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齐国到底有多强大
齐国先前在齐桓公统治下,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但等齐桓公死后,齐国开始发生内乱,导致国力衰落,已无力再称霸。公元前391年,田氏正式登入历史舞台,开始统治齐国。直到公元前314年,齐国国力又再次强大。
战国时期的齐国,最为强盛的是齐威王和齐宣王执政时期。
公元前353年和公元前341年,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以孙膑为军师,分别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两次打败魏国,于是齐国重新跻身强国行列,成为东方霸主。齐威王之后,田辟强即位,是为齐宣王。
齐宣王继续重视人才,努力发展文化建设,创办稷下学馆,使天下文化中心由魏国移到了齐国。孟子、邹衍、慎到等当时的牛人大能,都曾在稷下学馆呆过。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趁燕国内乱(子之之乱)之际,攻打燕国,几乎把整个燕国吞并了。另外,齐宣王还于公元前313年联合楚国攻打秦国,而后又在公元前303年联合韩、魏攻打楚国。
扩展资料:
齐国分为姜姓吕氏齐国和田齐两个时代。疆域为位于今天山东。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强国之一。
公元前1000年前,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大国,齐桓公也依靠海上的资源,迅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姜齐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吕氏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在战国中晚期称王(曾一度称东帝)。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嬴政投降,秦国统一六国,齐国覆灭。
齐国国都是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胡公时曾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齐之后,仍以临淄为都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齐国
齐秦不是没有单练过,战国时期双方的第一次交手就是以齐国的胜利而告终。至于三晋的干涉,主要还是指韩魏。这是必然的,因为齐秦本不接壤,秦国也想靠自己的力量把齐国拿下,但是结果却灰头土脸地逃回去。虽然韩魏可以在秦国的压力下给秦军让路,但是这样做后患很大,所以后来无论秦攻齐还是齐攻秦,都要拉上韩魏,因为确保自己后路安全的唯一方法就是把韩魏和自己捆在一起。同时,能否拉拢韩魏,也是齐秦国际地位的表现。韩非子就毫不客气地说齐闵王“中使韩魏”,把七雄中的其他国家打败不难,但要让他们依附自己,成为仆从国,则很难做到。楚、赵一度强盛,但天下诸侯很少承认他们是具有领导地位的国家,而曾经将其他王者如仆役般役使的国家只有齐秦。
强秦打败弱赵的确算不上什么转折点,齐国最强的时候的秦国还强,只是后来齐长期对邻国诉诸武力,而且军事手段往往用过头,比如,五十天灭燕,吞并战国第八雄的五千乘宋国,就连秦国当时都很难做到,可见齐国的军力很强,所谓的齐国经济强军事弱本来就是误传,齐国最强的时候的确能号令天下,而秦国毫无顾忌地大规模东进就是在齐国险些灭亡之后,显然是五国伐齐后秦国才一家独大。
齐国东有盐海之利,西通六国,商业及其发达,“齐市”人潮涌动,车水马龙,号称“挥汗如雨”。
有钱是一方面,齐国周边无大国威胁,北面是老派且无进取心的“燕国”,南面的鲁国、吴国一个迂腐不前,一个偏居一隅。无力争霸中原。西面的三晋和卫国、郑国、蔡国等等被秦国和楚国压迫,积贫积弱。所以齐国的外部威胁几乎为零。可以任意的发展。
齐国的君主自桓公始就非常重视人才和吏治的培养,政治一直比较清明、思想活跃。
齐国的剑士剑技更是冠绝天下,号称“技击之士”.
综上所述,齐国在人才、财富、国力等等方面一直都是战国翘楚。就连强秦在称王称霸之时,也一直注意拉拢“齐国”,尊称齐王为“东帝”
齐国最后被灭的原因还是因为秦国实力太强,且国策有效,远交近攻将其他六国灭掉的速度太快,尤其是“楚国”也能迅速的被灭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齐楚是“世仇”救援不及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齐国当时的领导者在齐威王之后就无一“名君”,体制上变法又没有彻底,政治的落后造成国力的衰弱,国力与强秦不成比例,再加上自身无强大的政体支持,也只有灭亡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