韩非的主张不以为然。韩非怀着满腔的忠愤,埋 首典籍,作《说 难》、《孤愤》 等文章二十余万言。韩国不用,虎视耽耽的邻居秦国却看中了 韩非,无疑是 对韩王辛辣的讽刺。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势单 力孤的韩国根本 没有把这位说话结结巴巴的落难公子放在眼 里,在秦兵大军压境的情况下,立马拱手把韩非送给了秦王.
韩非学说的基石,在于他将儒家孔子、孟子倡导的“忠孝”体系完全打碎,以 人趋利避害的自然属 性“恶”作为学说的 逻辑起点。 他认为,君臣关系只是一种互相利用的买卖关系。君卖官爵,臣卖智力, 他们之间的利害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我看韩非的著述,深感其词锋犀利、笔力遒劲,思维清晰,论证严密,思想以 一贯中,宗老子,集法 家,收权谋,批儒 墨,具有工具理性,思想独到,鞭辟 入里,可操作性极强。
秦始皇在宫中见到了韩非,然而历史记载:“秦王悦之,未信用。”很显然, 战国时代,教育不甚普 及,根据文字的宣 传还只是一种辅助式的手段。基于种 种限制,那时最重要的游说工具,当然还是实际面对 对方,以语言加上表情、 气氛所产 生的效果具有较大的说服力。所以秦王看到韩非的文章和他的治国理 念, 显然和政治实践产生巨大的共鸣,就有了“同声相 应,同气相求”的倾慕 之心。可惜韩非到来后,秦王并不 能和他自由交谈,因为韩非口吃,这就使秦王的倾慕转为失望,这种落差之大,使得秦王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

韩非自知游说或向人进言并非易事(曾写过《说难》),所以潜心研究游说或 向人进言的道理与学问, 得其精蕴。然而到了秦国游说秦王,并没有逞其才, 展其术而为秦王所用,显然是因为口吃,辞不达意啊。
李斯,这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他开始紧张不安了。因为他和韩非同窗学习数 载,他深知韩非的学问功 底;他和秦王嬴 政也君臣数载,深知嬴政的聪明和治 国大略。他清楚的知道,韩非的存在,必然使嬴政发现 他这个夜明珠。他局促不安,为此绞尽脑汁。
机会终于来了。他看到韩非写有《存韩》篇,于是和姚贾一起上奏秦王:“韩 非是韩国有王室血统的的 贵公子。现在大 王您想吞并诸侯,如果重用韩非,他 最终会一心保全韩国而不顾秦国利益,这是人之常情 啊!您现在不用他,让他 长久的呆 在秦国,等到把他放回韩国,秦国情况已经摸的一清二楚,这不是给 自己 留下祸患吗?不如找一个过错,把他借法律的名义诛杀了!”秦王嬴政刚刚从韩国间谍郑国案的怒气中解脱 出来,这些话切中要害,于是准奏,下令给 韩非治罪。
李斯生怕夜长梦多,派人给韩非毒药,是夜,韩非暴死于狱中!
综观韩非曲折而艰难的人生,我不觉扼腕叹息,泪流滚滚。“天妒英才”啊! 他生为韩国贵公子,和韩 国有着割舍不断 的血缘,所以在那个时代,他不能择 主而事;他天生口吃,难以和人交流思想,人情世故都 有障碍,无法用语言做自己的保 护伞,甚至连生命也不能保全;他遇到一个心狠手辣的同学,而这个 同学恰 恰是捷足先登,高掌秦国大权,施以打压非常容易。这一切,难道不是韩非的命运吗?
韩非之死(公元前233年)距离秦始皇之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不过十年, 其时韩非的许多思想已经 在秦国实践了 多年。正因为如此,他的思想系统而全面,颇得到秦始皇的共鸣;但也正因为如此,他能否被 秦国重用,也就不显得 那么重 要,要紧的是不被敌国重用,因此李斯钻了空子。待后来嬴政想起他 来,后悔 不该下狱时,李斯已经下手毒杀了韩非。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政治的丑恶和肮脏!不是以政治见解的不同而发难,仅仅因为别人的存在威胁到自己的前 途,就将与自己无怨无仇的人置之死 地,这正好为韩非子的人性恶学说做了最好的注解。韩非用自己的死,殉道了 他的学 说,然而,洗去千年的风尘,真正读懂韩非子思想的有几人呢?拿他不 做坏事的 又有几人呢?韩非被曲解了多少年啊,我不禁要为韩非哭泣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香小六
推荐于2017-10-05 · TA获得超过3.8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723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2576万
展开全部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 养非所用 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 《五蠹》 《内外储》 《说林》 《说难》等着作,洋洋十万余言。

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嬴政所赏识,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韩非在秦国倍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终因他是韩国宗室,未得信任,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服毒自杀。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giawsark
2007-12-31 · TA获得超过88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4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36万
展开全部
汉书》记载,韩王安的父亲桓惠王在位时屡受秦国侵略,处于西北部边境的上党、阳城、负黍、城皋、荥阳先后被秦军占领。为了防止秦国的进一步蚕食,桓惠王想出了一个转移秦国注意力的计策。公元前246年,他派水利专家郑国去见刚刚亲政的秦王嬴政,极力劝说秦国修筑郑国渠。兴修水利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如果秦国全力修渠,势必无暇东顾,给韩国一个喘息的机会。嬴政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在当年就开始凿泾水修渠,但在施工中,他突然发现了这是韩王的“疲秦”之计,怒气冲冲地要杀掉郑国。口才与水利技术同样精湛的郑国随即辩解说:“我确实是韩国的间谍,但修成水渠对秦国也是大利之事。我劝大王兴修水利不过延缓韩国寿命区区数年,为秦国的发展立的却是万世之功呀!”
嬴政认为有理,就让郑国继续修渠,水工间谍案到此告一段落。但秦王在调查郑国时,在他的住处发现了一本书,其中几篇文章深深地吸引了自己。这就是韩非所著的《孤愤》、《五蠹》、《说难》等。嬴政将这几篇文章反复读了多遍,被作者深邃的思想、严密的思维、犀利的语言和有力的论证折服。他感叹道:“如果哪天得见此人,并与之交往,虽死而无憾矣!”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