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给我讲一下你对佛教的认识吗?

谈一下对佛教的理解,以及佛教对我们现在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影响吗?... 谈一下对佛教的理解,以及佛教对我们现在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影响吗? 展开
 我来答
绝翼伤E
推荐于2019-11-04 · TA获得超过70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1、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

《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

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

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

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

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

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

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

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

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

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

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

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

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

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

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南无(音:那摩)

观世音菩萨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

扩展资料:

大乘佛教的起源:

现今,藏区以及印度、尼泊尔、布丹、蒙古国、俄罗斯等地区仍然有很多古象雄文明中产生的宗教文化的遗迹和寺庙、僧侣,从藏区到世界各地有很多的人信奉象雄文化中的古象雄佛法。

中国古象雄文化是世界佛教的起源  。

古象雄文明早已通过陆路传递到印度。早在象雄文化从起源到传播时,出生在象雄国的幸饶佛陀

就已经亲自传法而走过。如今在俄罗斯、印度、尼泊尔、不丹、外蒙古等地方仍然有很多人称自己为象雄人的后裔,传播象雄佛法的雍仲本教寺庙依然存在,传承著古老的象雄文化。

古象雄文化的宗教体系经过幸饶佛陀和不同时期的佛陀传播,将慈悲心、灵魂不灭、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等象雄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更有效和深入地在中亚等广大地区传播,

影响着古时印度教、耆那教、后来印度佛教的产生。

象雄文化是集草原文化、高原文化、波斯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大集合中华文化体,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内容的博大性、传播的和谐性。

象雄文化通过古象雄王国浩瀚的疆域影响着广大的中亚文化。象雄王国早在至少西元前二十世纪就产生过极高的远古文明,史称古象雄文明。

佛教与素食:

佛教徒原本也是荤素都吃的,吃素始于南北朝时梁武帝(502—549)的推行。相传梁武帝读《楞伽经》,经云“菩萨大慈大悲,不忍心食众生肉”,他读了非常感动,自己发愿吃长素。

他是佛门的大护法,又以帝王之尊推动“素食”,于是很快就影响整个僧团。

这个运动推展得非常成功,不但出家的佛弟子接受,连在家信徒也接受了,形成中国佛教的特色——素食。

其它国家地区,虽然有佛教盛行,但并没有人推行素食运动,依然保持佛早年的教诲,可以吃三净肉或五净肉。

吃素起源:

一提起佛教,自然就联想到素食 ,对中国人而言,所谓的“出家人”就是“吃斋”的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然而,佛教僧侣是否一定得吃素,实际上的情况似乎并非如此;除了中国佛教(以及直接从大陆传入的台湾佛教)外,其他如藏传佛教、东南亚一带的南传佛教、日本佛教等等,并不忌讳吃荤。

其实,即使是中国佛教,僧侣的全面素食(禁断酒肉)也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将近五百年以後的事,而一手导演此一佛教史上划时代事件的关键人物则是南北朝时的梁武帝(502—549)。

佛陀在世时僧团的生活方式是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托钵,人家给什么就吃什么。泰国、斯里兰卡的出家人还是托钵,他们不吃素,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

全世界的佛教,只有中国的佛教徒吃素(汉传佛教地区)。

除中国之外,全世界的佛教徒都是吃三净肉 - 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这是佛在戒律里说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乘佛教的起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与素食

慧闻经典
2012-05-26 · 正法眼藏照世间,涅槃妙心度有缘
慧闻经典
采纳数:479 获赞数:9116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所有宗教的本质都是解决生死问题,在此基础上将自己所认识到的真理向人们讲说,使人们懂得如何有目的的生活及如何面对生死。佛教同样如此,使你认识到真正的自己,不再盲目的生活,而成就生命的价值。

你相信佛法,就会能你的宗教信仰及生活方式有影响,不信就没有影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陸过人间
2012-05-27 · TA获得超过5.7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483
采纳率:87%
帮助的人:394万
展开全部
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最圆满最了意的教育。佛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能解释连现代科学都解释不了的问题,灵魂,异度空间,附体,轮回,真正的认识自己,明白自己要什么,怎样去做,正确的指导人怎样做人,怎样有助于他人,社会,教导人提升道德精神的最高追求,这是有利于国家社会和谐,是积极向上的,向善的,也是圆满方便和了意的具体结合。
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影响的,这种影响是积极地,向上的,如果都以佛弟子的要求去做,这个社会,世界,在不远的将来是有可能实现大同世界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b5e3326a0
2012-05-30 · TA获得超过31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0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10万
展开全部
佛是最大的学问、最大的境界。
学佛有利于促进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人类规划好自己的演化方向。
免得堕落为除了一个大脑袋,其他感官都很落后的情绪混乱的生物,最后互相折磨至灭绝的悲惨结果。
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再发达的大脑如果失去了身体感官基础也最终会失去效用。
大脑不能脱离身体独立发展,必须要经常与全身进行整合。
身体不能被大脑绑架,应该统一于心。
否则经过轮回的优胜劣汰,演化就会比较慢,而且浪费能源。
人类的演化方向应该是逐步与更大范围的环境相对立统一,在各种层次上。

感官的退化是现在人类最大的问题,人们总是不同程度地抛弃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用恶劣的情绪和行为,身心分离的结果),很多人因此堕入恶道,只有修行才能改变。修行的低级目的几乎都是使身心能够统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胜乐多杰
推荐于2017-06-04 · TA获得超过60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0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07万
展开全部
生老病死 爱恨别离 求不得 五阴炽盛 世间的一切的实质是苦 的 由于对苦的认知 从而产生出离心 要离苦得乐 进入解脱自我 永恒的 不生不灭 涅槃常乐 常乐我净 这是小乘发心 由于无始劫的轮回 每一世都有父母 无量劫来 一切有情都曾做过我的父母 那么我有苦 一切如母有情 他们也一样有苦 无量劫来他们用洁白甘甜乳汁无私母爱哺育过我 这样的恩德我未曾报答过 我怎能自己解脱 弃母亲于不顾呢 可是我没有能力救度 那么为救母亲有情我愿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这是大乘发心 佛教教法远非其他宗教可比 佛教教法 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非盲目迷信 根本没有救世主 如果说能用水洗众罪 于手除众罪 佛早就去做了 我们也不会这么苦 佛 为我们说法 他已实践过的路 让我们解脱 有天神由于自身原因观察不到天外有天 认为一切是他所造 岂不知他也在轮回中 这是佛住世时讲过的 佛教 教法 是三界唯一明灯 太上感应篇 道教儒教可以勉强 教化众生 其他。。。。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9)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