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回答问题 急!!!
2.曹操曾“有恩于关羽”、“恩”应该指的是那些事?从选文看,关羽“义”在何处? 展开
赤壁之战后,刘备除了江夏无容身之处,如果曹操死了,北方必然大乱,这个时候,东吴必然大举进攻刘备,夺取荆州,天下将没东吴的敌手。
刘备必然首先被灭。只要曹操不死,北方必然不会大乱,这时候东吴就会有所顾忌,干了刘备,以后自己单个面对曹操必然没有胜算,他们还要和刘备合作,共敌曹操,留最大一个敌人,其实是为了保护弱小的自己。
至于要杀关羽,那是不大可能的,诸葛亮就算想杀,也不敢杀,他可是刘备的弟弟,虽说是结义的,但兄弟情重。
如果杀了关羽,依据结义,刘备也该死了,张飞也该死了,还有,如果连结拜兄弟都杀,天下恐怕没人会追随刘备,更何况,此乃义举。自然就是演戏啦。诸葛亮没杀关羽的权利。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然而这还没完,关公虽然表明了放曹操过关之意,但在这过程中,关公的内心又起波澜,他又想起同刘备的结拜之情,那时候他们的志向,即是“上报国家,下报黎民”,大哥最大的劲敌此刻正在自己手中,国家命运系在己手,况且临行前自己以性命立下了军令状。想到这些,关公又觉得“放曹”非常不妥,心里波涛汹涌,十分混乱,“大喝一声”来发泄自己这种矛盾的心情。即便是这样,在最后关头终究是情感战胜了理智,曹操的故旧之情无法忘却,关公又看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曾经的强者曹操此刻已是“人饥马乏,中箭着枪者不计其数”,际遇惨不忍睹,一向孤傲的关公顿时心生恻隐之心,终让曹操得脱。
关于关羽的义释曹操一事,历来有两种意见:
一是认为关羽这样放走曹操,因一己私利背叛了原则置国家大业于不顾,同时也背离了刘关张结义时的忠义,甚至说关羽敌我立场不分,丧失人生信条等等。这种把个人感情凌驾于集团利益之上,坚持以自己所推崇的“义”来行事,是不值得提倡的。
另外一种意见恰恰和前一观点截然相反:认为关羽的放曹,对于《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这正是由于他的性格所导致的必然行动。按照“士为知己者死”的古代观点,关羽此举是可以理解的。知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所以关公能这样做也是人之常情,是应该被我们大家所理解的。华容道为什么放曹操,因为曹操当年对他有恩。而关公之所以被我们视作大人物,自然见识、胸怀要超越凡人许多,这样的人物,有仇未必一定要报,但是有恩,一定要报,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士为知己者死,都是这个意思。曹操虽然比及同刘备的兄弟之情差了许多,但是对于自己绝对是有恩的,虽然在之前关羽有斩颜良、文丑的报答之举,但是曹操的恩还是留下了。所以关羽放了曹操不但能得到读者的谅解,反而更让关羽忠义的形象更深入人心,因为这是符合一般老百姓的行为规范的。毛宗岗对此评价道:“许田之欲杀,忠也;华容之不杀,义也。顺逆不分,不可以为忠;恩怨不分,不可以为义。”
曹操也继续一贯尊崇关公的原则,不仅不曾以对待其他敌人的方式,把关羽的头挂在城门或其他地点“示众”,而且葬之以“诸侯礼”,把他当做一位诸侯而给以隆重的葬礼。换句话说,不计较他俘虏了自己的大将于禁,而把他仍旧看成一位替他斩了袁绍、颜良的好朋友。可以说曹操一生,因为价值取向的问题,对不起过很多人,但却绝对能拍着胸脯说对得起关羽。
第一题呢?可以解答一下吗?谢谢,尽量简洁点
要着力刻画人物心理、性格,罗贯中这里的【“大喝一声”与“长叹一声”】正是人物心理的矛盾交加的神妙之笔。两声一起看,就能体会到关羽的义薄云天。
关羽大喝一声,为的是了排除自己的仁义之心,遵守军师号令,是仍想擒杀曹军残部。如果此时曹兵逃命,关羽更会坚定追杀。不想曹军纷纷下马跪泣,加上张辽旧友前来,关羽心肠又发生转变,于是长叹一声,放曹军走人。
史料;
(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
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
谓众军曰:“四散摆开。”
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
天下虽大,也大不过千年义士关公的宽厚之心。
后人有诗曰:“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义 在关羽有恩则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