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小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特征就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可以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力的三大参照。合作学习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合作学习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能真正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合作学习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靠。然而,过于追求合作的形式而轻视学习的效果,分组随意没有团队氛围,评价失衡不能促进竞争等现象,困扰着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呢?
有效合作的互补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瞎子和一个瘸子,两个人要到达同一个地方,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好在瞎子是强壮的,瘸子的眼睛是好的,所以瞎子和瘸子一拍即合,瞎子背起瘸子,瘸子指引着瞎子,两个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共同的目标是产生合作意识的基础。寓言里的瞎子和瘸子想要快速安全到达同一个地方,这是他们的共同目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每个小组的学习目标、每个小组中每类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目标明确,学生才知道需要做什么。
彼此的互补性是达成合作意向的强烈需要。瞎子和瘸子都清楚自己的缺陷,一个看不见,一个走路有障碍,但也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一个能看,一个健走。想要快速安全到达目的地,只有进行优势互补,这使得他们的合作意向比正常人要强很多。我们在合作学习中要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同时也要能看到他人的长处,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具体的小组学习合作中,擅长书写的就多书写,擅长朗诵的就多朗诵,擅长绘画的就多绘画,小组内成员各发挥所长,合作学习就能产生最佳效果。
合理分工和正确的方法指导使合作意识变为有效现实行为。瞎子和瘸子的合作,如果让瘸子背着瞎子跑,结果大相径庭。所以有了共同的目标和明白彼此的长短后,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和方法指导。在具体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组长和组内的科代表都具备这种分工和学法指导意识,才能使合作学习由意识变成有效的行为方式,并最终实现学习目标,同时目标的实现又会使合作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合作的价值是共享和互补,学生因共同目标而产生合作意识,因互补需要而强化合作意识,因合理分工和正确方法指导而使合作意识变为有效行动。
有效合作的形式
合作的载体是小组,要想搞好小组学习,必须加强小组建设。
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4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因为,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小组成员间能否建立起积极的互动关系,每个人能否明确并积极承担在共同完成任务中个人的责任,都有赖于教师对班级学生的合理分组。在实践操作中可以施行双向选择,即组长选组员,组员也可择组长,只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即可。
一般说来,科学的分工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因人因事设岗——分组时可以进行这样的搭配:男女学生搭配,学习基础好、中、差学生搭配,能力不同者搭配,不同特长者搭配,不同家庭环境者搭配。合作学习中,老师对每个学生的特长要心中有数,因事定人,确保个人发挥最大优势,而成员间又优势互补。在角色自愿挑选无法进行的情况下,老师一定要及时进行引导和干预。责任目标明确——小组组成后,各小组内产生组长、记录员、发言人、资料员等,在明确各人职责的基础上分工合作,确保人人有事干,一定要杜绝像上例中的无事干现象。一次合作中角色要固定,多次合作中角色可轮换。关注极端情况——学困生要安排专人指导,老师要给予关注,以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优生必须有明确帮扶对象,谨防优生一言堂、一枝秀。
有效合作的时机
合作效度,是合作学习的生命。不是什么内容、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展合作学习的。精心选择内容、准确把握时机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前提保证。一般说来,合作的时机有:
遇到开放式问题情境时——即同一现象有多种解释,同一问题有多种解法的问题情境。合作可以拓展思维广度,延伸思维深度,找到问题解决的多重途径,达成殊途同归之效。
问题逐步深入需要归纳总结时——即从众多具体例子和材料中归纳总结规律、提炼本质的问题。此时合作讨论,比较鉴别,去伪存真,有益于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或规律,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产生疑惑时——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似曾相识,但又无从下手,不能立即解答的问题时,既有解决问题的欲望,又希望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和验证,渴望交流。这时再开展合作学习,效果自然不差。
学习任务大,个人无法完成时——实验操作、剧情表演、研究性学习都需要多人分工合作才能完成。
学生产生较大意见分歧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时的思维矛盾和认知冲突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在合作过程中,有了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敏捷性,及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都将得到很大提高。
有效合作的指导
有些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等到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而且有时还不作评价,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
这样的合作学习,教师可有可无的,合作学习当然也没有什么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我们所说的自主合作学习的“合作”,必须是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而进行的合作学习,我们对学生是“放手”,而不是“放羊”。课堂上,没有教师引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就没有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合作学习就是一场交响乐演出,大家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在乐队指挥的导引下,演奏出一曲曲和谐美妙的音乐。老师,就是交响乐团的指挥,虽然没有直接演出,但却是乐队的核心。
教师在课堂合作上应发挥好“导向、导趣、导思、导法、导疑、导问”的作用。“导向”即方向上的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并认定学习目标,进而围绕学习目标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导趣”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发情感;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兴趣是实现乐学的法宝。“导思”既是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塞的情况下进行的施“导”;同时又是针对不同学科特点进行的思维方式的引导。“导法”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又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规律和技能,培养学生在社会发展中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导疑”即要求教师在学生“有疑”时“顺疑而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点拨”;在学生无疑时“设疑而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追问”。“导问”即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问题,一方面是围绕学习目标实现对课堂学习效果的检测,另一方面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升华。总之,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自身定位要准确,既是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同伴。
引导作用发挥到位,就像主持人毕福剑一样,既能举重若轻,又能举轻若重,善于引导学生明确目标并产生兴趣,引发情感;善于引导学生与教师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材对话;还善于巧妙地点拨和适时地追问,让学生获得深入探讨问题的能力;又能以合作者的平等身份对学习内容进行必需的补充和深化,对学习效果做出客观评价,而绝不仅仅只是学生意见的欣赏者和所学知识的简单总结者。
有效合作的评价
评价是合作的导航仪、矫正器,没有合理的评价,合作就很难开展。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激励方式。
力争评价多元化。评价形式上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别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等。内容上包括参与情况、合作效果、创新精神、质疑探究以及平时表现、检测成绩等。
融入比赛激励法。注重课堂即时性评价,合作学习融入竞赛,通常采用课前自学、课堂开展小组交流比赛、“互问互答”挑战赛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对于各组的情况,根据表现分别予以加分展现,教师书写在黑板左边,由课代表记下作为“周周清”评定的参考分。
强调形成性评价。描画神奇曲线,公平地呈现学生的发展过程,营造比赛氛围。我实行周周清,每周算出小组平均分,并用坐标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方法能直观地反映小组的学习情况,增强小组凝聚力,促进组内互相帮助,营造组间良性竞争,让合作学习延续到课外。
捆绑评价强团队。这个评价开展的是小组之间的“捆绑”评比,这种方式我尝试了5年多,效果一直不错,小组成员之间能团结互助,组长成了督促组员学习的得力干将,组员的优势也能弥补组长的不足。
自评互评突主体。合作效果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可以从合作的内容、态度、创新、探究、效果等方面设计学生小组自评和互评的表格,定期进行评价,让他们在自评和互评中总结成长。
有效合作的互补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瞎子和一个瘸子,两个人要到达同一个地方,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好在瞎子是强壮的,瘸子的眼睛是好的,所以瞎子和瘸子一拍即合,瞎子背起瘸子,瘸子指引着瞎子,两个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共同的目标是产生合作意识的基础。寓言里的瞎子和瘸子想要快速安全到达同一个地方,这是他们的共同目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每个小组的学习目标、每个小组中每类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目标明确,学生才知道需要做什么。
彼此的互补性是达成合作意向的强烈需要。瞎子和瘸子都清楚自己的缺陷,一个看不见,一个走路有障碍,但也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一个能看,一个健走。想要快速安全到达目的地,只有进行优势互补,这使得他们的合作意向比正常人要强很多。我们在合作学习中要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同时也要能看到他人的长处,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在具体的小组学习合作中,擅长书写的就多书写,擅长朗诵的就多朗诵,擅长绘画的就多绘画,小组内成员各发挥所长,合作学习就能产生最佳效果。
合理分工和正确的方法指导使合作意识变为有效现实行为。瞎子和瘸子的合作,如果让瘸子背着瞎子跑,结果大相径庭。所以有了共同的目标和明白彼此的长短后,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和方法指导。在具体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组长和组内的科代表都具备这种分工和学法指导意识,才能使合作学习由意识变成有效的行为方式,并最终实现学习目标,同时目标的实现又会使合作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合作的价值是共享和互补,学生因共同目标而产生合作意识,因互补需要而强化合作意识,因合理分工和正确方法指导而使合作意识变为有效行动。
有效合作的形式
合作的载体是小组,要想搞好小组学习,必须加强小组建设。
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4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因为,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小组成员间能否建立起积极的互动关系,每个人能否明确并积极承担在共同完成任务中个人的责任,都有赖于教师对班级学生的合理分组。在实践操作中可以施行双向选择,即组长选组员,组员也可择组长,只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即可。
一般说来,科学的分工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因人因事设岗——分组时可以进行这样的搭配:男女学生搭配,学习基础好、中、差学生搭配,能力不同者搭配,不同特长者搭配,不同家庭环境者搭配。合作学习中,老师对每个学生的特长要心中有数,因事定人,确保个人发挥最大优势,而成员间又优势互补。在角色自愿挑选无法进行的情况下,老师一定要及时进行引导和干预。责任目标明确——小组组成后,各小组内产生组长、记录员、发言人、资料员等,在明确各人职责的基础上分工合作,确保人人有事干,一定要杜绝像上例中的无事干现象。一次合作中角色要固定,多次合作中角色可轮换。关注极端情况——学困生要安排专人指导,老师要给予关注,以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优生必须有明确帮扶对象,谨防优生一言堂、一枝秀。
有效合作的时机
合作效度,是合作学习的生命。不是什么内容、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展合作学习的。精心选择内容、准确把握时机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前提保证。一般说来,合作的时机有:
遇到开放式问题情境时——即同一现象有多种解释,同一问题有多种解法的问题情境。合作可以拓展思维广度,延伸思维深度,找到问题解决的多重途径,达成殊途同归之效。
问题逐步深入需要归纳总结时——即从众多具体例子和材料中归纳总结规律、提炼本质的问题。此时合作讨论,比较鉴别,去伪存真,有益于迅速抓住问题的本质或规律,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产生疑惑时——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似曾相识,但又无从下手,不能立即解答的问题时,既有解决问题的欲望,又希望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和验证,渴望交流。这时再开展合作学习,效果自然不差。
学习任务大,个人无法完成时——实验操作、剧情表演、研究性学习都需要多人分工合作才能完成。
学生产生较大意见分歧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时的思维矛盾和认知冲突是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在合作过程中,有了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敏捷性,及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都将得到很大提高。
有效合作的指导
有些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等到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而且有时还不作评价,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
这样的合作学习,教师可有可无的,合作学习当然也没有什么效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我们所说的自主合作学习的“合作”,必须是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而进行的合作学习,我们对学生是“放手”,而不是“放羊”。课堂上,没有教师引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就没有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合作学习就是一场交响乐演出,大家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在乐队指挥的导引下,演奏出一曲曲和谐美妙的音乐。老师,就是交响乐团的指挥,虽然没有直接演出,但却是乐队的核心。
教师在课堂合作上应发挥好“导向、导趣、导思、导法、导疑、导问”的作用。“导向”即方向上的引导,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并认定学习目标,进而围绕学习目标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导趣”即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发情感;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兴趣是实现乐学的法宝。“导思”既是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塞的情况下进行的施“导”;同时又是针对不同学科特点进行的思维方式的引导。“导法”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又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规律和技能,培养学生在社会发展中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导疑”即要求教师在学生“有疑”时“顺疑而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点拨”;在学生无疑时“设疑而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追问”。“导问”即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问题,一方面是围绕学习目标实现对课堂学习效果的检测,另一方面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升华。总之,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自身定位要准确,既是引导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同伴。
引导作用发挥到位,就像主持人毕福剑一样,既能举重若轻,又能举轻若重,善于引导学生明确目标并产生兴趣,引发情感;善于引导学生与教师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材对话;还善于巧妙地点拨和适时地追问,让学生获得深入探讨问题的能力;又能以合作者的平等身份对学习内容进行必需的补充和深化,对学习效果做出客观评价,而绝不仅仅只是学生意见的欣赏者和所学知识的简单总结者。
有效合作的评价
评价是合作的导航仪、矫正器,没有合理的评价,合作就很难开展。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激励方式。
力争评价多元化。评价形式上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个别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等。内容上包括参与情况、合作效果、创新精神、质疑探究以及平时表现、检测成绩等。
融入比赛激励法。注重课堂即时性评价,合作学习融入竞赛,通常采用课前自学、课堂开展小组交流比赛、“互问互答”挑战赛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对于各组的情况,根据表现分别予以加分展现,教师书写在黑板左边,由课代表记下作为“周周清”评定的参考分。
强调形成性评价。描画神奇曲线,公平地呈现学生的发展过程,营造比赛氛围。我实行周周清,每周算出小组平均分,并用坐标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这种方法能直观地反映小组的学习情况,增强小组凝聚力,促进组内互相帮助,营造组间良性竞争,让合作学习延续到课外。
捆绑评价强团队。这个评价开展的是小组之间的“捆绑”评比,这种方式我尝试了5年多,效果一直不错,小组成员之间能团结互助,组长成了督促组员学习的得力干将,组员的优势也能弥补组长的不足。
自评互评突主体。合作效果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可以从合作的内容、态度、创新、探究、效果等方面设计学生小组自评和互评的表格,定期进行评价,让他们在自评和互评中总结成长。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