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是什么鱼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石斑鱼 (动物) 编辑
黑猫鱼即石斑鱼,沿海当地居民俗称。生活在海边石头缝隙,有海中鲤鱼之称,实际上食用价值和味道高于鲤鱼。比常见鱼类价格偏贵。
石斑鱼,属鲈形目,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口大,具辅上颌骨,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体被小栉鳞,有时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棘发达,尾鳍圆形或凹形,体色变异甚多,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条纹和斑点,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
石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石斑鱼又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中国四大名鱼之一。[1]
中文学名 石斑鱼 拉丁学名 Epinephelussp 别 称 石斑、鲙鱼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 纲辐鳍亚纲 目鲈形目 亚 目鲈亚科 科鮨科 亚 科 石斑鱼 属 石斑鱼属、喙鲈属 亚 种 石斑鱼 分布区域 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
目录
1 外形特征
2 栖息环境
3 生活习性
4 繁殖方式
5 种群现状
6 保护级别
7 物种分类
8 主要价值
▪ 经济价值
▪ 营养价值
▪ 食疗价值
外形特征编辑
石斑鱼体形特征,大同小异,一般体中长,侧扁,色彩艳丽,变异甚多,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有条纹和斑点,口大,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背鳍和臀鳍硬棘,很是发达,赤点石斑鱼和云纹石斑鱼,青石斑鱼因体色为青褐色,故又称青斑,是福建产量较多的一种。石斑鱼体椭圆形,侧扁,头大,吻短而钝圆,口大,有发达的铺上骨,体披细小栉鳞,背鳍强大,体色可随环境变化而改变。成鱼体长通常在20~30厘米。
栖息环境编辑
石斑鱼多栖息于热带及温带海洋,喜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栖息水层随水温变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于水深10~30米处,盛夏季节也会在水深2~3米处出现;秋冬季当水温下降时,则游向40~80米较深水域。适温范围为15~34℃,最适水温为22~28℃。适盐范围广,可在盐度10‰以上海域生存。
生活习性编辑
石斑鱼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以突袭方式捕食底栖甲壳类、各种小型鱼类和头足类。石斑鱼喜静怕浪,喜暖怕冷,喜清怕浊。在10~15米深的海底,尤其在多岩礁洞穴和珊瑚地带,经常多见。个体小的,活跃在浅水域,好动,易钓。个体大的,喜静卧,深居简出,经常呆在洞穴里或深水域。[2]
繁殖方式编辑
石斑鱼
石斑鱼(2张)
石斑鱼为雌雄同体,具有性别转换特征。首次性成熟时全系雌性,次年再转换成雄性,因此,雄性明显少于雌性。
鲑点石斑鱼是属于分批产卵类型。在同一个卵巢中具有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即使在已成熟、产卵Ⅴ期的卵巢中也存在较多第3~4时相的卵母细胞,且未呈现退化迹象,说明卵母细胞的发育是非同步性的。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卵母细胞仍能发育至成熟,在一个繁殖周期内,卵子能分批成熟产出。赤点石斑鱼是属于一次产卵类型,但在生殖季节,个体的性成熟和生殖则有先后之分,先成熟的个体早生殖,后成熟的个体晚生殖。然而,观察到赤点石斑鱼整个产卵周期可持续2~3个月,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每期都进行连续多次产卵,中期为产卵盛期,所产之卵占总卵数的一半以上。石斑鱼个体总产卵量在7万~100多万粒不等,大型种类有1000万粒。
种群现状编辑
香港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各种石斑鱼类均遭到持续的滥捕,多种石斑鱼类面对绝种危机。
单是2009年,全球就有超过27.5万吨的石斑鱼被人吃掉。以平均每条3公斤推算,数量相当于9000万条。香港大学更指出,实际数量可能更多。因为香港和印尼的数据显示,大部分被出售的石斑鱼,重量只有1公斤。
根据报告,过度的捕捞、缺乏监管和欠佳的保育工作,是石斑鱼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据悉,每年全球的石斑鱼销售总金额,高达10亿美元。渔民不分大小的捕捞,一方面杜绝了成年的雄鱼,另一方面令小鱼无法生存至成年,扼杀石斑鱼的繁殖机会。
所有石斑鱼,包括常见的红斑、星斑、鼠斑和龙趸,它们出生的时候都是雌性,成年后才会转为雄性。然而,石斑鱼要10年才到成年,许多幼鱼未及成长即被人捕获,令成功繁殖的机会锐减,鱼的数量大幅下跌。
由于数量下跌,需求却不断上升,渔民不惜使用稀释的山埃捕鱼,虽然能捕捉一定数量的大小石斑,却把鱼苗(俗称鱼毛)毒杀。一些品种被赶尽杀绝,再没有鱼苗聚集。另外,即使是人工养殖业,也会补捞鱼苗。
在亚洲,包括但不仅限于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客人又愿意付款,即使价格上升,他们仍会点选石斑菜式。另外,亚洲区餐馆把活鱼养在鱼缸的招客手法,成功的吸引大量客人。由于运费及关税等问题,进一步推高石斑鱼在中国的售价,许多中国游客专程到香港的餐馆用膳。全球的石斑渔获,有8成在亚洲水域捕获。
研究海洋和淡水生物的学者薛绮雯(Yvonne Sadovy)指出,香港与中国大陆为邻,是环球石斑贸易的一个主要中心,在管理海产进口和销售方面的条例已经过时,因此未能遵守国际公约和协定。从事渔业的香港人士指出,香港红斑(Hong Kong Grouper)原本常见于福建沿岸,但因中国需求大,在近20年遭到过度捕捞,十之八九已被人捕获。
有香港食家得知石斑鱼面临绝种,表示会考虑不再吃,又称还有许多海鲜可以代替石斑,而且同样好吃。
2015年7月,美国的山姆·格尔森(Sam Gerson)与同伴们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出海时捕获一只重达300磅(约136千克)的巨大石斑鱼,合照留念后将其放生。[3]
2016年1月1日上午,海南省琼海博鳌镇一渔民在博鳌港捕获一条260多斤龙胆石斑鱼,当地一家饮食连锁企业以26000元高价采购到店。[4]
保护级别编辑
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163种石斑鱼类,有20种面临灭绝,另有5种属濒危水平。
物种分类编辑
石斑鱼
石斑鱼
石斑鱼可分为很多种类:
海红斑,东星斑,西星斑,泰星斑,豹星斑,老鼠斑,老虎斑,青斑,麻斑,金钱斑,杉斑,苏鼠斑、红瓜子斑。
(1)点带石斑鱼吻短钝,背鳍8~11根棘,基底无黑斑,体侧有5条不明显横带,体侧及各鳍上分散着斑点。为热带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底质海区,为南海名贵鱼类。性凶猛,肉食为主,喜食鱼、虾、蟹,饥饿时自相残杀。可生活在盐度11~41‰水域,最适水温22~28℃,18℃以下食欲减退,15℃以下鱼体失去平衡。可进行网箱养殖。分布于我国东海、南海等海域。
(2)赤点石斑鱼背鳍Ⅺ,16条,背鳍基底具一黑斑,体棕褐色,头、体、奇鳍有许多橙黄色斑(浸制标本变白色)。暖温性中、下层鱼类。成鱼摄食鱼、虾、蟹。雌雄同体,雌性先成熟,大部分3龄性成熟,体长231~295毫米时,从雌性转变为雄性。大部分6龄鱼(个别为5龄鱼)体长340~400毫米,绝对生殖力为10万~25万粒,产卵期为5~9月,盛期为5~6月。肉鲜美,可供出口,是名贵鱼类,现已进行人工繁殖,是网箱及浅海养殖对象。分布于我国台湾,东海、南海,以及印度和日本。
(3)青石斑鱼体下部具若干橙红色斑点,体侧具6条深褐色垂直条纹,第3与第4带间隔最宽;仅尾鳍具斑点。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仔稚鱼摄食浮游生物,成鱼摄食鱼、虾、蟹。雌、雄同体,雌鱼先性成熟,体长250~400毫米时性逆转,雄鱼6龄(个别5龄)全部性成熟。绝对生殖力为8万~25万粒,产卵期为5月下旬至7月,20℃开始产卵,22~24℃盛期,产浮性卵。水温22~25℃,需23~30小时孵出仔鱼。肉味鲜美,为名贵鱼类,活鱼大量销往香港及澳门。为中国及东南亚浅海养殖对象,可以用网箱养殖。分布于我国台湾,东海、南海,以及日本。
石斑鱼
石斑鱼
(4)斜带石斑鱼身体延长,在头和身体的背部呈棕褐色,腹部底纹呈白色;无数橙褐色或是红褐色的小点分布于头、身体和鳍条的中部;身体上有5大不规则的、间断的、向腹部分叉的黑斑;第一个黑斑在前背鳍棘的下方,最后的黑斑在尾柄上;2个黑斑在中鳃盖,而另外的1~2个在次鳃盖和中鳃盖的边接处。当暴露于空气中时橙色的点变为褐色,而在防腐剂中则变得模糊。
斜带石斑鱼常栖息于大陆沿岸和大岛屿,但在河口、离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发现。主要的繁殖期在3~6月。雌鱼全长25~30厘米时成熟(2或3年龄鱼),而性转化常发生于55~75厘米体长。生殖力在1尾35厘米的鱼估计为85万粒,而62厘米的鱼约为2万粒。
主要价值编辑
经济价值
石斑鱼属于鮨科、石斑鱼属,是暖水性近海底层名贵鱼类。肉质肥美鲜嫩,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赞誉,活鱼运销港澳市场,被奉为上等佳肴,供不应求。其价格昂贵,经济价值高。
营养价值
石斑鱼蛋白质的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除含人体代谢所必须的氨基酸外,还富含多种无机盐和铁、钙、磷以及各种维生素。
鱼皮胶质的营养成分,对增强上皮组织的完整生长和促进胶原细胞的合成有重要作用,被称为美容护肤之鱼。尤其适合妇女产后食用。
石斑鱼营养价值很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D、钙、磷、钾等营养成分,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中国四名鱼之一。
食疗价值
清蒸翡翠石斑鱼
清蒸翡翠石斑鱼
石斑鱼具有健脾、益气的药用价值。
因为石斑鱼经常捕食鱼、虾、蟹,就会同时摄取虾、蟹所富含的虾青素,对人类来说,石斑鱼就成为了含虾青素的食物。
虾青素(英文名Astaxanthin,在日本和港澳地区也称虾红素)是1938年从龙虾中首次被分离出来的一种超强的天然胞外抗氧化剂。也是唯一能达到延缓器官和组织衰老功能的抗氧化剂。石斑鱼也含虾青素的,石斑鱼的鱼皮胶质增强上皮组织的完整生长和促进胶原细胞的合成的营养成分的重要物质叫二甲基砜(MSM);而“胶原蛋白”是高脂的极易被氧化,所以要配合抗氧化剂使用才能达到美容护肤的效果。因为石斑鱼是同时具备了二甲基砜(MSM)和虾青素的,所以才有“美容护肤之鱼”的称号。
黑猫鱼即石斑鱼,沿海当地居民俗称。生活在海边石头缝隙,有海中鲤鱼之称,实际上食用价值和味道高于鲤鱼。比常见鱼类价格偏贵。
石斑鱼,属鲈形目,体长椭圆形稍侧扁。口大,具辅上颌骨,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体被小栉鳞,有时常埋于皮下。背鳍和臀鳍棘发达,尾鳍圆形或凹形,体色变异甚多,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条纹和斑点,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产鱼类。
石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石斑鱼又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中国四大名鱼之一。[1]
中文学名 石斑鱼 拉丁学名 Epinephelussp 别 称 石斑、鲙鱼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 纲辐鳍亚纲 目鲈形目 亚 目鲈亚科 科鮨科 亚 科 石斑鱼 属 石斑鱼属、喙鲈属 亚 种 石斑鱼 分布区域 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
目录
1 外形特征
2 栖息环境
3 生活习性
4 繁殖方式
5 种群现状
6 保护级别
7 物种分类
8 主要价值
▪ 经济价值
▪ 营养价值
▪ 食疗价值
外形特征编辑
石斑鱼体形特征,大同小异,一般体中长,侧扁,色彩艳丽,变异甚多,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有条纹和斑点,口大,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背鳍和臀鳍硬棘,很是发达,赤点石斑鱼和云纹石斑鱼,青石斑鱼因体色为青褐色,故又称青斑,是福建产量较多的一种。石斑鱼体椭圆形,侧扁,头大,吻短而钝圆,口大,有发达的铺上骨,体披细小栉鳞,背鳍强大,体色可随环境变化而改变。成鱼体长通常在20~30厘米。
栖息环境编辑
石斑鱼多栖息于热带及温带海洋,喜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栖息水层随水温变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于水深10~30米处,盛夏季节也会在水深2~3米处出现;秋冬季当水温下降时,则游向40~80米较深水域。适温范围为15~34℃,最适水温为22~28℃。适盐范围广,可在盐度10‰以上海域生存。
生活习性编辑
石斑鱼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以突袭方式捕食底栖甲壳类、各种小型鱼类和头足类。石斑鱼喜静怕浪,喜暖怕冷,喜清怕浊。在10~15米深的海底,尤其在多岩礁洞穴和珊瑚地带,经常多见。个体小的,活跃在浅水域,好动,易钓。个体大的,喜静卧,深居简出,经常呆在洞穴里或深水域。[2]
繁殖方式编辑
石斑鱼
石斑鱼(2张)
石斑鱼为雌雄同体,具有性别转换特征。首次性成熟时全系雌性,次年再转换成雄性,因此,雄性明显少于雌性。
鲑点石斑鱼是属于分批产卵类型。在同一个卵巢中具有不同时相的卵母细胞。即使在已成熟、产卵Ⅴ期的卵巢中也存在较多第3~4时相的卵母细胞,且未呈现退化迹象,说明卵母细胞的发育是非同步性的。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卵母细胞仍能发育至成熟,在一个繁殖周期内,卵子能分批成熟产出。赤点石斑鱼是属于一次产卵类型,但在生殖季节,个体的性成熟和生殖则有先后之分,先成熟的个体早生殖,后成熟的个体晚生殖。然而,观察到赤点石斑鱼整个产卵周期可持续2~3个月,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每期都进行连续多次产卵,中期为产卵盛期,所产之卵占总卵数的一半以上。石斑鱼个体总产卵量在7万~100多万粒不等,大型种类有1000万粒。
种群现状编辑
香港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各种石斑鱼类均遭到持续的滥捕,多种石斑鱼类面对绝种危机。
单是2009年,全球就有超过27.5万吨的石斑鱼被人吃掉。以平均每条3公斤推算,数量相当于9000万条。香港大学更指出,实际数量可能更多。因为香港和印尼的数据显示,大部分被出售的石斑鱼,重量只有1公斤。
根据报告,过度的捕捞、缺乏监管和欠佳的保育工作,是石斑鱼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据悉,每年全球的石斑鱼销售总金额,高达10亿美元。渔民不分大小的捕捞,一方面杜绝了成年的雄鱼,另一方面令小鱼无法生存至成年,扼杀石斑鱼的繁殖机会。
所有石斑鱼,包括常见的红斑、星斑、鼠斑和龙趸,它们出生的时候都是雌性,成年后才会转为雄性。然而,石斑鱼要10年才到成年,许多幼鱼未及成长即被人捕获,令成功繁殖的机会锐减,鱼的数量大幅下跌。
由于数量下跌,需求却不断上升,渔民不惜使用稀释的山埃捕鱼,虽然能捕捉一定数量的大小石斑,却把鱼苗(俗称鱼毛)毒杀。一些品种被赶尽杀绝,再没有鱼苗聚集。另外,即使是人工养殖业,也会补捞鱼苗。
在亚洲,包括但不仅限于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客人又愿意付款,即使价格上升,他们仍会点选石斑菜式。另外,亚洲区餐馆把活鱼养在鱼缸的招客手法,成功的吸引大量客人。由于运费及关税等问题,进一步推高石斑鱼在中国的售价,许多中国游客专程到香港的餐馆用膳。全球的石斑渔获,有8成在亚洲水域捕获。
研究海洋和淡水生物的学者薛绮雯(Yvonne Sadovy)指出,香港与中国大陆为邻,是环球石斑贸易的一个主要中心,在管理海产进口和销售方面的条例已经过时,因此未能遵守国际公约和协定。从事渔业的香港人士指出,香港红斑(Hong Kong Grouper)原本常见于福建沿岸,但因中国需求大,在近20年遭到过度捕捞,十之八九已被人捕获。
有香港食家得知石斑鱼面临绝种,表示会考虑不再吃,又称还有许多海鲜可以代替石斑,而且同样好吃。
2015年7月,美国的山姆·格尔森(Sam Gerson)与同伴们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出海时捕获一只重达300磅(约136千克)的巨大石斑鱼,合照留念后将其放生。[3]
2016年1月1日上午,海南省琼海博鳌镇一渔民在博鳌港捕获一条260多斤龙胆石斑鱼,当地一家饮食连锁企业以26000元高价采购到店。[4]
保护级别编辑
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163种石斑鱼类,有20种面临灭绝,另有5种属濒危水平。
物种分类编辑
石斑鱼
石斑鱼
石斑鱼可分为很多种类:
海红斑,东星斑,西星斑,泰星斑,豹星斑,老鼠斑,老虎斑,青斑,麻斑,金钱斑,杉斑,苏鼠斑、红瓜子斑。
(1)点带石斑鱼吻短钝,背鳍8~11根棘,基底无黑斑,体侧有5条不明显横带,体侧及各鳍上分散着斑点。为热带中、下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底质海区,为南海名贵鱼类。性凶猛,肉食为主,喜食鱼、虾、蟹,饥饿时自相残杀。可生活在盐度11~41‰水域,最适水温22~28℃,18℃以下食欲减退,15℃以下鱼体失去平衡。可进行网箱养殖。分布于我国东海、南海等海域。
(2)赤点石斑鱼背鳍Ⅺ,16条,背鳍基底具一黑斑,体棕褐色,头、体、奇鳍有许多橙黄色斑(浸制标本变白色)。暖温性中、下层鱼类。成鱼摄食鱼、虾、蟹。雌雄同体,雌性先成熟,大部分3龄性成熟,体长231~295毫米时,从雌性转变为雄性。大部分6龄鱼(个别为5龄鱼)体长340~400毫米,绝对生殖力为10万~25万粒,产卵期为5~9月,盛期为5~6月。肉鲜美,可供出口,是名贵鱼类,现已进行人工繁殖,是网箱及浅海养殖对象。分布于我国台湾,东海、南海,以及印度和日本。
(3)青石斑鱼体下部具若干橙红色斑点,体侧具6条深褐色垂直条纹,第3与第4带间隔最宽;仅尾鳍具斑点。暖水性中、下层鱼类。仔稚鱼摄食浮游生物,成鱼摄食鱼、虾、蟹。雌、雄同体,雌鱼先性成熟,体长250~400毫米时性逆转,雄鱼6龄(个别5龄)全部性成熟。绝对生殖力为8万~25万粒,产卵期为5月下旬至7月,20℃开始产卵,22~24℃盛期,产浮性卵。水温22~25℃,需23~30小时孵出仔鱼。肉味鲜美,为名贵鱼类,活鱼大量销往香港及澳门。为中国及东南亚浅海养殖对象,可以用网箱养殖。分布于我国台湾,东海、南海,以及日本。
石斑鱼
石斑鱼
(4)斜带石斑鱼身体延长,在头和身体的背部呈棕褐色,腹部底纹呈白色;无数橙褐色或是红褐色的小点分布于头、身体和鳍条的中部;身体上有5大不规则的、间断的、向腹部分叉的黑斑;第一个黑斑在前背鳍棘的下方,最后的黑斑在尾柄上;2个黑斑在中鳃盖,而另外的1~2个在次鳃盖和中鳃盖的边接处。当暴露于空气中时橙色的点变为褐色,而在防腐剂中则变得模糊。
斜带石斑鱼常栖息于大陆沿岸和大岛屿,但在河口、离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发现。主要的繁殖期在3~6月。雌鱼全长25~30厘米时成熟(2或3年龄鱼),而性转化常发生于55~75厘米体长。生殖力在1尾35厘米的鱼估计为85万粒,而62厘米的鱼约为2万粒。
主要价值编辑
经济价值
石斑鱼属于鮨科、石斑鱼属,是暖水性近海底层名贵鱼类。肉质肥美鲜嫩,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赞誉,活鱼运销港澳市场,被奉为上等佳肴,供不应求。其价格昂贵,经济价值高。
营养价值
石斑鱼蛋白质的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除含人体代谢所必须的氨基酸外,还富含多种无机盐和铁、钙、磷以及各种维生素。
鱼皮胶质的营养成分,对增强上皮组织的完整生长和促进胶原细胞的合成有重要作用,被称为美容护肤之鱼。尤其适合妇女产后食用。
石斑鱼营养价值很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D、钙、磷、钾等营养成分,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中国四名鱼之一。
食疗价值
清蒸翡翠石斑鱼
清蒸翡翠石斑鱼
石斑鱼具有健脾、益气的药用价值。
因为石斑鱼经常捕食鱼、虾、蟹,就会同时摄取虾、蟹所富含的虾青素,对人类来说,石斑鱼就成为了含虾青素的食物。
虾青素(英文名Astaxanthin,在日本和港澳地区也称虾红素)是1938年从龙虾中首次被分离出来的一种超强的天然胞外抗氧化剂。也是唯一能达到延缓器官和组织衰老功能的抗氧化剂。石斑鱼也含虾青素的,石斑鱼的鱼皮胶质增强上皮组织的完整生长和促进胶原细胞的合成的营养成分的重要物质叫二甲基砜(MSM);而“胶原蛋白”是高脂的极易被氧化,所以要配合抗氧化剂使用才能达到美容护肤的效果。因为石斑鱼是同时具备了二甲基砜(MSM)和虾青素的,所以才有“美容护肤之鱼”的称号。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