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回答问题 急!!!

1.关羽在刘备和诸葛亮前面是立了军令状的,在华容道面对的是曾有恩与自己的曹操,对曹操放与不放的问题内心是矛盾的。请结合选文加以分析。2.曹操曾“有恩于关羽”、“恩”应该指... 1.关羽在刘备和诸葛亮前面是立了军令状的,在华容道面对的是曾有恩与自己的曹操,对曹操放与不放的问题内心是矛盾的。请结合选文加以分析。
2.曹操曾“有恩于关羽”、“恩”应该指的是那些事?从选文看,关羽“义”在何处?
展开
 我来答
教育小百科达人
2020-08-01 · TA获得超过15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8828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569万
展开全部

赤壁之战后,刘备除了江夏无容身之处,如果曹操死了,北方必然大乱,这个时候,东吴必然大举进攻刘备,夺取荆州,天下将没东吴的敌手。

刘备必然首先被灭。只要曹操不死,北方必然不会大乱,这时候东吴就会有所顾忌,干了刘备,以后自己单个面对曹操必然没有胜算,他们还要和刘备合作,共敌曹操,留最大一个敌人,其实是为了保护弱小的自己。

至于要杀关羽,那是不大可能的,诸葛亮就算想杀,也不敢杀,他可是刘备的弟弟,虽说是结义的,但兄弟情重。

如果杀了关羽,依据结义,刘备也该死了,张飞也该死了,还有,如果连结拜兄弟都杀,天下恐怕没人会追随刘备,更何况,此乃义举。自然就是演戏啦。诸葛亮没杀关羽的权利。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作为底层的知识分子思考,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由此就东汉末年的历史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

依苦
2012-05-26 · TA获得超过137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04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133万
展开全部
也许有人会说曹操狭隘,念念不忘自己施舍过的小恩小惠,似乎只要抓住一点机会就大肆渲染他对关羽的恩情。我想此说有些小看曹操了,其实在关公过五关之时,倘若不是曹操放行,关公护送这两位嫂子是跑不掉的,情形和现在曹操相差无几。当时曹操并没为难关羽,一方面表现得非常大度,命众将不得追赶,另一方面也可看做曹操非常欣赏关公这种义士,愿意以朋友之心理解、尊重、钦佩关公这非凡的义举,发出了“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这样的赞叹,所以曹操也是个非凡的人物,而此刻求生的本能很自然地让他旧事重提,以求自保,这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这还没完,关公虽然表明了放曹操过关之意,但在这过程中,关公的内心又起波澜,他又想起同刘备的结拜之情,那时候他们的志向,即是“上报国家,下报黎民”,大哥最大的劲敌此刻正在自己手中,国家命运系在己手,况且临行前自己以性命立下了军令状。想到这些,关公又觉得“放曹”非常不妥,心里波涛汹涌,十分混乱,“大喝一声”来发泄自己这种矛盾的心情。即便是这样,在最后关头终究是情感战胜了理智,曹操的故旧之情无法忘却,关公又看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曾经的强者曹操此刻已是“人饥马乏,中箭着枪者不计其数”,际遇惨不忍睹,一向孤傲的关公顿时心生恻隐之心,终让曹操得脱。
关于关羽的义释曹操一事,历来有两种意见:
一是认为关羽这样放走曹操,因一己私利背叛了原则置国家大业于不顾,同时也背离了刘关张结义时的忠义,甚至说关羽敌我立场不分,丧失人生信条等等。这种把个人感情凌驾于集团利益之上,坚持以自己所推崇的“义”来行事,是不值得提倡的。
另外一种意见恰恰和前一观点截然相反:认为关羽的放曹,对于《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这正是由于他的性格所导致的必然行动。按照“士为知己者死”的古代观点,关羽此举是可以理解的。知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所以关公能这样做也是人之常情,是应该被我们大家所理解的。华容道为什么放曹操,因为曹操当年对他有恩。而关公之所以被我们视作大人物,自然见识、胸怀要超越凡人许多,这样的人物,有仇未必一定要报,但是有恩,一定要报,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士为知己者死,都是这个意思。曹操虽然比及同刘备的兄弟之情差了许多,但是对于自己绝对是有恩的,虽然在之前关羽有斩颜良、文丑的报答之举,但是曹操的恩还是留下了。所以关羽放了曹操不但能得到读者的谅解,反而更让关羽忠义的形象更深入人心,因为这是符合一般老百姓的行为规范的。毛宗岗对此评价道:“许田之欲杀,忠也;华容之不杀,义也。顺逆不分,不可以为忠;恩怨不分,不可以为义。”
曹操也继续一贯尊崇关公的原则,不仅不曾以对待其他敌人的方式,把关羽的头挂在城门或其他地点“示众”,而且葬之以“诸侯礼”,把他当做一位诸侯而给以隆重的葬礼。换句话说,不计较他俘虏了自己的大将于禁,而把他仍旧看成一位替他斩了袁绍、颜良的好朋友。可以说曹操一生,因为价值取向的问题,对不起过很多人,但却绝对能拍着胸脯说对得起关羽。
追问
第一题呢?可以解答一下吗?谢谢,尽量简洁点
追答
要着力刻画人物心理、性格,罗贯中这里的【“大喝一声”与“长叹一声”】正是人物心理的矛盾交加的神妙之笔。两声一起看,就能体会到关羽的义薄云天。
关羽大喝一声,为的是了排除自己的仁义之心,遵守军师号令,是仍想擒杀曹军残部。如果此时曹兵逃命,关羽更会坚定追杀。不想曹军纷纷下马跪泣,加上张辽旧友前来,关羽心肠又发生转变,于是长叹一声,放曹军走人。
史料;
(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
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
谓众军曰:“四散摆开。”
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
天下虽大,也大不过千年义士关公的宽厚之心。
后人有诗曰:“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hc...2@163.com
2012-05-26 · TA获得超过203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405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160万
展开全部
恩 指曹操曾收纳关羽,送黄金.美女,还送了赤兔马。
义 在关羽有恩则报。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qiuniu2010
2012-05-26
知道答主
回答量:4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3万
展开全部
恩:关于过五关斩六将之前归顺曹操时曹操的对待及过五关斩六将后曹操非但非追究阻拦还亲自追上来送行等 义:就指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和在曹营对待刘备家眷的态度和做法上 看看三国就知道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