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阿罗汉是谁?初学

 我来答
谦和又闲雅灬小可爱01
2017-03-24 · 超过36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4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3.3万
展开全部
  一般学佛的行人,从努力修行,至因缘成熟时,就可觉悟证果。在佛教的证  悟中,可分为小乘的果位与大乘的佛果。小乘的果位有四果;大乘菩萨的果位称  为"地",菩萨十个果位称为十地,真正圆满菩萨六度万行,完成的证悟果位,  称为佛果。   一、声闻四果:   小乘又称为声闻乘,既是听闻佛法而觉悟的人。他们之所以被称为小乘人,  是因为他们心量小,只求自己解脱。佛教的主要目标,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  生",既是除了自己修行解脱证果外,还要引导其他众生解脱生死轮回,走上涅  盘之道。根据《俱舍论》中说:在小乘的声闻四果中,修行者因为根器与因缘的  不同,快者三生,慢者则六十劫方可觉悟证阿罗汉果,证悟的果位有:初果须陀  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   一、初果:   梵文称为须陀洹果,译为预流果,即初见真理,得入圣者之流。依论师说:  "初果圣人是以智慧觉悟,见惑断除。"他们不为知见上的烦恼所迷惑,对佛法  有绝对的信心。经中说初果圣人断除了我见结、戒禁取见结及疑结--三结。所  谓"结"就是束缚的意思。有时候"结"又称为烦恼,断三结既是断除此三种烦  恼。   ①、我见结:执著五蕴身心有一个我,认为这个我是真实的,称为我见。   ②、戒禁取见结:执著各种不正确的戒律来修行,而证初果的圣人就不会做  这种事情了。比如有些人持牛戒、狗戒、羊戒……,这些都是邪行。   ③、疑结:对三宝,戒律,过去未来的因果,以及对十二因缘产生怀疑,证  初果者无此烦恼。根据经典上说:初果圣者得到四不坏信:即佛不坏信;法不坏  信;僧不坏信;戒不坏信。对此四不坏信的信心很强,任何人都不可毁坏。假如  一个人对佛、法、僧以及戒有绝对的信心,一点儿也不怀疑,那他就是断了疑结,  意经典说他已经证悟到初果了。   学佛者在修学的过程中,如果对佛、法、僧,以及戒律还会有怀疑,既是说  他还没证悟到初果;如果他对佛、法、僧以及戒律绝对没怀疑时,那肯定可以证  得初果了。证初果者又称为见道,既是见到解脱之道。他很清楚的确认八正道、  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等是解脱之道,而且真正体验到此修行方法,才是真正解脱  生死之道。我们没证悟初果的学佛者是凭着听闻佛法,分析、了解、推理、相信  这些道理,但对于初果圣者来说,是真正的领悟和感觉到。比如有人从听讲中学  习到一些游泳的技术,当他有机会跳进水中,就可体验到游泳只不过是如此罢了。  虽是如此,然而他的游泳技术未必熟练。同样的,初果圣者虽然是见道,但他还  有很多业习,故他需要继续修行。初果圣人由于断三结,绝对不会轮回到恶道去,  并且最多天上人间来回七次生死,最后一生必证阿罗汉果。既是说,有些初果圣  人的因缘好,烦恼薄,今生就可证悟阿罗汉果,未必一定要修行七世后才证得阿  罗汉果。那些至第七次返回人间逢无佛法,居于家中也能证阿罗汉果,证果后必  出家自然的比丘形相。   二、二果:   梵文称为斯陀含果。证初果圣者断除三结后,必须继续修行,到另一阶段,  贪瞋痴减薄,便证得斯陀含果,此果又称为"一来果"因为对欲界烦恼未完全断  除,还必须在欲界的人间天上来往一次。在这往返生死中,他必定能继续修行而  证阿罗汉果,但是有些修行者不必证悟初果,可以直接证悟斯陀含果,那是因为  各人因缘不一样,烦恼轻重不同之缘故。果位越高,烦恼就越轻。故证果并非得  到什么,而是把烦恼放下。   三、三果:   梵文称为阿那含果,译为不来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所有的烦恼,故在欲界  死后,生色界五净居天,永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为不来果。在彼天继续修行,证  阿罗汉果。三果圣人断除欲界的贪与瞋;欲界中有瞋,进入色界后就没有了。三  果圣人断除欲界的贪,但还有色界与无色界的贪。因为有色界的贪,故今生舍报  之后,就生在色界。   三果圣人断除五下分结,既是我见、戒禁取见(邪行)、疑、欲界的贪以及  瞋心。我们可试探证果的圣者,如果还有瞋心,那肯定他不是三果圣人。依经上  说在家居士可证得三果,证果后自必绝男女之欲。证悟初果、二果、三果的圣人,  他们虽然断除了一些烦恼,但还必须继续修学圣道,故称为有学圣人。   、四果:   梵文称为阿罗汉果。阿罗汉译义有三:一者、杀贼;二者、应供;三者、无  生。意思是阿罗汉杀尽了一切烦恼贼,不再有生死业之生起,是应当受人天供养  的圣者。由于已断烦恼和证得涅盘果,在修道上已无可修学,故阿罗汉称为无学  圣人。此圣者断除的烦恼有:   ⑴、色界取:色界的贪。   ⑵、无色界取:无色界的贪。   我们凡夫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贪,称为三有的贪。三果圣者断除欲界的  贪,初果与二果的圣者都还没断除它;阿罗汉却完全断除了这三界的贪。   ⑶、我慢:阿罗汉断除了我慢,既是我们凡夫在心、境对立时,会认为外面  所知的是境,能够知道的是我,这跟身心无关,这是一种知觉上面的执著,这个  "我"称为我慢。   ⑷、掉悔:阿罗汉断除了不安--掉悔。学佛者在修行过程当中,每当他进  入某个境界时,要把那个境界舍掉,才可以进入另外更高的境界。比如修禅定,  进入初禅者,要舍掉初禅的境界后,继续修行,才可进入二禅。如果不放弃,他  就会执著初禅的境界。在修行的过程中,当他放弃初禅,要进入二禅时,心退回  初禅去的心理,称为"掉";另一方面,因为他放弃初禅想要进入二禅,当他还  没进入二禅时,他很后悔放弃初禅,称为"悔",这两种心理合称为掉悔。同样  的,我们世间人作了一件事情,过后一直怀念那件事情,也是掉悔的心理。   ⑸、痴:阿罗汉断除了痴的烦恼,所谓痴是无知的意思,既是不能明辨是非  以及不明白事理。既是不知道因果,不能明辨是非称为痴。   阿罗汉断除色界的贪、无色界的贪、我慢、掉悔以及痴五种烦恼,它们称为  五上分结。阿罗汉是在佛住世,有佛法的时候,听闻佛法而悟道的,有些甚至之  听闻一句佛法就觉悟,故称为声闻。阿罗汉种类很多,普通可分为两大种类:   ⑴、慧解脱阿罗汉:依智慧永断一切有漏烦恼的阿罗汉,然而未能证得灭尽  定乃至二禅,由于不能解脱定障,所以有些阿罗汉没有五通,只有漏尽通。   ⑵、俱解脱阿罗汉:能证得灭尽定的阿罗汉,于定、慧都究竟解脱,故能得  "三明六通"。   不是所有的阿罗汉都有神通,在经典上记载:有一个阿罗汉比丘尼,她在睡  觉时,有一个恶人进入她的房里,把她奸污了,同时把她囚困起来,她没有神通,  逃不出去。莲华色比丘尼以神通去搭救她,并且教导她修神通,结果那个阿罗汉  比丘尼修成神通后逃去见佛陀。佛陀告诉她并没有破戒,因为她当时并没有淫欲  心。解脱是依智慧,并非依神通,也非依禅定。但是要有一定的定力,智慧才会  生起,所以一般上阿罗汉都能够进入初禅,有些阿罗汉没办法进入灭尽定,他们  被称为慧解脱罗汉。阿罗汉断除所有的烦恼,无需再修学,所做已办,故称为无  学。在经典中又说阿罗汉不受后有,既是他再也不需要来这世间受果报了。   三、辟支佛:   译为独觉;也作缘觉,此类圣者在修行过程是"不由他觉",多生于无佛、  无佛法的时期,独自修行,因其根器很利,不必听闻佛法,只是观无常悟入缘起  的寂灭(涅盘),既是观十二因缘而证得圣果。因其观因缘而觉悟,故称为缘觉。   辟支佛之所以称为独觉,是因为在没有佛法的时候,众生的根器很差,在当  时能觉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证果后的辟支佛必定自发过头陀生活,由于没有同  等根器的众生,所以辟支佛没有师长、没有同学、也没有弟子,故称为独觉。此  类的圣者不需要佛陀的教导,就可以觉悟,故他的智慧比声闻果位的圣者更高一  筹。辟支佛过去世有修学的因缘,他们多数是佛陀住世时的初果或二果圣人,这  些圣者投升天上,再回来人间时,多数佛法已经灭了。因为他们过去证果的善根,  最后一生在人间,虽然没有佛法,然而会自动自发去修道,自发的觉悟,所以被  称为缘觉。   四、三藐三佛陀:   既是佛,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所谓无上正等正觉既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前面所讲的四果圣者,断除烦恼证果,只是自己觉悟;而佛陀不但自己觉悟,而  且也能令他人觉悟,不但如此,他的觉行最圆满。   一、自觉:佛陀自己觉悟,他觉悟一切法苦、空、无常、无我,觉悟万法皆  空,故成为正觉。佛陀不只是智慧上觉悟而已,而且德行也圆满。   二、觉他:佛陀不但能自己觉悟,而且能令他人觉悟。比如证阿罗汉果的圣  人,证果之后,知道觉悟是怎么一回事,但很多时候却不懂得教导人,使他人觉  悟;而佛陀是具有智慧的觉者,能运用各种善巧方便,度化众生,令他人也觉悟,  所以佛陀是自觉觉他的圣者。   三、觉行圆满:"觉"是智慧;"行"是德行。佛陀的觉行圆满,既是断除  烦恼,智慧圆满,佛陀的众德具备,所以称为德行圆满。佛陀觉行圆满的果报是  拥有一个佛土;有他所救度的众生;以及佛身相好庄严,佛陀能够令见到他的众  生生欢喜心与尊敬心,这是因为佛陀具有世间人最圆满的三十二种好相,八十种  随形好。佛陀的德行可分为智德、断德与恩德三种:   ⑴、智德:佛陀觉悟到一切法的法性与道理,并且能够毫无差错的随着众生  的根器而说法。   ⑵、断德:佛陀断除一切烦恼,自由自在。   此两种德行阿罗汉也具有,但是不如佛。   ⑶、恩德:佛陀具有大慈大悲的愿力,誓愿度一切众生,对一切众生皆有恩  德,而阿罗汉却没有,故说佛陀的觉行圆满。   佛陀有一切智智,既是世间一切无所不知。但是我们不要误会把佛陀当成上  帝,佛陀是觉悟者,他无所不知,但佛陀不是无所不能。佛陀有三不能:一者、  众生度不尽;二者、无缘不能度;三者、定业不能转。既是说佛陀不能违背世间  的因果,佛陀成佛也是顺着世间的因果,所以佛陀是一位觉悟者,并非是主宰者。  佛陀不是万能,不能使我们成佛,他只能慈悲的把觉悟的道理开示出来,教导依  据佛法去实行,精进不懈,那我们就能与佛一样证悟涅盘,解脱生死--成佛。   五、证悟者的能力:   六通、三明与十八不共法。   一、六通:既是六种神通。   ①、神境通:能变多为一,一为多;大为小,小为大;入水入地不为山河石  壁所障碍,且能凌空飞行自在,来去无碍。   ②、天耳通:能于近处、远处听闻与明白六道众生所说的言语。   ③、他心通:知道其他众生心之所想、所念。   ④、天眼通:能见远处、近处一切事物不被隔障,粗细表里皆能见,有能见  众生的业,知道来世生在何处。   ⑤、宿命通:"宿"既是过去的意思。知道自己与众生过去世的业报,从何  处来。   ⑥、漏尽通:"漏"既是还有烦恼的意思;"漏尽"既是断除所有的烦恼。  漏尽通是知道自己与他人内心解脱生死烦恼的情形。   前五通外道也能修获,漏尽通是佛陀与一切阿罗汉必有;六神通有深浅不同,  唯有佛陀才能究竟圆满。   二、三明:   宿命、天眼与漏尽三通在断除烦恼的阿罗汉才可称为三明。此三明是以智慧  证得彻底究竟,清楚的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而"通"只不过有此种能力罢了。   ①、宿命通: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他的宿命通不但很清楚的知道过去世  的事,也能知其前因后果。   ②、天眼通:具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他的天眼清净,他能够看到未来一切  世的前因后果,称为天眼明。   ③、漏尽明:阿罗汉圣者知道自己断除所有的烦恼,同时也知道他人的烦恼  断除了。有漏尽通一定有漏尽明。   经典上常说,证悟阿罗汉的圣者有三明六通,但是慧解脱阿罗汉没有具足三  明六通,他只有漏尽明,因为他没有宿命通与天眼通,只有漏尽通。凡夫也可从  修学禅定中得到前五种神通。佛陀也有三明六通,与阿罗汉相比,佛陀的三明六  通比较高明。另一方面,佛陀还有十八不共法,既是说佛陀成道,他所具有的能  力与阿罗汉、凡夫是不一样的。   三、十八不共法:   ⑴、身无失:佛陀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圆  满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   ⑵、口无失:佛陀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生之机宜而使他们皆得  证悟,是名口无失。   ⑶、念无失:佛陀修诸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之中心无所著,得第  一一义之安稳,故名念无失。   佛陀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在日常生活中,佛陀的身口意行为一点也没  有过失;阿罗汉的行为就没有那么清净。经上记载:有一个阿罗汉,他每天过一  条河,河中有一位女河神,他每次要过河就说:"小婢,请让开,我要过河。"   女河神以为这个阿罗汉轻视她,就去找佛陀论理。佛陀就问阿罗汉有说此话否?  阿罗汉承认有,佛陀就叫他向女河神道歉。阿罗汉对女河神道歉说:"小婢,对  不起。"原来这位阿罗汉前五百世都是婆罗门出身,因为种姓高贵,故有傲慢的  业习。虽然今世证悟了阿罗汉果,他没有此烦恼,但业习尚存,这不妨碍他证悟,  但口业还有过失。   ⑷、无异想:佛陀对众生一视同仁,没有所谓的这个好,那个不好,平等普  度,心无简择,是名无异想。阿罗汉还有分别,佛经上有记载:佛陀的弟子须菩  提尊者认为:穷苦的人家,生活难以维持,没有多余的饮食供养出家人,所以尊  者专门乞富不乞贫,以免增加贫穷人家的负担;反观大迦叶尊者却认为:出家的  沙门,守道行法,是人间的福田,受人间的供养,是给他们增长福慧的机会,故  尊者专门向贫穷人家化缘,免除他们将来贫困。须菩提与大迦叶尊者有分别众生  的因缘而度生,生起不平等之心。   ⑸、无不定心:佛陀没有出定或入定,行、往、坐、卧常在甚深的禅定中,  是名无不定心。阿罗汉就有出定或是入定,他们入灭尽定或出灭尽定。   ⑹、无不知己舍:佛陀念念知道自己对一切法已经没有执著,是名无不知己  舍。   ⑺、欲无减:佛陀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⑻、精进无减:佛陀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  进无减。   ⑼、念无减:佛陀时时刻刻都在正念中,是名念无减。   ⑽、慧无减:佛陀具一切智慧,无时无刻不在观照智慧中,是名慧无减。   ⑾、解脱无减:佛陀时时刻刻都处在解脱之中,是名解脱无减。阿罗汉有时  还会生起"苦"的感受。   ⑿、解脱知见无减:知道一切修行解脱之方法与道理,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⒀、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陀现三十二种好相,八十随形好,调伏众生,以  智慧演说一切诸法,教化众生使其解脱证果,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⒁、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陀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  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⒂、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陀以清净之意业,随智慧说种种法,灭除众生的  无名迷惑,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陀无时无刻都用智慧度化众生;阿罗汉进  入灭尽定后就没用智慧度化众生了。   ⒃、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陀以智慧照知过去所有一切法,悉能遍知而无碍,  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⒄、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陀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悉能遍知而无碍,  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⒅、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陀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悉能遍知而无碍,  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此三种智慧称为正遍知,既是一切无所不知;阿罗汉未必无所不知,而佛陀  是无所不知,称为一切智智。   五、总结:   一切法都是因缘生灭,世间的一切都在因果之中,佛陀成佛也不离因果。我  们凡夫要修行也和证果的圣人--初果、二果、三果及四果一样,都在因缘之中。  所谓觉悟解脱生死就是觉悟因缘法性本空,没有自性,没有我们所执著的自体。  当我们发现到一切法没有自性时,就会发现一切法本来不生不灭--涅盘,所以  说觉悟就是证悟到涅盘,并不是说有一个涅盘的境界可进入,而是要发现到这世  间的万法本来就是涅盘相,这才是真正的觉悟。有很多人听闻佛法后,认为这个  世间很苦恼,他想要到个没有苦恼的地方去,就往此志向去追求,这是一种错误。  真正的觉悟者,是要在世间的因缘法中去观察,缘起性空,万法无自性。因其本  无自性,故无生灭可得,此就是所谓的涅盘。证果者涅盘之后,并没有到另一个  地方去,也没有离开这个地方。他证悟到现前本来不生不灭--涅盘。修行者证  悟涅盘后,就有所谓的果位。果位的圆满与否,那要视其修行、利益众生之行为、  与他的福德圆满程度来决定。觉悟到不生不灭的境界是一样的,但是他的智慧与  德行就不同。也因为如此,在小乘佛教的国度里认为佛陀与阿罗汉是一样的,他  们把佛陀称为大阿罗汉。其实佛陀的智慧和德行与阿罗汉是决然不同的,这其中  包括了十八不共法。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9-03-23
展开全部

阿罗汉

学佛只有上进,不能后退,因为我们做人只能做 好 人,不能做坏人,没有退路可以走的。为什么?做坏人,退路就是害死自己,因为你已经在大路上了,你为什么非要走小路呢?因为你已经在进步了,你为什么要退步呢?你已经在帮助众生、在救人了,为什么还不能彻底地帮助众生,救自己、救人家呢?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人的境界一比就出来了。

真正要进步的人,他一定要往前走,他一定要非常努力地学,他才能真的学得到,菩萨永远帮助那些希望能够帮助到自己的人,有些人连自己都不肯帮助自己,菩萨怎么能够帮助到你?所以,阿罗汉虽然是不断地去除烦恼,但是他们没有彻底地理解烦恼到底是怎么回事。也就是说,能够修到这么高的天,能够脱离了六道轮回的第一、第二层天,他们都不一定能够达到无上正等正觉,何况我们学佛一定会有烦恼。

你们跟着师父这么长时间了,你们有些人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佛。有些人说,我为了能够顺利生孩子来学佛,有人说,我为了找到工作来学佛,有人说,我为了身 体不生癌症来学佛,实际上,这些都是片面的,没有抓到佛根基的人,他不理解真正的佛性是什么,所以,他学不好佛。

今天师父给你们机会,让你们学得深一点,帮助你们提高一步,就看你们自己能不能努力了,好好地温习佛法道理,好好地学习。师父告诉你们,阿罗汉随佛出世,随着菩萨、随着佛一起还会到人间来,然后还要成为大护 法,因为菩萨到人间,一定会有很多的大护 法,但是,就是阿罗汉这些菩萨,他们到了人间,他们没有成就大圆 满、究竟圆 满,所以他们还是不圆 满。

究竟圆 满就是彻底明白道理,比如我今天求婚姻,我求到了,今天我求孩子,我求到了,但是我知道这个不是究竟的佛法,这是菩萨给我的,是菩萨在帮助我,是菩萨在慈悲我,我真正懂得应该通 过这些得到的东西来更感恩菩萨,更加好好地学佛修心,我应该更加懂得如何 在社 会上,在家庭中,在做人,在自己的修为上更加靠近佛。因为我明白,我有太多的事情要求菩萨了,我知道有太多受苦的人需要菩萨帮助了。

我不但自己拜佛之后,要懂得佛心,我要把这些佛心告诉更多的人,那么更多的人就能够得到菩萨的关心和关怀,那么我就能够得到究竟的圆 满。因为人家都好了,我才能好,因为人家受苦了,我就心里不舒服,那就是人伤我痛,那就是学习佛法,大家听得懂吗?好好学啊,要提高境界,不能在老路上走。

我们懂得,人一出世,我们就开始想,我们就有思维,我们就会想很多事情,比如妈妈为什么对弟 弟好,不对我好?我为什么没有这个,而人家都有?我们想怎么样来脱离人间的苦恼,为什么我们家这么穷?我们怎么样能够让家里稍微富裕一点?……所以,要趁人身还在的时候,要马上脱离苦海。我们今天因为有人身,我们就是来吃苦的,就是因为我们吃了苦,所以,我们要懂得怎么样离开苦,佛法界讲叫“离苦得乐”,因为当你不苦了,你就得到快乐了,因为当你得到快乐了,你就没有苦恼了。

离苦得乐就是让你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苦,你才能离开它,如果你觉得这个还是甜的,你就离不开它。

师父叫你们心中一定不能有罣碍,罣碍是什么?牵着,提着,想着,思念着,所有的这一切要马上脱离,不脱离罣碍,不脱离烦恼和苦恼,那你就永远不会得到快乐。很多人他不知道是苦,所以,他才会觉得自己很快乐。喝酒的人,他会懂得苦吗?他会知道以后得肝癌的时候的苦吗?抽烟的人,他会知道他苦吗?他觉得他很快乐。

当一个人婚姻明明已经失败了,他还死赖着人家,他会觉得这是苦吗?他觉得离开人家更苦,因为他不懂得长痛不如短痛啊,实际上还是一个痛。真正有智慧的人,要离苦得乐,心中要拿得起、放得下,要无罣碍。

所以,我们要学修大乘佛法的大乘心,要修无缘大慈,就是即便人家不是我的孩子,不是我的家人,不是我的亲戚,我就是要没有缘故地对人家好;我们要修同体大悲,人伤我痛,就是说,人家头痛的时候,你要能够感觉到你的头也痛得很厉害。师父在养老院做义工的时候,听人家讲过,那些护 士搀扶老人家的时候,搀扶得很快,那些老人家眼睛看不见的时候,走路快点会多么害怕啊。

养老院在训练护 士的时候,就用布条把护士的眼睛蒙起来,然后由另外的护圌士搀扶他们走,让他们感受老人家看不见是什么样的感觉。

我们现在就要懂得,当你在帮助人家的时候,人家很痛苦,你是什么感觉?那么,你就不会在电 话里敷衍了事。如果他是你呢,如果他是你的妈妈、是你的孩子,你会这样讲话吗?这叫同体大悲。所以,要消除业障的话,要用自己本初的觉 醒。什么是本初的觉 醒?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小的时候,良心都很善良的,怎么会变恶了?跟恶 人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可能瞋恨心时间太长了,所以,要用本初的觉 醒,就是说,用你还是非常纯洁时候的想法来考虑现在的问题。

比如说,小时候你的性 情很好,妈妈告诉你说,这个人很坏,你会跟妈妈说,“妈妈,这个阿姨很好的啊,你为什么这么恨她?”这就是你本初的觉 醒,因为你有善良的心,善良的本觉,本来有的觉 悟

我们要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我们必须要去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情,也就是说,只要这个事情是好的,能够帮助人家所有的人,我就要去帮助人家,这就叫利益一切众生。今天我不管你是谁,只要能够帮助到你,我就要去做,这就叫利益一切众生。要明白,当你在帮助和利益众生的时候,当你在帮助人家的时候,你就不会起罣碍心了,要去除自己心中的罣碍心,就是要帮助人家啊。举个简单例子,很多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家里的月饼堆得很多,你叫他拿出几盒给人家,他都舍不得,当你把自己的月饼全部分给人家的时候,你会得到很多的法喜,你就不会想到,这是我家的月饼啊,听得懂吗?

所以,贪心用舍能够去除,我贪恋这个,我贪恋那个,我就是要舍,多舍少贪啊;多慈少瞋啊,多一点慈悲心的人,就会少一点瞋恨心;多智少愚啊,多一点智慧的人,就会少一点愚痴啊。

很多人说,我怎么样能多快乐一点呢?你只要快乐,你就不会不快乐。我为什么这么苦?你今天没有苦了,你必定有快乐,你今天还有苦恼,你就快乐不起来,所以,人的毛病自己都找得出来的。师父希望大家要明白、要懂得,修行最大的问题就是一个人自己在家修,你会觉得很舒服。很多人觉得我一个人在家里,我会觉得很舒服,什么意思啊?没人来烦我,念点经  文,是不是很舒服啊?但是一到外面,面对着众生,这样那样的事情就来了,烦恼就出来了。想想看,你修心不就是为了把烦恼修掉吗?

你躲避了烦恼,并不代 表你没有烦恼。举个例子,你们家被人家告了,你说你躲到南山去,你躲得开吗?你心中都是烦恼;你说睡一觉,把这个事情忘记,你一觉 醒过来,你又想到:被人家告了,万一抓起来怎么办?万一被  判 刑怎么办?所以,这一切并不能消除你的烦恼。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