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所城里的历史?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以下百度所得
烟台名称,源于烟台山。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当地军民于临海北山上设狼烟墩台,也称“烽火台”。发现敌情后,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为报警信号,故简称烟台。烟台山由此得名,烟台市也因此而得名。
烟台,古为东夷族地。夏朝,东夷族建过国(治所在今莱州市过西)。商、西周、春秋时为莱国地。战国属齐。秦代属齐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唐置登州、莱州。宋、元因之。明、清为登州府、莱州府。1858年6月,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辟登州等10处为通商口岸。1861年5月,清政府批准改定烟台为通商口岸,8月22日直隶候补知府王启曾主持烟台正式对外开办仪式,同时宣布筹建东海关。此后,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台设领事馆。1862年2月14日,登莱青兵备道由莱州移驻烟台,道台崇芳兼任东海关监督。1904年改称登莱青胶道,辖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和胶州。1911年11月12日,同盟会山东分部在烟台举义。13日成立山东军政府(次日改为山东烟台军政分府)。民国初,撤销府、州。1914年5月,设胶东道(治所烟台),烟台属之。1925年为东海道。1928年废道。1938年1月19日成立胶东抗日民主政权—胶东军政委员会。1941年2月6日成立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1942年7月成立胶东区行政公署,辖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四个专区。1950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烟台市。1956年文登、莱阳专区合并为莱阳专区。1958年莱阳专区、烟台市合并为烟台地区。1983年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1987年10月,组建威海地级市,辖环翠区和荣成、文登、乳山3县,从烟台析出。烟台辖2区、6县,代管3个县级市。1998年,烟台市辖4区、1县,代管7个县级市。
烟台之名源于芝罘:
烟台,古称芝罘。烟台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约一二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夏商以来,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对这里的统治。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东巡,三次登临芝罘岛;汉武帝也曾驾临芝罘行登基大典。公元631年,日本第一个遣唐史也是从芝罘岛登陆。目前许多国家的航海图上仍以“芝罘”之名代表烟台。烟台建城已有600多年历史, 公元1398年(明洪武31年),为防海寇侵扰,在芝罘筑狼烟墩台,又称“狼烟台”,烟台由此而得名。公元1858年(清咸丰8年),中法天津条约开登州为通商口岸,3年后改为烟台,迄今为止,烟台开埠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崇拜太阳的先民:
烟台市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在烟台市芝罘区西南部,距今海岸约1.5公里处,7000年前是一个小型港湾,在这里以海上捕捞和农业生产相结合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白石人,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在白石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石网坠、三角足盆形鼎、骨针等器物,具有胶东沿海一带文化特征。骨器的磨制相当精细,骨针已接近后来的钢针,说明当时的打磨和纺织、缝纫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在长岛县出土的文物表明,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距今4000多年~2500多年的夏商周时期,烟台沿海是东夷人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东夷人既有着发达的渔业和盐业,也有着活跃的商品流通。在长岛出土的一块陶片上,刻有七八个太阳,反反复复描绘太阳放出的光芒,说明东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阳的先民。
秦始皇三次东巡的地方: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三次东巡,均在烟台留下足迹。秦始皇第一次东巡在公元前219年。40岁的秦始皇沿渤海湾东行,巡视东部海疆,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在路上,他遇到了齐人徐福。徐福向他进献长生不老之道,并说,大海里有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那里琼楼王阁,有仙人居住,并长有长生不老草。秦始皇信以为真,遂派遣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乘大船入海求仙药。次年秦始皇第二次东巡。登上芝罘岛,刻石勒碑,颂扬自己的文治武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近50岁,长生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第三次东巡找到徐福。徐福见秦始皇震怒,便谎称海中有大鱼挡路,不能到达仙山。秦始皇求药心切,竟亲设连弩,追杀大鱼。到了芝罘,终于发现一条大鱼,并挽弓发箭,亲手将其射杀。徐福这才扬帆出海,到了东瀛,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一页。秦始皇求长生不老,最终未遂其愿,却在芝罘岛留下了“始皇道”、“两观刻石”等遗迹。秦始皇奉祀“八主”之一的遗址“阳主庙”,就建在芝罘岛阳坡上。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烟台市的航海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烟台市区的芝罘湾水深滩平,背有屏障,是一个天然良港。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已是中国北洋航线上的重要停泊点。10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烟台辖区登州(今蓬莱市)是全国著名海口,同广州、交州、扬州并称为四大通商口岸,是北方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日本13次派出遣唐使入唐求法,探求发展之路,首次就是在芝罘登岸的。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79年)派遣使者赴朝鲜,也是由芝罘启碇的。中国的丝绸、冶铁、造纸等技术由烟台传入朝鲜、日本等地,烟台由此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登州古港是中国古代北方最繁华的港口之一,其中的蓬莱水城,又称备倭城,始建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军港。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烟台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1892年,旅居南洋的华侨张弼士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聘奥地利驻烟台领事做酒师,取得成功。1912年烟台设瑞丰面粉厂;1913年设电厂;1913年至1915年,建起5座罐头厂;1915年李东山兴建钟厂,同年,张裕葡萄酒获国际金质奖;1920年设醴泉啤酒公司。张裕酿酒公司和钟厂在中国属最早创业的厂家,罐头厂、啤酒厂是山东最早创业的工厂。
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
烟台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这是不争的史实。远在1866年,烟台海关即设邮务办事处,兼办邮递外使文件,可以视为近代邮政的萌芽;而在1878年,清政府议决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五处试办邮政,这就是中国近代邮政之先声了。
这件事在老烟台的“口碑”中都说是与盛宣怀有关。这类轶闻事出有因。因为中国近代邮政是随洋务运动而产生的,而盛宣怀是洋务运动的最重要的干将,他作为李鸿章的“左膀右臂”在此前两年曾为谈判《烟台条约》到过烟台。十年后又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兼东海关(芝罘)监督长驻烟台,六年后才离任。他在烟台政声颇佳,独资经营“广济”号海轮,首开烟台内港运输先例,兴办“广仁堂”,成为胶东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清末,他官运亨通,又当上了邮传部尚书。这位长袖善舞的大买办一生既与邮电有关,又与烟台有关。把烟台邮政的发祥与他联系在一起,并不需太多的想象力。然而这些轶闻均无历史记载,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作为近代邮政的重要标志是邮票的发行。我国早在明朝就有商办民用的“民信局”了,不仅承寄民间信函,还兼汇兑、包裹,但却没有“国家名片”——邮票。邮票备受收藏家青睐,乃至成为欧洲小国圣马力诺等的主要财政支柱。中国近代邮政的“始祖邮票”是“大龙票”,现在幸存于世的据说只有两枚,因而为集邮者所珍爱。其拍卖价格在“文革”前就十分惊人,现在随着“收藏热”的崛起,恐怕早已创下了“天价”记录。可是,这种“大龙票”是在何地首发的呢?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让人争议了很久,终于有了答案,答案就是烟台。1878年7月31日,烟台海关书信馆第一次收到天津海关7月29日发寄的五分银大龙邮票若干枚,因无邮政公告未能发售;8月9日,见到补发的公告,即开始发售中国第一套大龙邮票。8月9日是中国邮政史上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邮票已经远远不是“邮资凭证”了,许多知名风景区和旅游目的地都将它作为一种“城市名片”来使用,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烟台的景点进入邮票的唯有蓬莱阁“中国四大名楼”的说法就源于同名的一组邮票。其实,烟台应当申报邮票的题材很多,例如戚继光、庄园建筑、海珍品等等,可惜因为发行计划限量,竞争十分激烈,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蓬莱市邮政局近来将蓬莱阁门票开发成明信片式的邮资门票,并以此为契机向国家邮政总局申报以“蓬莱阁”为主题图案的明信片和邮资信封,这就不仅打破常规开了新路,而且为下步申报“八仙过海”、“戚继光”系列邮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烟台名称,源于烟台山。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当地军民于临海北山上设狼烟墩台,也称“烽火台”。发现敌情后,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为报警信号,故简称烟台。烟台山由此得名,烟台市也因此而得名。
烟台,古为东夷族地。夏朝,东夷族建过国(治所在今莱州市过西)。商、西周、春秋时为莱国地。战国属齐。秦代属齐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唐置登州、莱州。宋、元因之。明、清为登州府、莱州府。1858年6月,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辟登州等10处为通商口岸。1861年5月,清政府批准改定烟台为通商口岸,8月22日直隶候补知府王启曾主持烟台正式对外开办仪式,同时宣布筹建东海关。此后,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台设领事馆。1862年2月14日,登莱青兵备道由莱州移驻烟台,道台崇芳兼任东海关监督。1904年改称登莱青胶道,辖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和胶州。1911年11月12日,同盟会山东分部在烟台举义。13日成立山东军政府(次日改为山东烟台军政分府)。民国初,撤销府、州。1914年5月,设胶东道(治所烟台),烟台属之。1925年为东海道。1928年废道。1938年1月19日成立胶东抗日民主政权—胶东军政委员会。1941年2月6日成立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1942年7月成立胶东区行政公署,辖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四个专区。1950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烟台市。1956年文登、莱阳专区合并为莱阳专区。1958年莱阳专区、烟台市合并为烟台地区。1983年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1987年10月,组建威海地级市,辖环翠区和荣成、文登、乳山3县,从烟台析出。烟台辖2区、6县,代管3个县级市。1998年,烟台市辖4区、1县,代管7个县级市。
烟台之名源于芝罘:
烟台,古称芝罘。烟台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约一二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夏商以来,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对这里的统治。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东巡,三次登临芝罘岛;汉武帝也曾驾临芝罘行登基大典。公元631年,日本第一个遣唐史也是从芝罘岛登陆。目前许多国家的航海图上仍以“芝罘”之名代表烟台。烟台建城已有600多年历史, 公元1398年(明洪武31年),为防海寇侵扰,在芝罘筑狼烟墩台,又称“狼烟台”,烟台由此而得名。公元1858年(清咸丰8年),中法天津条约开登州为通商口岸,3年后改为烟台,迄今为止,烟台开埠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崇拜太阳的先民:
烟台市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在烟台市芝罘区西南部,距今海岸约1.5公里处,7000年前是一个小型港湾,在这里以海上捕捞和农业生产相结合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白石人,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在白石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石网坠、三角足盆形鼎、骨针等器物,具有胶东沿海一带文化特征。骨器的磨制相当精细,骨针已接近后来的钢针,说明当时的打磨和纺织、缝纫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在长岛县出土的文物表明,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距今4000多年~2500多年的夏商周时期,烟台沿海是东夷人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东夷人既有着发达的渔业和盐业,也有着活跃的商品流通。在长岛出土的一块陶片上,刻有七八个太阳,反反复复描绘太阳放出的光芒,说明东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阳的先民。
秦始皇三次东巡的地方: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三次东巡,均在烟台留下足迹。秦始皇第一次东巡在公元前219年。40岁的秦始皇沿渤海湾东行,巡视东部海疆,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在路上,他遇到了齐人徐福。徐福向他进献长生不老之道,并说,大海里有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那里琼楼王阁,有仙人居住,并长有长生不老草。秦始皇信以为真,遂派遣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乘大船入海求仙药。次年秦始皇第二次东巡。登上芝罘岛,刻石勒碑,颂扬自己的文治武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近50岁,长生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第三次东巡找到徐福。徐福见秦始皇震怒,便谎称海中有大鱼挡路,不能到达仙山。秦始皇求药心切,竟亲设连弩,追杀大鱼。到了芝罘,终于发现一条大鱼,并挽弓发箭,亲手将其射杀。徐福这才扬帆出海,到了东瀛,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一页。秦始皇求长生不老,最终未遂其愿,却在芝罘岛留下了“始皇道”、“两观刻石”等遗迹。秦始皇奉祀“八主”之一的遗址“阳主庙”,就建在芝罘岛阳坡上。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烟台市的航海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烟台市区的芝罘湾水深滩平,背有屏障,是一个天然良港。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已是中国北洋航线上的重要停泊点。10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烟台辖区登州(今蓬莱市)是全国著名海口,同广州、交州、扬州并称为四大通商口岸,是北方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日本13次派出遣唐使入唐求法,探求发展之路,首次就是在芝罘登岸的。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79年)派遣使者赴朝鲜,也是由芝罘启碇的。中国的丝绸、冶铁、造纸等技术由烟台传入朝鲜、日本等地,烟台由此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登州古港是中国古代北方最繁华的港口之一,其中的蓬莱水城,又称备倭城,始建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军港。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烟台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1892年,旅居南洋的华侨张弼士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聘奥地利驻烟台领事做酒师,取得成功。1912年烟台设瑞丰面粉厂;1913年设电厂;1913年至1915年,建起5座罐头厂;1915年李东山兴建钟厂,同年,张裕葡萄酒获国际金质奖;1920年设醴泉啤酒公司。张裕酿酒公司和钟厂在中国属最早创业的厂家,罐头厂、啤酒厂是山东最早创业的工厂。
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
烟台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这是不争的史实。远在1866年,烟台海关即设邮务办事处,兼办邮递外使文件,可以视为近代邮政的萌芽;而在1878年,清政府议决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五处试办邮政,这就是中国近代邮政之先声了。
这件事在老烟台的“口碑”中都说是与盛宣怀有关。这类轶闻事出有因。因为中国近代邮政是随洋务运动而产生的,而盛宣怀是洋务运动的最重要的干将,他作为李鸿章的“左膀右臂”在此前两年曾为谈判《烟台条约》到过烟台。十年后又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兼东海关(芝罘)监督长驻烟台,六年后才离任。他在烟台政声颇佳,独资经营“广济”号海轮,首开烟台内港运输先例,兴办“广仁堂”,成为胶东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清末,他官运亨通,又当上了邮传部尚书。这位长袖善舞的大买办一生既与邮电有关,又与烟台有关。把烟台邮政的发祥与他联系在一起,并不需太多的想象力。然而这些轶闻均无历史记载,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作为近代邮政的重要标志是邮票的发行。我国早在明朝就有商办民用的“民信局”了,不仅承寄民间信函,还兼汇兑、包裹,但却没有“国家名片”——邮票。邮票备受收藏家青睐,乃至成为欧洲小国圣马力诺等的主要财政支柱。中国近代邮政的“始祖邮票”是“大龙票”,现在幸存于世的据说只有两枚,因而为集邮者所珍爱。其拍卖价格在“文革”前就十分惊人,现在随着“收藏热”的崛起,恐怕早已创下了“天价”记录。可是,这种“大龙票”是在何地首发的呢?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让人争议了很久,终于有了答案,答案就是烟台。1878年7月31日,烟台海关书信馆第一次收到天津海关7月29日发寄的五分银大龙邮票若干枚,因无邮政公告未能发售;8月9日,见到补发的公告,即开始发售中国第一套大龙邮票。8月9日是中国邮政史上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邮票已经远远不是“邮资凭证”了,许多知名风景区和旅游目的地都将它作为一种“城市名片”来使用,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烟台的景点进入邮票的唯有蓬莱阁“中国四大名楼”的说法就源于同名的一组邮票。其实,烟台应当申报邮票的题材很多,例如戚继光、庄园建筑、海珍品等等,可惜因为发行计划限量,竞争十分激烈,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蓬莱市邮政局近来将蓬莱阁门票开发成明信片式的邮资门票,并以此为契机向国家邮政总局申报以“蓬莱阁”为主题图案的明信片和邮资信封,这就不仅打破常规开了新路,而且为下步申报“八仙过海”、“戚继光”系列邮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全部
所城建于明代,洪武年间为海防设奇山所,驻防军东通宁海卫,西由福中前所,以达登州卫,设墩台狼烟,俗呼之为烟台。烟台之得名,由此而始。所建城池,后俗称所城。
所城具有典型的古代军事防御城市特点,方型,有城无廓,清光绪《山东通志》记载:“砖城,周二里有奇,高二丈二尺,厚二丈,池阔三丈五尺,深一丈,楼铺十六座。”四边城墙中部均开设城门,门楼上建有庙宇。下层为指挥所,上层为远望所。城墙内侧建环形马道,城内街道布局呈方格网状。匡裕祥《烟台笔记》说“有东西南北四门,门上俱有望楼。城内有十字街,街道俱以石铺,平平坦坦,颇适步行。”十字形的城内主干道形成了全城的主轴线,在这条中心大道上布置有重要的公共性建筑,如官府衙门、祠堂等。城西北设千户所衙及随职官眷住房,东北设兵营及马棚、兵械库,东南设练兵场,西南设兵营伙房及粮草仓库。
奇山所城,成为烟台最早的居住地。最初城内守军百余人,其后屯戍官兵及家属不断从外地迁入,在所城周围逐渐形成一些居民聚落点,并随人口的发展,不断向四周延伸、扩展。明嘉靖年间,居民点遍布东关中街、南大街、西沟街、裕盛胡同、南门外等街道。外地迁入居民也开始进行海产品、手工艺品和房地产经营,工商业逐步发展,城区逐渐扩大。
康熙年间,奇山所废除,改称“奇山社”,军变民地,官兵解甲,从事渔农工商,所城由军防变为单纯的居民区。所城内张、刘两大姓千户后裔大兴土木,建造民宅,人口逐渐增多,也不断有外地人口流入,奇山社内人口随之向外扩张,经济日益发达起来。奇山社及周围形成13个固定村庄,时称奇山社十三村,十三村人口近来自牟平、海阳、文登诸县,远来自高唐、聊城及河北、河南、东北等地。张相文在《齐鲁旅行记》中称奇山所“海通以前,仅一乡村,以张刘姓为最著,今则鳞次栉比,与高廛连属矣。”
所城位置,处于东河、西河之间。其时烟台,不过一渔寮耳,渐而帆船有停泊,其入口不过粮石,出口不过盐鱼,商号几十家。在近海的地方已有船只开始停泊,烟台缓慢地发展着商业职能。城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有大小街路十几条。所城周围,只有几个零星的居民点,在附近每隔五天有一个不大的集市。
奇山所从设置到废除,有城无市,仅为居民点。商业性开放型的“市”,则从芝罘海湾向南逐渐形成。自明代开始,港口活动中心从芝罘湾移向南部的西南河口一带。渔民和商户为求吉祥,在西南河口东侧建海神庙。1810年重修扩建为“天后宫”,民众称之为“大庙”,逢出海和收泊,在此虔祀天后,祈佑平安,报答神庥。因此,“大庙”所处的西南河口成为新的港口活动的中心场所,居民与运军粮的船只进行交易,庙前大街成为商贸活动场所,并逐渐形成东西一里有余的、为地内商民开设行栈之所的商业街市,这条商业街就是北大街的原始基型。
从卫所到渔港(各地渔船),从内地商港(帆船)到近代港口,在近代化浪潮的裹挟之下,西方近代城市的新技术、新观念开始被移植进来,强制性地把烟台带进了城市近代化的行列。西方事物包括洋行、领事馆、教堂、学校、饭店住宅、企业等大势融进,改变和拓展了烟台城市空间。在风风雨雨的历史过程中,奇山所城墙自然毁坏,倾圯殆尽。虽然1918年曾重修奇山所城墙及四门,但到20世纪30年代,据郭岚生游记说“所有东西南北四门,相距各不到一里,城门大如普通住家的大门,城门楼虽矗存,城墙已不可见了。”城墙虽不见了,而奇山所城格局保留的仍然很完整。一直到建国初期,城墙已所剩无几,政府将其全部拆除,所城真正失去“城”的味道了。时至今日,已难觅当年城墙踪迹。
漫步在所城古老幽静的小巷,在城市的一角,远离喧哗,不念天地之悠悠,也会生发怀古忆旧之情。日复一日,城市疯狂长高,空间越发逼仄,所城依然静静依偎在市中心,青砖黑瓦的四合院依然悠闲地掩映在高楼大厦中,虽已破旧但砖雕影壁依然守望着历史。
守望历史,就是守住了城市的根。
所城具有典型的古代军事防御城市特点,方型,有城无廓,清光绪《山东通志》记载:“砖城,周二里有奇,高二丈二尺,厚二丈,池阔三丈五尺,深一丈,楼铺十六座。”四边城墙中部均开设城门,门楼上建有庙宇。下层为指挥所,上层为远望所。城墙内侧建环形马道,城内街道布局呈方格网状。匡裕祥《烟台笔记》说“有东西南北四门,门上俱有望楼。城内有十字街,街道俱以石铺,平平坦坦,颇适步行。”十字形的城内主干道形成了全城的主轴线,在这条中心大道上布置有重要的公共性建筑,如官府衙门、祠堂等。城西北设千户所衙及随职官眷住房,东北设兵营及马棚、兵械库,东南设练兵场,西南设兵营伙房及粮草仓库。
奇山所城,成为烟台最早的居住地。最初城内守军百余人,其后屯戍官兵及家属不断从外地迁入,在所城周围逐渐形成一些居民聚落点,并随人口的发展,不断向四周延伸、扩展。明嘉靖年间,居民点遍布东关中街、南大街、西沟街、裕盛胡同、南门外等街道。外地迁入居民也开始进行海产品、手工艺品和房地产经营,工商业逐步发展,城区逐渐扩大。
康熙年间,奇山所废除,改称“奇山社”,军变民地,官兵解甲,从事渔农工商,所城由军防变为单纯的居民区。所城内张、刘两大姓千户后裔大兴土木,建造民宅,人口逐渐增多,也不断有外地人口流入,奇山社内人口随之向外扩张,经济日益发达起来。奇山社及周围形成13个固定村庄,时称奇山社十三村,十三村人口近来自牟平、海阳、文登诸县,远来自高唐、聊城及河北、河南、东北等地。张相文在《齐鲁旅行记》中称奇山所“海通以前,仅一乡村,以张刘姓为最著,今则鳞次栉比,与高廛连属矣。”
所城位置,处于东河、西河之间。其时烟台,不过一渔寮耳,渐而帆船有停泊,其入口不过粮石,出口不过盐鱼,商号几十家。在近海的地方已有船只开始停泊,烟台缓慢地发展着商业职能。城区面积约3平方公里,有大小街路十几条。所城周围,只有几个零星的居民点,在附近每隔五天有一个不大的集市。
奇山所从设置到废除,有城无市,仅为居民点。商业性开放型的“市”,则从芝罘海湾向南逐渐形成。自明代开始,港口活动中心从芝罘湾移向南部的西南河口一带。渔民和商户为求吉祥,在西南河口东侧建海神庙。1810年重修扩建为“天后宫”,民众称之为“大庙”,逢出海和收泊,在此虔祀天后,祈佑平安,报答神庥。因此,“大庙”所处的西南河口成为新的港口活动的中心场所,居民与运军粮的船只进行交易,庙前大街成为商贸活动场所,并逐渐形成东西一里有余的、为地内商民开设行栈之所的商业街市,这条商业街就是北大街的原始基型。
从卫所到渔港(各地渔船),从内地商港(帆船)到近代港口,在近代化浪潮的裹挟之下,西方近代城市的新技术、新观念开始被移植进来,强制性地把烟台带进了城市近代化的行列。西方事物包括洋行、领事馆、教堂、学校、饭店住宅、企业等大势融进,改变和拓展了烟台城市空间。在风风雨雨的历史过程中,奇山所城墙自然毁坏,倾圯殆尽。虽然1918年曾重修奇山所城墙及四门,但到20世纪30年代,据郭岚生游记说“所有东西南北四门,相距各不到一里,城门大如普通住家的大门,城门楼虽矗存,城墙已不可见了。”城墙虽不见了,而奇山所城格局保留的仍然很完整。一直到建国初期,城墙已所剩无几,政府将其全部拆除,所城真正失去“城”的味道了。时至今日,已难觅当年城墙踪迹。
漫步在所城古老幽静的小巷,在城市的一角,远离喧哗,不念天地之悠悠,也会生发怀古忆旧之情。日复一日,城市疯狂长高,空间越发逼仄,所城依然静静依偎在市中心,青砖黑瓦的四合院依然悠闲地掩映在高楼大厦中,虽已破旧但砖雕影壁依然守望着历史。
守望历史,就是守住了城市的根。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