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的原则是
反切原则: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
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
用反切注音,有很大的局限性。这表现在三方面:
①反切上下字都含有多余成分,在拼合时有一定障碍;
②反切上下字可用的字过多,使用的人难于掌握;
③有些窄韵,不得不偶尔借用其他韵的字作反切下字,造成切音不准确的弊病。
扩展资料:
反切刚刚产生的时候是容易学习和掌握的。当时一般人不仅可以通过反切认字,制造反切来注音,而且还能用反切来打哑谜、说隐语。后来反切变得难懂了,甚至有些读书人也往往不懂。这是因为语音不断发展变化,用当代音去读古人造的反切,自然不免隔膜。
从中古到现代,汉语的声母和韵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正是近现代人使用中古反切感到不方便的根本原因。语音变化对反切原则的影响很大,但大体上有规律可循。
反切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被切字的声调与反切下字相同。下字是平声,被切字也读平声。但今音平声分阴阳,被切字如果是平声,读阴平还是读阳平,则由上字决定。这是因为中古平声不分阴阳,今音的阴阳是由中古的清浊变来的。
中古清声母字归阴,浊声母字归阳。例如:“刊、苦寒切。”下字“寒”是阳平字,但被切字“刊”读阴平,这是因为上字“苦”是中古清声母字。又如:“坛,徒干切。”下字“干”是阴平字,但被切字“坛”读阳平,这是因为上字“徒”是中古浊声母字。
反切的基本要求之二是被切字与反切上字的声母相同。但有一类反切按今音读,被切字与反切上字的送气和不送气不一致。这是因为中古全浊声母今天普通话里已变成送气和不送气两类清声母,平声送气,仄(上去入)声不送气。
当上字是全浊声母时,下字是平声,被切字今音为送气清声母;下字是仄声,被切字今音为不送气清声母。例如:“权,巨员切。”上字“巨”今读不送气声母,被切字“权”今读送气声母,这是因为下字“员”是中古平声字,而上字“巨”又属中古浊声母。
又如:“度,徒故切。”上字“徒”今读送气声母,被切字“度”今读不送气声母,这是因为下字“故”是仄声字,而上字“徒”又属中古浊声母。
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反切与读若、直音比较起来,无疑是个巨大的进步。从音韵学史角度说,反切的产生,标志着汉族语音学的开始——从此懂得了对汉语音节做音理上的分析,把一个音节分成声、韵两个部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反切
【声调与反切下字相同】
①反切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被切字的声调与反切下字相同。下字是平声,被切字也读平声。但今音平声分阴阳,被切字如果是平声,读阴平还是读阳平,则由上字决定。这是因为中古平声不分阴阳,今音的阴阳是由中古的清浊变来的。中古清声母字归阴,浊声母字归阳。例如:“刊、苦寒切。”下字“寒”是阳平字,但被切字“刊”读阴平,这是因为上字“苦”是中古清声母字。又如:“坛,徒干切。”下字“干”是阴平字,但被切字“坛”读阳平,这是因为上字“徒”是中古浊声母字。
【被切字与反切上字的声母相同】
②反切的基本要求之二是被切字与反切上字的声母相同。但有一类反切按今音读,被切字与反切上字的送气和不送气不一致。这是因为中古全浊声母今天普通话里已变成送气和不送气两类清声母,平声送气,仄(上去入)声不送气。当上字是全浊声母时,下字是平声,被切字今音为送气清声母;下字是仄声,被切字今音为不送气清声母。例如:“权,巨员切。”上字“巨”今读不送气声母,被切字“权”今读送气声母,这是因为下字“员”是中古平声字,而上字“巨”又属中古浊声母。又如:“度,徒故切。”上字“徒”今读送气声母,被切字“度”今读不送气声母,这是因为下字“故”是仄声字,而上字“徒”又属中古浊声母。
【被切字的声母与反切上字的声母不一致】
③中古的某些反切,按今音读,被切字声母是 [慯]、[慯 ]、[嶃]、而反切上字声母是[k]、[k‘]、[x]或[堭]、[堭‘ ]、[s]。被切字的声母与反切上字的声母不一致。这是因为中古[k]、[k‘]、[x]和[堭]、[堭‘ ]、[s]两组声母,各有一部分字变成今音[慯、慯 ]、[嶃]。分化的条件在于有无、[y]介音(或主元音,下同)。凡是不带、[y]介音的洪音字,原声母保持不变;凡是带、[y]介音的细音字,声母变成 [慯]、[慯 ]、[嶃]。例如: 绛 古巷切 [慯iɑ嬜] ←—[ku]+[嶃iɑ嬜] 悭 苦闲切 [慯 iεn]←— [k‘u]+[嶃iεn] 孝 呼教切 [嶃iau] ←—[xu]+[慯iɑu] 酱 子亮切 [慯iɑ嬜] ←—[堭徲]+[liɑ嬜[[Image:yywzbk72-01.jpg] 青 仓经切 [慯‘i嬜]←— [堭‘ ɑ嬜]+[慯i嬜] 啸 苏吊切 [嶃iɑu]←— [su]+[tiɑu]上述6例,被切字今读 [慯][慯‘][嶃],反切上字今读[k][k‘][x][堭][堭‘ ][s]。当然也有反过来的情况,例如: 归 举韦切 [kuei]←—[慯y]+[wei] 匡 去王切 [kuɑ嬜]←—[慯 y]+[wɑ嬜] 毁 许委切 [xuei]←—[嶃y]+[wei] 钻 借官切 [堭uan]←—[慯ie]+[kuan] 窜 七乱切 [堭‘ uan]←—[慯‘i]+[luan] 赛 先代切 [sai]←— [嶃iεn]+[tai] 类似的变化规律还有一二十条,但仍不能包括全部例外。 音。第一个字(反切上字)注声母,第二个字(反切下字)注 韵母。例如:酒子酉切。子声母为精母,酉韵母为有韵,故酒精声酉韵。因为唐朝的发音和现代的不一样,所以不能用普通话把当时的反切发音出来。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29724.htm#2
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
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