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鸟的特点
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地叫。吃毛虫,是益鸟。多数把卵产在别的鸟巢中。也叫杜宇、布谷或子规。
普通杜鹃身长约16厘米,羽毛大部分或部分呈明亮的鲜绿色。大型的地栖杜鹃身长可达90厘米。多数地栖杜鹃呈土灰色或褐色,也有些身上有红色或白色的斑纹。有些热带杜鹃的背上翅膀上有像彩虹一样的蓝色。多种杜鹃的翅短。尾巴较长,有的特别长。尾巴羽毛的尖端还点缀着白色。地栖杜鹃的腿比树栖杜鹃长。脚掌前后有双趾。喙粗壮结实,有点向下弯曲。
释义: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所以叫杜鹃啼归。别名:子规,布谷鸟,杜宇,鶗鴃(tí jué),常指杜鹃亚科和地鹃亚科的约60种树栖种类。杜鹃科鸟分布于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在东半球热带种类尤多。杜鹃栖息于植被稠密的地方,胆怯,常闻其声而不见其形。体长不一,金鹃(Chrysococcyx属和Chalcites属)体长16公分(6.5吋),地鹃可长90公分(36吋)。多数种类为灰褐或褐色,但少数种类有明显的赤褐色或白色斑,金鹃全身大部分或部分为有光辉的翠绿色。
介绍:
常指杜鹃亚科和地鹃亚科的约60种树栖种类。杜鹃科鸟分布于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在东半球热带种类尤多。杜鹃栖息于植被稠密的地方,胆怯,常闻其声而不见其形。体长不一,金
鹃(Chrysococcyx属和Chalcites属)体长16公分(6.5吋),地鹃可长90公分(36吋)。多数种类为灰褐或褐色,但少数种类有明显的赤褐色或白色斑,金鹃全身大部分或部分为有光辉的翠绿色。有些热带杜鹃的背和翅蓝色,有强烈的彩虹光泽。除少数善于迁徙的种类外,杜鹃的翼多较短。尾长(有时极长),凸尾,个别尾羽尖端白色。腿中等长或较长(陆栖类型),脚对趾型,即外趾翻转,趾尖向后。喙强壮而稍向下弯。
杜鹃最为人熟知的特性是孵卵寄生性。这种特性见于杜鹃亚科的所有种类和地鹃亚科的3个种,即产卵于某些种鸟的巢中,靠养父母孵化和育雏。杜鹃亚科的47种有不同的适应性以增加幼雏的成活率,如杜鹃的卵形似寄主的卵(拟态),因此减少寄主将它抛弃的机会;杜鹃成鸟会移走寄主的一个或更多的卵,以免被寄主看出卵数的增加,又减少了寄主幼雏的竞争;杜鹃幼雏会将同巢的寄主的卵和幼雏推出巢外。某些杜鹃的外形和行为类似鹰属(Accipiter),寄主见之害怕,因此杜鹃能不受干扰地接近寄主的巢。因此许多人给杜鹃安上了"恶鸟"的称谓。
分布:
非寄生性的杜鹃在北美洲的代表是广泛分布的黄嘴美洲鹃(Coccyzus americanus)和黑嘴美洲鹃(C. erythropthalmus)。小美洲鹃(C. minor)在美国限见于佛罗里达的南部海滨,也见于西印度群岛、墨西哥至南美北部。中、南美洲还有12个种非寄生性地鹃,有些种归属蜥鹃属(Saurothera)和松鹃属(Piaya)。东半球有13种地鹃,分为9个属。地鹃在低矮植被中用树枝营巢。雌、雄鸟均参与抱卵育雏。
特性:
杜鹃最为人熟知的特性是孵卵寄生性。这种特性见于杜鹃亚科的所有种类和地鹃亚科的3个种,即产卵于某些种鸟的巢中,靠养父母孵化和育雏。杜鹃亚科的47种有不同的适应性以增加幼雏的成活率,如杜鹃的卵形似寄主的卵(拟态),因此减少寄主将它抛弃的机会;杜鹃成鸟会移走寄主的一个或更多的卵,以免被寄主看出卵数的增加,又减少了寄主幼雏的竞争;杜鹃幼雏会将同巢的寄主的卵和幼雏推出巢外。某些杜鹃的外形和行为类似鹰属(Accipiter),寄主见之害怕,因此杜鹃能不受干扰地接近寄主的巢。因此许多人给杜鹃安上了“恶鸟”的称谓。
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地叫。吃毛虫,是益鸟。
多数把卵产在别的鸟巢中。也叫杜宇、布谷或子规。
普通杜鹃身长约16厘米,羽毛大部分或部分呈明亮的鲜绿色。大型的地栖杜鹃身长可达90厘米。多数地栖杜鹃呈土灰色或褐色,也有些身上有红色或白色的斑纹。有些热带杜鹃的背上翅膀上有像彩虹一样的蓝色。多种杜鹃的翅短。尾巴较长,有的特别长。尾巴羽毛的尖端还点缀着白色。地栖杜鹃的腿比树栖杜鹃长。脚掌前后有双趾。喙粗壮结实,有点向下弯曲
《十三经注疏.尔雅.释鸟》:鳲鸠,鴶鵴。东晋郭璞(字景纯)注云:今之布谷也,江东呼为获谷。唐陆德明(陆德明,唐秦王李世民之十八学士之一)经典释文云:鳲音尸。鴶,古八切(jiá)。鵴音菊。宋邢昺疏云:左传(鲁昭公十七年)云:鳲鸠氏,司空也。《诗.召南(召音邵).(鹊巢)》云:维鹊有巢,维鸠居之。皆谓此也。
以上是杜鹃鸟的名称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