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转两篇供参考
诸葛亮是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和武将赵云是书中塑造的两个近乎完人的形象,而诸葛亮更是神化了.
不管从智慧方面还是道德方面.在智慧方面,自三国演义问世来,诸葛亮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中智慧的象征.从一出场的隆中对这一名段,就体现了诸葛亮与众不同的学识.及后的火烧新野、借东风、智取三城、三气周瑜、汉中之战、七擒七纵、空城计等,无一不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至于用八阵图阻止陆逊、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劝告邓艾的石刻等,更是神乎其神.在道德方面,《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更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至于诸葛亮所犯的一些错误,经过书中描写,反更显出他的人格伟大.失街亭后要求自降三级,对军中事物管理过于细致,在军事上谨小慎微等,都是通过缺点来映衬他的优点的.总之,诸葛亮不管在能力还是人格上都是近乎完美的形象.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反面形象,由于《三国演义》的推刘反曹,曹操是以一个奸雄的形象出现的.最著名的就是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更是将奸雄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从刺董卓孟德献刀、杀恩人吕伯奢一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例子都是他奸雄的表现.同时,曹操还是个文武双全、极有才干的人,从招募义兵起家,伐董卓、讨吕布、官渡败袁绍到占了半个中国,都是他政治能力的体现.曹操还是个非常重视人才的人,对一些曾是敌对的人能够重用,如重用贾栩等.特别描写了对关羽是爱慕有加,战华雄时赠酒、以及后来的赏金封侯,甚至对出走都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更体现了曹操对人才的爱惜.曹操还是个极有文采的人,铜雀台赋诗《短歌行》,充分体现了曹操的文采,所以与他才儿子并称三曹.总之,曹操的是个有才干、文武双全的政治家,但由于书中描写他的一些奸诈的表现,成了一个“奸雄”.
周瑜,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周瑜这个人可倒了大霉了,被描写成智短才拙,处处不如诸葛亮的人.但虽然这样,仍能让人看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从十五回出场,到五十七回病故,是一个风流儒雅,潇洒干练,却有意气用事、头脑简单的周瑜形象.周瑜的风流儒雅,书中描写不多,倒是苏轼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的形象深入人心.说到才干,训练了一流的水军、用蒋干将计就计、用黄盖苦用计、最后用火计破曹,这些都不用说了.但书中为了衬托诸葛亮,对周瑜更多的是一些负面描写.首先是对抗曹操上,写周瑜是动机是狭隘的,是诸葛亮假称曹操有意“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才使周瑜抗曹.而且在赤壁之战中,也仅是发挥了配角作用,处处落于诸葛亮的下风.甚至在人品上也显得心胸过于狭小,稍有不顺就急得吐血,对才华高的诸葛亮嫉妒,下了杀心.同时,他的死亡也正是由于智力落后于人太多且心胸过狭所致,丢了胜利果实,赔了夫人又拆兵,最后意想天开想赚对方,反而连命都丧了.虽然这些与史实不符,但为了衬托诸葛亮,周瑜这个人物也只好如此“牺牲”了.
刘备,书中的刘备,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但鲁迅曾批评:欲显刘备长厚,似伪.这一句对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很非常恰当的.周瑜讲道:刘备袅雄之姿,并非长久曲屈人下之人也.但书中的刘备却是处处表现得过于忠厚,厚道,倒给人一种伪的感觉.不过,由于书中对刘备的推崇,对刘备的塑造还是正面的.刘备有武勇的一面,三英战吕布就可以看出刘备的武艺.但为了体现明君的方面,对刘备的德,是着重刻画的.首先,体现了刘备的忠,刘备对汉室的忠心,受汉献帝衣带诏,汉室未亡时决不称帝等.其次,体现了仁,在新野自身难保时坚持携民渡江等.第三,体现了义,在两位结义兄弟遇难后坚持为他们报仇等.第四,体现了厚道.多次寄人篱下有机会夺取而不取.第五,体现了很重视人才.最出色的表现就是在赵云单骑救主后的摔阿斗,所谓民间谚语中的“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在收买人心方面,小说中还特别会表现刘备的哭,所以有人说,刘备的江山大部分都是哭来的.但也正因为刘备过于注重这样一些小德,忽视了一些大德,如在处理关羽和张飞遇难问题上,过于强调兄弟情谊而不顾国家大义,导致了兵败,使蜀汉元气大伤,从此不能恢复,兴复汉室化为泡影.
关羽,是我国的武圣,与文圣孔子一起,受到国人的推崇.小说在写到关羽的正面形象外,也对关羽的缺点提出了批评.主要从个性、武艺、人格这几个方面进行刻画的.武艺上,小说中描写得单挑场面最多的应该就算是关羽了吧,温酒斩华雄、赚城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都是对这位武圣人的精彩武艺描写,其中更有一段关云长刮骨疗毒,“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写出了一个铁汉的形象.同时,作为受到历代统治者和百姓推崇的武圣,人格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关云长“忠义”这方面体现得尤为出色,卦金挂印护嫂千里走单骑体现了他的“忠”,义释曹操体现了他的“义”.在人格上,他与其它英雄不同,利身行事,光明磊落.正是由于这种“忠义神武”,才使他成为武圣.但《三国演义》也批评了他的缺陷,就是骄.从想跟马超争高低,封五虎将时不服黄忠时可见一斑.关羽在这方面主要犯了三个错,一错没有处理好与同盟关系,拒绝孙权联姻要求,得罪便者.二错没有处理好与同事关系,看不起同守荆州的糜芳、博士仁等人,导致孤立无援.三错轻视敌人,被人从后偷袭,大意失荆州,遗恨千古,都是《三国演义》通古关羽给世人带人的警示.
三国人物评析之赵云
于关羽和张飞相比,子龙在三国时期的地位似乎低了些.罗贯中先生素来仰慕关羽的侠肝义胆,加之张飞性格突出,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子龙的戏份是少之又少.于黄忠、马超、魏延相比,赵云对蜀汉政权的贡献显然大得多,却连像这三人一样全面、细致的描写都没得到.罗先生给予他的只有神化,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是对赵云的不公.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赵云在历史上一直褒贬不一:他的完美造就了他,也使他遭到了不少非议.这不能不说值得回味!
长坂坡一战是赵云的代表作.在罗先生的描写之下,赵云单枪匹马穿梭于乱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保护后主杀出重围,毫发未损.着实不愧先主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在《三国志》中,子龙不仅保护幼主突围,还护送甘夫人(并未自杀)安全撤出,面对子龙如此战绩,不得不让人瞠目结舌.忠勇如此,夫复何求哉!
赵云并不是无往不胜的.据《三国志—蜀书》记载,诸葛亮率军攻打祁山,路遇曹军.孔明教赵云和邓芝拒敌,自己往祁山而去.赵云、邓芝“兵弱敌疆”.战败于箕谷.战败之后,军中兵将竟无一所去.大军会合,诸葛亮问二人:“街亭战败时,溃不成军.而箕谷战败,军士全无所去.为什么呢?”邓芝答道:“赵云断后拒敌,军资什物,一样也没丢掉.将士怎么会逃走呢?”诸葛亮不觉敬佩,又说:“既然军资无失,就赐给你们吧.”赵云回答:“败军之将,为什么还要赏赐呢?暂且归入府库,十月拿出来冬赐时用吧!”字字句句,无一不浸透了子龙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难怪诸葛亮要“大善之”,竟然没有再提惩罚的事了.
作为带兵将领,赵云的信条无非忠君爱国,没有超越封建社会里武将的局限.但要做到时时刻刻遵守这个信条,一生一世不改变,可以说难上加难.子龙终生以国家大事为己任,虽然身为武将,却时刻估计百姓的利益,可谓当世之豪杰,千秋之名将!成也子龙,败也子龙,无非过眼云烟.而赵云闪光的爱国精神和过人的大将风度,将永远流传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被后人世代瞻仰.
诸葛亮是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和武将赵云是书中塑造的两个近乎完人的形象,而诸葛亮更是神化了.
不管从智慧方面还是道德方面.在智慧方面,自三国演义问世来,诸葛亮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中智慧的象征.从一出场的隆中对这一名段,就体现了诸葛亮与众不同的学识.及后的火烧新野、借东风、智取三城、三气周瑜、汉中之战、七擒七纵、空城计等,无一不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至于用八阵图阻止陆逊、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劝告邓艾的石刻等,更是神乎其神.在道德方面,《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更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至于诸葛亮所犯的一些错误,经过书中描写,反更显出他的人格伟大.失街亭后要求自降三级,对军中事物管理过于细致,在军事上谨小慎微等,都是通过缺点来映衬他的优点的.总之,诸葛亮不管在能力还是人格上都是近乎完美的形象.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反面形象,由于《三国演义》的推刘反曹,曹操是以一个奸雄的形象出现的.最著名的就是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更是将奸雄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从刺董卓孟德献刀、杀恩人吕伯奢一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例子都是他奸雄的表现.同时,曹操还是个文武双全、极有才干的人,从招募义兵起家,伐董卓、讨吕布、官渡败袁绍到占了半个中国,都是他政治能力的体现.曹操还是个非常重视人才的人,对一些曾是敌对的人能够重用,如重用贾栩等.特别描写了对关羽是爱慕有加,战华雄时赠酒、以及后来的赏金封侯,甚至对出走都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更体现了曹操对人才的爱惜.曹操还是个极有文采的人,铜雀台赋诗《短歌行》,充分体现了曹操的文采,所以与他才儿子并称三曹.总之,曹操的是个有才干、文武双全的政治家,但由于书中描写他的一些奸诈的表现,成了一个“奸雄”.
周瑜,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周瑜这个人可倒了大霉了,被描写成智短才拙,处处不如诸葛亮的人.但虽然这样,仍能让人看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从十五回出场,到五十七回病故,是一个风流儒雅,潇洒干练,却有意气用事、头脑简单的周瑜形象.周瑜的风流儒雅,书中描写不多,倒是苏轼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的形象深入人心.说到才干,训练了一流的水军、用蒋干将计就计、用黄盖苦用计、最后用火计破曹,这些都不用说了.但书中为了衬托诸葛亮,对周瑜更多的是一些负面描写.首先是对抗曹操上,写周瑜是动机是狭隘的,是诸葛亮假称曹操有意“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才使周瑜抗曹.而且在赤壁之战中,也仅是发挥了配角作用,处处落于诸葛亮的下风.甚至在人品上也显得心胸过于狭小,稍有不顺就急得吐血,对才华高的诸葛亮嫉妒,下了杀心.同时,他的死亡也正是由于智力落后于人太多且心胸过狭所致,丢了胜利果实,赔了夫人又拆兵,最后意想天开想赚对方,反而连命都丧了.虽然这些与史实不符,但为了衬托诸葛亮,周瑜这个人物也只好如此“牺牲”了.
刘备,书中的刘备,是一个仁义明君,忠厚长者.但鲁迅曾批评:欲显刘备长厚,似伪.这一句对于《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很非常恰当的.周瑜讲道:刘备袅雄之姿,并非长久曲屈人下之人也.但书中的刘备却是处处表现得过于忠厚,厚道,倒给人一种伪的感觉.不过,由于书中对刘备的推崇,对刘备的塑造还是正面的.刘备有武勇的一面,三英战吕布就可以看出刘备的武艺.但为了体现明君的方面,对刘备的德,是着重刻画的.首先,体现了刘备的忠,刘备对汉室的忠心,受汉献帝衣带诏,汉室未亡时决不称帝等.其次,体现了仁,在新野自身难保时坚持携民渡江等.第三,体现了义,在两位结义兄弟遇难后坚持为他们报仇等.第四,体现了厚道.多次寄人篱下有机会夺取而不取.第五,体现了很重视人才.最出色的表现就是在赵云单骑救主后的摔阿斗,所谓民间谚语中的“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在收买人心方面,小说中还特别会表现刘备的哭,所以有人说,刘备的江山大部分都是哭来的.但也正因为刘备过于注重这样一些小德,忽视了一些大德,如在处理关羽和张飞遇难问题上,过于强调兄弟情谊而不顾国家大义,导致了兵败,使蜀汉元气大伤,从此不能恢复,兴复汉室化为泡影.
关羽,是我国的武圣,与文圣孔子一起,受到国人的推崇.小说在写到关羽的正面形象外,也对关羽的缺点提出了批评.主要从个性、武艺、人格这几个方面进行刻画的.武艺上,小说中描写得单挑场面最多的应该就算是关羽了吧,温酒斩华雄、赚城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都是对这位武圣人的精彩武艺描写,其中更有一段关云长刮骨疗毒,“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写出了一个铁汉的形象.同时,作为受到历代统治者和百姓推崇的武圣,人格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关云长“忠义”这方面体现得尤为出色,卦金挂印护嫂千里走单骑体现了他的“忠”,义释曹操体现了他的“义”.在人格上,他与其它英雄不同,利身行事,光明磊落.正是由于这种“忠义神武”,才使他成为武圣.但《三国演义》也批评了他的缺陷,就是骄.从想跟马超争高低,封五虎将时不服黄忠时可见一斑.关羽在这方面主要犯了三个错,一错没有处理好与同盟关系,拒绝孙权联姻要求,得罪便者.二错没有处理好与同事关系,看不起同守荆州的糜芳、博士仁等人,导致孤立无援.三错轻视敌人,被人从后偷袭,大意失荆州,遗恨千古,都是《三国演义》通古关羽给世人带人的警示.
三国人物评析之赵云
于关羽和张飞相比,子龙在三国时期的地位似乎低了些.罗贯中先生素来仰慕关羽的侠肝义胆,加之张飞性格突出,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子龙的戏份是少之又少.于黄忠、马超、魏延相比,赵云对蜀汉政权的贡献显然大得多,却连像这三人一样全面、细致的描写都没得到.罗先生给予他的只有神化,从本质上讲,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是对赵云的不公.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赵云在历史上一直褒贬不一:他的完美造就了他,也使他遭到了不少非议.这不能不说值得回味!
长坂坡一战是赵云的代表作.在罗先生的描写之下,赵云单枪匹马穿梭于乱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保护后主杀出重围,毫发未损.着实不愧先主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在《三国志》中,子龙不仅保护幼主突围,还护送甘夫人(并未自杀)安全撤出,面对子龙如此战绩,不得不让人瞠目结舌.忠勇如此,夫复何求哉!
赵云并不是无往不胜的.据《三国志—蜀书》记载,诸葛亮率军攻打祁山,路遇曹军.孔明教赵云和邓芝拒敌,自己往祁山而去.赵云、邓芝“兵弱敌疆”.战败于箕谷.战败之后,军中兵将竟无一所去.大军会合,诸葛亮问二人:“街亭战败时,溃不成军.而箕谷战败,军士全无所去.为什么呢?”邓芝答道:“赵云断后拒敌,军资什物,一样也没丢掉.将士怎么会逃走呢?”诸葛亮不觉敬佩,又说:“既然军资无失,就赐给你们吧.”赵云回答:“败军之将,为什么还要赏赐呢?暂且归入府库,十月拿出来冬赐时用吧!”字字句句,无一不浸透了子龙为国为民的赤胆忠心!难怪诸葛亮要“大善之”,竟然没有再提惩罚的事了.
作为带兵将领,赵云的信条无非忠君爱国,没有超越封建社会里武将的局限.但要做到时时刻刻遵守这个信条,一生一世不改变,可以说难上加难.子龙终生以国家大事为己任,虽然身为武将,却时刻估计百姓的利益,可谓当世之豪杰,千秋之名将!成也子龙,败也子龙,无非过眼云烟.而赵云闪光的爱国精神和过人的大将风度,将永远流传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被后人世代瞻仰.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