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校本课程教案如何制作小水轮
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展开全部
课题 流动的水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7--39页--《流动的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亲身体验到流水的力量。
2、能用文学语言描述自然中不同水体的美丽。
3、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制作一个供实验用的小水轮。
4、能想出2种以上让小水轮转得快的方法。
过程方法:观看、质疑、猜想、实验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对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产生科学探究的欲望。
2、在小组共同探究中增强合作意识。
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塑料片、水轮模板、剪刀、吸管、透明胶带、竹扦、水槽、烧杯。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境 一、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观看图片。
2、组织学生说一说观看后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看图片。
学生全班交流观看结果。
学生说出:
(1) 有的水平如镜。
(2)有的奔腾咆哮。
(3)有的直流而下。
(4)有的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
通过让学生观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也为下面的科学探究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科
学
探
究
二、感受流水和静水
1、 组织学生猜测水的力量与什么有关。
2、 组织学生通过控制烧杯的高低和水量,反复体验流水的力量。
组织学生说出有什么感受,发现了什么?
3、组织学生利用材料模拟海浪,瀑布的状态。
组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三、让小水轮转起来。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制作小水轮。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2、组织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在小组内制作小水轮。
学生猜测出。
(1) 与水的高低有关。
(2) 与水的多少有关。
学生亲自体验静水和流水。
学生说出:
(1)静水把手放在上面,力量小,动水的力量大。
(2)静水把手放在上面,手有些上浮,动水没有浮力。
(3)……
学生利用各种方法进行模拟。
学生争先进行汇报。
学生根据材料共同交流讨论制作小水轮的方法和步骤。
学生在小组内制作小水轮。
让学生在足够的活动时间内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旨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的理念。
增强学生的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感受与思想得到充分表达。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7--39页--《流动的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亲身体验到流水的力量。
2、能用文学语言描述自然中不同水体的美丽。
3、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制作一个供实验用的小水轮。
4、能想出2种以上让小水轮转得快的方法。
过程方法:观看、质疑、猜想、实验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对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产生科学探究的欲望。
2、在小组共同探究中增强合作意识。
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塑料片、水轮模板、剪刀、吸管、透明胶带、竹扦、水槽、烧杯。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境 一、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观看图片。
2、组织学生说一说观看后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看图片。
学生全班交流观看结果。
学生说出:
(1) 有的水平如镜。
(2)有的奔腾咆哮。
(3)有的直流而下。
(4)有的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
通过让学生观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也为下面的科学探究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科
学
探
究
二、感受流水和静水
1、 组织学生猜测水的力量与什么有关。
2、 组织学生通过控制烧杯的高低和水量,反复体验流水的力量。
组织学生说出有什么感受,发现了什么?
3、组织学生利用材料模拟海浪,瀑布的状态。
组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三、让小水轮转起来。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制作小水轮。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2、组织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在小组内制作小水轮。
学生猜测出。
(1) 与水的高低有关。
(2) 与水的多少有关。
学生亲自体验静水和流水。
学生说出:
(1)静水把手放在上面,力量小,动水的力量大。
(2)静水把手放在上面,手有些上浮,动水没有浮力。
(3)……
学生利用各种方法进行模拟。
学生争先进行汇报。
学生根据材料共同交流讨论制作小水轮的方法和步骤。
学生在小组内制作小水轮。
让学生在足够的活动时间内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旨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了让学生在“做”中学的理念。
增强学生的活动的趣味性。让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感受与思想得到充分表达。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开全部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7--39页--《流动的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亲身体验到流水的力量。
2、能用文学语言描述自然中不同水体的美丽。
3、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制作一个供实验用的小水轮。
4、能想出2种以上让小水轮转得快的方法。
过程方法:观看、质疑、猜想、实验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对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产生科学探究的欲望。
2、在小组共同探究中增强合作意识。
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塑料片、水轮模板、剪刀、吸管、透明胶带、竹扦、水槽、烧杯。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亲身体验到流水的力量。
2、能用文学语言描述自然中不同水体的美丽。
3、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制作一个供实验用的小水轮。
4、能想出2种以上让小水轮转得快的方法。
过程方法:观看、质疑、猜想、实验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对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产生科学探究的欲望。
2、在小组共同探究中增强合作意识。
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塑料片、水轮模板、剪刀、吸管、透明胶带、竹扦、水槽、烧杯。
教学过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浅谈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形式与课程设置
把活动课提高到课程设置的高度来认识与安排,这是国家教委颁发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方案》中关于课程设置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活动在实施与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这就从教学法规的高度明确了活动课同学科课同等重要。如何做到"相辅相成"?我想以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与形式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
原则之一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方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阶段性质和任务而设计的国家要求,也就是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发展要求。落实到小学数学课,国家质量标准就是要求小学生具有初步的运算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四项,这个任务主要由小学数学的学科课(或者叫必修课)来担当。至于发展小学生个性的要求,《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主要由活动课来担当,其教学目标就是"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有人会提出,这个要求在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中就能做到,或者开展课外活动就可以实现。我认为这是误解。诚然,小学数学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诸如观察、实验、练习等,也能培养学生某些个性要素,但它服务的目的不同,它只是为学科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学科课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没有具体教学时间的界限;而小学数学活动课应是以发展学生个性要素为首要目标的课型,每节课教学时间与学科课的教学时间相配合。还有,活动课也不同于课外活动:①活动课属于课程的范畴,课外活动则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它不属于课程的范畴;②活动课有一定的结构性,它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而且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具有层次性,而课外活动则没有这种有序的要求;③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要具有一定的规范,那就是活动课必须有教学纲要和活动课指导书,并严格按此规范实施教学进程,而课外活动则不具备这个要求。
原则之二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淡化选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的教育,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普及教育,平等教育,应当强调其普及性,淡化其选拔性。"这个要求不仅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活动中要落实,更要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落实。学科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做到人人受益,比较好操作,因为学科类课程所担负的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各项规定,由统一的大纲和教材所列举,由国家规范的教学、考查等计划予以落实和检查。而活动课是以培养个性特征为标志的新课型,系统的操作硬件尚在建立之中,有一定的难处。但是,我们应当这样理解:小学数学活动课所说的"人人受益",不应当以分数、成绩的提高来理解,应当从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予以解释。从活动课参予程度讲,不要像组织数学课外活动小组那样,只允许少数数学爱好者参加,而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从活动课的课程设计讲,在学科课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的条件下,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提供发展空间;从活动课的教学效果讲,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能力和爱好都得到提高,这是受益。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提高不甚明显,但是通过数学的橱窗对观察课外天地,观察实际生活的兴趣产生了,这也是受益。更有甚者,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虽然没有引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但这种活动课教学尝试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思维印象,能成为今后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参考,这也应该说是受益。纵或阻塞了他们对数学的爱好,但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促使他们去爱好其它学科,也同样属于受益之列。一言以蔽之,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受益,就是指小学生的个性要素,主要指兴趣和情感,通过数学的载体而得到发展。
原则之三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保护"童心"。小学生的年龄阶段(6~11、12岁),在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期(或称学龄早期)。这一阶段,小学生不但身体发育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阶段,而且由于从一个备受家庭保护的幼儿变成必须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承担一定社会义务的小学生,这就促使儿童心理特征产生质的飞跃,概括起来,就是产生了在幼儿期没有的"好奇、好动、好胜"的"童心"。这三个"好"只有"好奇""好动"充分得到发展,"好胜"的儿童价值特征才能得以建立。但是要注意,要使"好奇""好动"的心理状态健康成长,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控制:①调控环境,促使小学生总是保持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的形成是立足于好奇感,而好奇感的永恒程度又依赖于环境(包含教学环境)对小学生接受知识是否有一种愉快感。因此建立一种愉快接受教育的氛围是调控环境的关键。小学数学活动课基于数学学科的抽象特点,愉快教育氛围的建立,特别要注意杜绝成人期望值的强加与过量过高数学材料的灌输。就是说,不要设想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个个都成为数学神童;也不要认为,实施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就是灌输小学数学之外使小学生难以接受的成人处理数学的材料。②树立模仿典型,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与习惯。小学生的"好动",是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好动,通过模仿,一旦成为小学生稳定的心理成分,就左右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为了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应当提供学生认为有趣的、益于拓广知识的模仿典型。小学数学活动课所提供的模仿典型,就是根据数学的特征以及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条件,通过游戏、观察、拼图、制作、不完全归纳等思维及操作办法,让学生得到学科课内所没有的、又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数和形的一些结论(但是不要证明)。这些结论,要求学生都记住它是次要的,掌握得到的过程则是教会模仿的本意。只有这样,"好动"的心理特点才可以说在数学活动课里得到健康地培育。
原则之四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突出具体形象思维,给学生以能力的钥匙,不给知识的包袱,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小学生的思维,在四年级之前,是以认识"具体实例"、"直观特征"为标志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四年级之后,则向掌握"主要属性"、"种属关系"、"实际功用"为标志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过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为支柱。作为小学阶段思维训练的一门主课,小学数学的学科课和活动课,责无旁贷地要促使小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为了实现这种过渡,可采取下列措施:①提供充足的有趣的数和形的具体形象材料,让学生拓广知识,扩大眼界。怎样选择这些材料?荷兰数学教育家凡?希勒(VanHiele)认为:人类认识数和形有五级水平,小学四年级以前学生,应选择认识"形象级水平"的材料,就是学生通过图形和数的整体形象,而不是通过性质去认识数和形。四年级之后的学生,可选择"性质级水平"的材料,即通过图形和数的性质去认识数和形。至于后三种水平材料的认识,则是中学以后的事情了。这种认识可作为小学数学活动课选择充足有趣具体形象材料的依据。②通过设悬念,设问题情境,积极启发小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促使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换,同时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以及让学生掌握不完全归纳法之类的数学方法。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活动课的思维材料的选择上,一要"不超纲",即所涉及知识不应超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之外;二要"不超前",即活动课的教学进度与学科课的教学进度基本保持一致,知识与能力训练尽量做到前后配合。在活动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为要当学生智慧的启迪者,不要当真理的恩赐者,更不能藉活动课之机,把学生当成"仓库",拼命向学生灌输他们不愿接受的成人化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压,感到不耐烦。否则,数学活动课就不能促使学生个性要素的发展,增长才能的数学目的就会落空。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形式
1.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是对四年级以前学生进行活动课教学的一种好形式。好的数学游戏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应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趣与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长。为此,设计数学游戏的思路,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游戏内容要通过丰富而新颖的形象来包装。大家都知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知开始的。然而,数学教师惯用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方法,虽然最初的数学概念能从形象化入手,但最后总下降为单调而呆板的数学概念和"符号",成人化的思维痕迹很深,这种教法特别不能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兴趣,我们教育中应当尽量避免。正确的数学概念的形象化包装,必须结合低年级小学生思维在具体形象方面占优势的认识特点,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爱好来制定关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形象设计,要不显露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符号",而是把它化解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而新颖的游戏之中,从而起到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感官,在小学生头脑中树起鲜明的形象,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效果。②游戏展开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戏剧性活动来实现。低年级小学生,刚由家庭进入社会,一切都新鲜,好动和不满足是他们进步的第一要素。数学活动课教学要抓住这一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口味的戏剧化数学游戏,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好动中,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戏剧化处理这座在具体与抽象间的桥梁,把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引到抽象思维,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使思维永远处于兴奋之中,实现活动课的目的。③游戏结构要是美的结构形式。数学游戏美的结构,是指美的语言、美的教学态度、美的板书设计及教具运用。最能直接打动低年级小学生心灵的是美,因此美的教学结构形式,是一股推动低年级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力量,数学活动课的游戏结构也应按此来设计。
2.数学讲座。
小学四年级后开展数学讲座,这是有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健康品德形成的好形式。这种以数学讲座为内容的数学活动课取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取材于学科知识的扩张,发展学生能力。这类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智力型,如找规律填数,奇数和偶数运用,巧妙计算等;②实用型,如利用图形的合理分类的计算题,金融投资的基本计算知识等;③动手型,如绘制图表,用图形解应用题等。另一方面是取材于数学名人的故事,取材于数学史上的典型成果。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数学实践。
小学四年级后的数学活动课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这是拓宽学生视野的又一种好形式。如去银行了解什么是年息?年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什么是月息?月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也可到市场去了解怎样用统计表处理变化的市场价格?怎样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拼成优美的商标图案等等。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知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广阔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的锤炼,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坚强个性。
4.数学墙报。
这是继数学实践之后,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活动课的好形式。这种活动的开展,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会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美的欣赏能力,宜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中广泛开展。
把活动课提高到课程设置的高度来认识与安排,这是国家教委颁发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方案》中关于课程设置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活动在实施与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这就从教学法规的高度明确了活动课同学科课同等重要。如何做到"相辅相成"?我想以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与形式为例,谈谈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
原则之一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方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阶段性质和任务而设计的国家要求,也就是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质量标准;另一方面是为体现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个性发展要求。落实到小学数学课,国家质量标准就是要求小学生具有初步的运算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四项,这个任务主要由小学数学的学科课(或者叫必修课)来担当。至于发展小学生个性的要求,《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主要由活动课来担当,其教学目标就是"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有人会提出,这个要求在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中就能做到,或者开展课外活动就可以实现。我认为这是误解。诚然,小学数学学科课所包含的实际活动,诸如观察、实验、练习等,也能培养学生某些个性要素,但它服务的目的不同,它只是为学科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学科课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没有具体教学时间的界限;而小学数学活动课应是以发展学生个性要素为首要目标的课型,每节课教学时间与学科课的教学时间相配合。还有,活动课也不同于课外活动:①活动课属于课程的范畴,课外活动则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它不属于课程的范畴;②活动课有一定的结构性,它有特定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而且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具有层次性,而课外活动则没有这种有序的要求;③活动课的设计和实施要具有一定的规范,那就是活动课必须有教学纲要和活动课指导书,并严格按此规范实施教学进程,而课外活动则不具备这个要求。
原则之二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淡化选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的教育,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普及教育,平等教育,应当强调其普及性,淡化其选拔性。"这个要求不仅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活动中要落实,更要在各科的教学活动中落实。学科类课程的教学活动做到人人受益,比较好操作,因为学科类课程所担负的国家关于知识和能力的各项规定,由统一的大纲和教材所列举,由国家规范的教学、考查等计划予以落实和检查。而活动课是以培养个性特征为标志的新课型,系统的操作硬件尚在建立之中,有一定的难处。但是,我们应当这样理解:小学数学活动课所说的"人人受益",不应当以分数、成绩的提高来理解,应当从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予以解释。从活动课参予程度讲,不要像组织数学课外活动小组那样,只允许少数数学爱好者参加,而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从活动课的课程设计讲,在学科课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的条件下,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提供发展空间;从活动课的教学效果讲,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能力和爱好都得到提高,这是受益。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提高不甚明显,但是通过数学的橱窗对观察课外天地,观察实际生活的兴趣产生了,这也是受益。更有甚者,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虽然没有引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但这种活动课教学尝试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思维印象,能成为今后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参考,这也应该说是受益。纵或阻塞了他们对数学的爱好,但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促使他们去爱好其它学科,也同样属于受益之列。一言以蔽之,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受益,就是指小学生的个性要素,主要指兴趣和情感,通过数学的载体而得到发展。
原则之三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保护"童心"。小学生的年龄阶段(6~11、12岁),在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期(或称学龄早期)。这一阶段,小学生不但身体发育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阶段,而且由于从一个备受家庭保护的幼儿变成必须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承担一定社会义务的小学生,这就促使儿童心理特征产生质的飞跃,概括起来,就是产生了在幼儿期没有的"好奇、好动、好胜"的"童心"。这三个"好"只有"好奇""好动"充分得到发展,"好胜"的儿童价值特征才能得以建立。但是要注意,要使"好奇""好动"的心理状态健康成长,就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予以控制:①调控环境,促使小学生总是保持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向上振奋的心理状态的形成是立足于好奇感,而好奇感的永恒程度又依赖于环境(包含教学环境)对小学生接受知识是否有一种愉快感。因此建立一种愉快接受教育的氛围是调控环境的关键。小学数学活动课基于数学学科的抽象特点,愉快教育氛围的建立,特别要注意杜绝成人期望值的强加与过量过高数学材料的灌输。就是说,不要设想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个个都成为数学神童;也不要认为,实施小学数学活动课教学,就是灌输小学数学之外使小学生难以接受的成人处理数学的材料。②树立模仿典型,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与习惯。小学生的"好动",是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好动,通过模仿,一旦成为小学生稳定的心理成分,就左右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因此为了促使小学生形成稳固的知识、能力体系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我们的教学活动就应当提供学生认为有趣的、益于拓广知识的模仿典型。小学数学活动课所提供的模仿典型,就是根据数学的特征以及小学生的知识、能力条件,通过游戏、观察、拼图、制作、不完全归纳等思维及操作办法,让学生得到学科课内所没有的、又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数和形的一些结论(但是不要证明)。这些结论,要求学生都记住它是次要的,掌握得到的过程则是教会模仿的本意。只有这样,"好动"的心理特点才可以说在数学活动课里得到健康地培育。
原则之四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突出具体形象思维,给学生以能力的钥匙,不给知识的包袱,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小学生的思维,在四年级之前,是以认识"具体实例"、"直观特征"为标志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四年级之后,则向掌握"主要属性"、"种属关系"、"实际功用"为标志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过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为支柱。作为小学阶段思维训练的一门主课,小学数学的学科课和活动课,责无旁贷地要促使小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为了实现这种过渡,可采取下列措施:①提供充足的有趣的数和形的具体形象材料,让学生拓广知识,扩大眼界。怎样选择这些材料?荷兰数学教育家凡?希勒(VanHiele)认为:人类认识数和形有五级水平,小学四年级以前学生,应选择认识"形象级水平"的材料,就是学生通过图形和数的整体形象,而不是通过性质去认识数和形。四年级之后的学生,可选择"性质级水平"的材料,即通过图形和数的性质去认识数和形。至于后三种水平材料的认识,则是中学以后的事情了。这种认识可作为小学数学活动课选择充足有趣具体形象材料的依据。②通过设悬念,设问题情境,积极启发小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促使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换,同时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以及让学生掌握不完全归纳法之类的数学方法。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活动课的思维材料的选择上,一要"不超纲",即所涉及知识不应超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之外;二要"不超前",即活动课的教学进度与学科课的教学进度基本保持一致,知识与能力训练尽量做到前后配合。在活动课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为要当学生智慧的启迪者,不要当真理的恩赐者,更不能藉活动课之机,把学生当成"仓库",拼命向学生灌输他们不愿接受的成人化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压,感到不耐烦。否则,数学活动课就不能促使学生个性要素的发展,增长才能的数学目的就会落空。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形式
1.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是对四年级以前学生进行活动课教学的一种好形式。好的数学游戏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应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趣与数学知识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长。为此,设计数学游戏的思路,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游戏内容要通过丰富而新颖的形象来包装。大家都知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知开始的。然而,数学教师惯用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方法,虽然最初的数学概念能从形象化入手,但最后总下降为单调而呆板的数学概念和"符号",成人化的思维痕迹很深,这种教法特别不能激发低年级小学生的兴趣,我们教育中应当尽量避免。正确的数学概念的形象化包装,必须结合低年级小学生思维在具体形象方面占优势的认识特点,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爱好来制定关于数学概念的教学形象设计,要不显露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符号",而是把它化解在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而新颖的游戏之中,从而起到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感官,在小学生头脑中树起鲜明的形象,达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最佳效果。②游戏展开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戏剧性活动来实现。低年级小学生,刚由家庭进入社会,一切都新鲜,好动和不满足是他们进步的第一要素。数学活动课教学要抓住这一特点,设计适合他们口味的戏剧化数学游戏,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好动中,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戏剧化处理这座在具体与抽象间的桥梁,把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引到抽象思维,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使思维永远处于兴奋之中,实现活动课的目的。③游戏结构要是美的结构形式。数学游戏美的结构,是指美的语言、美的教学态度、美的板书设计及教具运用。最能直接打动低年级小学生心灵的是美,因此美的教学结构形式,是一股推动低年级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力量,数学活动课的游戏结构也应按此来设计。
2.数学讲座。
小学四年级后开展数学讲座,这是有利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也是有利健康品德形成的好形式。这种以数学讲座为内容的数学活动课取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取材于学科知识的扩张,发展学生能力。这类教学内容可分为三种类型:①智力型,如找规律填数,奇数和偶数运用,巧妙计算等;②实用型,如利用图形的合理分类的计算题,金融投资的基本计算知识等;③动手型,如绘制图表,用图形解应用题等。另一方面是取材于数学名人的故事,取材于数学史上的典型成果。通过讲述这些故事,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从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数学实践。
小学四年级后的数学活动课可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这是拓宽学生视野的又一种好形式。如去银行了解什么是年息?年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什么是月息?月息为什么采用"‰"的记号?也可到市场去了解怎样用统计表处理变化的市场价格?怎样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拼成优美的商标图案等等。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知道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有广阔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的锤炼,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坚强个性。
4.数学墙报。
这是继数学实践之后,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活动课的好形式。这种活动的开展,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会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美的欣赏能力,宜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中广泛开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