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黄庭坚的区别在哪里?

都说他们乐观放达,超然物外,傲岸,……他们的区别到底在于什么?我指的是他们对人生的追求以及他们的思想性格,精神境界... 都说他们乐观放达,超然物外,傲岸,……

他们的区别到底在于什么?
我指的是他们对人生的追求以及他们的思想性格,精神境界
展开
 我来答
帅帅的老木匠
2006-02-26 · TA获得超过12.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786
采纳率:90%
帮助的人:1465万
展开全部
苏轼
自晚唐、五代至北宋,词作为一种新兴的诗歌体裁,创作者虽已相当普遍,但在当时文
人的心目中,它在文学上的地位仍不及有着悠久传统的诗赋那么重要。此外,从晚唐到北宋
中期,词的形式和内容,以及从意象到艺术语言,虽然偶有突破,但多数作品仍流于绮丽轻
倩,近于诗中的香奁体。直到苏轼词的出现,才有力地扭转了百余年来的词坛颓风,大为开
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方法,为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当然,有别于绮丽柔曼之美的沉雄豪放的词风并非始于苏轼,可以说从文人词一出现时
就有了,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蛾》,就是以气象恢宏、情调悲壮著称,至于范仲淹的名篇
《渔家傲》,亦非传统的婉约词风所能牢笼,不论从意境、气象和情调上都可归为豪放。
不过苏轼以前的词人,或作品不多,或才力有限,更由于未有人在有意识的进行创调,
因此还不能在词坛上树立起影响深广的流派性的特征。苏轼的词创作,较之他的诗和散文要
晚,始于任杭州通判期间,其时他在文学上已步入成熟,树立起不依傍他人门户的独特艺术
风格。
就如他的诗文一样,在词的创作上,他那种风格依然保持着。有不少评论家常说苏轼“
以诗入词”,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能就说苏轼在用词的样式来变相的写诗,或是将诗句纳
入词的模式。还有的说苏轼因不能唱曲,“词虽工而多不入腔”,所以近乎作诗;这也并不
正确。
实际上,苏轼是将自己作诗的独特艺术风格溶入到词中,这才是对“以诗入词”的正确
理解。其实苏轼写文亦是如此;所以苏轼的诗是创调,文也是创调,词同样是创调,都显示
了他与众不同的独有风格。
苏轼在词坛上开创新风,冲破传统所谓的“诗庄词媚”的界限,是带有目的性的自觉的
行为;他的创调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柳永是当时婉约词风最为著名的代表人,故苏轼写词,
有意识的以柳永作为对垒而别开生面。
他在《与鲜于子骏书》中公开表示“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又如《吹剑续录》中记载的:关西大汉持铜琵铁板唱‘大江东去’的典故。后人根据这些记
录,把词风分成两派,以柳永词为代表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词风为代表的“豪放派”,
苏轼也被认为是“豪放派”的开派人。这种观点在文学史上很有影响。
其实仔细品位苏轼的全部词作,“豪放”二字并不足以概括他的词风。他早期词如《行
香子》、《清平乐》、《南乡子》等,很多都是以清峻明远、造意深远为特色,呈现出与传
统词风的浓艳细腻相异的情趣,这是苏轼写词的第一阶段。
直到第二阶段,也就是他从知密州到贬居黄州的七八年间,词风才转到可称为“豪放”
的格调上来。如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而到了黄州以后,苏轼词已逐渐转自俊逸高旷一路,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至于到
后期在惠州、海南时期的《蝶恋花》、《西江月》等作品,并不能归为“豪放”一类。
就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所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也。”诚然,苏轼词中固然有豪放的,但也有清丽、沉郁、飘逸的作品,只是他
纵然是写儿女柔情的词,也是句句洒脱,尽弃“香奁”套语。
胡寅评苏轼词与他人词风的不同时,曾道:“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
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
歌,而逸怀好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式为舆台矣。”这段话虽然过
于贬低了柳永词及前人词,但也的确道出了苏轼词的特色。
苏轼词努力摆脱了“浅斟低唱”的藩篱,使词从乐曲的附庸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广阔
的抒情手段,一种表现力更为丰富的韵文体裁。这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而一但这种
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时,便一定会对同时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在苏轼的直接影响下,他同时代的北宋词人如黄庭坚、贺铸,都能摆脱唐五代直到柳永
词间,占主导地位的绮丽轻倩风格,使词的意境和情调都大为丰富。南宋以后的词人如张元
干、张孝祥、辛弃疾等大批词人,都在苏轼开拓的道路上,各以自己的才华充分发挥了词的
抒情潜力,形成了有宋以来一代词坛百花吐艳的繁荣景象。
因此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开了一派而已,而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
出来,扩大了它所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
是令宋词成为一代代表性文体的关键性人物。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老人,籍贯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是北宋著名的“苏门四
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他的诗对宋代文坛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黄庭坚的诗就体制而论,可谓众体兼备,除了常见的以外,还有六言、骚体、拗体等。
从内容来看,也比较丰富,有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悲惨生活的,也有抨击统治集团的荒淫无
耻,还有指斥朝廷黑暗、压抑人才的。另外,部分写景、咏物、题画诗,其中也都蕴涵着诗
人对国事深深的忧虑,以及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
为了同宋初那种追求声律、对仗和辞藻的西昆体相区别,他作诗一面取法杜甫,又一面
兼采韩愈、孟郊、白居易等人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刻意创新,自立门户,强调要“以腐朽为
神奇”,做到“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从而形成了瘦硬老辣、新奇峭拔的艺术风格,
标新立异,别具一格,同王安石、苏轼一起为宋诗在诗歌史上挣得了地位。
后来,出自黄庭坚之门或围绕在他身边的诗人,形成了一个风格大致相近,生新瘦硬的
诗派。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到“宋诗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
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诗派。”
文坛上正式出现江西派这一名称,是在北宋末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
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以为法嗣”。从元佑年间直至宋末元初,江西诗派延
续了整整两百年。
江西诗派中也并不都是江西人,他们师友相传,共同切磋,把黄庭坚的诸如“古之能为
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诗
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
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等理论奉为圭臬。但他们其中的一些人
缺乏黄庭坚的学识和才气,又不能完整的把握和理解黄庭坚的诗论,因此导致偏重形式的倾
向,过于注重书本知识,有些甚至有模拟剽窃之嫌。
其实黄庭坚也有“诗文不可凿空而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的观点,只是由于他的
诗歌理论多非独立成篇的专著,容易被断章取义、机械单一的吸取。黄庭坚似乎也发现后学
们对他的论点有所曲解,所以后曾指出:“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而不使语俗,此
庾开府所长也。然有意为诗也,至于渊明则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书意可诗后》)
又说:“... 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
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凿痕,乃为佳作耳。”(《与王观复》)
一直到了南宋,江西派仍保持着很大的优势,大诗人如杨万里、范成大、尤褒等都与江
西诗派有着渊源关系。后“江湖派”风行一时,江西派遂逐渐淡出。到了元代后,方回、刘
辰翁等又接续江西诗风,成为江西派的馀响。至于后世崇奉江西派诗风的,倒也代不乏人。
百度网友dd714893e
2006-03-04 · TA获得超过19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6.9万
展开全部
苏轼
自晚唐、五代至北宋,词作为一种新兴的诗歌体裁,创作者虽已相当普遍,但在当时文
人的心目中,它在文学上的地位仍不及有着悠久传统的诗赋那么重要。此外,从晚唐到北宋
中期,词的形式和内容,以及从意象到艺术语言,虽然偶有突破,但多数作品仍流于绮丽轻
倩,近于诗中的香奁体。直到苏轼词的出现,才有力地扭转了百余年来的词坛颓风,大为开
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方法,为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当然,有别于绮丽柔曼之美的沉雄豪放的词风并非始于苏轼,可以说从文人词一出现时
就有了,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蛾》,就是以气象恢宏、情调悲壮著称,至于范仲淹的名篇
《渔家傲》,亦非传统的婉约词风所能牢笼,不论从意境、气象和情调上都可归为豪放。
不过苏轼以前的词人,或作品不多,或才力有限,更由于未有人在有意识的进行创调,
因此还不能在词坛上树立起影响深广的流派性的特征。苏轼的词创作,较之他的诗和散文要
晚,始于任杭州通判期间,其时他在文学上已步入成熟,树立起不依傍他人门户的独特艺术
风格。
就如他的诗文一样,在词的创作上,他那种风格依然保持着。有不少评论家常说苏轼“
以诗入词”,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能就说苏轼在用词的样式来变相的写诗,或是将诗句纳
入词的模式。还有的说苏轼因不能唱曲,“词虽工而多不入腔”,所以近乎作诗;这也并不
正确。
实际上,苏轼是将自己作诗的独特艺术风格溶入到词中,这才是对“以诗入词”的正确
理解。其实苏轼写文亦是如此;所以苏轼的诗是创调,文也是创调,词同样是创调,都显示
了他与众不同的独有风格。
苏轼在词坛上开创新风,冲破传统所谓的“诗庄词媚”的界限,是带有目的性的自觉的
行为;他的创调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柳永是当时婉约词风最为著名的代表人,故苏轼写词,
有意识的以柳永作为对垒而别开生面。
他在《与鲜于子骏书》中公开表示“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又如《吹剑续录》中记载的:关西大汉持铜琵铁板唱‘大江东去’的典故。后人根据这些记
录,把词风分成两派,以柳永词为代表的“婉约派”,和以苏轼词风为代表的“豪放派”,
苏轼也被认为是“豪放派”的开派人。这种观点在文学史上很有影响。
其实仔细品位苏轼的全部词作,“豪放”二字并不足以概括他的词风。他早期词如《行
香子》、《清平乐》、《南乡子》等,很多都是以清峻明远、造意深远为特色,呈现出与传
统词风的浓艳细腻相异的情趣,这是苏轼写词的第一阶段。
直到第二阶段,也就是他从知密州到贬居黄州的七八年间,词风才转到可称为“豪放”
的格调上来。如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而到了黄州以后,苏轼词已逐渐转自俊逸高旷一路,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至于到
后期在惠州、海南时期的《蝶恋花》、《西江月》等作品,并不能归为“豪放”一类。
就如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所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也。”诚然,苏轼词中固然有豪放的,但也有清丽、沉郁、飘逸的作品,只是他
纵然是写儿女柔情的词,也是句句洒脱,尽弃“香奁”套语。
胡寅评苏轼词与他人词风的不同时,曾道:“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
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
歌,而逸怀好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式为舆台矣。”这段话虽然过
于贬低了柳永词及前人词,但也的确道出了苏轼词的特色。
苏轼词努力摆脱了“浅斟低唱”的藩篱,使词从乐曲的附庸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广阔
的抒情手段,一种表现力更为丰富的韵文体裁。这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而一但这种
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时,便一定会对同时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在苏轼的直接影响下,他同时代的北宋词人如黄庭坚、贺铸,都能摆脱唐五代直到柳永
词间,占主导地位的绮丽轻倩风格,使词的意境和情调都大为丰富。南宋以后的词人如张元
干、张孝祥、辛弃疾等大批词人,都在苏轼开拓的道路上,各以自己的才华充分发挥了词的
抒情潜力,形成了有宋以来一代词坛百花吐艳的繁荣景象。
因此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开了一派而已,而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
出来,扩大了它所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
是令宋词成为一代代表性文体的关键性人物。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老人,籍贯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是北宋著名的“苏门四
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时称“苏黄”。他的诗对宋代文坛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黄庭坚的诗就体制而论,可谓众体兼备,除了常见的以外,还有六言、骚体、拗体等。
从内容来看,也比较丰富,有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悲惨生活的,也有抨击统治集团的荒淫无
耻,还有指斥朝廷黑暗、压抑人才的。另外,部分写景、咏物、题画诗,其中也都蕴涵着诗
人对国事深深的忧虑,以及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
为了同宋初那种追求声律、对仗和辞藻的西昆体相区别,他作诗一面取法杜甫,又一面
兼采韩愈、孟郊、白居易等人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刻意创新,自立门户,强调要“以腐朽为
神奇”,做到“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从而形成了瘦硬老辣、新奇峭拔的艺术风格,
标新立异,别具一格,同王安石、苏轼一起为宋诗在诗歌史上挣得了地位。
后来,出自黄庭坚之门或围绕在他身边的诗人,形成了一个风格大致相近,生新瘦硬的
诗派。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到“宋诗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
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诗派。”
文坛上正式出现江西派这一名称,是在北宋末南宋初,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
自黄庭坚以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以为法嗣”。从元佑年间直至宋末元初,江西诗派延
续了整整两百年。
江西诗派中也并不都是江西人,他们师友相传,共同切磋,把黄庭坚的诸如“古之能为
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诗
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
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等理论奉为圭臬。但他们其中的一些人
缺乏黄庭坚的学识和才气,又不能完整的把握和理解黄庭坚的诗论,因此导致偏重形式的倾
向,过于注重书本知识,有些甚至有模拟剽窃之嫌。
其实黄庭坚也有“诗文不可凿空而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的观点,只是由于他的
诗歌理论多非独立成篇的专著,容易被断章取义、机械单一的吸取。黄庭坚似乎也发现后学
们对他的论点有所曲解,所以后曾指出:“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而不使语俗,此
庾开府所长也。然有意为诗也,至于渊明则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书意可诗后》)
又说:“... 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
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凿痕,乃为佳作耳。”(《与王观复》)
一直到了南宋,江西派仍保持着很大的优势,大诗人如杨万里、范成大、尤褒等都与江
西诗派有着渊源关系。后“江湖派”风行一时,江西派遂逐渐淡出。到了元代后,方回、刘
辰翁等又接续江西诗风,成为江西派的馀响。至于后世崇奉江西派诗风的,倒也代不乏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littledada
2006-02-26 · TA获得超过10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4.9万
展开全部
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
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见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
山高水深”(《与王观复书》之二)。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实指一种超越
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荷气临风
2006-02-27 · TA获得超过70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00万
展开全部
苏、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天才横溢,收放自如;一个是工于锤炼,孤拔瘦硬。高下一目了然。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姓知音
2006-03-04
知道答主
回答量:2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最简单的回答就是
一个姓苏,一个姓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